- 相關推薦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經典故事:我這樣認為所以我那樣生氣
我這樣認為所以我那樣生氣
1962年,心理學家斯坦利•沙切特和杰羅姆•辛格進行了一項最令人難忘的認知對情緒影響的實驗,這項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既出人意料和標新立異,又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整整主宰心理學界的情緒研究二十多年。
沙切特在對詹姆斯-朗格理論、坎農-巴德學說,以及支持和反對它們的證據進行系統的回顧和研究之后表示,情緒、心情和感覺狀態的種類完全不能與內臟的種類相提并論。
與其他大多數心理學家一樣,他認為,認知因素也許是情緒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怎么樣找到情緒呢?他和辛格提出假說,認為情緒不能從所體驗到的人類生理癥狀里找到,要想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依靠外部的提示。即是說,人類的情緒反應,事實上是外部提示的結果。思維通過這些提示將身體所體驗到的東西歸納為憤怒、生氣、高興、喜悅、害怕、畏懼,等等。
為檢驗這一假說,沙切特和辛格從在校大學生中征集了一批志愿者,并欺騙志愿者說,他們將要被注射的蘇普諾欣是一種維他命制劑,目的是為了檢測這種藥物對視力的影響。事實上,他們被注射的藥物為類上腺素阻斷劑,可引起心跳加速、面孔潮紅、雙手震顫等較為強烈的生理反應。沙切特在事先告訴一部分志愿者,說蘇普諾欣有上述副作用,但對另一部分志愿者則守口如瓶。
志愿者服過藥之后,立即被帶入一個寬敞的大房子,在這之前,另一個假裝的志愿者(事實上是沙切特的同謀人)已經來到了房間。在志愿者感到藥效發作之前,他們被要求填寫一份冗長的問卷。
此時,同謀人開始上場表演了。當著其他志愿者的面,他表現得很輕狂、幼稚、愚鈍和興奮,他不停地跳來跳去,嘴里哼著小曲,不時地胡言亂語,在紙上亂涂亂畫,又隨手把廢紙揉成紙團扔向他人。“我飛起來了,我飛起來了”,他舉起紙做的飛機,用力拋向空中,“我飛到云彩里了,我飛到云彩里了”。
突然,他又生氣起來,滿腹都是怨氣,說這種問卷實在是無聊之極,里面的問題讓他煩死了(這些問題問得越來越接近個人隱私,越問越具有侮辱性,最后的問題是:“你母親與多少男人有過情人關系?”——對這個問題,多重選擇答案中最少的選擇次數是“4次及以下”)。最后,他義憤填膺,一把將問卷撕了個粉碎,紙屑扔得滿地都是,大罵著沖出了房間。
沙切特和辛格通過單面透鏡觀察房間里志愿者的行為,根據他們的反應程度或如何反應評定分數,之后請志愿者填寫一份表格,表明他們憤怒、氣憤、討厭或相反感覺的程度。
結果非常令人驚奇。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看到同謀人興奮、冒傻氣、近乎癲狂或生氣、憤怒、歇斯底里時,也會有類似的行為表現,聲稱自己的確感覺到了同樣的情緒。而事先被告知該藥有生理副作用的志愿者看著同謀人的表演,就像一個真正的旁觀者,沒有任何類似的反應。
于是,沙切特和辛格對這種現象作出了歷史性的總結:
假如事先對某種生理激勵狀態不加以解釋,當事人會自動地給這種狀態“找到”解釋,并以他所熟知的認知術語來描述他的感覺。在情緒狀態取決于認知因素的條件下,我們應能預測的是,正好相同的生理激勵狀態可為“喜悅”、“憤怒”、“嫉妒”,或任何能叫得出名字的情緒標簽,具體什么情緒則取決于當時的形勢。
情緒激勵的認知學說一炮打響,它不僅肯定了認知的重要性,而且賦予過去一系列驚人發現以新的現實意義。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經典故事:我這樣認為所以我那樣生氣】相關文章:
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說說11-09
我所理解的生活語錄05-17
生氣不如爭氣抱怨不如改變人生感悟07-13
想法改變生活04-30
改變抱怨的勵志故事01-10
勵志故事:生氣不如爭氣07-02
生活就是這樣說說07-28
生活就是這樣的說說08-13
生活就是這樣的說說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