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教育引導初戀
初戀的特征:
1.少男少女的初戀是情的“萌生”,不是性愛的本身,它往往是單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愛戀,是純潔的心理之戀。這心理之戀往往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具有不現實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場有趣的游戲,給人留下的是親切的甜蜜的回憶。
2.有人說,愛情不僅是對異性的肉體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類在精神上親近的需要。而少男少女的初戀幾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說的,道德純潔的少男少女的初戀,“永遠趨向崇高的目的”。
3.少男少女的初戀是以異性的自然吸引為基礎而產生的最純潔、最真摯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雜念。這種愛是不自覺的,卻是真誠的,感情色彩十分豐富,它不考慮各種各樣社會因素,是兩性之間最自然的愛戀。
中學生(有少部分高年級小學生)對異性的戀又是比較朦朧的,受對異性的好奇心驅使。這種自然的愛戀的流露,過了少年期再也不會出現。所以,人們把少男少女的初戀又稱為“一過性”的愛與戀。
如何教育引導:
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家長和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學生初戀意識一旦產生總要在心理上反映出來的。國外性心理學家說,這時的女孩喜歡打扮,男生突然愛整潔,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現得特別好;他們愿意接近異性又有點害羞,上課時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潑開朗的人會突然變得沉靜,豁達的人會變得古怪;兩人電話、通信往來頻繁,對集體,特別對同性朋友的交往趨于冷淡。
教師和家長要善于分析研究學生初戀動態,找出它的規律性。比如,俄羅斯發現七、八年級學生,美國和日本發現初中二、三年級學生的初戀者,多半是好學生。男生往往是比較高大的、強健的、正直的優等生。女生往往是文雅的、活潑的、漂亮的、品學兼優的學生。那些平時沉默寡言弱小的男女生則很少滑入愛池。然而,在高中階段初戀者,往往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和缺乏家庭溫暖的學生,因為他們更需要別人的同情、理解,更容易追求異性的安慰和溫存。總之,只有深入地研究學生,才能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
初戀的教育,并不是限制同學間接觸的教育,相反倒要多鼓勵學生去交往。因為追求交往,向往初戀是少男少女心理發展的必然。
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心。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與求知欲,使他們想嘗試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據蘇聯心理學者調查,中小學生初戀者幾乎都是出于想嘗試一下與異性交往的體驗。據美國教育工作者統計,中小學生的`初戀者90%提到渴望了解異性同學。我國在對37位14歲至18歲的初戀者提問中,有35位提到:想見識見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是出于需要。據前蘇聯心理學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初戀者提到,在生活和學習中他們需要伙伴和情侶。據美國統計,中小學生的初戀者75%提及到在生活中他們怕孤獨,需要同情和異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在中國,調查的37名初戀者中有28人提到了孤獨和需要理解。
可是,由于他們從來不接近異性,因此一旦被異性理解,就不僅僅是理解的問題了,很容易進入初戀的情網。因此,教育家認為,進行初戀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要擴大學生的交往。美國教育工作者說,男女生廣泛的交往,同性知識教育一樣,可以沖淡學生對異性的神秘感。英國一位教師說,有些家長和教師竭力地回避愛與性,實際上是回避不了的;乇艿慕Y果反而會給愛和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紗,這種神秘反而成了誘導學生探求神秘的動力。相反,讓男女學生在學習和游戲中頻繁交往,倒能使他們的異性觀念淡化。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又主張集體交往更為適宜。因為集體化既可以促使少男少女相互了解,又防止過早“對象化”。
初戀教育,不管西方還是東方,不管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認為要從道德、教育著手。因為愛情的特征不僅僅是肉體的吸引,不僅僅是智力的一般發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人的道德和心理的發展,是情感和審美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情是道德的精華;一個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會有高尚的情戀。”高尚的情戀的培育又必須從道德教育抓起。學生具有心靈美,他們對另一個人的依戀才會建筑在道德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理智才能幫助情感,純潔情感,給情感增添道德力量,才能從道德上使內心活動變得高尚。
從道德教育著手,就是要教育學生懂得愛情就是一個新的道德生活領域,不能片面地看待愛情,認為愛情只有歡樂和喜悅。愛情包含著嚴肅的道德責任。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教育學生懂得,中小學生是承擔不了這些義務和責任的。因此,要用理智來約束自己、克制自己。如果心中已經有戀情的萌芽,要把它珍藏在心底,到需要的時刻才讓它萌發?傊瑥牡赖陆逃テ,就是“讓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以德制情。
【心理學與生活:教育引導初戀】相關文章:
心理學與生活定律10-27
心理學與生活:焦慮障礙11-02
心理學與生活的距離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佯笑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害羞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10-30
心理學與生活感悟論文04-28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09-07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與你的生活》05-16
心理學與生活之孕期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