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
《心理學與生活》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于2003年10月出版的一本教科書,《心理學與生活》一書的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心理學與生活,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介紹
《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里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也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優秀教材。不僅如此,這本教科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系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心理學與生活作者簡介: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獲Lex Hixon社會科學領域杰出教師獎。在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有專長,是美國心理學會實驗心理學分會的會員。從《心理學與生活》這部經典教科書第14版修訂時開始,格里格成為該書的合著書。
本書的翻譯工作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
心理學與生活目錄: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學
第2章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第4章 感覺
第5章 知覺
第6章 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
第7章 學習與行為分析
第8章 記憶
第9章 認知過程
第10章 智力與智力測驗
第11章 人的畢生發展
第12章 動機
第13章 情緒、壓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類人格
第15章 心理障礙
第16章 心理治療
第17章 社會過程與關系
第18章 社會心理學、社會和文化
專業術語表
參考文獻
人名和主題索引
介紹
我國心理學界有不少教師多年來一直在用本書英文版作為教學的第一參考用書。但遺憾的是,由于版權方面以及一百多萬字繁重的翻譯量等原因,致使本書一直沒有一個中譯本。懷著對我國心理學的基礎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和興趣各選取一部分,精心翻譯。正如王壘教授所言:“這部教材的翻譯是北大心理學系的教授們集體智慧和團隊凝聚力的結晶!
作為一本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獨特教學方法的成熟教材,原書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組成的“專業術語表”,極具價值的2000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的“人名和主題索引”等等,對于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是十分寶貴的,因此,在該中譯版本中都被完整地翻譯和保留了下來。另外,與本書教學配套使用的還有一系列豐富、獨特的教學輔助資料和工具,人民郵電出版社新曲線公司和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合作,為使用本教材的教師免費提供主要課件。
這本教科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系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它貼近生活,深入實踐的獨特風格同樣也是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質的好讀物。
作者形象地將使用本書學習心理學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選擇她,相信你一定不虛此行。祝您好運!
其它語言
此書曾多次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包括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及中文等。第一個中文版本為繁體版,由臺灣的五南圖書出版。簡體中文版本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教授王壘、王蘇等進行翻譯而成。
【拓展】《心理與生活》讀后感1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注意過程。
作者在文章一開始指出:我們要努力找出,帶入我們的注意,一些當時逃出我們注意的東西。選擇感覺輸入的一部分做進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刺激驅動捕獲會勝過目的指向選擇。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新的物體自動地抓住了被試的注意,盡管這個物體完全與實驗者為被試設定的目標無關。一個重要的普遍理論便是:我們的知覺系統被組織起來使我們的注意被自動拉到環境中新的物體上。
研究者發現,當注意已經過濾了所有被忽視的材料使得回憶不可能發生時,有些被試仍能回憶一些信息,這使過濾器理論極端模型受到了挑戰。研究者們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加工,但沒有足夠到達意識覺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屬性非常特殊。如果我們沒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講座,材料是不會被自動了解的。盡管有意識的記憶和對客體的辨認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復雜的信息加工是在沒有注意和覺知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個早期的加工階段稱為前注意加工,因為在感覺輸入首次由感受器進入大腦的時候,它們在我們去注意之前就已經被加工了。
研究者們通過確定在干擾項數量的作用下發現目標的難度來認識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異。
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過濾器理論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資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進入意識覺知。前注意加工允許我們發現環境中那些能用單一明顯特征辨認的客體。
一般而言,我們越是注意環境中的某個客體或事件,就越能知覺或了解關于它的更多信息。
【拓展】《心理與生活》讀后感2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相關內容:聽覺。
我們在對世界的體驗中,聽覺和視覺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聽覺的范圍是如此的廣泛,聲音的物理強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絕對大小來表示,聲壓——導致響度體驗的振幅大小的指標——通過一些被稱為分貝的單位來測量。也顯示了相應的聲壓作為比較。
長時間的處于大聲環境中會導致失聰。要想聽到聲音必須發生四個基本能量的轉換,第一個轉換中,振動的空氣分子進入耳朵,一些聲音直接進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進入。發生在耳蝸中的第二個轉換階段,空氣波變成“海浪波”。在第三個轉換階段,基底膜的波浪形運動使得與基底膜相連的毛細胞彎曲。第四個轉換階段,神經沖動通過一捆被稱作聽神經的纖維束離開耳蝸。這些神經纖維與腦干的耳蝸核相遇。第四個轉換階段發生在整個聽覺功能系統。
不同的頻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產生它們最大的運動。對高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位于耳蝸底部。而對于低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在相反的一端。盡管人類缺乏這樣特殊的能力,卻可以運用聲音來判定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特別是當很難看到物體的時候,通過兩種機制來實現。第一種機制涉及的神經元,可以比較進入每一只耳朵的聲音的時間差距。第二個機制依賴于這個原理:對于聲音首先到達的耳朵而言,聲音的強度會稍微高一些因為頭本身投射出一個聲影使信號變弱。
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不能辨別位置,所以必須轉動頭部,改變耳朵的位置,去打破這種對稱以便提供聲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頻率和振幅的結合產生了音調,響度和音色知覺。從耳到達大腦,聽覺信息經過了若干個轉換,聲波變成流動波,流動波產生神經反應的模式。聲音定位同樣也至少需要兩個過程:大腦具有檢測到達兩耳聲音的相對時間和相對強度的細胞。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相關文章:
心理學與生活簡介03-29
《心理學與文學》簡介03-13
《性心理學》簡介04-08
謠言心理學書籍簡介03-28
《三種心理學》簡介03-22
《情緒女人》心理學書籍簡介03-27
心理學書籍《情緒親密》簡介12-09
《異常與臨床心理學》簡介11-27
心理學書籍《為人父母》簡介12-09
心理學書籍《大腦愛說謊》簡介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