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焦慮癥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癥,是神經癥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焦慮癥的應對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1
概述
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不過處于這樣子的社會,不焦慮人家還以為你不正常,畢竟在這個不能裸婚,需要房子、車子的年代,實在是焦慮巨大。我也經常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當我馬上要做一件事情,而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我就會產生一定的焦慮,適當的焦慮能夠促使你去完成一些任務,而過度的焦慮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人們常常心慌,焦慮不安,出現焦慮癥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
焦慮癥怎么辦
1 第一:當人們出現焦慮癥的時候,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適當的運動,運動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人們的身體免疫力,還能夠緩解人們出現的焦慮癥狀,因此,適當的運動對人們有很大的好處,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2 第二:另外,人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吃一些中藥來調節自身的焦慮情緒。焦慮癥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人們一定要多加注意及時的調節。焦慮癥的患者還可以參加一些心里治療,來調節情緒。
3 第三:焦慮癥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多加放松心態,對于讓自身產生焦慮的事情一定及時的解決完成,這樣能夠有效的減輕焦慮癥的癥狀。在日常生活中,焦慮癥患者還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放松自己。
注意事項
焦慮癥會使人們的精神狀態很差,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學習。因此,人們應該及時的調節自身的情緒,可以去看一下心里醫生,或者適量運動。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2
一、歲末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1、歲末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在一家大型企業工作的張女士,從12月份的第一周開始就吃不香,睡不著了。她一想到近期又要面臨年終述職考核的事,就心神不安,焦躁難耐。她去年因考績不佳,被調離重要部門主任崗位,今年如果再沒有好的考績,又不知去向如何。
眼看年終逼近,她出現了失眠、全身乏力、胸悶、頭昏、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后,醫生告訴她這是“年終焦慮癥”。
年終焦慮癥,是由于在年底前后發生的一些事件,使人的生活規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影響個體生活與工作的亞健康狀態或心理疾病。
據調查,九成以上的職場人士會受到年終焦慮癥的困擾,尤其是女性。偶爾的緊張焦慮,能給自己帶來適當壓力,增加奮進的動力。
若不及時調整心態,消除雜念,極易損害身心健康。癥狀輕者,應注意自我心理調適。
(1)首先,要讓自己具有超脫的心態。面對年頭歲尾發生的事件,不能沉浸或停留在后悔與自責之中,要積極向上,及時跳出其情緒壕溝。學會積極面對,把不利因素變成挑戰自我,重振旗鼓的動力。
(2)其次,要用客觀求實的態度度量自己。重新設計和定位個人的職業方向與目標規劃時,目標要客觀求實,不要攀高和過于注重物質及短期利益。緩解焦慮的最好辦法是面對現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尋求今后的自我發展。
。3)最后,學會在尋求人生樂趣中消除焦慮情緒。找機會到朋友圈子里散心,爭取得到朋友的安慰和幫助。這是分散、排解和消除不良心情的妙法。
2、預防歲末焦慮癥的方法
。1)學會管理時間
學會管理時間。因為事情多、頭緒雜,緊張焦慮自然就產生。不妨列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根據輕重緩急進行安排,按部就班去做,你會發現,你的步伐有序多了。需要提醒的是,無論多么繁忙,每天一定要有放松時間,有5~10分鐘的時間就好。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聽聽音樂、讀讀書,讓心情恢復平和,哪怕只是坐在那兒發發呆也好。
。2)定合理的目標
因為自我要求過高,易造成自信心缺少。因此,要對自己有個合理的期待,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也容易尋找成就感。成就感是化解焦慮的良方。一個有成就感的人,內心會充滿力量和滿足感,焦慮很難將他打敗。不過,切勿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不如多和自己比比: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的我有了進步?這次的工作是不是比上次做得出色?
(3)吃快樂水果,改善心情
水果中,香蕉、櫻桃和葡萄柚都被稱為是“快樂水果”,香蕉含有一種稱為生物堿的物質,可以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櫻桃中的花青素有抑制炎癥作用。而葡萄柚濃郁的香味不但有助于提神醒腦,而且其中所含的大量維生素C,有增強抗壓力的本事,使人精神愉悅。所以,感到有壓力時,就大口吃水果吧,把煩惱一一吃下。
(4)走出室外,多運動
健康專家指出,運動是消除焦慮的最好方式。平時忙于上班,休閑是不妨就選擇一些游戲強、能夠轉移注意力的運動項目,比如臺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但是,盡量不要選擇獨自慢跑的運動方式,這樣容易讓人產生孤獨感,所以,不妨拉上好友一起去運動,運動完后將自己的煩惱全部傾訴出,有了好友的陪伴,再做完快樂運動,心情一定會好很多!
。5)學會自我調節
應對“年底焦慮癥”,重點是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壓在心理,心情不爽感到有壓力時,就一定要找到發泄口,學會自我調節。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運動,哪怕是做家務,也能讓自己換一個世界,或者是給自己一個獨處時間,傾聽內心的真是聲音,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6)睡前做放松訓練
焦慮的人們最常見的癥狀是失眠,通常還會伴有容易疲勞、心慌、血壓升高等癥狀,經常煩躁易怒的他們也給家人和朋友帶來了困擾。這樣的人每天下午可以適當加大自己的運動量,晚上八九點后盡量別再做與工作有關的事情,而是進行一些放松訓練,例如做瑜伽、聽音樂等,讓自己盡快進入睡眠狀態。
二、焦慮癥的表現
1、情緒狀態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病人基本的內心體驗是害怕,如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極端驚恐或恐怖。發作性或持續性地出現莫名其妙的害怕、緊張、焦慮、恐懼不安 等心理;颊呖赡苡幸环N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許多患者同時還伴有憂郁癥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時情緒激 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怒,與家人爭吵,對什么事情都看不慣,不滿意。
2、這種情緒是不快的和痛苦的
可以有一種死在眉睫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焦慮癥患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能放松下來,全身緊張。他面部繃緊,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
3、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
患者所產生的焦慮、恐懼情緒與現實相差甚大。即是說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誘發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4、軀體不適感
與焦慮體驗的同時,患者會伴隨一些軀體的不適感、精神運動性不安 和植物功能紊亂。軀體上的不適表現常為焦慮癥的早期癥狀,如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心跳加快,全身疲乏,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簡單的日常家 務工作變得困難不堪、無法勝任等。如此癥狀反過來又加重患者的擔憂和焦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絕大多數輕度焦慮癥患者還有失眠、早醒、夢魘等睡眠障礙,手抖、手指震顫或麻木感,月經不調、食欲減退、頭昏眼花、恐懼焦慮,嚴重時有某種瀕死感等。
由此可見,焦慮癥只是一種心態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心態的調整。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3
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人在面臨對自己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時總會產生焦慮。學生的考試對學生而言既是重要的,又是有一定困難的,也是進行評價的基礎,因此考試焦慮在學生中相當普遍的存在。
由于導致考試焦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真正解決考試焦慮的問題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一般來說,家長能給孩子最大的支持,為解決考試焦慮的問題,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和改善:
確定適當的期望值 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習,目前家長的期望值普遍過高,需要適當降低。一方面要對孩子的實力有客觀的了解和評價;另一方面,要有正確的人才觀,糾正“考上大學才能成才,考不上就沒有出路”的錯誤觀點,樹立成才道路多渠道的意識。另外,許多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親戚朋友中成績好的孩子進行攀比,這給孩子帶來了壓力和某些傷害,家長要正確認知自己孩子的實力、個性、興趣特長,揚長避短,鼓勵孩子的進步。
培養健康的歸因方式 學習焦慮與成敗歸因傾向有很直接的關系,不同焦慮水平的學生對于成功或失敗的學習結果有著不同的歸因傾向。高焦慮者在遇到失敗情境時,更傾向歸因于外部因素,或一些不容易改變的穩固的內部因素,比如一些孩子常把考試失敗歸因于考試題目太難了,或者自己不夠聰明。有的孩子還在考前進行失敗情境的自我暗示:“完了,這次考試肯定又是我不會的題目,我一定考不好!薄拔腋揪蜎]有學習的天賦”。父母要引導孩子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個人的努力程度。但要注意引導的方式和措辭,比如:“是不是這次復習的時候還不夠全面啊?那我們下次要安排好時間抓住要點復習,就不會這樣了!
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父母的以身作則可以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良好的信任感,進而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父母言行不統一,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和應對現實生活挑戰的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實施家庭教育,以減少孩子內心沖突,減少考試焦慮的發生,保證和促進孩子健康發展。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我對你非常失望”之類的話。要積極幫助孩子減輕壓力,保持孩子在考試前和考試中的心態平和,建立對自己的信心,戰勝考試焦慮。
做好考前生理調節 指導孩子正確處理學習與休息之間的關系,講究學習策略、方法,合理用腦,維護大腦的正常機能,這是防治考試焦慮的重要措施?记耙o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保證其考試時頭腦清醒、精力充沛。
此外,合理的膳食安排和適當的營養調配對于孩子順利完成考試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也不要給孩子吃得太好,要注意和平日飲食的接軌,差距不要太大,避免腸胃接受不了。食物以清淡為主,少吃油膩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4
(一)調節壓力有方法
1、正視壓力俗話說:有了壓力成動力,沒有壓力輕飄飄。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而過高或過低的壓力卻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壓力本身并不可怕,很多時侯,人就是因為有壓力而使自己的能力超常發揮。重要的是如何把壓力調整到適度。
2、制定恰當的高考目標和階段考試的目標,確定適合于自己的復習內容,注重查漏補缺,不對自己提出超出能力和時間的要求。
3、學會自我減壓訓練--優化情緒當壓力過高,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效率時,就要學會自我減壓。
方法一自我宣泄:考生可以將自己的郁悶心情、緊張情緒向家人、朋友、老師傾訴,或者可以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來盡量宣泄自己的情緒。
方法二學會深呼吸:考生可以坐著或者躺著,首先要緩慢地吸氣,然后停住幾秒,再吐氣,這樣多反復幾次。
方法三按摩內關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順時針按摩左手的內關穴,每回36次,能起到調節情緒的功能。
方法四全身肌肉放松法:閉上眼睛,心里默念身體需要放松的部位,同時用心去感受放松的感覺。方法五積極想象:可以盡量回想自己曾經成功的時候,還可以伴隨舒緩的音樂想象明朗舒適的環境。
4、學會積極自我暗示--增強信心考生應當學會積極自我暗示:我能行!有什么了不起,不過如此而已!
我相信自己!那些考題已經重復很多遍了,再大的困難也不放棄,能挺過去!
不管考得怎樣,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就無怨無悔了!
(二)保持良好的睡眠狀態
心態調整好了,睡眠質量自然會高。此外還要注意:
1.按平常作息時間睡覺高考期間的晚上,考生應按平常的作息時間按時睡覺。不要試圖早早上床以獲得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早早上床實際上意味著已經開始擔心明天的考試了。而且,這種擔心往往會一直持續到進入考場。但如果上床睡得太晚,也就失掉了幾個小時的寶貴休息時間,一般要保證7-8小時的睡眠。
2.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高考期間的睡眠地點盡量不要改變,這樣能夠使考生和平時一樣適應自己原來的睡眠環境。高考期間的氣溫不算高,可能會有點悶熱?忌砩纤X時,盡量不開空調,可開電扇,房間要開窗通風;如果有蚊蟲,注意不要噴氣味大的殺蟲水?忌X后,家長不要大聲喧嘩,也不要頻頻到孩子房中看孩子是否睡著。另外,如果考生有蹬被的習慣,家長在凌晨要到房里給孩子蓋被毯,以免孩子著涼。
3.用誘導法治失眠考生臨考失眠,千萬不要服用藥物。家長可給孩子喝杯牛奶,讓孩子看會兒雜志,也可跟孩子聊幾分鐘,內容不要涉及考試。這里給考生介紹幾種入睡誘導方法。
方法一:上床后熄燈,躺下仰臥,做一次舒暢的深吸氣,然后徐緩地往外呼氣。在第二次吸氣時,默念:放松、放松......這樣做可防止引起情緒激動的景象占據思想。在誘導中,有時可能會出現亂想情況。這時,一定要堅持按照原來的步驟繼續做下去,如此思想終歸會進入一種松弛境地,睡眠隨之而來。
方法二:熄燈仰臥,先做3-5次深呼吸,然后想象在黑暗中有一個不太亮的白點,并集中注意力控制這一想象中的白點進行緩慢的圓周運動50次,再緩慢地勾畫五角星軌道50次。如果感到心情改變不大,則重復上述意念運動數次,并且不斷暗示自己:我已經睡著了......
如果兩種方法都試過還是睡不著,也沒關系,年輕人一夜睡不好不會影響高考成績的。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5
名詞解釋:
“數學焦慮癥”指的是害怕、擔心和逃避數學的一種心理狀態,是特殊情境刺激焦慮癥(stimulus- and 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中的一種。和其他類型的焦慮癥狀類似,數學焦慮癥也是一種生理疾病。
有些學生遭遇數學問題時,會高度緊張,表現出焦慮情緒,因為他們的腦功能和(面對數學問題)時相對平靜的同學并不一樣。專家表示“數學焦慮癥”會減少大腦原本就有限的工作容量,而這正是解決數學難題所需要的資源。
數學焦慮對孩子乃至成人的作用仍然不明。但它可能對學校的分類教育以及學生將來的職業選擇產生影響。
文章導讀:
第二頁:“數學焦慮癥”的前沿研究 第三頁:“數學焦慮癥”有哪些影響? 第四頁:專家支招,如何告別數學焦慮
最新研究:
數學焦慮癥對孩子們的影響還不受人重視,但它確實存在,而且是一種相當特定的刺激。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有些學生遭遇數學問題便表現出焦慮情緒,這是一種生理上的結果,和其它類型的焦慮癥癥狀類似。
研究將50位二三年級的小學生分為兩組:分別是數學焦慮較低組和較高組。
然后,研究者在這兩組孩子做數學題期間,對他們的腦部進行了掃描。
他們發現對數學焦慮程度較高的孩子做起題來更慢,也更難以解開題目。
“那些說自己對數學感到焦慮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與諸如恐懼之類的否定情緒相關的區域更為活躍,在小腦扁桃體中尤其如此,”斯坦福大學教授維諾德-梅儂(Vinod Menon)說,“我們也發現,在這些孩子的通常與解決數學問題相關的腦域,腦內活動減弱了!
據《健康印象》(Health Imaging)報道,有數學焦慮問題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與工作記憶以及數字推理有關的區域比較不活躍。
案例分享:
在有“數學王國”之稱的印度,也有不少孩子談數學色變。
新德里泰戈爾國際學校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瑞圖站在學校大門口,和同學嘰嘰喳喳地說笑著。她在等父親開車來接她回家。她本來一臉燦爛的笑容,但當被問起對數學課的感受時,她像是被蛇咬了一下,倒吸一口冷氣,然后哆哆嗦嗦地說:“我最害怕數學課了!”她說話時,一臉的緊張和痛苦。她旁邊的幾個同學也都和她有同感,對數學有著一種深深的恐懼。
像瑞圖這樣談數學色變的印度學生并不少。新德里一名心理醫生說,每到考試前一段時間,他的診所每天都是人滿為患,來者多是學生,他們大都患有“數學焦慮癥”。
據當地媒體報道,數學已成為不少印度學生最感頭痛的一門課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數學成績不佳而精神崩潰,甚至走向自殺之路。
很多學生對數學反感,主要是因為學校教育的評價體系有問題。印度的中學教育太過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把數學成績看成是衡量一個人智商和未來發展前途的最基本因素。德里大學教育系專門研究中學教育的拉姆教授認為,這是不符合人性的,人的興趣和能力是有選擇性的,不能只以數學一門功課“論英雄”。他主張降低數學課在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把數學課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
數學焦慮癥有哪些影響?
心理學中的焦慮是指個體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且帶有恐懼色彩的情緒狀態。而數學焦慮可以認為是學生對數學的一種病態的恐懼癥。
由于社會和家庭的種種壓力,以及在學校中不甚恰當的學習方法,許多人在學習數學,特別是在做數學題時變得異常緊張,總要想方設法逃避數學問題。于是便產生了一批害怕數學卻又不得不學數學的人,他們常常處于極端矛盾的心理狀態下,因此患上了數學焦慮癥,也正是“數學焦慮”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個性的良性發展。其影響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數學焦慮直接阻礙了學生的數學認知過程 數學認知是個體解決數學問題時潛在的心理加工過程以及有關數學知識的心理表征。國外有研究表明,數學焦慮對數學能力具有顯著的影響,如果不考慮解題的正確率,低數學焦慮被試僅用253毫秒解決進位加法問題,而高數學焦慮被試卻要用753毫秒。低數學焦慮組的解題速度幾乎比高數學焦慮組被試快2倍。高焦慮被試的解題速度有時會與低焦慮被試的解題速度一樣快,但會以大幅度降低解題正確率為代價。
2、數學焦慮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降低知識記憶效率 現代信息加工心理學家把學習和記憶看成是信息加工過程。數學焦慮者會過多關注自己的強制思想、擔憂和負面認知等焦慮反應,分散對當前任務的注意力。有研究表明,隨著數學焦慮程序的增加,學生的記憶容量減小,反應時間長,正確率低。
3、數學焦慮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壓抑學生的創造力 數學焦慮者對于自己的數學能力無法做合適的評價,多數將原因歸結為“腦袋不靈活、死板”,因而喪失對數學的信心,更加談不上在數學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培養興趣應對“數學焦慮癥”
孩子們并不是天生對數學反感,如在幼兒園的時候,絕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歡計算。后來數學讓人生厭,問題不在數學本身,而在教數學的人,教學手段簡單化是導致學生厭學數學的根本原因。
數學本來是比較抽象的,教學手段應該多樣化、形象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集體“攻關”,組織學生到市場進行行情調研,運用多媒體手段揭示數學的奧秘,將考試成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筆試,一部分是實踐,等等。
專家支招:激發學習動力
數學焦慮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嚴重問題。一般而言,高度焦慮的學生不僅自己對數學采取了逃避的策略,還會影響班級其他人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低度焦慮的學生往往缺乏學習動力。
幫助學生克服數學焦慮,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在講授數學時用自己對數學的態度去感染熏陶學生;合理的調控學生競爭的“度”,不要讓過強的競爭淹沒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努力應適時的肯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教給學生閱讀數學書籍的方法;挖掘數學史料使數學具有人情味等等。
1、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 激發學習動機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幫助學生設立一個明確且適當的學習目標;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 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評價;多用正強化,慎用負強化;充分調動和利用認知的好奇心。
2、關注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些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能取得好成績固然是每個學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從心之感往往會使他們對學習望而生畏、焦慮不安。所以在有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目標時,自我效能感就成了一個關鍵因素。
3、引導學生對成就行為科學的歸因 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歸因可以引導為:努力不夠、方法不當、解題策略不完善等等。使得學生學會積極地歸因,提高他們對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性,克服習得無助感。
4、注重數學學習意志的培養 意志是人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行為,并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心理過程。數學學習意志對數學認知活動起支配和調節作用,從內在提供克服數學焦慮的動力。
考前如何進行自我調整,遠離數學焦慮癥?
從認知入手,消除對考試的不必要顧慮,通過談話、回憶、分析,尋找致病的根源,過去的考試成績一般都較好,考前也無畏懼心理,雖然數學成績較差,是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對數學應加強平時的復習和練習,對成績的期望值不要過高,退一步講,萬一沒考好也不必懼怕。
加強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調節神經功能的紊亂,有助于睡眠的改善,同時要有意識放松情緒,在考前不要人為的增加緊張。
分析自己個性中的優點與缺點,通過心理測查,進一步了解自己在個性特征的強項和弱項,有意識地克服敏感多疑,顧慮重重、情緒不穩定等弱點,培養和訓練豁達大度的個性。
常做10件事 讓生活有奔頭
讓人生旅程更精彩、有奔頭,關鍵在于有個好心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此推出了一項名為“讓行動更美好”的活動,旨在通過練習幫人們找到生活的意義,大家不妨一試。
1.常行善 推薦頻率:每天
刊登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做5件好事,堅持6周,能明顯提升施助者的快樂情緒,特別是一天內集中做好事的人。
做法:在一周內做5件好事,如果可以,最好集中在一天內。好事可以不分大小,但最好幫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比如,幫同事做些瑣碎工作,給公交車上的陌生人讓個座,或者去獻一次血等。
2.記感恩日記 推薦頻率:每周1次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發表的研究顯示,經常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謝意,將會給身體和人際關系帶來積極影響,讓人覺得更健康和幸福。
做法:記感恩日記時把握6個要點:盡可能詳細具體;注重深度甚于廣度;關注要感恩的人比關注具體事情影響更深;想一下如果缺少特定的人或事,生活將會怎樣,不要將好命認為是理所當然;體會意料之外帶來的驚喜;堅持定期寫,但不要過勤,證據表明,每周記1~3次比每天寫更有益。
3.看有意義的照片 推薦頻率:每天1次
研究顯示,找到生活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對抗壓力,改善整體健康,其通常來源于大自然、與他人的緊密聯系等。記得經常拍攝一些有價值的照片,這會鼓勵你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美好。
做法:可以先花一周時間拍攝使自己感覺生活美好,或讓你覺得更有目標的人或各種食物,將照片洗出來,并在照片背面寫下拍攝的原因。此后,可以經常翻看這些照片,回想它們帶來的啟迪意義。
4.寫一封諒解自己的信 推薦頻率:每周1次
如果常常自責或反思,可能會讓人感覺孤立、不快,甚至壓力重重。建議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面對自己的錯誤,比如給自己寫一封信,以同情之心寬容和諒解某些失誤。研究顯示,能以同情之心對待自己缺點和挫折的人,比深深自責的人,身心都更健康。
做法:先確定讓自己感到羞恥、不安或不夠好的某一方面,可以有關個性、行為、能力、人際關系或其他方面;之后將其寫下來,并誠實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尷尬、痛苦或生氣等;根據上述兩方面內容給自己寫封信,對自己厭惡的方面表達同情、理解和接受。一旦遇到糟糕的心情,拿出這封信重讀一遍,會起到明顯的緩解效果。
5.積極聆聽 推薦頻率:每周1次
讓對方感覺到被聆聽、受重視是一種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練習。研究顯示,使用該技巧能讓對方感到被理解,有助于增進人際關系的滿意度。
做法:找一個能和交流對象不受打擾、不會分心的僻靜場所,在對方講述時盡量做到:對方講出一個想法后,用自己的語言重復一遍;在合適的時候通過提問鼓勵對方細說自己的想法;如果對方表達了負面情緒,努力認同,不要提出質疑;利用身體語言表示自己很感興趣,比如目光交流、點頭、保持放松姿態,不要總看手機;避免評價,即使并不完全贊同;不要給建議,讓對方覺得被理解更利于問題的解決,著急給建議會起到反效果;聽過對方講述后,征詢許可再講出自己的觀點。
6.看具有敬畏感的視頻 推薦頻率:每月1次
研究顯示,敬畏體驗能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滿足感,使人們較少被瑣碎的事情和情緒打擾。我們在生活中通常很少碰到令人敬畏的事,因此可以選擇一些類似視頻。
做法:花4~5分鐘時間看一段讓你覺得自己很渺小、具有敬畏感的視頻,比如俯瞰世界的紀錄片等,這會改變你對世界的理解,發覺自己煩惱的事原來小到不值一提,同時增強對人類無限潛能的信心。
7.專注呼吸 推薦頻率:每天1次
對抗壓力、焦慮等不良情緒的一種方法是正念練習。所謂“正念”是指關注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感,但不評判對錯。研究表明,“正念”與改善健康、減少焦慮及提高抗壓能力有關。專注呼吸就是實現“正念”的一種方法。
做法:坐下或以舒適的姿勢躺下,閉眼,將思想集中于自己的呼吸,感受一呼一吸間的變化。
8.體會生活細節 推薦頻率:每天1次,堅持一周
關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也可以起到“正念”練習的作用。比如,在吃葡萄干前進行細致的觀察和體會,就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做法:取一粒葡萄干放在手上,仔細觀察它是什么顏色,表面是否有褶皺等;轉動葡萄干,觀察其紋理;仔細聞聞它的味道;葡萄干放進嘴里,仔細感受它的形狀,體會它的味道。
9.邊走邊想 推薦頻率:每天1次
散步或慢跑時,留意自己每一步的變化,關注動作本身。
做法:如果走得很快,體會腿部移動的感覺;如果走得慢,要注意每一只腳的抬起、移動和放下,不論任何情況,都要專心于走路的動作。為了保持敏銳的覺知,開始時,心中最好默念將腳提起、移動、放下的每個動作。
10.寫出“不快” 推薦頻率:每天1次
我們常常需要通過發泄對抗心理壓力。研究顯示,寫下“不快”能夠增加幸福感,減少抑郁和焦慮癥狀,并增強免疫系統,提升工作和學習表現。這些益處甚至能持續數月之久。
做法:每天寫下在面對情感挑戰時的內心感受。這種“不快”遭遇可能與童年經歷、親子關系、你過去或現在的愛人朋友,甚至職業經歷有關。因此應主要寫跟自己情緒相關的經歷,但不要記錄這次的麻煩。
孩子有了分離焦慮癥 父母該怎么辦?
莎拉坐在沙發上,手里緊握著玩具熊。她的指甲很明顯地被拉傷,又流血了。
與此同時,她的媽媽又打回公司了。她必須解釋為什么要遲到,這似乎是第無數次了。老板還會理解這糟糕的情況還有多久,已經不太清楚了。畢竟,8歲小孩上三年級,通常不是問題,三年級對小孩來說是應該風雨無阻的。
但是,對莎拉來說可不是這樣的。
莎拉快要抵達學校時,心里開始恐慌。今天,媽媽簡直是要拖她進來。途中,莎拉抓住門框,媽媽和老師試圖將她拔走的時候,指甲被撕松了。
這不是第一次了。
更糟的是,這種情況感覺很糟。沒有一位母親會要傷害自己的女兒。莎拉的媽媽每天一早都感覺像是惡魔似的。她納悶,別的父母親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它可有一個名稱嗎?
什么是分離焦慮?
有人稱它為“拒學”,也有人稱它為“學;乇堋,還有人稱它為“分離焦慮”。
父母親形容它為一場惡夢。
分離焦慮對所有小孩童來說是正常的。想象它為一種生存的本能。人類,尤其是無助的人類,需要依附于能給予他們親近、溫暖、關懷與保護的父母人物。這種必要關系的意識是人類固有的,起源于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部位。在嬰兒成長、大腦發展的同時,他們和“依附人物”的關系會逐漸地變得更復雜。因此,父母也稱為依附人物。嬰兒于幼兒會將他們最深的恐懼,托付于“父母能使這些恐懼消失”的這種生理上的意識。他們認為父母就像一種力場。這在某一個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
普通的分離焦慮,什么時候變成問題?
讓我們先從典型的發展角度看待分離,然后我們才能將此角度,和莎拉的經歷,進行比較。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將年幼的嬰兒傳給房間里的陌生人,孩子也會不當一回事。但是,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受夠了。9個月大的嬰兒看到陌生的臉孔,就嚎啕大哭,驚慌地向媽媽或爸爸伸手。
發生了什么事?
9個月大的時候,大多數嬰兒會開始辨認父母親熟悉的臉孔和陌生人之間的分別。人類發展的專家將這個現象稱為“陌生人焦慮”。這是小孩發展中的依附系統的許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腦已經形成了父母親的心理表征,能分辨爸媽和其他人。這是一個又美妙、又實用、又有保護性的進化上的發展。
事實上,就是這種辨認能力,促使一歲小孩開始自行探索世界。是的,他們在這個年齡比較會行動,但是他們也有安全感,知道父母親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會來救他們。有了有經驗、能信任的父母親,他們所產生的安全感,足以讓他們往未知探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密切留意他們,因為他們似乎無懼,所以可能造成各種麻煩。
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這些不受約束的探索會結束,我們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兩歲”。幼兒開始粘著父母親,變得諸多要求,而且會時常拒絕自己玩。這項發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征了進化上的進步。這個年齡的小孩,現在有了能力意識到有一個分開、又有潛在危險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護。這是確保自身安全的正常過程。
隨著小孩成長,大腦繼續發達,我們會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懼分離之間有了日趨增加的緊張。要記得,某些程度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歲的兒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覺、五歲兒童害怕父母親出門,將他們留給保姆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是小孩對于外在世界的風險日趨擴大的意識,所做出的正常反應。我們尤其是在小孩開始上學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情況。這種焦慮,在學前教育、幼稚園及一年級的時候很常見。
但是,有些小孩根本不能忍受分離。他們不能自己睡覺、和別的兒童游戲約會、或者上學。他們將這些分離的情況視為危害生命的事件。他們內在的戰斗或逃跑反應被引發了。但是,這種反應不是因為真正或即將發生的危險情況引發,而是所有分離情況都會引發。這猶如他們的焦慮“恒溫器”已經失靈了。
我們都知道戰斗或逃跑反應是什么。當我們感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一個覺醒提高、恐慌的狀態。我們得忍受瀕死感。我們的心跳率和呼吸率會加速。我們甚至會感到發抖、頭暈?傊褪俏覀儠械侥I上腺素沖上來,以預備我們逃離危險。
分離焦慮癥是童年時的一個疾病,孩子幾乎每次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就會產生猶如面對生命危險的感受。這是一種真實,卻無必要的恐慌。當他們面對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這些小孩平靜下來。他們的思想與感受,必定會轉向父母親遇到傷害的憂慮。在他們的腦海中,這次的分離,將會以最糟的損失收場。他們深怕自己會恐慌地孤單,不受保護。只有父母的存在,會讓他們安心。
像莎拉一樣的孩子被送往學校的時候,會經歷恐慌的肉體癥狀,而且會被失去父母的恐懼所淹沒。他們時常被“父母會發生不幸的事”的信念所困擾。患有輕微分離焦慮癥的孩子一旦進入了課室,往往就會平靜下來。對這類孩子來說,危機只出現在分離的時刻。對其他孩子來說,除了和父母團聚之外,沒有其他什么能緩解心情。患有分離焦慮癥的孩子時常會反抗,有發脾氣的傾向,也會到處發泄情緒。他們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中,這種破壞,遠遠超過沒有父母的幾個小時的危險。
分離焦慮癥有多常見?
分離焦慮癥相對地罕見,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會患上這個疾病。盡管如此,它構成了轉介治療的所有焦慮癥案例的將近一半。分離焦慮癥對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對小孩來說,分離焦慮癥除了會讓他充滿恐懼之外,也會造成學業退步,和同學隔絕,以及對于下次的分離逐漸增加的恐懼。另一方面,對父母來說,分離焦慮癥也會涉及失去工作,睡眠不足,和朋友、伴侶相聚的時間減少,也肯定會產生絕望的感受。
分離焦慮癥時常會世代相傳,也和他們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產生其它的焦慮癥或抑郁癥有關聯。除此之外,許多父母在分離時表現得過度保護性、控制性或焦慮,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分離焦慮癥。這不是在說父母造成了分離焦慮癥,而是有愛心的、負責任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本身的焦慮,其實是強化他們孩子的焦慮。
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癥
好消息是,分離焦慮癥會對正確的介入有即時的反應。
以下是幾個基本方針:
1. 盡量提早尋求專業協助。就如大多數的行為障礙一樣,你越早介入,麻煩的行為就越不會被強化。比方說,學校恐怖癥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之下,情況經過時間的推移就可能變得更頑固。
2. 尋求全面的心理評估。分離焦慮癥可能和其它心理或遺傳問題有關聯,所以尋求徹底的評估,以測出抑郁癥、焦慮癥和潛在的家庭不和,對整體的治療非常重要。
3. 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分離焦慮癥最有效的方法。認知行為治療,讓父母和孩子學習分離時的新應對方法,也讓他們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分離。它也能讓孩子培養自立和自信,也讓孩子漸進地面對分離的情況,以讓他們最終能更舒適地忍受分離。
4. 和孩子生命中的其他人協調。和教師和保姆協調,非常重要。同樣地,和參與分離的祖父母和其他受信任的成人協調,會讓大家有共識,也為大家提供了讓小孩平靜下來的一致的方法。
5. 藥物有時會有幫助。在某些病例中,抗焦慮藥物能制止孩子的恐慌,也讓認知和行為技術比較容易學會。焦慮太多,出了名地對學習新的行為不利。
分離焦慮癥最嚴重的情況(像我們在莎拉身上看到的那樣)可能令父母和孩子無法忍受,但是它也易于治療。有了一致、勤奮與謹慎的方法,莎拉的指甲將會復原,不久之后,就能有自信地踏入學校。
講話愛插嘴或是心理潛伏焦慮癥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經常遇到這樣心理的'人:他們很熱衷于搶奪話語權,經常等不及別人說完,就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有些人一開口就像滔滔江水,綿綿不絕,讓人煩不甚煩。
這種人,從表面上看是“愛表現”。但這種行為的背后,卻有許多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醫生吳雅學告訴記者,不管是愛插嘴,還是一說話就剎不住車,其本質都是過于以自我為中心。這類人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缺乏社交技能,F在的許多孩子從小會吹拉彈唱、滿腹經綸,卻沒有人教他們怎么恰當措辭、即興發揮、控制眼神、把握接話時機等人際交往技術。
二是有焦慮型人格或表演型人格。這種搶話是長期存在的,自己能察覺到,但無法自控。有些焦慮型或強迫型人格的人,腦子里一旦閃現出一個念頭,不說出來就非常焦躁不安。
三是有躁狂癥、焦慮癥或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焦慮癥和躁狂癥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會出現言語活動增多的癥狀,而且是典型的“不吐不快”。而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社交技能低下,缺乏自我察覺,所以也掌握不好什么時候接話。
那么,該如何應對愛插嘴的行為呢?吳雅學指出,如果搶話是因為社交技能的缺乏,通過一些專業的短期培訓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如果周圍存在插嘴者,要互敬互愛,尊重和理解彼此溝通方式的差異性。如果與其關系較好,對方也很虛心,可以私下向他指出問題所在,比如對社會經驗不足的初入職場者,可以拉拉衣服、使個眼色暗示一下。
嬰兒也有“星期一焦慮癥”
細心的家長高先生最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8個月大的女兒平常很乖巧,一到星期一就哭鬧不止。這是怎么回事?
據介紹,高先生夫婦工作忙,平時跟女兒很少見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個雙休,夫妻倆都會陪女兒,女兒也表現得特別乖巧?墒,每到星期一他們要上班時,女兒就立馬“變了臉”:十分煩躁,一整天都哭鬧不止,怎么哄都沒用。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兩個月,且越來越嚴重。
昨日,中南醫院心理咨詢室副教授肖勁松分析,寶寶表現出了“分離性焦慮”癥狀,這種癥狀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當他們與所依戀的親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會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個月大的兒童中很常見。分離性焦慮如果不加以重視和矯治,會影響寶寶以后的生活,如上學后容易發生學校恐懼癥、考試緊張癥,甚至成年后出現急性或慢性焦慮癥,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
他說,現代媽媽工作、生活壓力大,和寶寶相處的時間漸少,所以寶寶的分離性焦慮傾向比較普遍。這種癥狀有時可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母親最好利用休息時間,增加與孩子的接觸機會,盡量避免分離時間過長等,以緩解寶寶的焦慮情緒。
年終焦慮癥突襲職場女性
“催婚令”讓她不知所措
剛過30歲生日的李嘉至今還是單身一人。一想起即將過去的一年,她就有些心神不寧。從26歲起,她就一直面臨被父母催婚的壓力。今年年初的時候,父母甚至給她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在30歲之前找到如意郎君。可是,眼看這個“結婚大年”就快過完,很多朋友都趕在 年底前完成了終身大事,她卻仍然形單影只。李嘉說,新年對她來說只是又大了一歲的信號,意味著父母的“催婚令”會越來越急,她要回絕的相親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她害怕甚至有些厭惡新年的到來。
為此,她常常向父母謊稱加班,盡可能晚點回家。為了釋放心理壓力,她瘋狂地投入到購物中。在商場各種年終促銷的誘惑下,漂亮衣服、化妝品、首飾、鞋包等等,統統都被她收入囊中。似乎只有在失去理智的購物中,她才能得到暫時的解脫。
點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不少30歲以上的職場女性因為自己的年齡而感到恐慌。有的人因為自己容顏漸老而焦慮,也有的像李嘉那樣因為被父母催婚而煩躁。這些對年齡心存恐慌的女性,不妨在新年到來之際,為自己的人生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同時,還要讓自己的心情放松下來,學會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當出現焦慮和緊張情緒時,要多向朋友、親人傾訴,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需要指出的是,適當購物確實可以緩解女性緊張的壓力,但過分“血拼”卻有損身心健康。
她觸到了“玻璃天花板”
劉娟剛進現在這個單位時,與所有的大學生一樣,為自己的將來勾畫了一幅美妙的畫卷。她躊躇滿志,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希望通過不懈努力,在同行中取得不俗的成績。在這5年里,她像一個上足了發條的時鐘,不知疲倦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奔跑。
到今年年底,該是劉娟的五年計劃總結的時候了。她突然發現,目標還在前面向她招手,而她卻像是觸到了“玻璃天花板”,看得見光明卻沒有前途。雖然她的業務水平拔尖,但因為在人際關系方面的缺陷,她始終只是一顆默默無聞的“螺絲釘”。今年,一位新調來的年輕男同事輕而易舉就成了她的頂頭上司。眼看著歲數一年年地往上攀升,原本光潔的臉上也開始有了皺紋,計劃卻仍在紙上跳躍。
奔三十的女人,工作和生活都還是一張白紙。數著新年來臨的日子,劉娟犯著愁: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
點評:職業所帶來的壓力主要源自人際關系和工作職責。每個人都想干得出色,爭取提薪升職,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年終時,一年或者幾年積累下來的壓力會愈發凸顯,而一旦受到挫折,心理脆弱者甚至會一蹶不振。對職場女性而言,由于排遣壓力的渠道不如男性多,過大的競爭壓力更易使女性經常處于焦慮、煩躁、無聊和無助的狀態中,以至于影響到正常的工作。
專家提醒,年終時如果面對較大的工作變動,應養成積極的自我暗示習慣,多給自己鼓氣,多分析和看到自己有利的優勢,增強自信心。自暴自棄或坐等幫助,都不能夠解決問題。新年伊始,要量力而行地制定各種規劃,以免來年因為達不到預期目標而產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切忌盲目攀比,也不要不顧自己的實際能力而過高要求自己,凡事當量力而行。
她害怕新一輪“人情債”
忙碌了一年,終于快盼來幾天休假。可是一想到元旦、春節里的大筆花銷和各種與同事、上司、客戶的應酬,曉辰就不得不皺緊了眉頭。曉辰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業務銷售,好不容易剛剛完成了今年的工作指標,領導又為她安排了與各種關系單位、客戶的應酬,加上本來年終業務就異常繁忙,她真有些應接不暇。
而更令曉辰擔心的是,老家遠在安徽的她,還要為春節回家準備足夠的開銷!凹依镉H戚多,禮物、壓歲錢、請客吃飯的開銷都不少,沒有一萬元根本打不住,年終獎都不夠花的!彼闫疬@筆“人情賬”,曉辰怎么也開心不起來:“我已經收到一位同學和一個表妹在新年里的結婚請柬,估計又得搭上半年的積蓄!睘榱诉@些“人情債”,曉辰開始失眠,并且變得越來越焦慮。
點評:因為被賦予了一些商業色彩和交際功能,所以,以往喜慶祥和的新年對一些人來說成了一種負擔。對職業女性來說,節假日里的各種應酬以及“人情債”纏身,往往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對實際開支超過預算的“人情債”,需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因為支出過大,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同時,對“人情債”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節日里給朋友發個短信,發一張電子賀卡等等,也能增進感情,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對大多數人來說,新年是一個辭舊迎新的符號,是一個總結過去企盼未來的起點。
然而,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加大,新年的到來對一些職場女性而言,還伴隨著種種焦慮和恐慌。又虛度了一年光陰,面臨被父母催婚的壓力,年終工作忙得焦頭爛額,事業上遭遇“玻璃天花板”……
如何緩解“年終焦慮”,正成為一些職場女性關注的話題。
年終減壓10招對策
1、不要苛求完美
完美主義女性總是預先給自己設定一個十全十美的目標,凡事力求盡善盡美,一旦做不到就會深深自責,沮喪消沉。其實,任何事只要我們努力就可以了,不要苛求結果。要善于學會為自己的每一點成功而喝彩,讓自己時刻有成就感,知足自信的女人才會充滿快樂。
2、一次只擔心一件事情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66名已婚夫婦的研究發現,女人更愛方方面面地考慮問題,比如自己的工作、體重還有每個家庭成員的健康等等,所以女人比男人更經常感到壓力。一次只擔心一件事情,把別的事情暫時拋到腦后吧。
3、不要太嚴肅
不妨和朋友一起說說小笑話,氣氛活躍了,自己也放松了。
4、給自己放個小假
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外出旅行,進行一次徹底的放松,期間關掉手機,甚至不用帶手機。
5、尋找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一天中至少有1小時的時間屬于自己,完全不用考慮工作,利用這1小時做做舒緩的運動,如瑜伽、爬樓梯、步行等,或者聽聽音樂。
6、說出或寫出你的擔憂
寫日記或與朋友談一談,至少你不會感覺孤獨和無助。
7、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天我們感到疲憊時,那是因為身體中釋放了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的皮質醇,它使我們的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但充足的睡眠能預防這些,使人感到平靜而精力充沛。
8、學會示弱
這并不是要一個人用軟弱的態度面對生活,而是要改變一貫的強者姿態,生活是“一張一弛”的,弦繃得太緊,也容易斷裂。
9、遠離噪聲
研究表明,在繁雜地帶附近居住的人們產生的壓力,是在幽靜環境居住的人們的兩倍。而電話鈴聲、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也會使壓力顯著增加。所以,盡量遠離噪聲,也是減壓的一種方式。
10、至少記住今天發生的一件好事情
不管你今天有多辛苦,多不高興,回到家里,都應該把今天的一件好事情與家人分享。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6
降薪、裁員這樣的詞語,在每個職場人的大腦里,原本就容易觸動管理生存恐懼感的神經區域。在這場金融海嘯里,這種恐懼更被放大。那么恐懼真是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謶智榫w是驅動人類去檢討有什么事影響到了生存,于是可以迅速調整學習。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大多數人都會慢慢適應,慢慢找到生存方法,例如會很快找到工作,但也許有10%―15%的人情緒壓力長時間無法適應,演變成抑郁癥或焦慮癥。
提前心理干預
你每年都做身體檢查嗎?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
你每年都會去洗牙嗎?也許只有一小部分人在點頭。
身體檢查和洗牙,都只是一種預防措施,以便及早發現身體的變化及早處理。那么,心理呢?
人總是有很多情緒困擾的,只不過有太多人習慣把困擾掃在地毯底下,以為看不見了就沒問題。這樣的習慣養成了你再也聽不到那些對你猛敲警鐘的焦慮和恐懼,而等到它們積累太多突然爆發時,也許你要面對的就是更難對付的抑郁癥和焦慮癥。
降薪、裁員這樣的詞語,在每個職場人的大腦里,原本就容易觸動管理生存恐懼感的神經區域。在這場金融海嘯里,這種恐懼更被放大。那么恐懼真是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謶智榫w驅動人類去檢討有什么事影響到了生存,于是可以迅速調整學習。
有許多人并不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情緒,而只是任由自己沉浸其中。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習慣,建議你在裁員危機真的到來前做一下心理檢查,找找自己的問題,不要等到你“沒錢、沒時間、有問題”時才找人幫,要知道,最好的治療其實就是提前預防。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7
主要表現:
1.因不愿離開依戀對象而不想或拒絕去幼兒園(上學),或沒有依戀對象陪同絕不外出,寧愿呆在家里。
2.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愿意或拒絕上床就寢,反復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
3.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分離后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性退縮。
4.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復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軀體癥狀,但無相應軀體疾病。
病因:
1.遺傳因素患焦慮癥的父母的子女,焦慮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2.親子過分依戀孩子平時一直與母親呆在一起,不與外界接觸,而母親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特點。一旦與母親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
3.生活事件影響常見的生活事件有: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兒園受到挫折,不幸事故,重病或死亡等。
由于分離性焦慮與幼兒不愿去幼兒園很相像,容易與不愿去幼兒園相混淆,而被長期忽視,其結果不僅影響兒童早期智力開發,且可發展成慢性焦慮,影響情緒發育及學習。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大多有哭鬧、不肯吃、不肯睡等現象,但幾天后即見好轉,因為其哭鬧的原因是害怕陌生,不適應新環境和陌生人,幾天后熟悉了,哭鬧也就好轉。他們雖然在幼兒園哭得很兇,但回家后就很開心,也不會做噩夢,分離性焦慮的原因是擔心與父母永遠分離,擔心天災人禍使父母與自己永不再見,癥狀持續4周后仍不好轉。
一旦發現分離性焦慮障礙,要立即停止上幼兒園,請兒童心理醫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幼兒園,加重焦慮發作,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預防:
1.從小讓孩子多與小朋友們接觸。不要整天把孩子關在家里,讓孩子多些玩伴,培養他與其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孩子在集體的環境中受歡迎,感到愉快,為將來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避免發生焦慮打下基礎。
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理的習慣,如吃飯、穿衣、洗手、洗臉、大小便等,如果什么事情家長都包辦,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將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因而會產生緊張、恐懼和焦慮。
3.在去幼兒園之前,經常給孩子講幼兒園的生活,告訴他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會很好玩,還可以在一起做游戲學本領,同時還經常帶孩子去日后準備去的幼兒園參觀,讓他熟悉那里的環境,讓他看看別的小朋友們是如何愉快地在那里做游戲,滑滑梯,學兒歌等,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而產生向往。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
4.在家先練習與媽媽分離,讓孩子逐漸習慣媽媽離開的感覺,比如當孩子自己來到另一個房間時,媽媽不要馬上就跟著,讓他單獨呆一會兒,過一會兒再進去,日漸增加這種訓練的次數和時間。
合理度過寶寶入園焦慮期
每年的新生入園,總會有一段不適應期,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入幼兒園了,寶寶在爸媽的陪伴下一起到幼兒園報到。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爸媽感到難過。有的寶寶哭鬧著不讓爸媽離開;有的寶寶前幾天高興地去上幼兒園,但是后來卻在家耍賴皮,怎么也不肯再去了,滿臉的眼淚讓爸媽于心不忍,有的寶寶雖然在爸媽的哄騙下到了幼兒園,但爸媽卻發現寶寶悶悶不樂,白天食欲不振,晚上噩夢連連——這樣一個時期真難過,怎么幫助寶寶盡快度過呢?
焦慮反應屬正常
寶寶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由于與爸媽分離所產生的一系列焦慮情緒的反應都是正常的,畢竟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離開熟悉的爸媽,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并且還要逐漸學會獨立照顧自己。那如何減緩寶寶的這種焦慮情緒呢?這里我們介紹7個方法給大家。
7個方法緩解情緒
首先,提前使寶寶的心理有準備。寶寶對爸媽的依戀很強烈,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爸媽,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生分離焦慮癥,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讓寶寶對上幼兒園提前有個心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爸媽可以在假期里或開學前帶寶寶到即將要去的幼兒園門口或里面轉一轉,讓寶寶熟悉一下環境。
其次,在家中給寶寶一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客廳的一角,利用櫥柜或桌椅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寶寶體驗在視線中感覺不到成人注視的情況,在那里游戲、看圖書等,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減輕寶寶對成人的依戀感。
第三,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期待感,認為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第四,爸媽還可以培養寶寶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習慣,如午睡等,幫助寶寶增加入園后的心理自信。
第五,爸媽要調整好心態,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當寶寶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愿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寶寶進幼兒園,并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兒園門口時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著和媽媽說再見的,好乖”等。
第六,引導寶寶和老師交往。由于是很多寶寶圍繞幾個帶班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寶寶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爸媽應教育寶寶學會和老師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師說,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愛自己。例如,想喝水了就要說:“老師,我想喝水”等。另外,爸媽也要告訴寶寶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并與老師及時溝通,盡快消除寶寶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在與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訴寶寶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爸媽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區或鄰近地區的,這樣可以互相聯系,彼此串串門或相約在雙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樂場玩耍。既可以增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哦,同時寶寶有了熟悉的伙伴,大多就愿上幼兒園,從而緩解分離焦慮。
第七,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里都學了寫什么,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入園焦慮是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的,度過了這一階段,爸媽會發現,寶寶越來越活潑,他已經愛上去幼兒園了。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 篇8
盡管我們每天高喊尊重隱私,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千萬別跟別人講”仿佛像一道魔咒,總是牽引著我們的好奇心,接著又因為要守“秘密”而增添心理負擔。而辦公室秘密可能關系到你的前途,都是不能說的秘密。
面對辦公室秘密,如何應對?首先是要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秘密話題,其次,不在辦公樓的洗手間、走廊等秘密“高產地”談論私生活。
要擺脫這種“保密焦慮癥”,最直接的方法是拒絕接收秘密。與其把注意力放在關心別人隱私上,還不如把精力花在提高自我上。
焦慮癥的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方法之解釋法:由于焦慮癥患者多有預期性焦慮,對未來的焦慮發作產生預期恐懼。如果患者能夠主動配合心理醫生,耐心傾聽醫生對疾病性質的解釋,有助于減輕心理負擔,預防焦慮癥的發生。
心理治療方法之放松法:放松法治療是一種教會患者如何進行肌肉和情緒放松的方法;颊呖梢酝ㄟ^學習和掌握呼吸調節、放松全身肌肉的方法來消除雜念。病人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軀體的一部分(例如左手),盡量使這部分肌肉放松,直至產生溫熱感。然后轉移注意力到軀體另一部分(例如右手)。如此反復訓練,可使心情平靜,心跳規則,呼吸均勻,這對焦慮狀態性發作者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治療方法之沖擊法:讓患者突然處于激發焦慮情緒的實際環境中,來改變病態行為。這種治療每次30-60分鐘,治療次數一般1-4次。
心理治療方法之系統脫敏法:在患者處于全身放松狀態下,使能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在其面前重復出現,達到不能引起患者焦慮時,增加刺激的強度如法炮制,直至患者焦慮情緒完全消失為止。
心理治療方法之催眠法:催眠法適于廣泛性焦慮癥(一種以經常的、持續的、無明顯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憂或煩惱為特征的焦慮癥)。催眠師運用具有高度暗示性的催眠技術,來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和睡眠。
焦慮癥的自我治療方法
應充分認識到焦慮癥不是器質性疾病,對人的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因此病人在用藥不該有任何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應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在醫生的指導下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境界。
學會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御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
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焦慮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期治愈率有所提高,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在不斷發展,顯示了其良好的前景,較西醫治療具有較大的潛力及優勢。平慮解迫安神劑是純中藥制劑,治療效果顯著是您走出疾病困擾的最佳選擇。
【焦慮癥的應對方法】相關文章:
如何應對年末焦慮癥10-24
如何巧妙應對考前焦慮癥08-22
克制焦慮癥的方法10-21
治療焦慮癥的方法08-02
戰勝焦慮癥的方法08-21
有關焦慮癥的治療方法08-10
關于焦慮癥的治療方法08-10
焦慮癥的有效治療方法08-02
社交焦慮癥的治療方法08-01
治療考試焦慮癥的方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