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資料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更是提高整個民族文明、衛生、健康素質的根本措施。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孤獨?
所謂的孤獨,是由人與人的往來體會中產生出來的。當人認為自己是孤獨時,那就是他處在想和他人接觸、交往的狀態中。
頑固的人、自我主張強烈的人、反抗的人,和陰晴不定的人、不滿的人、插嘴的人、過于溺愛寵物的人,都是具有容易成為孤獨的危險的類型。
我們必須能耐得住孤獨,才能完成重大的工作,才有某種成就的希望。
打入團體,或是非得生活在團體中才能安心的人,都不能稱之為獨立自主的人。
個人進入了群體中,自己的姓名、地位、職業,一切都成為無關緊要的東西了。個人完全成為無色透明的存在,以群體的一分子而行動著。雖然沒有不安和焦慮,但是自主性也喪失了。
為了考慮估計到自由和獨立,無論如何必須要有不能敗于團體性的想法的強烈概念,以及不可動搖的精神之支柱。在孤獨中,才能誕生真正的自由。
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如果沒有忍耐孤獨的精神,和缺乏控制孤獨的創造力,則無法存在于社會。
二、如何掙脫孤獨?
1、伸出友誼的手
。1)克服孤獨的兩種方式
一個是自己積極地打破這種孤獨狀況;另一個是等待周圍環境向你接近。自我極端地忍受著孤獨,絕緣于向人招呼、微笑。預期渴求著交談對象,不如在多向人打招呼、親切交往上下功夫。
。2)待人親切
渴求談心對象的,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又強烈依賴心的人。在許多場合,無法充分被愛的人,經常是到了成年仍殘留著自戀成分。依賴心強大人士渴求著愛。
對別人親切是免除自己本身孤獨的第一步。但是,我們往往吝嗇于對別人表示親切。表示親切所需要的勇氣,事實上正式治療自己孤獨的特效藥。
我們要注意避免對方拒絕我們近似做作的親切,使自己的善意能確實為人所接受。這樣做的首要秘訣,是悄悄地,不使當事人覺察出我們的表現是出自善意。
。3)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辛苦收集的資料,如果對別人也有用處,不妨提供出來,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善意表現方法。像這種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我們應該當一個習慣來培養。有了這樣的好習慣,往往會有意向不到的收獲,這些收獲正是孤獨的特效藥。
(4)善意的謊言
未能受到真誠相待的人,不久亦對撒謊者不可捉摸的心態感到失望,而相繼離去。唯有幫助他人的謊言,才會使人感到愉快。
。5)熟記他人姓名
人只有在被呼喚時,才會去思索對方是何人。希望自己的名字為別人所牢記,邊應該先去記熟別人的姓名。嫌惡感可以憑直覺來感受,同樣的,善意也可以借助直覺來交流。人有多比自己所厭惡的人的本能,但如此一來,只有使雙方的關系更加疏遠,更強烈地注意對方的缺點。為了避免惡性循環下去,你不能等待對方來與你接近,必須主動去接近對方,一味地等待,可能使你失去得益友的機會!拔椅丛鲆娪形也幌矚g的人!边@正是人與人交往的真諦,不要去嫌惡他人。
。6)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失意的推銷員聚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煩惱,能相互了解對方苦惱的情形,在他們來說,聚在一起可以解決一切,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會同病相憐,透過共有的不平不滿所產生的言行思想,以求得解脫。在心理學上,這種逃避不安的心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的有這種情形存在!斑@是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的正常人所采取的解決方法,這種心理活動相當于某些動物的保護色。”
2、開放自我
。1)去除悲觀情緒
欲使本身改觀,必須有所興革。
首先,要徹底洗心革面,也就是改正不良的思想模式,愛鉆牛角尖正是其中之一。過分鉆牛角尖是損多余益。與人交往時,悲觀思想尤其要祛除。郁郁寡歡的性格,只會給對方帶來不快!昂蜌庵孪椤,人都樂意向春風滿面的人招呼問好,而不愿與滿臉陰沉的人搭訕說話。孤獨所存在的根本原因便是悲觀。停止那毫無益處的悲觀思想,培養“永不放棄”的思考模式,這是我們開放自己的第一步驟。
。2)坦然面對失敗
人是可以改變的,只有克服失敗,不悲觀,人才有價值。
(3)活潑自己
。4)踴躍發問
早上與同學碰面時,必須清晰而親切地道早安,點頭明確些,以使對方能感受到;遇到問題時,不要吝于啟齒請教,即使自己會做,也最好請別人再加以肯定。
(5)加入人群
我們不必急著隱藏自己的缺點,這些缺點讓別人直銷并不可恥,反而可借此建立愉快的人際關系。
。6)舍棄優越感
成功的關鍵不在你昨日的榮耀,而在于今天工作上的成果。只要拋棄自己的優越感,對方也一定會摘下它冷漠面具。
。7)不要過分強調自我
不是自我吹噓便是滿腹牢騷,開口閉口全是自己的事的人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整天把“我”掛在嘴邊的人,易使人反感,受人輕視。他們被認為是強迫性的自我推銷,故遇到重要事情也不愿與之商討,他們將因此而陷入孤獨的泥沼中。同樣,打斷別人的交談或無故轉換話題,也都是造成孤獨的原因。被你打斷話柄,而必須聽你發表的人,可能會感到不愉快。自己覺得有趣,便認定別人也有興趣,是一種過分自我中心的想法。別人說話時,應該靜聽其說完!吧蒲哉,善聞人言!
。8)自我解嘲的藝術
害怕被人看輕,正是缺乏自信的證明。會說話的人,常把自己失敗的經驗當作笑料。若無其事的自我解嘲,像是在說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它不會引起別人的不快,反而使聽眾開懷大笑,越糊涂的事越能引起笑聲,使人在愉悅中,松懈戒心。談論自己的成功經驗,或許會使聽眾受到某些不必要的刺激,但自己的蠢事,卻常能引起四周朋友的開懷大笑,使氣氛和諧輕松。
。9)給人留余地
喋喋不休地強調自己言論的正確,只有使對方因下不了臺而困窘。透過這種窮追猛打的方式,或許可以得知誰是誰非,但在人際關系上,顯然將會有很惡劣的影響。理屈的一方自然會明白自己的錯誤。如果你使對方無地自容,將引起他人不必要的不滿。
。11)克制過強的競爭意識
假若你將對方當成競爭對手,對方會報以相同的態度。你的競爭意識愈強,對方給予你的刺激也愈大。如果想從孤獨中掙脫出來,就務必要壓抑自己過分強烈的競爭意識。
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于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1)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
(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
(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
(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
(6)對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
(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
(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
(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于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于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于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愿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于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偃烁竦母鱾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苡邢鄬ν暾y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象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準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象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著極大的活力與幽默;象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辯能力;象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象能力;象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象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象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瑪峰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象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象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象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并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復習,考上大學,并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并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于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anmin藥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癥、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于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資料】相關文章:
普及常用心理健康知識03-13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07-22
常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11-22
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資料06-09
防汛知識宣傳資料07-30
京劇知識普及11-05
越劇知識普及06-08
戶外知識普及10-08
健身知識普及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