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幸福感是被什么奪走的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那么你的幸福感其實是被什么奪走的呢?
前幾天去體檢。
其中有一項檢查是無痛胃鏡。 我胃鏡以前是檢查過,但無痛的還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對于到底是怎么個無痛法其實毫無概念。 躺在病床上時,都還在想說等等要如何對抗那胃鏡的管子。 沒想到當醫生把手臂上的麻醉針筒注射完畢后,我就失去意識了。 等我再有意識時,已經是從恢復室的床上醒過來時。 胃鏡的過程居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雖然整個過程毫無痛苦,但老實說,這還真讓人有點悵然若失。
悵然若失?
因為之前做過的胃鏡,是沒有任何麻醉,得讓醫生把那檢測的管子順著喉嚨放入。 其實放入管子并不會痛,只是大部分人有東西在喉嚨時會習慣想吞嚥。 但管子一定吞不下去,身體就會產生反胃的感覺而要把它嘔出來。 這是胃鏡大部分人因此不舒服的原因。 過程中其實醫生是會一直叫病人「不要吞嚥、不要吞嚥」。 但大部分人不習慣下,一定會嘔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不過我之前做胃鏡時,倒是有抓到訣竅 - 只要能控制自己想吞嚥的感覺,其實整個過程就滿簡單的了。
所以這次要做胃鏡,還想這「技能」(疑?)又能展現一次啦。 結果沒想到標榜無痛胃鏡不但無痛還根本毫無知覺。 雖然這不是壞事,也確實很輕松。 但「技能」無用武之地,不免還是讓人有些遺憾。
好吧,胃鏡跟幸福感有甚么關系呢?
有點不懂是嗎? 沒關系,先讓我岔題一下吧。
很多年前我曾經在網路上跟人做過一場辯論。 談的是科技進步到底能否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持正面看法的那位朋友是覺得:只要持續提升科技、伴隨經濟的成長、人們會有更多便宜的產品。 而便宜的產品將有助于提升公平、并強化大部分人的生活品質。 既然生活品質變好,且更多人用得起這些便利的科技,人們自然就會擁有更高的幸福感。
比方說,現在就算是打零工過活的一家人,生活恐怕也比石器時代一個部落酋長的品質要好。 不用自己生火,住家附近有便利商店,就算吃的僅是微波食品,恐怕也比有一頓沒一頓的採集或漁獵生活輕松。 而中產階級的生活,則恐怕也比百年前工業革命前英國貴族的生活來的輕松。 最少你我家中都有電燈、自來水、電視、各類電器,水龍頭一開隨時有熱水、以及有可以便宜取得的各類生活日用品。
確實,科技讓很多東西便宜,且人人都能便宜取得。 這點毋庸置疑的是提升了大家的生活品質。 可是幸福感是否也因此提升呢? 我倒覺得就沒有這么簡單了。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應該都比1800年英國貴族擁有更多新奇的設備(電視、電腦、各類家電),但你有因此感到無上的快樂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幸福感不是一種絕對值,而其實是一種比較與累積的產物。要嘛,是跟同儕比;不然也是跟過往的自己比;再不然是諸多成就感的累積。 所以當某些東西從小就出現在你我人生中,或是跟你同一階層的人生活品質都類似時,你將不覺得那些大家都有的東西,能對你帶來更多的幸福效用。
而更慘的是,「成就感」也逐漸變成某種奢侈品。
我們現在處的時代,是史上科技最進步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產物,降低我們的痛苦(如胃鏡的麻醉),或提升我們生活的便利度(從全球化的貨運、各類便宜且方便的軟硬體設備、甚至是家里的電與自來水)。 可是代價是,我們個人能力上的差異,在這些技術面上一比較就顯得越來越微不足道。
忍耐胃鏡痛苦的能力已經毫無意義了,因為全身麻醉下誰也不覺得辛苦。 當然,胃鏡或許離大部分讀者很遙遠。 但其他你我生理上的優勢,如跑得快、看得遠、力氣大,這些技能也已經很早就沒太多價值了。 在200年前,當個農民獵人或許這些很重要,但是處在現在的你我,除非是個職業運動員或是得靠體力吃飯,否則我們的腳程再快也比不上汽車,臂力再強也比不上吊車,而看得再遠也比不上望遠鏡。 幾乎沒人會因為你有這些體能上的`優勢而羨慕你。
這十年開始,甚至連頭腦上的強度也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了。 寫字漂亮,記憶力好,知識豐富,又如何呢? 字寫得漂亮終究不比電腦排版的文件漂亮。 記憶力再好也比不上PDA。 知識豐富? 現在任何一個會用Google的小學生能查到的死知識可能遠比百年之前的翰林秀才來的更多。 算盤、毛筆、繪畫、詩詞、已經變成陶冶性情的玩意,而非甚么必備能力。 等到下一個世紀,搞不好電腦都能自己寫程式甚至全權扮演專案經理了。 XD
換言之,一些過去高門檻的東西,因為技術提升而讓門檻大幅下降。 拍照就是一例。 最近幾次出門就發現,有越來越多人帶著高檔單眼。 甚至僅是去逛大遠百,都發現有好多人拿著昂貴的單眼對著內部的佈置在勐拍照(雖然我始終不懂那是在干嘛)。
相機價格下降,造成相機普及率提升,也間接的讓攝影程度的差異變小。 雖然技術高低還是能區別出差異來,但誰都不能否認,相機優勢確實是讓外行人的能力極限往上走。 各類部落格、各類SG的照片,其中80%的作品,其實已經看不出來太大差異。 相較于我小時候,照相是得手動對焦、調光圈,好不好也要洗出來才知道。 素人拍出來的照片,可能很模煳、可能太暗、可能構圖有問題,總之放在一起時,誰是素人誰是專業者根本是一目了然。
但現在很多攝影細節可以讓機器自動幫你顧慮(自動光圈、自動對焦、自動柔焦、連顏色抽離、美肌模式甚么都有)。 外行人愿意花錢,是可以簡單拍出好作品。 唯一要會的,只是選對模式、瞄準、以及按下快門罷了。
就拿景深一件事情來講。 我記得我10年前想學拍照*時,一臺類單眼(只是”類”單眼)就買了兩萬多。 除此之外買不起任何額外配備,只好想辦法學些特別方法。 比方說要拍淺景深,除了設定大光圈(但也沒多大),還得加上透過望遠人跑很遠來拍。 這樣才勉強拍得出想要的效果。 可是這兩三年,隨便誰都是高級單眼掛在手上,不然透過Photoshop后制也很容易。 甚至這一年,聽說連傻瓜相機都可以「自動」幫你做淺景深 - 只要拍完后透過觸控螢幕一按就有。 所以這些技能將越來越變成沒甚么了不起了。
總之,科技提升,讓很多事情變得簡單,但反面的詞就是讓很多事情變得無趣了。所以處在這時代的中產階級,其實焦慮感是高過幸福感的,因為一切太普遍、太簡單,也太隨手可得了。 你有的別人都有,你會的別人也能輕易做到。就好似玩游戲一樣。 過去需要一級一級的苦練著的游戲,可是一夕之間,人人都沖頂拿著最強的武器,這樣不就毫無游戲樂趣可言了?
而當個人難以強調特長差異時,要獲得成就感就得追尋更大的挑戰,但這又非人人都有機會的。所以當自己發展不出特色時,就不免盲目的跟著主流價值走。大家慌忙地買跟別人一樣的產品,試著過跟別人一樣的生活,追尋別人都說好吃的餐廳嘗試、看別人說好看的節目、學別人學東西,或去別人都去的地方玩。 深怕自己落后了任何事情。
社群網站的興起,更是加深一般人的焦慮感。朋友能不斷有些生活瑣事貼在Facebook上,自己沒有好像就很遜。所以別人去那邊打卡,自己也要去一下。別人談那話題,自己也得想辦法說幾句。這也是臺灣流行會越來越極端的原因,因為任何議題都會快速的席捲焦慮的族群。 跟著別人不斷做,從蛋塔、到小折、到單眼、到去各類風景區。光這兩個月大家看看自己Facebook的狀態就知道,人人都在談Makiyo、不然就在追Jeremy Lin。就算從來不看籃球的人,突然最近也迷上籃球。但淺的興趣來的快去得也快,一下沖頂后,必然也一下無聊了。大家只是不斷重復相互模仿別人的喜好,重復著別人的價值,然后不斷追尋著新議題。可是這樣的流行追逐并不會帶來穩固的幸福感。 因為絕大部分人,其實已經不是在尋找幸福感了,而是害怕自己被邊緣化罷了。
我覺得,或許人們該放下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恐懼。雖然在這時代,我們很難簡單突顯我們與他人的差異,生活上的瑣事越來越類似。但最少,我們可以選擇放棄那永遠不會帶來真正深度的模仿之路。 因為自己的快樂,肯定不是別人都在做的那些事情。
所以我建議大家最好少看新聞,少聽最近流行的事物是甚么。賞櫻若自己喜歡,那去無妨?椿@球若是自己喜歡,那多看無妨。喜歡拍照,那就慢慢地學吧。若只是因為大家都在談,那其實太膚淺了。誰也不會因為那種追尋而找到甚么結果的。 還不如承認我們的平凡,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另一個能讓自己培養幸福感的方法,就是避開科技的捷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條希望能不斷自我累積的路途,就算那條路是有捷徑,我們也該試著讓自己慢下來。人生的喜悅其實跟玩游戲得到的成就感是一樣,都是來自于過程。 你必須一個關卡一個關卡靠自己的成長慢慢突破,才會覺得成就感與快樂。若只是看著攻略,或是靠修改器一下得到最強武器,那其實一下就膩了。
所以,比方說喜歡攝影的,那就從一般相機開始,讓自己慢慢把機器價值發揮到最大,再換更強的配備。 或許這會累得多,但發現自己能不斷克服某些問題,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絕對比一下沖到最高配備來的有意思的多。 就像踏實地玩游戲,等手上的武器已經發揮到極限,再買把更強的武器。 那才會覺得通體暢快,好玩無比。 甚么都搞不清楚下就沖最高設備,最后只是讓自己迅速無聊罷了。
當然,有些事情還是該靠錢、靠科技快速拉近距離的。
比方說,若我們對某樣東西其實沒有很深的興趣的,也沒有很高的涉入度,那科技的價值就能減少我們時間的浪費,或最少讓我們少辛苦些。比方說下一次做健康檢查,我還是會選擇無痛胃鏡。因為吞胃鏡管不過只是一個生活過程、而非我的興趣,所以還是讓科技取代我那毫無用途的技術吧。最少無痛的胃鏡,可帶來了其他層面的幸福感。
【我的幸福感是被什么奪走的】相關文章:
夜情奪走我百萬11-03
被當做備胎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05-15
斗志是這樣被激起的勵志文章09-18
你的簡歷為什么被拒絕了07-30
什么是簡歷的關鍵09-02
什么是GWT的Module01-16
什么是NIIT的簡介09-20
什么是美麗的美學?08-25
諸葛亮是如何被劉備面試的12-29
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被定位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