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不良的心理嚴重的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以下類。
1、學習類問題
筆者曾在自己所教中學高二年級十個班中進行一次“中學階段你最煩惱的事情是什么”的調查,有81%的學生寫有“害怕考試”。有的同學寫道:“我在學習時,最頭痛的是怕考試,怕考不出好分數”、“一想到考試就頭痛”。這種怕考試和在考試中怯場的現象,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性適應障礙。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在考試前后或考試中,經常出現情緒高度緊張、全身恐慌、胸悶、頭昏,無法抑制自己焦慮的情緒,記憶困難,思想難以集中,原來復習過的知識考試時回憶不起來。嚴重的還伴有口干、惡心、嘔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瀉等癥狀。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3、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梢姡瑓拰W是一個普遍問題。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一種壓抑感,消極情緒產生,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 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關系的惡劣性。不和父母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多方面的,“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并有可能變得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還常常使得他們對學校作業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因而閉鎖心理問題主要是指處于消極情況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緒化心理嚴重。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情緒不穩定,情感既豐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現為愛哭、愛笑喜怒無常;易急躁、易沖動自我失控;過度焦慮緊張、自私、狹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筆者曾在所教中學高二做過一份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 35%的學生有情緒化問題。
3、早戀。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亦是時下最為麻煩的問題。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出現“早戀”問題,本校的高中生約有60%是早戀的或曾經是有過早戀經驗的,經常因為“朝思暮想”由此感到“煩躁不安,吃不下、睡不好“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沖突加劇,會產生種種心理的病態反應。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們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其一,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許多家長對子女采取的是一種保護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學習,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嬌生慣養下成長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勞的精神,缺艱苦奮斗的意志,缺戰勝困難的勇氣。“溫室里的花朵”難經風風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難、怕苦怕累是他們的通病,嚴重者遇事不順就會產生心理崩潰、行為偏激的惡果。金華一位學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好遭到母親責備,竟用榔頭將其母親活活打死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離異、雙親外出、生活貧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親情的澆灌,從而產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學生因家庭貧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賺大錢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導致精神幻想癥。
2、學校因素
當前教育市場化傾向加劇,校際間競爭越演越烈,競爭獲勝的法寶往往是升學率。雖然素質教育人人叫好,但應試教育卻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簡單,現在人們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一個教師工作的優劣的標準還是升學率的高低。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把升學指標層層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師,教師分解到學生。于是,無邊無際的題海,沒完沒了的考試,膽顫心驚的排名,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在應試的達摩克利斯劍之下,學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數學生在獲得高分時才有那“開心一刻”,更多的學生在漫長的學習中得到是失敗消極的心理體驗。加上集體活動少,學生之間缺少溝通,一些成績一般,學習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現,被鼓勵的機會就更少了。于是,厭學、孤獨、焦慮、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樣滋生、蔓延。
3、社會因素
當前,我國正外于轉型期社會,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變。在轉型期中,由于存在著許多制度上的漏洞,許多新的游戲規則沒有建立和完善,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格調低下的大眾傳媒紛紛登臺,讓人喜歡讓人憂的網絡迅速普及,給相對純潔的學生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會造成學生心理的迷惘,極易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4、自身因素
中學生時期是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意味著即將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是心理"斷乳"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精神生活充滿矛盾沖突,處在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穩的狀態中,有著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獨立與仍舊依賴的矛盾;理想與實現的矛盾;自卑與自傲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諸多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若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三、培養中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學生的所有心理問題都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找到原因。有些是一因一果,有些則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比較復雜。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本來就復雜的社會又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國際、國內的大環境間接、直接的影響著家庭和學校,學生生理成熟的迅速性、心理成熟的滯后性、情緒發展的矛盾性、人格發展的紊亂無結構傾向等等,這些因素都正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作用在學生身上,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作為系統工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將各種因素統協起來形成合力才能成功。
(一)、學校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筆者在一所普通高中工作多年,作為一所普通中學,這些年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取得了許多成績,同時,由于這一項工作對多數教師來說還處于探索階段,限于條件和認識上的偏差,這項工作發展很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端正觀念 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改革教育體制與教育方法。堅決摒棄那些"唯書"、"唯上",壓抑進取精神,窒息智慧的灌輸、注入式教育方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特色。其次,教師要端正教育觀念,熱愛學生,改變過去用分數、是否聽話等人為把學生分為優生、差生的錯誤做法,樹立新的人才觀。再次,要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氣氛。拋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放下架子,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多跟學生談心,多跟學生交朋友,多給學生關心和理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要組織生動活潑、有意義的課內外、校內外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
2、大力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是由于缺少健康的心理知識造成的。如果能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就可防患于未然,減少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率。
學校要積極向學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建議在政治課中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②要求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③利用班會課、國旗下講話、黑板報、廣播站等途徑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有針對性、實效性,符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像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秩序,良好的人際關系怎樣營造,如何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如何維護健康的性心理等問題,常常困撓著學生,中學生心理問題多半由此產生。教師的講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學生的心理免疫力得到得高,從而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
3、 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設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由主管德育工作副校長、德育處、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醫務人員組成。機構比較完整,但是在直接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的崗位上沒有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也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育也僅僅通過心理健康課這種單一形式進行。條件不足和專業人員的缺失必然帶來工作效果上的不理想,甚至陷入盲目性。因此,當務之急是培養和引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目前,學校要配備專職心理醫生還不太現實,所以,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從教師中挑選出師德好、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善于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教師,通過培訓、持證上崗,做兼職心理輔導員。心理咨詢時就像病人可以選擇醫生一樣,學生可自由選擇他們所信任的心理輔導員。再次,心理輔導員的形式要多樣化,它可以是“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電話、心理咨詢信件等隱蔽形式進行。
(二)、家庭、社會共同編織學生心理健康安全網
中學生的不良心理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家庭對子女的期望要恰如其分,千萬不能"恨鐵不成鋼",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教育,幫助孩子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控孩子心理,做到有張有弛,有緊有松。如對孩子平時要加壓,考試前要減壓;非畢業班要加壓,畢業班要減壓;孩子順利時要吹冷風,碰到困難時要鼓勁等。同時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睦、信任的家庭氣氛,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軟環境。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著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全社會齊抓共管,各負其責,才能收到良好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文章: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01-03
中學生心理健康涉及三大問題03-14
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09-30
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03-14
中學生的心理問題09-15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09-12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03-13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12-14
高職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論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