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
兒童心理疾病通常都是有緣由的,具體來說兒童心理疾病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1
一、兒童心理疾病測驗
提起心理測驗,很多人認為很神秘。其實,心理測驗只是借助一些設計好的表格(專業的稱呼叫量表或問卷),或一些道具(如韋氏兒童智力測試工具包等),對測試者進行調查或測試,收集、記錄各種心理活動現象,然后通過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結果用于評定被測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說得簡單一點,心理測驗也就是把人的心理活動進行量化處理后得出某些數據,來判斷測試者的心理問題。兒童心理測驗是一門科學。
根據測量目的的不同,兒童心理測驗大致可分為七大類:
1、發育商測量(dq)主要用于評價6歲以下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水平。
2、智力測量(iq)適用于4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的智能水平評估。
3、適應行為評定評定兒童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水平。
4、個性測量包括氣質測量、人格測量等。在成人中應用也較多,如現在有的單位在招聘員工時,要對應聘者先做個性測量,因為不同個性的人適合做不同的工作。
5、成績測量用于測量各方面學習成就程度的差異。
6、篩查測量用于篩查兒童是否具備接受某一特殊學習、訓練或治療的前提條件,根據某一特定的臨界標準,進行篩選或淘汰。
7、疾病評定量表用于不同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診斷或程度的評估,如癥狀自評量表、抑郁癥評定量表等。
二、哪些兒童需做心理測驗
1、兒童多動癥或注意力缺陷主要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和沖動等行為,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
2、學習困難或學習無能這類兒童智力在正常范圍,而成就測驗成績明顯低于同齡水平。
3、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由于視、聽、嗅、觸以及本位感覺器官與大腦協調功能的發育不完善導致的一些行為問題,表現為動作笨拙,注意力分散,閱讀理解困難等。
4、兒童精神發育遲滯或智能落后表現為智力低下和生活適應能力落后。
5、兒童孤獨癥或自閉癥表現為言語發育落后、人際交往障礙和一些怪僻的行為等。
6、兒童情緒障礙包括焦慮癥、抑郁癥,出現食欲和睡眠改變,情緒低落,不合群,嚴重的有自殺行為等。
7、強迫癥出現不能自制的重復性動作和行為。
8、品行障礙說謊、偷竊、逃學、打架、惡作劇、破壞性或反社會的行為等。
三、兒童心理疾病的原因
1、少年兒童自身弱點的不良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種心理成分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統一體。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期的少年兒童,獨立性與依賴性同在,自覺性與幼稚性并存,他們一方面發現新的自我,要求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定,因此,此時期的孩子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因此,少年兒童自身的人格弱點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3、學校教育失誤的不良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學生具有完美的個性和人格要比擁有智慧和能力更為重要。因為社會用人已不僅僅考核專業技能,卻越來越需要心理素質較好的人才。可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
4、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社會對少年兒童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廣泛和復雜的。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往往使少年兒童在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無所適從,這對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害的。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面如新風尚對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腐蝕少年兒童的心靈,有些少年兒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講究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
總之,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各位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2
1、寶寶大了依舊愛吸吮手指
表現:一些較大的寶寶經常吸吮手指或腳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見,嚴重時還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著覺。
主要原因:1歲以內的寶寶愛吸吮手指屬于正,F象,這是因為寶寶通過嘴巴認識世界,而手對于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即所謂的自我分化不良。
隨著大腦發育的完善,多數寶寶會逐漸改變吸吮手指的行為,但是較大的寶寶仍有吸吮行為就屬于心理問題,如曾經受到較大的心理創傷,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撫慰作用。
某媽媽舉了一個案例:一位媽媽為了給6個月的寶寶斷奶,狠心將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這個孩子后來有嚴重的吸吮行為。
干預技巧: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父母應多跟孩子溝通,找出孩子的心理問題,此外可以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開心,或是讓孩子幫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動,逐漸糾正吃手指的習慣。
2、喜歡咬指甲、撕手皮
表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對還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皮,一看到有一點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體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長關心不夠,家庭關系不和諧造成孩子壓抑、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干預技巧:尋找心理焦慮原因,轉移注意力對于愛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時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戲或外出活動,對減少孩子焦慮,糾正咬指甲有好處。
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合約,切忌斥責孩子的不良行為,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于愛撕手皮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減少皮膚起皮的現象,有利于減少孩子撕手皮的機會。
3、容易沖動發脾氣或暴怒發作
表現:有些孩子非常沖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寶寶確實由于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沖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
某醫師舉了一個案例:1名7歲的孩子因脾氣大做心理咨詢,結果查醫生發現該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和專斷,總是愛打斷父親講話,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鄉下見爺爺奶奶。
干預技巧:暫時性隔離+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大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將其隔離在比較單調的場所,冷靜幾分鐘,同時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撫他,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對暴怒的孩子比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長務必要自省,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并注意控制脾氣。
4、三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或家人
表現: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查醫師的患者中有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孩子有嚴重的依賴癥可能跟從小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親的照顧(尤其是3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戀問題。
干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
對于依賴癥的孩子,家長應該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會發現脫離父母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不要一聲不響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說一聲,并表示自己一定會回來。
5、過度恐懼
表現:孩子出現恐懼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過了正常范圍的恐懼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醫生就以為要打針,或是有“上學恐懼癥”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懼感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經歷幾乎成正比。隨著接觸的事物、經歷的活動越來越多,寶寶體驗到的恐懼感也會相應增多。 一般來說,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象中怪獸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頂峰,而到了6歲以后,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干預技巧:體會孩子的恐懼并安撫+解釋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對于還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多摟抱、拍撫以及輕聲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對于可以表達的孩子,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出來,在安慰孩子的同時適當給孩子解釋真相,比如說說為什么會天黑。
6、退縮行為
表現: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后,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
主要原因:退縮行為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導致,但也跟后天的撫養教育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差。
干預技巧: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應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并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和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在小伙伴之間建立和和睦的人際關系。
7、厭食和偏食
表現:有些孩子長期食欲不佳,或是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且營養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導致,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若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干預技巧:營造愉快的飲食氛圍。
除了帶孩子做全面檢查,治療身體疾病之外,還要注意干預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飯時,切不可打罵、強迫、懲罰、哄騙,要細心分析小兒產生厭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誘導、暗示、鼓勵的辦法,一定要營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8、6個月至兩歲的寶寶屏氣發作
表現:有的嬰兒在遇事發怒、驚恐或不合意的時候,突然會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暫停,嚴重者甚至伴隨嘔吐、抽筋,而后恢復原狀,這種現象叫屏氣發作,又叫呼吸暫停癥。一般發作時間在半分鐘~3分鐘之間,可數月一次或一日數次。一般在6月至2歲內發作較多。
主要原因:這個時期的嬰兒還沒學會說話,沒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滿等情緒;有些父母過于溺愛孩子,殊不知寶寶的任性是從襁褓中就開始養成。
干預技巧:及時安撫孩子。
父母平時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既要嚴格要求,也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盡量避免情緒方面的刺激,以減少寶寶屏氣發作的次數,寶寶一旦發作你要及時安撫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換一個環境也許就能緩解寶寶的情緒。
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3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當我們清楚并且了解了兒童的心理病的癥狀后,我們就可以很快的從表象發現孩子是否存在這樣或那樣心理問題,進而開始著手解決。孩子出現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我們父母該如何解決?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將對孩子的將來產生很大的影響:主要要做改進父母自身的品格與生活習慣改善,對孩子合理的獎懲,尊重孩子的一些要求等等。
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4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3、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5、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育延遲。
6、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7、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9、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10、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11、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12、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13、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14、退縮行為
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15、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郁。
16、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17、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18、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19、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20、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21、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22、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兒童心理疾病的測驗】相關文章: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03-29
留守兒童的心理疾病07-16
兒童常見心理疾病08-30
兒童最常見的心理疾病06-30
兒童的心理疾病有哪些07-02
兒童的心理疾病及其判斷07-14
關于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07-20
兒童多動癥或是心理疾病08-30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