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認真聆聽了韓震教授的報告后,讓我對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思政課教師心中要有大局觀,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貫徹五大核心開展理念,不斷改變育人方式,進行跨學科和大單元設計嘗試;改變評價方式,優化終結性評價,探索新評價,發揮評價對教育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同時,作為思政課老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提升教育素養和專業素養,做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爭做立德樹人的大先生。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當人的行為突破道德的底線時,那么他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國目前推行依法治國方針,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在中小學教育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道德與法治更新了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性質,該科目作為一門以學校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喜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綜合性課程。詳細介紹了它的課程特點,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具有生活性,二是具有活動性,三是綜合性,四是開放性。再次定義了該課程的課程理念,它的設置以引導兒童喜愛生活,學會關懷,積極探究為課程的核心,要求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敬重兒童的權益,讓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使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最終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的生活。
課程的設計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構成課程的.基本框架,三條主線分別為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分別是健康安全,生活開心,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手動腦有創意的生活。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交錯,構成了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從宏觀與微觀共同入手,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此次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是緊跟時代步伐,適應低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通過課程標準的更新引導教學實踐做出變革,對于實現加強兒童道德與法治意識的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通過這次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集體學習,給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逐漸改革,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和諧互動,共同探討、交流經驗、增加實踐。在學習新課標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標的理念,對曽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
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通過學習,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能力。
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通過此次培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對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內容及有關政策更加清晰,大大提升了老師們實施新課程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促使老師們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精準掌握課程標準,提升個人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道德是衡量行為準則的標準,而法治那么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根本框架。道德與法治之間相互關聯,可以說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法律也不是一開始就全部知曉的,需要師長的告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對于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文化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孩童時代是思想最單純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影響的時候。就好似一張白紙,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們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為師者,首先應當以身作則,愛崗敬業,尊重學生,在點滴小事當中為學生做好典范。既要言教,更應身教。
所以,教師應當將道德與法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根底,進行更高層次的升華。也就是所說的由淺及深,由表及里。還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通過一些小活動加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是將一張張知識點發給學生后死記硬背,更不是一張答卷進行選擇、填空、判斷題的檢測。我們應當注重學生對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應當只是記憶,而是應該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首先要將課堂生動化,有趣的事情才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贊表揚的心理,進行課堂學習過后的小活動,加強學生學習過后對知識的強化。此外道德與法治不同于文化課程,比方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線,單純的記憶沒有多少價值,真正貫徹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準則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學之后關注學習的效益,以及學生的收獲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規的文化課程教育方式,注重創新,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導者。做一名有長遠目光,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的內心,用法呵護兒童的成長。
學習《小學道法新課標》收獲如下:
課程根本理念:課程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效勞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開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開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開展內涵與價值。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局部,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二〕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外表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擬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三〕讓教與學植根于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與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開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與外界環境積極互動而實現的。課程必須根植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段的思政課擔負著在青少年“拔節孕穗期”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圩拥娜蝿眨栽谛抡n標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這樣規定的: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
這門課程的核心素養是: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所以關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處理好知識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之間的關系。
一說到教學我們總會自然的聯想到上課,一提到到上課我們又會自然的聯想到學習,再一說到學習我們又自然的聯想到知識。所以我們通常對于教學的思考,對于課堂的把控都會把知識的傳遞和學習作為核心和出發點,但在眾多的課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確是個例外,因為這門課程的重點和核心是思想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教育,因此它的課堂目標不是教會了學生什么,而是幫助學生認同了什么。不是把學生教會了,而是把學生說服了!兜赖屡c法治》課程的教學不能像其他課程一樣總想著要教會學生什么,把知識的傳遞作為重心,從學習知識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課堂教學的組織,這樣肯定會讓課堂背離《課標》的要求!兜赖屡c法治》課程應該把“觀點認同”作為出發點,認同—接納—踐行這應該是我們課程的學習邏輯,所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是處在首位的。是在思想情感的培養中擴充知識。
二、做好學生與社會的橋梁。
《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在教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小圈子走到社會這個大天地中來,教會學生正確對待人和事,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后能夠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所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一定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但也不能拘泥于學生的生活圈子,要幫助學生看到他能看到卻看不明白的和他還沒有看到的,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開闊視野,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提升社會生活的認同感,只有這樣我們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才能達成。
三、做好教材的處理和加工,讓教材有血有肉“活”起來。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正文都是本課話題中學生應該形成的正確觀念,都是結論性的表述,理論性較強,雖然有材料,但有些材料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遠說服力不強。其實《道德與法治》教材對于我們的具體教學來說,是為我們打了一個架子,這幅骨架是我們教學的指引和方向,是我們課堂的靈魂,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它卻有點枯燥,有點晦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給這幅骨架及時補充“血肉”,讓他變得鮮活,變得形象,變得可感,這個“血肉”是什么,就是具有時效性且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實例,讓學生在新鮮,生動的實例中理解教材的觀點,不但可以提升認同感,而且對學生的生活也有指導意義。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道德是衡量行為準則的標準,而法治則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道德與法治之間相互關聯,可以說道德就是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需要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法律也不是一開始就全部知曉的,需要師長的告知。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對于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文化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孩童時代是思想最單純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影響的時候。就好像一張白紙,沾了墨水便是黑的。所以,他們需要在道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作為師者,首先應當以身作則,愛崗敬業,尊重學生,在點滴小事當中為學生做好榜樣。既要言教,更應身教。
所以,教師應當將道德與法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基礎,進行更高層次的升華。也就是所說的由淺及深,由表及里。還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通過一些小活動加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
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不是將一張張知識點發給學生后死記硬背,更不是一張答卷進行選擇、填空、判斷題的檢測。我們應當注重學生對于道德的理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應當只是記憶,而是應該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對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首先要將課堂生動化,有趣的事情才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此外抓住孩子希望被夸贊表揚的心理,進行課堂學習過后的小活動,加強學生學習過后對知識的強化。此外道德與法治不同于文化課程,比如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線,單純的記憶沒有多少價值,真正貫徹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作為自己的日常行為準則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學之后關注學習的效益,以及學生的收獲也是格外重要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需要打破常規的文化課程教育方式,注重創新,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人生道德路上的真正的引導者。做一名有長遠目光,有情懷的教育者,用德浸潤兒童的內心,用法呵護兒童的成長。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7
道德法治是現代社會里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元素。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道德和法律常常被提及。道德法治教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學習道德法治教材時的解讀心得體會,希望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些啟示和思考。
道德和法律都是規定行為準則的方式。道德是人們自覺形成的,而法律是國家制定的規定。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法律作為社會規范的具體形式,是社會進步的法制基礎。然而,法律只能對一部分行為進行規范,而道德可以覆蓋到更廣泛的范疇。因此,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一種相生相克的關系。
道德和法治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至關重要。在社會中,人們遵守道德規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氛圍,進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文明進步。而法治則是保障公正和正義實現的重要手段,保障人民的權益和利益。國家和政府的權威和信譽也得以維護和增強。因此,道德和法治的現實意義是突出的,它們對社會的發展和未來有著深刻的影響。
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學生們需要培養出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學校的道德教育應當貫穿學習的各個環節,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價值,培養健康的人格,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成為有道德擔當和責任的人,擁有正確的人生導向和生活態度。
本文主要分享了我在學習道德法治教材時的解讀心得體會。道德和法治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元素。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道德和法治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至關重要。對于學生們來說,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是十分重要的。我希望本文可以引發各位讀者的啟示和思考,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道德與法治貫穿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中。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8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教育作為基石工程,著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此,國家歷時三年進行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并于日前隆重發布,為深化義務教育改革賦予了綱領性的教學遵循。筆者認為,要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年版〕,需做到“三個注重〞。
注重課程素養培養
新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義務教育新修訂課程標準突出課程核心素養,內涵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各課程標準以核心素養為綱呈現課程目標,以主題、工程或活動組織課程內容,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驅動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深層變革。
這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就深刻地表達了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標準》整合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課程育人的系統性、體系化、整體化得以充分彰顯。
為此,廣闊教師要充分關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設計了課程在同一核心素養指歸下不同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并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加以實踐性呈現,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閉環鏈條,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培養。
注重課程融合實施
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開展的時代新人,課程融合是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大特點。因此,“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一個重要的原則,《標準》要求“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
在教師“教的方式〞的變革上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有效舉措,《標準》倡導“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工程式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結構化;在學生“學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突出實踐,學生積極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
為此,廣闊教師要充分利用“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加強橫向學科間相互關聯、有效配合,突破學科邊界,探索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課內外學習有機融合,帶動課程的綜合化實施。
注重學段有機銜接
課程實施不能用割裂的方式,要“關注學生認知開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新修訂《標準》特別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注重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開展,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表達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進行課程一體化設計。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開展規律,強化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間的銜接,提升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循序漸進地奠定根底、做好準備。
為此,課程實施中,要力避“鐵路警察思維〞,把教育教學的所有元素統籌起來,對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科學研判,靶向精準、有效融合。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9
新版教材的“口語交際”欄目,不是新增的,但內容有些變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戲。比如“傳話游戲”,第一個人輕輕說句話,傳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組傳得又快又準。
游戲雖然簡單,但游戲過程中鍛煉幾個能力:一是傾聽能力,要專注;二是語言能力,把話說清楚。通過傳話游戲,讓孩子們學會等待,鍛煉專注力,F在都是快閱讀,孩子們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傳話游戲能讓孩子們學會靜下心來做事。
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改名《道德與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紅介紹,今年我市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材全部換成了《道德與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紅說,根據教育部“過去采用什么版本現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則與要求,今年我市小學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三種。
過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編本”,所以,今年我市將有20余個區縣采用“部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10余個區縣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與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與法治》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更進一步強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兩大內容。
陶元紅稱,今年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僅局限于小學一年級,從明年起,小學所有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材都將換成新教材《道德與法治》。
20xx年8月22日,為期兩天的小學三至六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培訓開始了,領導在培訓開始前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進行解讀,提醒大家認真學習,通過本次培訓對教材有進一步的理解,并把所學運用到自己以后的日常教學中,真正做到道德與法治從娃娃抓起,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依據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在小學階段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劃意識、誠信理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通過本次培訓,我對于《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用意和整體規劃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學階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于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我通過培訓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3、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行為合乎規范,要比記住許多該方面的知識、名詞、條例法規更為重要,這門課程不是要讓學生說出來,而是要他們通過自身體驗、探索、討論和總結后做出來。努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從小學階段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健全的人格體系和較高的公民道德素養,為他們以后在法治社會的生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今天在德源學校參加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培訓,一天培訓頗有收獲。通過培訓,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要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熏陶。
玩耍也是學習,在玩中學,不是貪玩,關鍵是會玩。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有收獲,在玩的過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規則,遵循游戲規則。讓學生認識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規則,不遵循交通規則,后果會很嚴重的。
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為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
引領學生發現同學的優點,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讓學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所有學生充滿自信,熱愛生活,愛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梢蚤_個辯論會,問題越辯越明。 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進競爭機制。生活處處皆學習,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遇到困難,教會學生想辦法,愈挫愈勇。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難免,要正確對待挫折。
老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好教材,結合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切實可行的活動。活動是學生自己的親生經歷,具體可感。是學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學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滌孩子的心靈。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采取合適的措施,與學生一起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師也不是唯一的老師,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們多樣的教學方法,一定會讓品社課堂更加生動活潑,絢麗多彩。
【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2022學習的心得體會(精選6篇)04-06
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范文通用06-01
小學新編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集合03-31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2022學習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8篇)04-05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07-11
道德與法治的心得體會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