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精選1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父母的語言》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1
在“雞娃”的大環境下,有一群“佛系”父母,不想給孩子太大壓力!胺鹣怠备改福傅氖恰胺稹焙⒆,不是“佛”自己。積極進取的父母才能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塑造出積極向上、勇于探索的孩子!陡改傅恼Z言》直面父母教育孩子時常犯的錯誤,介紹了很多實例,為父母和孩子相處出謀劃策。讓我們一起來翻開這本不“雞湯”的育兒書!作者堅信:順暢的親子溝通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幫助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
為人父母,請做孩子的“引路人”。父母都有困惑的時候,或來源于社會的壓力,或來源于對孩子過高的期望。社會發展高速前進,帶給當代父母的壓力在所難免。如何把壓力轉化成家庭教育的動力,如何讓孩子形成內驅力,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期待會成為孩子的一盞明燈。在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中,父母不把孩子當作“小孩子”,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親子關系便能達到和睦融洽的狀態。父母的語言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人父母,不能過于“隨性”。“口無遮攔”的說話方式被稱作“語言暴力”。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暴力”就是一劑“毒藥”。孩子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慢慢“中毒”,失去信心,甚至出現心理問題。父母應該學會自控情緒,耐心地面對孩子,認真思考如何和孩子相處。當父母感到無力或心態失衡時,寧可不講話,也不可以“胡說八道”。父母的平靜、從容的心態和語言魅力將時刻傳達給孩子。
為人父母,請不要阻礙孩子自主嘗試。鄰居小男孩的父母總是強勢地管著他,不給他爬高怕他摔著,不給他挖土怕他弄臟衣服等。在我看來,雖然父母應該為孩子的安危負責,但當孩子所處環境沒有危險時,父母的適當放手益處多多。父母過度地管束,會讓孩子失去自主的樂趣。正確的愛不該讓人感到窒息,若是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孩子,你讓我們很放心”,反而更可能培養更加自律的孩子。
父母應該全方位地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能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有時候,父母常常會過度擔心孩子,反而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有時候,父母又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會。某天在游樂場,看到一對父母帶著一個3歲不到小女孩在玩,父母叫小女孩去跳蹦床,孩子不太愿意。這對父母執意要求小女孩不許下蹦床,孩子嚇得大哭起來。其實,父母不妨換種心態,耐心引導和鼓勵孩子嘗試一下,孩子愿意當然好,不愿意也別太強求,畢竟,成人也有不愿意嘗試的事情么。其實,孩子只有在自主嘗試的過程中才會慢慢建立自信。自信的孩子成年后,才能從容地為人處事,從內心深處真正地感到自我價值,不用通過外界的贊許和嘉獎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認識到孩子進步的點點滴滴是多么不易。就算是一次次失敗,孩子也會在嘗試的過程中收獲頗多,為下一次出發總結經驗,做好準備。有些人在遇到挫折時,不太會受到失敗的影響,很快又會投入到下一次嘗試中。這和小時候的教養方式有關。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失敗時,父母能夠正確看待孩子的失敗,父母的態度很關鍵。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遭遇失敗可能沒什么,但是父母失望或消極的態度給孩子一個刻板印象,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了很糟糕的事情,體會到羞恥感,降低自我價值。這時,父母應該及時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意識到,人人都會犯錯,培養孩子不斷積極進取的精神,令孩子不會產生自卑心理。在父母堅強的后盾支持下,孩子永遠不會失去嘗試的勇氣。
有些父母會想到“鼓勵”孩子,但是總弄不明白“鼓勵”“獎勵”和“表揚”的區別。表揚一句“你真棒”,其實和鼓勵完全不搭邊。鼓勵并不是用物質獎勵孩子表現得好或考了高分。真正的鼓勵,需要給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發掘自己的潛力,讓孩子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到”,幫助孩子提升能力。孩子經驗尚淺,時常感到茫然,父母的鼓勵著重于引導孩子接下來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反復督促孩子“要努力”。
在我接觸的孩子里,沒有一個是不要好的。父母的語言和做法錯了,常常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某次,我和孩子爬山,在山頂休息時,一對父母旁若無人地吵架并大聲責怪孩子出來玩沒有多觀察、多思考,孩子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低著頭不說話,父親氣得踢了孩子一腳。我趕緊帶著孩子離開,去參觀天文臺。我們準備下山時,那對父母還在數落孩子。有時,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不恰當的語言和方式會產生反效應。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父母的正向引導勝于反復強調。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孩子才會照顧到他人的感受,孩子才會成為具有同理心的人。
為人父母,學會與孩子交流的語言藝術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大的滋養。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2
好好說話是我們家最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而好好說話的深層原因是情緒穩定,而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看到滿屋子亂七八糟的玩具,聽到老大不斷地叫媽媽,該遲到了還在磨磨蹭蹭,反復交代幾遍還是沒養成的好習慣,老二不停地哭,這些日常生活瑣事每每讓我情緒失控,耐心全失,進而開始對老大大吼大叫,而孩子三歲之后表現出的情緒反應,讓我真切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盡最大努力改變自己,而《父母的語言》如良師般為我指點迷津。
一、不焦慮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生活中到處充斥著“卷來卷去”的現象,在比來比去的過程中難免會心生焦慮。父母若是發現自己出現焦慮情緒,應該想辦法疏解,對孩子犯錯或表現不好的地方,不要太敏感。太敏感,人就容易焦慮。太焦慮,人就容易情緒失控。
二、大吼大叫,并非教導。
也許吼叫,能嚇住孩子,讓孩子“聽話”?蓪嶋H上,效果甚微,面對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通常情緒處于緊繃的.狀態,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要清楚地說,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可以怎樣做。要溫和地和孩子說話,當你的態度是溫和的,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會用平和的心態和父母交流。
三、左手愛孩子,右手立規矩。
父母愛孩子,不意味著縱容和溺愛。要在孩子小時候立規矩,教育孩子遵守規矩。規矩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合理合法的自由,而自由與約束并不矛盾,父母要讓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更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立規矩,自己做主,自己管自己,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性大大提升,慢慢養成自律習慣。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說的是一個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評,回家控制不住情緒,無緣無故把孩子罵一頓。孩子很是生氣,也控制不住情緒,狠狠地踢了身邊的貓。貓沖到了馬路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避閃不及,結果撞到了路邊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情緒帶來的惡性循環。一個人控制不住情緒,只能給自己和身邊人帶來麻煩。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采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法,等情緒穩定之后,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用孩子的口吻寫道:“為什么風可以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溫柔一點,耐心一點,讓溫情教育充滿孩子的心田!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3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都迎來了新成員,但很大一部分人依然不敢生二胎,甚至許多年輕夫妻畏懼生孩子,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教育成本太高,但其實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教育來源,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大的教育資源寶庫。
“沉默的父母,難以爆發孩子響亮的人生!
從小在”沉默”的家庭里,父母之間對話少,且因為性格原因與孩子的對話及其有限,顯然地我也是屬于“沉默型”,語言表達能力,聽說讀寫能力都不夠,常常不知如何接別人的話,心里想的表達不出來。當我聽了樊登拆解這本書后恍然大悟,其實這些都與小時候的語言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
作者寫道,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學生學業的好壞(有一定影響),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前,便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錯過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學業上與其他人的差距。這點深有體會,老公家的親戚都是語言能力較強的',姐姐家的孩子才2歲多,就能和大人溝通,也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訴求。原因是不管孩子的爸媽還是爺爺奶奶,時常與孩子交流,講道理,培養孩子價值觀的同時影響了她的表達能力。
語言的豐富性、復雜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饋”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語言會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能力、邏輯能力、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實不需要接受刻意高難度的訓練。單純的數學詞匯輸入就有提高孩子數學能力的魔力。比如給寶寶穿衣服,可能告訴他這是第一個扣子,第二個扣子,第三個扣子,那第一個扣子是哪個呀?
“培養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形成”
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放棄才是”的觀念。在三歲之前經常受到稱贊的孩子,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具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于孩子對抗自我定型這一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的風險,讓他們不憚于自我挑戰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
父母應該避免“命令型”語言,去訓斥和要求等。而是采用“建議型”語言,引導孩子提出意見或者選擇,比如采取因果思維的方式與孩子對話。
用名詞而非動詞,名詞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比如:不說你要幫忙打掃,而是你可以成為我的幫手嗎?
3T原則:
、俟睬殛P注
②充分交流
1.描述日;顒
2.不用代詞
3.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4.擴句
③輪流對話
數字時代的T:關掉它(電腦和電視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4
都看完了才發現這本書有三個同姓的作者。蠻奇怪的。我有點不明白。因為書中始終是第一人稱敘述,并不存在其他的作者。
開頭很吸引人,所以我一直惦記著,優先讀完了這本書。但是后半部分看起來真的是很費勁,因為翻譯的水準不夠高。翻譯方面,有很多詞不達意和語句不通的情況,很影響理解,還有明顯上下文矛盾的情況,不知道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理解的問題。在我看來,至少譯者的中文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無法發揮出文字應有的力量。作者的寫作也有問題,有幾個話題是突然蹦出來的`,還有一些內容感覺跟上下文都沒有關系。開頭的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是后面的理論內容就開始拖沓、混亂、啰里啰嗦、缺乏邏輯。如果把那些重復的,多余的,抒情自嗨的話都刪去的話。可能這本書的文字能減少1/4,閱讀體驗則會好很多。
撇去缺點不說,這本書還是一本好書,可圈可點。首先它說明了,父母的語言在兒童早期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又提到了其對兒童智力以外的積極作用。包括自控能力、道德感、親子關系等各個方面。還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包括增加談話數量(隨之會提高質量),少用代詞,多夸獎和正確夸獎孩子(基于具體行為過程,而非基于個人),多使用數量詞匯和幾何詞匯,和孩子一起讀書等。3t原則,共情關注,積極交流,輪流談話。這些內容都很好,不過我不是很在意,因為我在這方面做的還不錯(自我感覺)。
后面很大一部分內容在講作者負責的3000萬詞匯的這個項目,推廣情況,對美國的意義等等。看到作者對項目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描述,我想到了同時在讀的《助推》,感覺用助推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實現這些目標。沒想到,后面作者還真提到了助推。在我看來,中國當然也應該進行這樣的助推,在產檢過程,分娩前后,基礎醫療衛生服務中都可以提供這些知識,還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尤其應該針對農村低文化素質人群做大量的宣傳。因為城市知識女性擁有的資源相對已經夠多了,包括經濟基礎、自身文化素質學習能力、圖書和教育資源等。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5
最近看到推薦一本育兒書《父母的語言》于是就買了電子書,如果我看完電子書覺的好的話,可以買一本紙質版的書送給姐姐。
作為一個未生育女青年,看育兒類書籍,就像沒見過豬卻要在吃豬肉的時候,想像豬跑。完全被書里的節奏帶著,不知道是否在實際生活中也這樣。書的作者并不是什么教育專家,而是一名兒童耳科專家。一名兒童耳科醫生寫了育兒類書籍,這本書對我就很有吸引力。從內容來看,區別于傳統的講一些兒童教育方式或者一些很大的道理,這本書從我們平常說的語言出發,講語言對大腦發育的作用。這又是第二個吸引我的地方。有了足夠的吸引力,即使是一名未生育的女青年,也能帶著好奇去讀這本書。
作者一開始講了她作為耳科醫生的經歷。許多先天失聰的兒童雖然在長大后成功的移植了人工耳蝸,也恢復了聽力,但是仍然無法實現日常的語言溝通。日常生活中發出的聲音對他而言完全沒有意義。這些兒童在恢復聽力后,雖然也進行了語言的教學,但因為錯過了嬰兒生長發育學習語言的階段,學習的效果也不盡人意,這些兒童的智力水平也低于同齡聽力完好的兒童。而有些兒童在出生時就被發現失聰,在很小的時候就植入了人工耳蝸,這些孩子長大后,不論是語言還是智力水平,和同齡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后來作者同相關的研究團隊共事后,發現早期語言環境對嬰兒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生長發育的重要影響。于是也開始了一些實驗和對比。這些實驗也在印證著她的發現。嬰兒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嬰兒智力發育的重要作用。后來作者和團隊發起了“3000萬詞匯”倡議的活動。旨在針對美國有嬰兒的家庭,可以在嬰兒早期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既然知道了好的.語言環境對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可是實際做起來仍然有一大堆的問題。比如:家長用電視或者其他電子產品播放教詞語的視頻或者語音效果和真人一樣嗎;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使用命令性的語言;家長不懂和嚶嚶學語的孩子如何互動,而導致孩子總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于大多數有孩家庭會遇到的情況,作者基本會一一給出反面案例和作者認為對的處理方式。有時候這些反面案例和我們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很相似!
作者給出的溝通方式其實也沒有復雜的套路,對于父母來說簡直一學就會。不過要真的學會,還是要改變一下固有的溝通方式。比如多和小嬰兒說話,他們就會變的聰明。但是要怎么說話,說哪些話呢?作者給出了3T原則“共情關注深入交談輪流談話”。就是說要關注孩子玩耍的事情,融入后嘗試同孩子一起玩耍,然后提問或者和孩子互動。而大多數的做法可能是父母們呵斥孩子,不讓他們玩耍。那么對于那些才幾個月大,根本不會說話的孩子呢?也需要和他們說話嗎?作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見到成年的父母對著小嬰兒用很孩子氣的語氣和他們說話。
作者肯定了這種用兒童的語言和他們交流的做法,不過除了用兒童的語氣外,作者還提出了要盡可能多的和嬰兒說更多的詞匯的建議。對于用電子產品來教嬰兒說話的做法,作者認為電子產品雖然可以發出聲音并且有吸引人的畫面,但是因為和嬰兒互動不了,所以效果不好。作者還做了對照實驗,一組由人教學,一組只播放視頻。對照實驗顯示,由真人教學的學習效果好于用電子產品。關于家庭教育方式,這本書贊同了《終身成長》中成長型思維的觀點。書的最后,作者和團隊發起了“3000萬詞匯”的項目。也是一直在說這個項目如何。向社會推廣是如何重要。
看完這本書,感覺作者只是說了一個平常的道理。但是細細一想這個道理卻經常被我們忽視。道理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千差萬別的場景,不同的場景應該怎樣同嬰兒互動,其實也是很考驗父母的一個事情。這本書是在講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對照實驗得出某些結論,同時舉例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再來加強這些結論。如果想通過這本書去學習例子,再復制到生活中,恐怕不行。我認為應該抱著改變某些傳統固有的育兒觀念去看這本書。改變二十幾年的思維方式是很難的,如果看完這本書能改變一點思維定式,在生活中也許能做出行為上的改變。我認為這比單單學習實操要重要一些。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6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健康、獨立、成功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語言、行為、教育方式等都對孩子有著深遠影響。閱讀《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一點,并讓我反思自身在教育孩子時的語言和行為。
這本書的作者詳細闡述了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潛在影響。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父母的語言如何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關系以及未來職業發展。這些實例讓我意識到,父母的'語言不僅關乎孩子的智力發展,還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社會適應能力有著重要影響。
書中有一章講述了劉女士與女兒婷婷的故事。婷婷在高考結束后偷偷報了一所離家很遠的外省大學,這讓劉女士十分傷心。從女兒婷婷小時候開始,劉女士一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女兒的未來,從來沒有真正站在女兒的角度看問題。最后,劉女士一廂情愿的付出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已,女兒婷婷為了“自由”,為了實現“獨立的人格”,選擇從母親身邊逃離。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愛從來都不該是掌控,應該是尊重。為人父母,如果真的深愛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書中另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是,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各種人際關系,如友誼、戀愛、家庭等。父母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這些關系。這一點讓我意識到,父母的語言不僅是親子交流工具,更是一種培養孩子社會技能的重要手段。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加注意自己的語言,避免使用消極的、打擊性的語言,而是采用積極的、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我們還需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用語言來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關心和支持。
《父母的語言》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為孩子成長創造更加健康、積極的環境。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7
這本書已經看完,由于是外國人寫的,總體感覺還是很拖沓。就我側重的書中幾個點做出總結。
第一:孩子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家庭收入水平決定知識水平決定了孩子的受教育水平,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是這樣,但是又不絕對,主要還是要多跟孩子講話,正面積極的,孩子將得到更多的詞匯,大腦得到更好的發育。
第二:說了三歲前孩子的大腦處于快速發育期,語言的刺激能增加孩子大腦在語言方面的發展,使得孩子具有先天優勢,節約后期成本。但是又舉例說明了大腦的發展有一個時效性,三歲前的作用更大,潛力發掘更大。
第三:多跟孩子溝通中側重一些方面引導能增加孩子的'自控能力,空間能力、數學能力等等。用了用進廢退來形容,如果幼兒時得到強化,那么這方面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發掘。
第四:說了溝通中的幾個技巧。3T原則即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簡單說就是關注孩子所關注的,跟孩子充分交流,交流是雙向的,要引導孩子表達。然后說了第4T是放下電子設備。
就我總結就是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交流,讓孩子做主,讓孩子表達,讓孩子思考。家長是一個引導作用,如無特殊情況,盡量不要用命令式語氣,改為商量式、引導式。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8
我呢?單身狗一條,沒有孩子,但當過孩子!家里有兩個小侄子,特別愛我大侄子!雖然是個護士,曾經想進軍幼師行業讀過幾本關于孩子的書!今天聽了這本《父母的語言》感觸蠻深的,就我們忽略的小事,才是造就后面事件連鎖反應的根本。
有誰能知道三歲以前的詞匯量就決定了孩子以后讀大學的方向,雖然感覺這話有點夸張,但從醫學角度出發也很有道理,在嬰幼兒時期,大腦的鏈接就是根據外部環境和接收的信息形成的。
我的近期記憶和魚一樣常常只有七秒,但我的遠期記憶很好,很多發生在我小時候的事情我都記得特別清楚!小時候家里孩子多,我又是那種排在中間容易被遺忘的孩子,所以受到的關注的確較少,更別說給我們過多的語言了,但好在家庭環境不錯,父母從不吵架,我們也健康成長。
以前的小孩現在長大了,變成了別的.小孩的父母了,可是現在的父母還和當年的小孩一樣愛打游戲、愛玩,有時候為了給自己贏得打游戲的時間就把小孩丟在一邊讓她自己玩iPad或者自己看電視。然后還沾沾自喜的覺得看我帶娃、吃雞兩不誤!呵呵,他真的不知道他耽誤的是孩子的未來嗎?
書中的一個例子說的特別好,說在家里和父母溝通少,常常看電視的孩子上幼兒園后容易和別人打架,就像他們看電視里熊大和熊二打架,頭都打出包了過一會他們又合好了,他得不到反饋,自然而然的就覺得,即使把別人的頭打出了血,他應該也不會覺得疼吧……。如果在小孩打你的臉你露出了難過的表情,他的神經元就能接收到,哦原來我這個動作他不喜歡,他會覺得疼呢。
書中提了三個T原則!首先你最好能和孩子共情關注,你要跟著孩子的節奏走,然后不斷的幫他解釋這個世界,告訴他這是什么,讓她摸摸告訴他那是什么......不要試圖用力的把孩子硬拉到你的世界來,要求他跟上你的節奏。
第二充分的交流,別把小孩當小孩,要把他當成一個個體和他進行平行談話,在遇到難題時提出意見或者建議,最好少用命令性口吻要求他,再或者給他一個選擇。讓他學會自己取舍,自己選著做決定。
第三和孩子進行輪流談話,用因果關系和她解釋事件的經過和結果,告訴他因為這個爐子很燙所以不能觸摸,容易受傷。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不準接近這個爐子!我覺得你這么說反而更容易勾起他心中的好奇心。
最后要學會多用名詞來溝通交流,肯定孩子時少用肯定天賦的方式,多用肯定過程的方法。告訴他他所得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堅持得來的。培養孩子成長性思維。
養孩子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你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當然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長成大人的你!當然這本父母的語言就是一個很好的推薦......
現在我發現我和小宇哥相處的很愉快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經常共情關注以及平行談話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9
聆聽老師講述《父母的語言》后,我的感觸與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所以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則,用耐心的態度,溫和的言辭來感化與教育孩子實為必要。若言行得當,那孩子必將也是一個溫文爾雅,行為得體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諷的態度來面對孩子,那么,我們很難保證孩子會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古語永不過時。要想孩子擁有光明燦爛的'遠大前途,父母的語言就必須恰當,如此才能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養出開朗、活潑、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將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于孩子的影響,以身作則,如春風化雨般培養孩子健康的心靈。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10
我有兩個孩子,大女兒10歲,小女兒4歲,聽了父母的語言,讓我覺得很驚訝,翻轉了我的認知。原來父母的語言是那么的重要,對孩子的成長有那么大的影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有什么想法,基本都是心里想,不和孩子溝通,然后就去行動,很少去和孩子說,我為什么這么做,總覺得她們很小,說了她們也聽不懂。比如,給孩子洗澡時,感覺水不太熱了,我就會加快洗澡的速度,那孩子正在開心的玩耍,不愿意配合,我就會兇他,讓她聽話等。
遇見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方向和動力,雖然孩子已經過了0到3大腦快速發展的年齡,但我愿意從我自己去改變,在接下有限的幾年內,盡我所能的去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那怎么樣科學的給孩子溝通呢,作者提出了3T原則:
1、 turn in 共情關注,跟著孩子的感覺走,多觀察孩子的動態、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去行動肯定她的感受
2、talk more 充分交流,多用一些名詞,少用代詞來和孩子溝通,比如:我喜歡這個,應該說我喜歡這個這幅畫,多和孩子用脫離語境的方式討論話題,(沒有看到的,也可以去講,豐富語言的擴展),發揮想象力,
3、take turn 輪流談話,給孩子更多的互動,讓孩子感受到因果關系,多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用封閉式(是不是,好不好)、命令談話的方式,多用開放式的`方式。
4、turn take off,作者提倡關閉電視和手機,因為電子產品不符合3T的原則。關掉哪些不關注、不輪流、不交流的電視或手機,電子產品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連接,孩子長時間看電子產品,生活中就缺乏互動,情商會不斷下降。
3T原則和孩子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數學、思維方式、自控力和品格養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真是每個孩子最省錢的投資。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11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說:“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付出會收獲什么,但是你無所事事的話,一定不會有任何收獲。”
最近,讀完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別如果寶寶還不到三歲,特備推薦讀一下。
一個孩子最初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軌跡,拉開學習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學習態度,而在于三歲以前父母給予的3000萬詞匯。
因為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并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種檢驗。
本書以豐富的實例,給讀者闡述了3000萬詞匯的重要性。也以具體的情境,在語言與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為讀者給予了指導,其“3T原則”一直貫穿始終。
請相信父母語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費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費的資源。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其大腦潛能即“3T”原則法:
1、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觀察、理解、行動。
2、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抱著孩子討論當下的事情,少用代詞,逐步培養脫離語境的語言,
3、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不做簡單問答,耐心等待孩子回應。
4、另外還有后面提到的第4“T”:關掉電子設備”(Turn it off)。
參照書中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力做到:
1、為寶貝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2、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3、稱贊過程,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
4、鼓勵孩子超越其行為,培養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建議性的語言,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傳身教;
6、培養孩子的因果思維;
7、將固定思維轉變為成長性思維。
說實話,從看完這本到現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書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講的是,作者是怎樣進入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本書的作者本身是一個腦外科專家,但是因為懼怕給病人做開顱手術,所以專門研究顯微鏡下的人工耳蝸,并為大量失聰兒童實施了人工耳蝸手術。作為術后的效果跟蹤,讓他和他的研究小組,有了神奇的發現,就是患兒的智力、閱讀、語言功能的恢復情況,并不取決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貧窮,而是父母的語言。
在育兒書籍方面我很喜歡看美國人寫的書,作為二戰后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在我們中國人還在想著怎么解決溫飽、實現現代化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足夠閑的時間和金錢,支持他們去開展各類實證研究。我喜歡看實證研究的書,真是的故事讀起來不費力,真實的數據也更加讓人震撼和信服。
當然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分析邏輯是主觀,作為研究者難免會有些對自己研究成果的過分自豪。我們閱讀的時候,還是要部分借鑒為好。比如說,書中提出父母多輸入數學詞匯,孩子將來的數學天賦將被更好的開發,而多語言中多加入方位詞,孩子的空間感會變得很出色……我到是覺得,每個家長說的語言都不可能是無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環境的影響,很肯能側重某一方面的詞匯,而其它方面的詞匯,就會相對少些。我們也不必過于在意這些,只要能夠積極的回復,多多與孩子聊天這就足夠了。
最后一段講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納德.劉,他的丈夫是一名兒科醫生,在20xx年為了救兩個被卷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這樣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愛。對于他來說,站在岸邊看到兩個小孩在掙扎,立即去幫忙是無須爭論和猶豫的。他是一個小兒外科醫生,孩子需要幫助,孩子就要得到幫助,這不僅僅是一項準則,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動會使自己喪命,他也不會站在岸邊,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掙扎。
文章說,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潛能。他們在掙扎,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作為父母,雖然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怎樣,才能配得上我們孩子的潛能,但是盡我們所能的做我們可以做的,是愛之所致,也是作為成年人對于孩子,對于社會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后來,唐納德被稱贊為英雄。最后我想說,無論如何感謝這對有愛的夫妻。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12
讀完這本書,我既震驚,又很無奈。震驚于父母早期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又無奈于很少有父母是學習了如何教育孩子,再生小孩的。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則完全疏忽了早期語言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而錯過了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這應該是一個家長的通識——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便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習一種或者數種能力。將孩子的學習,教育拋給了興趣班,學校等教育機構。而自己則很少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與義務,他們更大的關注點在于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放眼望去是沒有錯的,但是父母們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幼兒性格,心理,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最為關鍵的就是零到三歲。
現如今,教育資源階級化的現象日益凸顯,父母階級的分化進一步加劇了孩子起點的差距,這是因為父母所能調動的資源是不對等的,會一直貫穿孩子的學習生涯,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而這些鴻溝又反過來強化階級壁壘。據統計13—36個月的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聽到的話語: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487句話/小時,體力勞動家庭的孩子301句話/小時,接收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178句/小時。其結果,三歲孩子累計聽到的單詞量表明,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聽到詞匯是4500萬個單詞,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聽到的是1300萬個詞匯,這兩者之間竟會相差3200萬個詞匯。這恐怕才是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真正原因。
兒童出生后每秒能夠產生700到1000調神經,而連接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的教育資源,三千萬個詞匯差距會極大地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能力,判斷力,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達娜·薩斯金德教授基于大量社會調研,數據證實:孩子早期教育、成長的差距,與父母的地位、經濟基礎沒有任何關系。而是與父母對孩子用心教育(父母語言)有關。只要我們能改變孩子出生頭三年里父母的語言,孩子們的差距定會縮小。學習是雙向的,階級是流動的。父母語言最大好處在于:孩子們變好的同時父母也會變得更好,從而才有可能突破階級壁壘和教育資源不對等的現狀。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看到自己孩子是怎么說話的,你就可以反思到你是怎么說話的!比欢诂F實生活中,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有些不合格。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商場購物,突然孩子在一個文具店門口停住了,示意媽媽他想要買這個玩具,他的母親你堅決的話也說不行這個太貴了,我們家掙錢不容易。接著孩子哭鬧引起了路上的行人安慰孩子,母親則說:“孩子哭出來的行為有利于情緒的發泄和聲帶的發育,我不能夠慣著他”。這位媽媽這樣做,孩子的潛意識:我哭了,也沒有人管我,我不配擁有這么好的東西,生活艱苦,任何事情都要耗費很大的`代價。孩子可能的命運就是缺乏安全感,自卑不自信。有合理而不敢提,遇到好的機會不敢把握。如果這位母親這樣說:“寶貝,這個玩具我也覺得很好玩,我也想給你買,可是咋們家還有更重要的支出呀,你看我們能不能緩一緩,等攢夠了錢再來買,好嗎?”這樣孩子的潛意識就認為,我有需求可以提,有機會是可以努力爭取的。孩子可能的命運:情緒穩定,能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也能接受拒絕,抗挫能力強。可見,父母的言語表達對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有時父母不經意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生。
那我們該怎么才能夠發揮父母語言對孩子成長的作用呢?書中明確地表明了三個核心原則;
3T原則共情關注(Tune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侔押⒆拥那榫w和感覺要講出來,不斷的幫他解釋這種感覺,解釋他所關注的東西,該方法能讓孩子快速的學習。孩子無法跟著大人的節奏去做事情,如果非讓孩子跟著大人的節奏,他會焦慮,它會分泌皮質醇。
、诳梢杂煤⒆踊恼Z氣和孩子交流,比如拉臭臭等。孩子喜歡疊音詞,有韻律。覺得有意義,更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
③具體的做法:觀察→理解(經常描述他的感受和狀態)→行動
第二個T:充分交流
盡可能多的跟孩子解釋這個世界,延展他的想象力。
①平行談話(描述日常生活)不斷的解釋正在發生的事,這對孩子是一種學習。讓孩子能把實際生活中的東西跟你陳述的聯系在一起,這就叫做充分交流。
②注意少用代詞,比如“他、這個、那個”,這樣會讓孩子學的更多。
、蹖W會“脫離語境的語言”。孩子沒有看到的東西或事情,父母也可以延展出來講,調動孩子的想象,說那些可能會發生但眼前沒有的事情,這樣可以豐富和孩子的談話。
、荛_始語言的擴展(擴句)
比如孩子說“抱抱”,父母可以擴展為“你是不是累了?想讓爸爸/媽媽抱抱”,家長說得越多,孩子也會學會連貫的語句。
第三個T:輪流談話。
制止孩子做什么事情,要用“因果關系”來解釋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而用封閉式的方法(命令的方法)無法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鏈接,只會讓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嘗試這個世界的東西。
第四個T:關掉它(Turn it off)
、侔央娨暫褪謾C關了。因為電視和手機不可能做到3T原則:不關注、不交流、也不輪流。孩子跟電視也學習,也在模仿,但孩子不知道對錯,他會建立很多奇怪的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因為電視無法給孩子反饋,到底對不對。知道合不合規矩、能不能相處融洽,是情商增長、技能提高的過程。
②電視和手機只能做很少的補充,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一點營養粉。更多的應是父母老師和孩子的互動,其中父母的作用更大。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中最關鍵的就在于我們父母身上,我們渴望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用心了解如何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呢?是否真的多點時間,多點耐心去陪伴孩子呢,是否真的了解養育知識再去教育孩子呢?不要總說莫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父母卻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其實父母的語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或是說父母本身語言的改變就是起跑線。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 13
這本書簡單總結了以下幾個觀點:
1.孩子在三歲之前,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教育,在于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詞匯量,達到3000多個詞匯以上。書中研究證明,越注重孩子語言教育的家庭,孩子接受的詞匯量的數量和質量就越高。9個月以后的孩子,學習差異已經產生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小孩的讀寫水平將可以決定他以后上什么樣的大學。更加關鍵的是,兒童的語言95%來自于父母,他就是父母的復印機。這讓我自己在日常與家人,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做了很多反思。我們現在就是他的原始家庭,如果不做改變,N年后,他就是下一個沒有改變的我們了。
2.積極的語言教育,對孩子日后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這點我非常有感觸。在平常與寶寶相處中,一旦他亂拿亂抓東西的時候,我或者他奶奶第一反應說“不行”“不可以”等等大聲叱喝否定的詞匯,其實說了他之后,更加讓他下次嚴本加厲的去做重復的事情。聽了這本書,在想想之前的《不吼不叫》,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平下心,跟他一起玩他所抓的東西,順便再教他所抓的東西的詞匯。這樣才能提高他的學習能力。
3.3T原則:Turn in(共情關注)。除了按照自己的教導方式,也要跟著孩子的感覺節奏走,解釋他的`感覺。
Talk more(充分交流)。多跟孩子說,讓他與世界建立連接。(少用代詞、脫離語境、語言拓展)
Take Turn(輪流談話)。用因果關系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切忌用命令的語言方式。
Turn it off (關電視與手機)。不要把孩子交給電視和手機。
父母的語言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資源,它對于孩子日后的自控力,是否能成為一個成長性思維的人,甚至以后上學后學習數學,學習藝術都有致關性的作用。我很慶幸現在能聽到這本書,現在我就開始改變了,希望能用書中的方法成為他心中最棒的媽媽!
【讀《父母的語言》有感】相關文章:
英國留學是否需要讀語言班03-18
父母課堂的讀書心得04-20
《感恩父母》讀后感03-25
《感恩父母》讀后感12-19
感恩父母讀后感02-01
鑒賞語言·悟覺語言·內化語言12-10
關于感恩父母的優美句子「薦讀」10-26
父母發音不好怎樣給孩子讀英語01-21
《我們怎樣做父母》讀書心得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