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抗震救災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震救災心得體會1
抗震救災目前已進入大規模安置災民和災區重建階段,面對災區群眾的居住、飲食、照明以及公共衛生設施等諸多難題,亟待以現代科技為強大支撐,進一步提高賑災效率。
據記者了解,前一階段,生命探測儀、抗震救災衛星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衛星導航儀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災裝備,在抗震救災中優勢明顯。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深入,我們面臨更加艱巨、繁重的安置和重建工作,更要發揮科技的強大威力。
近日,江蘇省科技廳收到四川災區尋求科技救災的物資清單,他們迫切需要提供新型簡易住房建設技術及相關配套產品、新型簡易凈水裝置、新型移動廁所、太陽能充電照明設備、固體物處理裝置及便攜式多參數水質監測儀等物資。根據這一需求,江蘇迅速調集了納米級碳基凈水器、太陽能發電機組、生態殺菌流動廁所等近年研制生產的新技術產品支援災區。
當前,面廣量大的災區救援工作,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救災新技術產品,但相關產品卻存在著供應量不足、生產跟不上、相關技術難題有待攻關等問題,加強科技救災迫在眉睫。
首先,各地應抓住災區急需解決的突出難題,篩選出相關的新技術產品目錄,定期發布災區需求信息,盡快落實生產和供給。近年來,圍繞社會發展、救災防災,各地科技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了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應在政府的統一組織下,提供專項資金,加大生產力度,確保產品質量,保障災區供給。
同時,針對災區安置和重建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盡快組織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攻關。目前,災區亟待安置大量群眾,但前期支援的一部分帳篷已出現漏雨等現象,災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需要安全飲用水、公共廁所等衛生設施。為破解這些難題,有關部門應迅速組織科技力量,開展新型簡易住房建設技術及相關配套產品等技術研發,為災區提供相對長久、堅固耐用的住所及安全衛生的公共配套設施。
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機構、企業參與到科技救災的行列中,為抗震救災貢獻智力!
抗震救災心得體會2
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震驚、悲痛、感動,充盈著所有華夏子孫的靈魂,這一刻,我們和災區的同胞同呼吸、共命運。這些天,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些天,我們感受了很多很多;這些天,我們體會到了從未有過如此深刻的許多許多:
一、別盲目自信。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面前,人真得很渺小很渺小,我們要時時刻刻懷著一顆崇畏的心,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蹂躪自然。
二、別太吝嗇。錢財俱是身外之物,往往有些時候,錢僅僅是些派不上用場廢紙,多捐些給那些更需要他的人們,你會更安心、更舒心、更放心。
三、別太冷漠。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哪怕是一點幫助、一絲溫暖,都會挽救一個生命、一個心靈。也許有一天,需要幫助的是我們。
四、別吝惜愛。擁有愛、懂得愛,務必珍惜已有的愛,該說抓緊說,該做抓緊做,一旦失去愛,我們將追悔莫及。大愛無疆,付出你的愛,你會得到更多愛的回報。
五、別怨天尤人。天災無情,我們現有的條件還不足以應對,但我們可以靠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團結去迎接挑戰,勇敢面對。比起命斷災難的人們,我們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六、珍愛生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你的生命、我的生命,都是我們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零。錢沒了、物沒了,家沒了,只要我們生命在,我們有一雙手,這一切,我們還會重新擁有。
七、學會堅強。失去了親人,我們從廢墟里爬了出來,面對著滿眼的瘡痍,我們包扎好傷口,扶起身邊的同胞,又沖了上去,我們心不甘啊,災難能奪去親人的生命,但奪不去我一顆勇敢、堅強的心!因為堅強,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心!
八、不放棄、不拋棄。有了這種信念,許三多可以成為“兵王”;有了這種信念,我們可以創造出170小時、196小時、224小時,甚至更多小時生命的奇跡。
九、相信同胞、相信中國人。十三億同胞、十三億顆滾燙的.中國心。再大的困難,除以十三億,都會變的微不足道,再小的愛心,乘以十三億,都會匯成愛的海洋。要相信,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
好好工作,好好活著,明天一定更美好!
抗震救災心得體會3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念天地之悠悠,人類史也不過如白駒過隙;相對于無限的宇宙,我們無可否認人之渺小。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歷史,就是一條艱難蜿蜒前行的道路。像風刀霜劍、山崩地裂等等,千百年來,常伴人類行路之旁。但也正是環境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磨煉,讓人類越來越堅強――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的閃亮,亦彰顯此一道理:精神家園,玉汝于成。
且不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抗擊天災人禍,最終走向勝利的歷程,僅以當代中國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意志,便是艱難困苦中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襄未來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它更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來源。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等抗震之眾志成城的場景,以及災后萬眾一心的重建歷程,都凝結和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它也自然而然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于“中國精神”的王冠之巔,激勵著中國人民鼓起風帆、面向未來。
災難亦有時,痛苦也會慢慢湮滅,但自然與歷史的周期率,仍可能規律性的發生。像自然災害,有時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一些人為災害,也可能因我們的記憶抹去過快而再次發生。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特別是那些讓我們戰勝千難萬苦的經驗、意志與精神,更是我們應永遠記取的珍寶,它是我們縱觀古今、連接未來必不少的鏈條和支柱。
因此,將那些“抗震救災精神”,通過一定的形式,如文藝作品,讓其再現,并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從中吸取精神的營養,讓后人走得更穩、更好,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加固若金湯。這其中,人民藝術家們的責任重大。我們常說,藝術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時代。當然,表現小我,也是時代的側映,但是,如果藝術工作者總是將身心囿于偏狹的小我之域,就難以看清時代的張力,無法親近時代澎湃的精神,就難以把諸如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精神”的偉大,得以展現于天地間。
像汶川等抗震與重建的過程,不僅是一場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物質重建過程,它更是一場精神家園的精耕深構歷程。當我們的藝術工作者,能真正深入重建的災區,從環境的改變,前后的對比;災區人民心靈創傷的撫慰和無畏前行中,就能從中感受到國人感恩深如海、愛心無遠弗界的偉大。當藝術工作者將身心投入其間,把抗震救災精神,融入生活、融進血液,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時,就能以藝術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將一個玉汝于成的精神家園,立體地展現于國人的心靈之城上;中國人民的“抗震救災精神”,就會飄揚于重新鼓帆遠航的獵獵旗風里。
【抗震救災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抗震救災征文08-08
抗震救災經典標語12-06
抗震救災口號01-15
學習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心得體會01-16
學習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的心得體會12-21
抗震救災主題征文08-06
抗震救災宣傳口號01-16
觀抗震救災有感09-23
抗震救災勵志文章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