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精]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著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 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
2. 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了解水的基本特性,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知道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在:嘗試操作,了解水的(三個)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動的、能溶解物質)。
三、 活動準備
為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于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只魚缸(一只有(水、)金魚,一只內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四、 活動過程
以目標為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欲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里有什么呢?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后說出一個魚缸里有水,水里有魚;另一個魚缸里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為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么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料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為什么你能看到魚在水里游,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后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通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為一名
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料籃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才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后,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么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
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么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臟了、被污染了,會怎么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魚。觀看后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
。3)隨后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為主的操作實驗。
老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為導的小結提升。
在科學活動中,老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后,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科學活動的嚴謹性。
三、以情感為續的活動價值。
本次活動設計不僅注重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知識、技能的提高,同時注意激發幼兒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愿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動有可續性發展。)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中班科學《有趣的水》的說課內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活動設計喜歡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歡接近小動物,和動物們交朋友。設計這節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讓孩子在喜歡動物的基礎上,探索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了解它們的尾巴的作用,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愿望。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愛護小動物的情感貫穿其中,讓幼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得到熏陶。
2、說活動目標:根據《綱要》的指導和活動的內容,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三個目標:
1)、培養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探索欲望。
2)、通過故事,能簡單的了解動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感情。
3、說活動的重點、難點:依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狀況,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通過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難點是:了解身邊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并能根據尾巴的特征分類。
二、說教具、學具
1、知識經驗準備:帶幼兒觀察身邊的小動物,記住一些動物的尾巴特征。
2、物質準備:課件:《動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可粘貼的不同動物的身體和尾巴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文學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兒發現動物尾巴的不同形狀和作用。
2、學法:幼兒在掌握老師的教學內容后,可運用游戲操作法進一步探索動物尾巴的不同。
四、說教學程序
1、聽兒歌《尾巴歌》,幼兒和老師一起學做動物的尾巴的形狀,邊做邊進教室做好。
2、看課件《動物的尾巴》,請小朋友說說課件上動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3、播放課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師有感情的講故事,啟發幼兒邊聽邊思考。
4、聽完故事后,教師提問:
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
2)小壁虎都向誰借了尾巴?
3)啟發幼兒思考:小魚的尾巴象什么,沒有尾巴會怎么樣?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小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來干什么的?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后來尾巴怎么樣了?
5、認識各種動物尾巴的形狀,能根據尾巴的特征分類。長尾巴的動物:老虎、猴子、小貓等。短尾巴的動物:兔子等傘狀尾巴的動物:松鼠、孔雀等。會飛的動物尾巴的形狀:小燕子、麻雀、老鷹等。
6、小動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們是小動物的好朋友,應該愛護小動物幫助小動物,有些小動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請小朋友幫助它們把尾巴貼好。黑板上貼上小動物,請一些小朋友幫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貼上。
7、聽兒歌,做動作,走出教室,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這節課形象直觀,孩子們活動的興趣很高,課件、視頻運用的恰當,使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有關動物尾巴的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3
一、活動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運用各種感官,通過主動、親歷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對周圍事物、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糖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而這次的“做中學”實驗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兒生活環節中,孩子將糖掉進了水里,老師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機,不僅引發了幼兒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糖的變化,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次活動屬于現象觀察類活動。對小班幼兒來說,“溶解”現象既無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觀察的。該活動立足于觀察溶解現象的發生過程,而不是講解糖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溶解現象,允許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尋求解釋,對于維護幼兒的好奇心以及養成其思考的習慣是有益的。
二、活動方案及修改意見: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一研)執教:陳夢嬌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里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愿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里的變化,并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提問:1.小朋友,你們吃過糖嗎?喜歡吃嗎?
2.請你說說糖在嘴巴里會怎樣?(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里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么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后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嘗糖水,并把自己品嘗的結果告訴大家。
教師小結:糖在水里會變小,慢慢的沒有了,水會變甜。
(三)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里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2.集體品嘗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教師在提問的設計,提問的時機上需不斷改進。
2.有幼兒提出糖為什么會化時,應該讓幼兒對這個問題作出猜測,激發探索的欲望。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二研)執教:趙青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在水里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愿意探索發現不同的糖在水里的變化,并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發現。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攪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攪拌棒一支、溫開水大量。
活動過程:
(一)探索性話題引起幼兒討論。
出示方糖。
提問:1.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么味道的呀?
2.請幼兒品嘗小塊的糖。
提問:糖放到嘴巴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變甜、變小等)3.請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樣呢?
(二)做試驗證實幼兒的推測。
1.教師:糖放到水里到底會怎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吧。
老師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適量的開水,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看一看,糖發生什么變化了?(變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剛剛還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現在會變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兒猜測回答后請個別幼兒上前品嘗糖水,并把自己品嘗的結果告訴大家。
小結:糖在水里會變小,慢慢地融化到水里面去了,水會變甜。
(四)集體操作,觀察糖在水里的變化。
1.幼兒人手一粒糖一杯溫開水操作觀察。
2.提醒幼兒注意不把水潑掉,提醒幼兒有耐心。
(五)2.集體品嘗糖水。
第一次討論意見:
1.在導入環節,怎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幼兒品嘗糖果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產生的甜味。教師應當在糖果的變化上適當的提醒幼兒感知糖果大小的變化。
小班科學《糖消失了》(第三研)執教:謝小雨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發現糖果在水里會慢慢變小慢慢消失,水會變甜。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見了”的'問題。
3.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對探索性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小杯水,一塊方糖,以及用于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會怎么樣呢?今天請大家自己試一試,仔細看看,糖到水里會怎么樣?
2.幼兒試驗、觀察、表達、交流。
(二)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1.師:你們剛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到哪里去了呢?現在又變什么樣了呢?
2.幼兒討論、交流、思考、講述。
(三)進一步了解溶解現象,知道不同的東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1.教師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并出示記錄表。
教師:這里還有一些糖也會“化掉”,請你觀察一下,它們在“化掉”的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操作并觀察。
3.教師總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樣,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導幼兒聯系其他溶解現象,擴展幼兒的經驗。
1.師:你還知道有什么東西像糖一樣,在水里會“化掉”呢?
2.幼兒表達交流。
(五)小結:今天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見了。請你們回家以后再試一試,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這樣的。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4
本次活動源于孩子們的一次對話。記得在發放幼兒接送卡時,許多孩子圍在一起交流,對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級等信息津津樂道,這時候騏騏說:“我家里有一種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帶給你們看!”第二天,騏騏真的從家里帶來了一本名片夾,里面全是他媽媽收集的各種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來的幾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將家里的名片也帶到了班上。大家饒有興致地看著,比較著……看著孩子們對小小的名片這么感興趣,我就嘗試設計了這節社會活動。
活動目標是我在設計活動時首先考慮的因素,因為活動過程中任何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學手段的運用都是圍繞著目標而進行的。因此,根據大班幼兒身心特點和本班幼兒發展水平,我將本節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2.初步學習交換名片的相關禮儀。
3.嘗試為自己制作個性化名片。
4.樂意與同伴交換名片,體驗與同伴交往的快樂。
如何使目標達成最優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怎樣的方式去實現目標?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幾次的試教以及今天活動的呈現,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發放名片,重細節處理
活動一開始,我從介紹自己入手,拋出:“你們了解桑老師嗎?”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孩子們正無從回答的時候,我巧妙地從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發給每一位幼兒,讓孩子們感覺到老師是非常尊重他們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環節不經意間滲透名片禮儀教育,讓孩子模擬成人雙手接過名片并致謝、小心保管名片。孩子們非常興奮,他們紛紛在名片上尋找關于老師的各種信息,而且能充分遷移現有的生活經驗,回答出關于網址、QQ號碼等信息,并能大聲地表達?吹贸,幼兒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2.層層揭秘,重鞏固鋪墊
通過名片了解老師之后,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給人們帶來的方便,也產生了了解猴子醫生名片的興趣。在引導幼兒看猴子醫生名片的時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兒喜歡猜想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在“層層揭秘”中進一步鞏固了對名片的了解。
3.PPT呈現,重拓展延伸
接下來的環節,通過追問:“你見過誰的名片?他為什么要用名片?”幼兒能夠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作答?紤]到幼兒平日所見的大多是比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名片讓幼兒在欣賞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進一步開闊了幼兒視野,拓展了知識面。
4.嘗試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現的各類名片激發起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名片的強烈愿望,我順勢提出三個問題“你想做什么形狀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寫上什么內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讓幼兒對自己設計制作名片進行大膽的設想。我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種形狀的彩色卡紙,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設計、美化,孩子們能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自畫像、家庭電話號碼信息填寫于名片上,并能進行簡單的裝飾。
5.互換名片,重情感體驗
在幼兒制作完名片后,我讓幼兒和好朋友交換名片,并練習說簡單的對話,在說一說,換一換的過程中體驗著與朋友交往的快樂。音樂《認識你呀真高興》的旋律將活動推向高潮,同時也使得這種美好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教學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我想對于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仍將繼續。我堅信,只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一定會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墩J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么會有花紋""為什么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致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了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了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征,然后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著通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置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里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并說一說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是什么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里?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征)
通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并說一說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是什么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么?""扇子""它還像什么?"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了解。再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里?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了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么秘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后,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后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后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里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制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凈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么?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并于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了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并討論樹木有什么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制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制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6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是借助幼兒在走迷宮時,認識各種圖形,也就是將孩子生活中對各種圖形的凌亂認識,進行再次確認和歸納,特別是對橢圓形概念的提煉和認識,在游戲中找橢圓形,在走迷宮中發現橢圓形的特點,最后在延伸活動終保持孩子探索的興趣。活動開始我用用擬人化的形式出示橢圓形和圓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闖迷宮中幼兒會再一次發現橢圓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歸納橢圓形的特點,讓孩子在走迷宮中有一種成功的體驗,在活動中孩子知道助別人是一件快樂和高興的事,是一次難得的品德教育。
活動目標
(一)認識橢圓形,能從多種圖形中分辨橢圓形。
(二)能夠仔細觀察,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一)圖形迷宮圖一幅,兩個鐵絲圈,白紙剪成的圓形、橢圓形各一。
(二)在日;顒又,完成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6頁《螞蟻搬豆》的操作任務。
活動過程
(一)橢圓形與圓形(通過比較,讓幼兒知道圓形與橢圓形的異同。)
1.出示兩個圓形鐵絲圈,把其中一個壓扁,使其變形成橢圓形。
2.橢圓形與圓形什么地方一樣?什么地方不一樣?
3.比較相同點:教師出示白紙剪成的'圓形與橢圓形,將其上下、左右對折,用彩色筆在折痕上畫出中心點到邊緣的線。中心點到邊緣的距離一樣的時圓形,距離不一樣的是橢圓形。
(二)勇闖迷宮(通過走迷宮的方式,讓幼兒知道能通過的圖形都是橢圓形。)
1.你們走過迷宮嗎?我這兒有張卡片,上面的圖形是橢圓形,今天我們要和橢圓形一起闖迷宮。
2.與幼兒一起觀察圖形迷宮圖,找到入口和出口。
3.教師手持橢圓形卡片,邊示范邊講解游戲規則:從入口往前走,走到一個圖形的面前,我們來看看橢圓形能不能通過。翻看圖形卡片的背面,是紅色的,表示布恩那個通過,要換條路走;翻看圖形卡片的后面,是綠色的,表示可以通過。
4.為什么橢圓形走到有些圖形卡片面前能通過,而走到另外一些圖形卡片面前不恩給你通過?你們發現了什么?
5.啟發幼兒發現:能通過的圖形卡片都是橢圓形的。
(三)圖形迷宮(在操作中,學習按順序來走迷宮,并鞏固了對基本圖形的認識。)
1.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7頁《圖形迷宮》。你能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的行走路線走出迷宮嗎?
2.請幼兒用手指走一走,再用彩色筆連一連,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特征的認識。
3.在幼兒操作過程中,通過提問讓幼兒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指認各種圖形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7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為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為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于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了解筷子的用途,在游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并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了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游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銹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后放入大托盤中并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為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銹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幼兒正確操作筷子,并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為“箸”,后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面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后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并且一代一代傳下來,F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伙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為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只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F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回指導,并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并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著筷子挑面條,豎著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復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干,這么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夾著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己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夾著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里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回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嘗食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蔽艺J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制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顒拥碾y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制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墻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領樹的樹干,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币虼,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并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制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發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并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制作、排序、布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顒娱_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么猜不著?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匆豢础⒃囈辉嚒⒈纫槐,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并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了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制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后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9
一.設計意圖
2--3歲的幼兒由于大腦神經發育得還不完全,手腳協調能力較差,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幼兒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經觀察,我發現我班幼兒對爬比較感興趣 ,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們也很喜歡爬.根據幼兒的這些年齡特點,結合本階段的"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活動,運用螞蟻爬著行走的特點,讓幼兒學習螞蟻爬的動作,我選用了"螞蟻運糧"的游戲活動.通過螞蟻學"找食"的本領,練習幼兒的手膝著地爬和跨的動作."螞蟻"這一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也非常的喜歡,在活動設計中,我以"螞蟻"爸爸的身份參與活動,并創設一種螞蟻爸爸和寶寶一起找食物的情景,這非常符合托班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情感,師生間能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也更有利于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個活動中鍛煉幼兒的四肢協調動作,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體驗體育游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發展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跨的能力.
2.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練習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的能力.
教學難點:能跨過10厘米的障礙物.
四:設計亮點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觀法是因為托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于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以看老師示范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采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 兒積極思維。采用游戲法是因為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學技能。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在看看、聽聽、玩玩的輕松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觀看教師示范直接獲得印象。讓幼兒在游戲中,練習雙手,雙膝著地爬和跨的技能,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
五.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1.教學準備:螞蟻頭飾若干.糖果若干.輪胎若干.磁帶.
2.做操
小螞蟻們你們好,今天的天氣真好,和爸爸一起來做做操,出來鍛煉一下身體好嗎?我們出來的時候要先跨過家門檻,跨的時候要把腳抬高點,小心別摔交.
3.引出主題
我的寶寶們真能干,做的可真好,現在我們的肚子都餓了,媽媽帶你們去找東西吃好嗎?
(二)基本部分
1.講解示范
我們到那邊的地上去找好嗎?爸爸要爬著到那邊去,先看爸爸是怎么做的,把2個膝蓋著地,然后2個手也按在地上,爬啊爬的去找東西吃,找到好吃的東西后再爬回來,爬到家門口,然后再跨過門檻,帶著糖在家里休息會.看懂媽媽是怎么找東西了嗎?
2.幼兒操作
1.講解示范
A請個別幼兒游戲
下面媽媽請一個能干的寶寶來找找看,爸爸看他學會了沒有.教師在旁指導
B請全體幼兒游戲
下面媽媽請寶寶們跟著爸爸一起去找東西,寶寶們要跟著爸爸爬,不能爬遠了,懂了嗎?
(三).結束部分 寶寶們找東西找的全身都是泥.現在我們來洗洗澡吧.爸爸請寶寶們帶著糖到那邊去曬曬太陽,休息下好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0
“幼兒關注和發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边@個目標屬于科學領域的范疇!毒V要》中提出: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這里提到了幾個關鍵詞:生活、熟悉,可見我們選擇的科技成果的內容應該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為幼兒所熟悉的。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選擇了“手機”,因為現在的家庭中至少有兩部手機,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機打過電話、拍過照片、玩過游戲、聽過音樂,他們對手機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把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但作為小班第一學期進行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幼兒最為熟悉的兩大功能:打電話與拍照入手,引導幼兒去關注和發現手機的其它功能,讓孩子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了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2、通過打電話游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了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難點:
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了解手機的部分功能。(解決重點目標)
1、觀察比較固定電話與手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知道手機的功能之一:打電話。了解手機的特性:小巧、攜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較照相機與手機,了解手機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時用手機給寶寶們拍的照片進行引導。)
3、了解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打游戲、聽音樂)
師:科學家可聰明了,他們發明的手機本領越來越大,除了可以打電話、拍照以外,你還知道手機有什么本領嗎?(如聽音樂,可現場演示)引導幼兒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二、運用手機的最大功能學習打電話:(解決難點目標)
師:寶寶現在想不想爸爸媽媽,可是,我們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怎么辦呢?(教師在這里要注重情感的引導)
教師有選擇性地提供一組號碼的小圓點,讓孩子數數小圓點的數量,數對了,電話就通了,并讓孩子真實地與家長進行對話。
教師在小結時要提醒幼兒不能隨便打電話。
三、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繼續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攝像、鬧鐘、上網等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我對這個活動設計的思考:
1、能從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選材。我們對孩子的教學既要來自于生活,又能回歸生活,為生活所服務,我所選擇的“手機”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孩子在家中經常接觸父母的手機,對它有一定的了解,陌生是因為手機中有許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為父母怕孩子弄壞自己的手機而不讓他們玩,所以這里就有許多教師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注重各領域的結合。在第二環節中我設計了打電話,通過打電話游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通過真實地打電話學習打電話的方法,在這里,既注重了各領域間的整合,又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
3、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除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外,還有其情感因素在里面,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向朋友或家人表示問候,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了對幼兒情感的引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幼兒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于觀察和發現。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艷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據此,制定如下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并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
重難點: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準備:
1、活動室布置成糖果王國,各種糖果散放于活動區、玩具柜等處,在適合的地方懸掛一些糖果。
2、糖果國王頭飾一個。
二、說教法。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幼兒對糖果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濃厚的興趣,這為幼兒的探究和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為幼兒在活動中發揮主體性提供了保證;顒咏M織采用擬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顒舆^程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地、較系統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煉。
三、說教學程序。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我將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
。ㄒ唬┰谔枪鯂镎遗笥选
1、進入糖果王國。
教師戴著糖果國王的頭飾,用擬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題。導入語: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糖果王國的國王,糖果王國里有許多糖寶寶,你們想不想和他們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進入糖果王國后,請幼兒隨意尋找多種糖果做朋友。導入語:孩子們,糖果王國到了,你們看,好多糖寶寶在歡迎你們,快去找個糖寶寶做朋友吧。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糖果,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兒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愿望。該環節通過讓幼兒自由地對糖果進行探索,給予充分的自由,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
1、幼兒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與同伴交流。
導入語:你們都找到了糖寶寶朋友,請你們看一看,再和旁邊的小伙伴說一說自己的糖寶寶朋友是怎么樣的?
、 提出探索的'要求,幫助幼兒有目的地認識事物。
、 通過探索過程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幫助幼兒發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同時相互學習同伴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有益的經驗。
、 在幼兒自由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引導幼兒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發現。
、 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裝——教師再次以擬人的手段引導幼兒觀察糖果的包裝。導入語:你的糖寶寶穿了件什么樣的衣服?
、 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質地——導入語:請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訴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糖寶寶是怎么樣的?
、 剝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顏色——導入語:現在請你把糖寶寶的衣服脫掉,看看糖寶寶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
④ 聞糖果,感知糖果的氣味——導入語:老師聞到了好多糖寶寶的味道,請
你們仔細地聞一聞你的糖寶寶是什么味的?
、 嘗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導入語:請你嘗一嘗,你的糖寶寶味道怎么樣?
根據糖果的特征,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由內而外、由淺深入地對糖果作了全面細致的觀察與認識,通過看、摸、剝、聞、嘗等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結。
通過和幼兒一起回憶,總結糖果的特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糖果,增強對糖果的興趣。
。ㄈ┖唵瘟私馓堑淖饔谩
1、提出問題: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針對問題,引導幼兒大膽討論、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對身體的利與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結糖的作用,滲透吃過糖后保護牙齒的方法。
四、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進行畫糖果、捏糖果的活動。
2、開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戲。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會變的顏色》活動本身是讓幼兒通過三原色的變化來認識各種顏色是怎樣變化的,但對于幼兒來說卻是生疏的,單純的講解顏色的變化很難讓幼兒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活動主要是為幼兒提供觀察和探索的機會,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主動活動中使用顏色,在充分感受顏色的同時,培養了幼兒探索精神和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師生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還要以自身豐富的形態來感染幼兒,為了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了解顏色的變化,我在活動中采用了講解法,演示法和操作法,整個過程環環相扣、趣味橫生,使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三、說活動目標:
我在制定活動目標時,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現顏色的奇妙變化,激發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并能夠調出幾種簡單的混合色。
四、說活動準備:
我利用水彩顏料,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供幼兒嘗試,除此之外,我還準備了一些棉簽和一張記錄卡,記錄下幼兒實驗的結果。
五、說活動過程:
我首先出示三種顏色的水,調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再次給幼兒進行演示兩種顏色的水,倒在一起,會有什么變化,當幼兒驚奇的發現顏色發生了改變,我便引導幼兒認識新的顏色。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我便讓幼兒親手操作,實驗探索。在活動中,做幼兒的合作者,引導者,引導幼兒觀察顏色的變化,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動手操作,待幼兒進行一段時間后,我便給幼兒對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小結,啟發幼兒說出橙色是由哪兩種顏色變的,綠色是由哪兩種顏色變的,紫色是由哪兩種顏色變的。最后,引導幼兒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并比較顏色的變化,在結束活動的過程中,我會教授給幼兒一首朗朗上口的'《色彩謠》,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歌謠中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著實驗過程。
2、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3、鼓勵幼兒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3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象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了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于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了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于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后讓幼兒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網],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為了孩子更進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為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里,我們只是聽和看,對于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并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于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
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里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了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后,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標,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意義是中班關于一個顏色變化的探究活動。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藍天、白云、綠草、圖畫書,這些多彩的顏色是怎么來的?我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方法來了解了紅、黃、藍三原色其中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的神奇,激發幼兒探索、發現顏色變化的現象,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體驗顏色變化的樂趣。
2、教學目標本次活動遵循《綱要》的精神,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符合幼兒愛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引導幼兒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相互協商、互相合作,共同探討、互相交流,從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預設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a、探索兩種顏色混合后的變化,認識綠、紫、橙三間色。
b、讓幼兒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感受三原色的變化;
3、教學重難點:
《綱要》指出: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根據這一年齡特點本人把"幼兒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探索顏色的變化"定位于本次活動的重點。把幼兒學會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調配顏色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4、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通過材料的相互作用讓幼兒通過動手使其發生變化從而獲得啟發.中班幼兒的思維還具有具體形象性,必須借助豐富的環境材料來獲得知識經驗。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內容和目標,做了以下的準備:
1、幼兒經驗準備:認識紅、黃、藍三原色,將一杯水倒入另一杯并攪拌的經驗。
2、材料準備:紅、黃、藍3種顏料水;給每組幼兒準備3個透明塑料杯、毛筆一支;圖畫紙、筷子一支;《幼兒畫冊》
3、環境準備:收集各種各樣的色彩亮麗大畫,供幼兒觀察分享交流。
二、說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環節觀摩小魔術表演,讓孩子觀察認識三原色兩兩結合的變化。第二次的演示法是運用在操作試驗法,通過直觀的操作更好的為孩子做示范,讓他們清楚地感知實驗操作的方式方法,加深幼兒對三原色兩兩混合的了解。
2、談話法:
主要體現于實驗結果的小結評價。孩子們在混合顏色的時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發生沖突、有的混合顏色時意見不統一需要商量等等,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3、觀察法在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顏色變化時,本人通過觀察,幼兒混合顏色協商分工情況,觀察幼兒混合顏色的操作過程,以便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和評價。
三、說學法
1、觀察法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開頭引題激趣環節,幼兒觀看小魔術演示,觀察了顏色混合后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繼而又觀察了教師實驗操作示范的方法,為下一環節的幼兒親手操作奠定了基礎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中幼兒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顏料、圖畫紙、塑料杯、毛筆等等進行顏色混合操作,在過程中感知并獲得兩兩混合產生的新顏色知識經驗。
3、討論法科學教育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法主要運用于兩個環節,一是幼兒混合顏色的角色分工問題,以及操作探究過程中的交流、探討;另一處是運用于操作結束后對于混合顏色后對綠、紫、橙三間色的認識與鞏固。
四、說教學過程
1、小魔術表演,引發興趣我設計的小魔術表演目的在于讓幼兒通過觀看表演、觀察其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顏色是怎么變出來的呢?把疑問留幼兒,讓他帶著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展示欣賞,認識三原色。
為了落實活動的重點,本環節我將運用演示法來進行:
出示三原色圖片,讓小朋友重新認識三原色:展示擁有三原色色彩的物體圖片。教師小結:顏色有多種多樣的。每種東西都有顏色,小朋友們會調顏色嗎?
3、教師演示,認識三原色兩兩結合的變化。
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實驗法這種教學法,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三原色兩兩混合的了解,是完成活動重點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將通過3個小步驟來進行:
⑴、介紹操作材料:三原色,水、塑料杯、筆等工具。
、、教師操作,顏色混合會發生什么變化?
⑶、引導幼兒觀察顏色變化,進行探索,輕聲交流實驗結果。
4、幼兒操作,親身感受。
本環節將作為突破活動難點的重要環節,因此我采用了操做實驗法,讓孩子通過自己操作調色,親身感受顏色的變化。
5、討論交流討論:操作后,請小朋友說一說,變出的是什么顏色?是怎么變出來的?
6、結束部分引導幼兒看《幼兒畫冊》交流和分享。通過觀察請幼兒說說畫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桌子上有什么顏色?找自己身邊相同顏色的物品。猜測魔術師用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并對折證實自己的猜測:紅+黃=橙;紅+藍=紫;黃+藍=綠。
7、說活動延伸:幼兒園教育要滲透在一日生活中。本次活動的結束只是暫時的,我們將充分發揮區域的優勢,將活動內容延伸到小畫展;找顏色游戲;美工區等等。
五、課后反思
和自我評價本次活動過程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積極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幼兒學習,認識三原色兩兩結合的變化,感受顏色變化的樂趣,從而完成預設目標的要求。無論導入還是材料的投放都是很充分的,唯有幼兒在操作過程中不是很理想,由于幼兒都很想動手嘗試,有推擠的現象,過程也比較忙亂,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們努力嘗試解決問題并學習分配的舉動。當然,在活動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處理的比較粗超的細節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還需更加努力學習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么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么出來的呢?我笑著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么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才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里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里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2、情感目標: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顒拥闹仉y點都是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里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后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了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了解關于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后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后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通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里來》了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啟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變化。之后,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征,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著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通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后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后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為什么?
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后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為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松、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為什么,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采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了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通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松、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導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導入活動變得復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為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05-15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05-27
幼兒園科學活動說課稿07-10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06-27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優秀09-19
幼兒園科學觀察活動說課稿07-10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薦)06-09
幼兒園小班科學水果說課稿11-07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五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