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1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第二課時,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看望老人這樣一個情境,使學生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了解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和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進一步鞏固看圖辨認方向的知識。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方向與距離確定兩地的相對位置,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地說出來去某個地方所走的路線,能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行學習。
3、養成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學會看簡單地圖上的路線圖。
教學難點: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思考與人合作交流的空間,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知識。
三、說教學手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了具體的生活情景,設計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創設: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陽節這天,小紅、小明和小剛三個好朋友約好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板書:看望老人)但三個小伙伴不認識路,他們手中只有一副地圖,這可難住了三個小伙伴。大家能幫幫他們嗎?老師把三個小伙伴去敬老院的路線圖帶來了。(課件出示主題圖)看看你能從圖中看懂什么?
(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路線圖,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滲透傳統美德的教育)
(二)、探索新知:
1、觀察路線圖,學會從中獲取信息。
說一說,在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你知道圖上的符號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數又表示什么?圖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路線圖,知道從圖上獲取信息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解決問題:
小紅現在要去敬老院,她應該怎樣走?敬老院與郵局都在小紅家的西邊,怎么區分敬老院與郵局的不同位置呢?你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嗎?
請你說一說小明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剛呢?
你知道誰家離敬老院最近?誰家離敬老院最遠?為什么?
如果三個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們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本環節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有利于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而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使學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距離才能確定位置。)
三個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剛要去郵局,小紅和小明要去書店,他們又應該怎樣走呢?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資源進行變式練習,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三)、鞏固練習:
1、幫三個小伙伴解決了問題,現在我們再幫城建局的叔叔們一個忙好嗎?
在商場的東面60米的地方建一個游樂場,請用三角符號標出她的位置。在商場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個停車場,請用圓形標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設計師,你還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本環節在課本原有練習的基礎上,設計了變式練習,意在激活學生創新的火花,在邊標邊說中鞏固、強化,使創新思維得到提高。)
2、有一天,三個小動物聽說一個地方藏有寶貝,它們決定去尋寶,誰能說一說它們的尋寶路線,并算一算誰家離的最近?(參看課本的.尋寶圖)
3、小兔送信:
小兔要給4只小動物送信,你能說說它的送信線路嗎?送完信后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小兔送信有幾條路線?走哪條最近?
(這兩個練習采用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習的興趣,再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提高學生語言表述能力,進一步增強辨別方向的能力。)
4、放學了,從咱們教室到學校門口應怎樣走?再說一說自己放學回家的路線。
(練習緊密聯系生活,活動性強,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四)、課后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自己在本節課的表現怎么樣?你還想說些什么?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本節課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學生帶入一個生活情境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做到學以致用,體現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
五、說板書設計:
看望老人
小紅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剛向---走----米,在向---走----米到敬老院。
(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分散難點,我設計了上面的板書,以適當的空位引導學生有話可說、說準確的話,體現了路線圖的基本結構——由方向與距離確定的相對位置。這樣的板書集目的性、針對性、概括性、條理性于一體,書之有用,書之有據,書之有條,書之有度。)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ㄒ唬┙虒W內容
1、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平均分(1)》,教材第7頁至9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關鍵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
3、編排的特點
(1)在對比與活動中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例1中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不同的分物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再通過小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時關注分的結果。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即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又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平均分的結果。
例2則呈現了在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情況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視平均分的過程與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結果。
。3)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實現“多元表征”的統一。
讓學生邊擺邊說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斷加深平均分在學生腦海中相應表象,從而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礎。
教材在例題和多個練習的設計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為用語言敘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說明選擇算法的依據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滲透除法與乘法的關系。
。ㄈ┲攸c與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難點: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提煉和升華理論知識。
三、說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創設參觀科技園學生分食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ǘ┮龑в^察:由小精靈帶領大家來觀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兒童情趣,學生更樂于參與活動。多讓學生說一說,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ㄈ┎僮骰顒樱河檬种械膶W具,來親自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動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ㄋ模┙鉀Q問題: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學生演示等活動,最后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得出結果,并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分的結果。
。ㄎ澹┓e淀經驗:課堂回顧,總結本課的活動經驗和知識點,為今后學習除法做好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
。ㄒ唬﹦撛O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提供主題圖動畫素材,通過觀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語言表述能力。通過課件出示主題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情境導入,實際操作。利用各種學具代替實物,按照小精靈的要求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學生利用學具代替實物,按照3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利用實物動畫操作演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
4、討論小結,確立“平均分”的含義。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5、聯系生活,感悟概念。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平均分的親身體驗,學更容易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有利于學習經驗的遷移,對平均分的實際意義理解更深!
。ǘ﹦邮植僮鳎骄俊捌骄帧钡姆椒。
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教學例2)。讀題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引發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設計意圖:通過讀題,將數學活動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加深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這對于學困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分一分,再邊分邊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完成“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務,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交流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最優化解題策略有
進一步的體驗!
3、交流分法,提升對“平均分”的認識。說一說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討論:結果是怎樣的?提出結論:不論怎樣平均分,分的結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結合分后的直觀圖和語言表述,再次強調平均分的含義!
。ㄈ⿷眯轮,理解“平均分”。
這個環節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辨析練習。完成“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基本練習。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并規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里重有通過“連線”的方法展現平均分的過程,并與后面所要學習的包含情況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進行區分。練習后,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連續性。】
3、深化練習,滲透乘法與除法的關系?磮D完成填空,讓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這里的楓葉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讓學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楓葉的內容,學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數,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計算,對乘法與除法的關系作了很好的滲透。完成后,讓學生根據楓葉圖,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的說一說,并通過動作與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ㄋ模┱n堂回顧,升華“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操作和情感體驗等方面來總結今天的學習活動,升華對“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厘米。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臺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里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厘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畫一條長10厘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準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
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
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厘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
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厘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分米=()厘米3厘米=()分米
30厘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準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里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2張電話卡片厚2()一張床長2()
1枝鉛筆長2()一根鐵釘長2()一根黃瓜長2()
設計目標:聯系生活,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么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么?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4
一、 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后。由于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并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 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 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ㄒ唬 復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并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佟⑻畋。
盤數 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邸⒏鶕朔ㄋ闶綒w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只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ㄈ┬〗Y。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后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并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磐ㄟ^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仆ㄟ^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窃诒容^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艅撛O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愿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亲鹬貙W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后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最后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6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及目標分析: 教材內容分析:《回家路上》是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內容。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25的乘法口訣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練習課,教材由看圖講故事、練一練兩部分組成,看圖講故事主要是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這一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練一練這一環節設計了形式各異有趣的算一算、填一填等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與應用。 目標確定分析:本課是學生學習了2---5乘法口訣的基礎上而設計的一節練習鞏固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小動物放學回家的生活情境圖,目的是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獨立獲取相關的數學信息,并且能將獲取的數學信息重新整合而提出有用的數學問題來,從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學目標之一;其二,就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并且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目標三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愿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并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供機會,主動參與實際操作,深化理解實踐應用,形成本領完善認識,體驗成功。學生通過說一說,算一算,讓學生親自感悟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生對枯燥的訓練往往不感興趣,但對以看圖講故事的形式呈現信息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先創設了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有關乘法數量關系的數學信息,并通過3個問題,給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學過的乘法口訣的理解與應用。問題1: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在具體的情境圖中能夠迅速而全面地發現數學信息,對于正確解題是非常重要的。這里讓學生看圖找出數學信息,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老師適時加以引導,使信息更加明確化,為后面的列乘法算式打下基礎。問題二:你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在此,先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提名匯報交流,讓學生在說自己的問題聽同伴的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三: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乘法算式,并說出問什么這么列式,計算時應用了哪句口訣?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2--5的乘法口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應用意識。之后的練一練通過故事串將這些不同形式的練習題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故事中始終以飽滿的精神、濃厚的興趣投入到練習中更深一步提高利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形成自己的本領。
存在問題:
本節課由于教室光線有點亮,多媒體課件效果并不好,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沒有完全的提起來,再由于實際把握的不好,課后的練習題處理的較少。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7
一、教材分析:
《快樂的動物》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46-47頁上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倍”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但卻非常重要。從教材編寫體系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春天動物王國歡聚圖的情景,圖中蘊含著各種動物的數量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其次,是編排了“做一做”、“說一說”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倍”的含義,使學生逐步體會與等分之間的關系。求倍數的關系,涉及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實際上是等分活動的擴展。教材“說一說”中的第三個小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體驗、交往的空間。這是本節教材的一個特色!氨丁笔巧钣谜Z,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知,發展觀察、分析和解決除法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同時,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決倍數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把初步解決倍數問題列入本節課的目標之一。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并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并解決實際問題。
四、我的思考
有了對教材的深入了解,有了對二年級孩子的基本認知,使我產生了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主動參與,讓學生在數型結合的模式中自主建構,讓學生在豐富的練習中穩步提高,讓學生在愉悅賞析中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下面我從各個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說一下我的設計意圖。
五、教學流程
。ㄒ唬.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森林王國里舉行了動物聚會,看玩的多開心!根據情境圖,能找出哪些有效地數學信息呢?
這時學生會根據情境圖找出
鴨子:6只 松鼠:2只 孔雀:1只 小象:3只
猴子:3只 鵝:12只 小雞:8只 小鳥:6只
你們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這時有同學會說出一系列“比多比少”的關系,還有同學會說,小雞的只數有4個松鼠的只數一樣多,不管學生找出何種關系,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你是從比較多少的角度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真棒!” 除了比多比少的問題,他們還存在著什么關系呢?(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
板書課題:倍
【由此引出關于倍知識的學習!
猜猜,小鳥數是小象數的幾倍?(2倍)
一邊板書一邊說:
一會咱們得研究研究。板書:小鳥數是小象數的2倍?
你為什么這么說,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追問:為什么要把小鳥分成3個一份,3個一份這樣的2個3呢?你是以誰為標準的呢?
【從探究6是3的2倍開始,讓學生走進“倍”,明確倍是兩個量在比較,先找到一份,再找到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ǘ. 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知
1、在這一環節中,通過3個部分幫助學生理解,即:動手操作理解2倍——觀察比較理解幾倍——把我特殊理解1倍。
環節一:動手操作理解2倍
下面就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畫一畫也可以寫一寫、算一算,比比看誰的方法能讓大家一下子就看明白。
2、生操作師巡視:提示:嗯,你用了擺小棒的方法,很直觀,可是我看不到小象的只數啊,再想想;呵,還有用算式表示的呢,很簡潔,思考一下怎么想的,一會說給大家聽;(巡視找到用符號表示的孩子板演)
準備好的同學,先和同桌說一說
3、引導匯報:誰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注意:先說清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
第一種情況:用擺小棒的方法表示的
第二種情況:畫一畫
圖1:簡筆畫
圖2:符號代替
圖3:線段
第三種情況:列出算式直接表達
【透過三種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明白有幾份的原理,在運用畫圖圈圓圈數型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的看到幾份的由來,最后通過算式落實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逐層幫助學生理解“倍”的關系!
(三)、鞏固練習,穩步提高
我設計了兩個練習,每個練習都是開放的,這樣的設計呈現梯度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又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
練習一、小兔 小象 3倍?
。1)你們看,誰又來了?(小兔)現在小兔和小象的只數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它們之間存在3倍的關系,想一想,小兔、小象可能來了多少只?
。2)同桌商量一下,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小表格里?(巡視提示:呵,他們兩個有那么多不同想法。。
(3)匯報:你們觀察一下,發現了什么?
師小結:看來倍數不變,小兔數和小象數都在變多或者變少,怎么變化的呢?
練習二:出示主題圖:
你們真會思考,看小動物們全來了,快來比一比,誰是誰的幾倍?
當說到孔雀時追問:還有誰是孔雀的多少倍?你們有發現嗎?
【練習的設計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富有層次練習便于充分反饋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反饋和矯正中,學生不斷感受成功的喜悅,一次次得到鼓勵,從而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興趣越來越濃!
。ㄋ模、總結欣賞,體會數學美
在小動物的運動會上你們表現的可真棒,現在說說你們有什么收獲?
其實倍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看(展示生活中關于倍的常識)
只要你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課尾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并讓學生在反思對所學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整理,又欣賞了生活中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美的,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8
教材分析:
《動物聚會》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結合“動物聚會”的童話情景,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會應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乘法與生活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學情分析:
前三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已經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嘗試學習,并通過動手操作與說一說、找一找的實踐環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代表的具體意義是不同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乘法,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我本著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變,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情境接觸的事物中,領悟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我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1、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能獨立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主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乘法的實際運用分析,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主要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多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操作、探究,不斷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上課一開始,我采用了情境導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授環節,我主要采用觀察法、演示法、實驗法,引導學生采取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適時運用了多媒體直觀演示法,盡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主要學法: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單是純粹地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體現了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方法,來啟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根據兒童活潑、好動、愛表現等特點,我還多次采用了激勵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白雪公主來到森林里答謝小矮人,小動物們為白雪公主舉辦動物聚會的童話故事,引出新課。
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所以把本環節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步。
(1)提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圖、為提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然后鼓勵學生根據發現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先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匯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接著課件出示這節課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
(2)解決問題
學生有了前兩節課的基礎,很快列出了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幾只小鳥?”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時引導學生說出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3分別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義。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列出下面兩道題的算式并說明理由。然后集體訂正。在這兒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體會6×3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移到了后面的練習“連一連”中,因為大家在研討時覺得這部分的訓練目的和“連一連”的訓練目的相同,都是讓學生理解一個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沒有必要前后兩次重復,又浪費時間。
最后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卜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在上課之前我認為同學們都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課時還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這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卜,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后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和討論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我適當的給予表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這時趁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學生們踴躍的回答:只要從5根胡蘿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時既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又加深了對“移多補少”的方法的理解。
3、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練習時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兒”的建議,把“闖關游戲”用“幫助白雪公主打開安全門”的情境換掉了。這樣,不僅銜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很高漲,又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思想教育。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環節讓學生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想像、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去突破難點。
4、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在總結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收獲,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著是本課延伸,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時對教材中的實踐活動理解的不到位,經過輝煌老師的指導,才使延伸這部分發揮了優勢。最后,我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把課下從生活中找到的乘法問題寫成數學日記做為禮物送給白雪公主。
通過小結與評價,使學生知識系統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效果預測:
相信通過再次實踐,學生能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的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9
首先,我對本節課的教材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
本課時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體會乘法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利用乘法算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組織學生看圖提問題,調動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滲透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力圖通過實踐操作掌握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樂學數學,活用數學。
學情分析:
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并能夠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由于本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維敏捷和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能寫出簡單的乘法算式;會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決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思考目標:通過問一問、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乘法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乘法算式3×6,提出用這個算式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
我之所以把根據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其原因:根據問題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前幾課已經學習過,也就是說,上幾節課已經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本節課重點再來體現數學還是應用于生活這個重要的數學思想,通過本節課來初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再者說,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語言表達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舉例,所以這個內容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每小組準備一樣:如18張圓形紙片片,18個小棒,18個三角形紙片……
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n堂上我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相互啟發共同探討獲得新知。使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體驗數學的樂趣。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小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創設了這樣情景: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住在大森林里,為了慶祝動物節的而勝利召開,它們特別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瞧!小鳥飛來了,落在枝頭上歡快的唱著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來了,它們還帶來許多好吃的。同學們,你們愿意來參加嗎?但大會的組織者說,這次聚會,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參加,在這次聚會的場面中有很多數學問題,誰能找出數學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參加。你們想試試嗎?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同時出示主圖題圖。通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過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了圖中的數學信息,這個時候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我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然后再匯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然后課件出示這節課我們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1)一共有幾只小鳥?(2)一共有多少個松果?(3)一共有多少個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在這里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卜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后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老師知道同學們都愛動腦筋,那么誰能把第一個問題讀一讀并列出算式呢?學生讀問題,并獨立在稿紙上列式計算,結合乘法算式復習各部分名稱并且說出乘法算式的意義。
同學們的回答真棒,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列出下面三個題的算式。運用鼓勵性語言,學生們很主動的思考問題,積極回答。這時我把學生回答的加、乘兩種方法都進行板書,通過比較讓學生再次感受乘法運算的簡便性。在這里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刪掉了,就是問題(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們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討時覺得和練習中“連一連”的環節重復,又因為本節課時間不夠充足,所以我決定在這里把它刪掉,在練習中稍做強調,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最后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卜?”,由于同樣地問題在前兩課《兒童樂園》出現過一次,我認為同學們都能知道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這節課時班級里還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這時,我利用了學生手中的學具圓片,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卜,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后動手擺一擺,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學生通過討論和直觀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只要從5根胡蘿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在練習環節我設計了“73+7=( ) ( )”旨在讓學生理解3個7加上1個7是4個7,并列出算式7 4,以此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這些環節的設計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學生們這段時間學習乘法以來,接觸了很多加數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形成思維定勢,特別是一些不仔細觀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當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時,他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意識到細心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再通過看圖想到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乘法來解決,這對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所起到的'幫助時顯而易見的。
最后,通過比較這四道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總結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練習時,仍然把學生帶到具體故事情境中,讓學生扮演小松鼠、小白兔等角色進行互動練習,通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個
想像和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從而對乘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最后再把學生從故事中帶到現實生活中,我利用本課的3乘6這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自己舉例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這個乘法算式來解決呢?
1.分組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小組準備的學具拿出來,也就是18個東西,看看能不能擺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決的圖形,并說說圖形的意思,如:DIYI小組.我們組擺的是:一組里有3個三角形,共擺了6組,一共有多少個三角形?乘法算式就是3×6;第二小組:我們小組是這樣的:一堆里有6個小棒,共3堆,一共多少個小棒:乘法算式也是3×6……
2.多媒體展示:動畫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的圖畫:如:①6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讓學生根據這個圖完整的表達圖的意義,并提出數學問題:6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②一個盤子里放3個蘋果,共三個盤子……
3.讓學生根據以上擺圖形,和多媒體展示所說的一些實際生活情景,能不能自己在說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交流,最后選代表集體交流,對于說的特別好的給予表揚。
四、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讓學生談談收獲,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談的很好,有的談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獎了他人,決心要向他學習,還有的談關于這節課學習的乘法。接著同學們說的,我又對本課做了延伸,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把找到的乘法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告訴小組成員應該解決?試講時這部分時間有些緊張,如果時間再充足些,能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同學們,小動物們明天就要回家了,請你把課下找到的乘法問題做為禮物送給它們,好嗎?
通過小結與評價,使學生知識系統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并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據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數據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數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并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數據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強等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我采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搜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據,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
分為6 步
(一)激趣導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么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y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數據。
。ò鍟菏占瘮祿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ǘ┎僮黧w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么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ǜ鶕砀,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么?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么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么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匯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愿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
。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
。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并完成統計表。
(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W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數據的,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么呢?今后,同學們在統計數據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該怎么辦? (板書:制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數據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后,會明白哪些問題?
。糠N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數據。
。ò鍟悍治鰯祿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數據進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數據,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數據的分段整理)
。ò鍟簲祿姆侄蔚恼恚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數據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統計表 ④分析數據)
。ㄋ模⿲ふ疑钪械慕y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數據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后,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信息,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數據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數據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系,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系,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污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了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污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數據嗎?再根據整理的數據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后,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么?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們明天來匯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了、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了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 制成統計表 分析數據
五、設計理念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污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統計制表,分析數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據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1、認識時間
。1)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走得快的,較長的是分針;走得慢的,較短的是時針;
。2)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1個大格有5個小格。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
(3)時針走1大格分針要走一圈,所以1時=60分;
。4)半小時=30分,一刻鐘=15分鐘
。5)時間的讀與寫:如3:30,可以讀作3時30分,也可以讀作3點半;8時零5分應寫作8:05。
2、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要按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事件,時間上不能重復。
。2)問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先要讀出現在是幾時,再推算過幾分鐘后是幾時幾分。
。3)時針和分針能形成直角的時刻是3時和9時。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第一課,是常見量教學。這節課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面和整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與幾時半,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ǘ┙虒W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依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確時、分的含義,能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操作與演示,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的過程,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掌握基本的時間知識和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時間的知識就在身邊,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ㄈ┙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能準確數分(5分5分地數)。
2、能讀、寫幾時幾分。
教學難點:
1、理解1時=60分。
2、概括認識時間的方法。
3、正確認識“幾時差幾分”的時間。
。ㄋ模┙叹吆蛯W具的準備
課件,鐘表模型,制作鐘表
二、說學生
二年級學生對于時間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時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經常接觸時間,并已掌握了關于時間的一些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展示的機會,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ㄒ唬┱f教法
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我以學生參與研究為主體,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
運用演示法,通過直觀而形象的動畫,演示時針分針運轉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中,達到知識的自我構建。
運用引導法,概括看時間方法時,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運用延遲評價,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識的同時收獲成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ǘ┱f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選取的學習方法是:
讓學生探究思考,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充分利用鐘表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試一試中完成對新知的探究。
讓學生合作交流,通過小組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鐘練習,相互糾錯,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
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思,做中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數學,構建知識,形成能力,塑造品質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設計了以下步驟: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ǘ┉h節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由于本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因此我設計了5個活動,我將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活動一:復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8時,1時),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么?小組內交流匯報。(設置組長,監督員,分享員)(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鐘面,同時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通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課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通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給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發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引導學生說出時針是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針,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通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指向,為后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為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數60個小格掌握了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以致用,遷移轉化,得出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松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系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里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表,并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系,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的學習方式,以期待的學習效果。
活動五:學會認、寫鐘面時間
是本節課的重點。
出示例二3個鐘表,請學生試著認識鐘面上的這3個時間,和同桌互相說說各自的方法
學生們學到新知后渴望實踐,出示這3個時間,形成新的認知沖突,而這些新問題正是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的,例如:時針是走過4,是4時多,分針是指向9,是45分,和起來就是4時45分。通過再次的小組合作交流,去發現、經歷和體會認讀幾時幾分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即提高了學生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來是在黑板上出示了這3個時間,讓學生認讀,指導書寫方法
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從認識時間到會讀時間,再到會記錄時間,全面而又系統的把認識幾時幾分這一知識重難點突破了。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1、讓學生撥出第一節課下課的時間8時40分。
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鐘,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2、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伙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尋找時間的不同表示。打通書本與生活,使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實現有效的溝通。這樣,學生將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數學知識,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著,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和xx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后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第三課《分糖果》。
教材分析:
《分糖果》一課是本單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是在學生經歷小數目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大數目的平均分,使學生感受到分步進行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性。通過這樣幾個活動,繼續積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為下節課認識除法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過程與能力: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情感與態度: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教學難點: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優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以嘗試探究為主導,采取因材施教及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性等策略,并應用實物投影,掛圖,小棒,圓片,記錄表,豆子等教學手段,確定了自主學習、同桌互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還要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參與。本課在理解教材意圖基礎上,創設學生身邊的“給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從中引出課題,并提出問題“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想一想怎么解決,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根據經驗,學生想到用學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生動手操作。為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枚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隨機示范引領學生在表格上記錄分的過程。
學生出現了四、五種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這都在老師的預料之中的。從中,學生體會到了分法的多樣性和結果的一致性。對于一次分完的,教師及時追問,是碰巧還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表揚學生發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能應用口訣幫助平均分。接著引導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多數學生都喜歡第3種,也有孩子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沒有強求孩子,以“那你們能用所喜歡的辦法,再分一次數目更大些的東西嗎?”引出下一個活動。
三、拓展活動,鞏固提升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小朋友,由于數目更大,又要求通過小組活動完成,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挑戰性的。學生在“分糖果”活動中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說一說,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引導學生分工后動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后,教師將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數的多少倒序呈現,讓學生在交流中評價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這里重點請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組說一說,體會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繼續分。
預設之外出現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通過追問,學生發現原來也是先用10試試,再次調整后每人分12根的。最后處理6人小組的,是把10調小后,每人分8根。通過操作和交流,學生獲得“試商”初步經驗。
接著給學生一個反思、調整的機會。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么分?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思,優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后,教師不忘追問:還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再次體會平均分也會有剩余,并且余數小于份數。
四、數學游戲,活動延續。
分豆子游戲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活動。自讀規則后,師與一生合作,提供示范。學生游戲,興趣很濃。由于時間關系,預設的改變游戲規則的嘗試沒有進行,延伸到課后。
五、總結收獲,課外延伸。
先讓學生談收獲與不足,思維得到梳理。根據學生建議布置作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根據教學效果設計作業。
評價分析: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遵循教材編寫安排,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全體參與,親身經歷,動手操作,這是大家設計此課的共同特點。但是,我的創新之處是更重視學生活動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動后的評價與反思,重再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币WC每個活動展開和落實,可能會從時間上略顯匆忙。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 說教材:
1、 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通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并為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新課標明確指出,“窨歡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窨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币虼,從小學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2、 教學目標:(1)通過情境創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2)借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4、 (1)教學重點: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余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 教學難點: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 說老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游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交流互動、游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 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系,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發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 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游戲活動,導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民民主課一開始,我就抓游戲住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復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 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么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為引子,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 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室內辯認,學以致用。
基于學生愛玩、愛動、喜歡游戲的特點,我在這一環節回歸生活、玩中強化中高計了“我說你做”的'游戲如:讓同學們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這是為后面學習地圖方向做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玩“超級模仿秀”的游戲,如:學青蛙向南蹦兩步;面向西學公雞邁幾步;超凡脫俗東扮孫悟空;向北點點頭等。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在興奮、愉悅的氛圍中感情辯論方向。
(四) 整理記錄,實現遷移。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學校地圖,由于繪制的地圖方向不一致,人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得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后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上的規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定對自己繪制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五) 玩中練習,拓展應用。
方向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堂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環節體驗收獲、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森林之家這一情境練習。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小動物的家嗎?你是怎樣找到的?其次讓學生說說:想去哪只小動物家?該怎樣走?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認識。最后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說說學會了什么?有什么好處?并鼓勵學生搜集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正所謂“課雖盡,思未了!
整節棵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日環食,使學生大氣學、樂學、讓學生在歡愉、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一、授課內容的數學本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二節“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簡單圖形軸對稱性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認識角是軸對稱圖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3)能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線性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通過說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能力;
。3)通過學習進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數學思想。
●情感與態度:
。1)通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對軸對稱現象有了一定認識,能夠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基礎上,經歷探索的過程,掌握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為以后學習其他軸對稱圖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教學診斷分析
1、在學習有關角的對稱軸是角平分線所在直線的時候,學生常常將角平分線理解成角的對稱軸,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作了特別強調。
2、運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問題時,學生常常會運用全等將角平分線的性質再證明一次,而沒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線的性質,簡化證明過程,因此,在本節課通過例題及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角平分線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設計說明
1、根據新課程課堂教學理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折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并獲得用折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授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比較優秀),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中學會運用角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數學課程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選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于本節課的知授容,有實踐背景,適用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
、賱邮只顒樱和ㄟ^動手度量、折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
、诒硎龌顒樱河梦淖终Z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述角平分線的性質,并互動說理證明;
、蹜没顒樱航瞧椒志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
、芡卣够顒樱航Y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并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并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并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范的說理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后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
根據課標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應用所學知蝕解決實際問題,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了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了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征,并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件、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觀對象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于對象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币虼,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了數學,在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了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了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了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了,是學習了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皡f同學習了”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了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了,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了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了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_引趣,復習了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了的注意,為學生學習了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后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了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電腦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了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么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于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么?由于學生在學習了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了目標:
、偈裁唇腥切?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
、谒惺裁刺攸c
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了看作一種活動,他反復強調:“學習了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小學幾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征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了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引導操作,學習了新知
在學習了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色綠色橙色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由于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并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2、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睂W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后,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于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并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征(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像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了,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枚舉,或者不必要枚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枚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后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后讓小組匯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_情況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后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后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了與檢測,使學習了得以鞏固,并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了使學生學習了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了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煉。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了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絡,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了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6
一、說教材
《等候時間》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是繼“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之后再一次向學生滲透運用運籌思想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新增內容。排隊論是關于隨機服務系統的理論,其中的一項研究是怎樣使服務對象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但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排隊等候的經歷,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就用這個學生熟悉的情境為切入口,通過演繹、例舉、觀察、分析、優化,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時間的總和”,以及歸納出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才會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本節課采用“閱讀-討論式教學法”。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主題圖和相關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通過討論,合作學習,探索出各種排隊等候的方案,在通過計算,對每種方案進行選擇,從而找到最優化方法,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運籌思想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說目標:
1、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2、使學生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形成尋找最優化方案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談話引入課題。在談話中,不但回顧了前兩節課的內容,又導入到新課;在新課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出示導學案中的問題。
在解決問題中,事先讓學生做了導學案,預習了排對問題,就是卸貨可能出現的順序,有6中順序,在學生預習、討論的基礎上來讓學生幫助完成我的課件-----填表格(即是卸貨的六種順序的討論結果)。學生在展示討論的過程中把每一種卸貨順序占用的總時間,總結出最節約時間的一種順序都一一說清楚。
在鞏固新課中,我安排了三道練習,一道是“小明、小亮、小葉三人同時來到學校醫務室,他們所需要的時間分別是5分鐘、3分鐘、1分鐘,要使三人的'等候時間的綜合最少,應該怎樣安排他們的就診順序?”這也是導學案中的一個鞏固練習,在展示時考慮此題相對比較容易就沒有再讓學生來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實際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題的基礎上的一個提升題“是要使四艘貨船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按怎樣的順序卸貨?”
第三道題是一個鞏固新知題“一個裝滿貨物的倉庫,如果用小型車裝貨物,需要 20 分鐘裝完;如果用中型車裝需要 35 分鐘裝完;如果用大型車需要 55 分鐘才能裝完。倉庫只能一車一車地裝。要使這三輛車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裝貨的順序?這樣安排,這三輛車等候時間總和是多少分鐘?”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這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通過自己學習感悟的。 學生的視覺感官在多媒體課件刺激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在課件上完成表格,使學生民百排隊等候時如何最節約時間。鞏固新知的習題,層層深入,逐步拔高,使他們圓滿得完成學習任務。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7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教科書94、95頁上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二、說教法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計算機這一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收集數據
。1)我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喜歡的動物卡片,要求學生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學會統計喜歡每種動物的學生數,并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根據喜歡動物的學生數,制成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知格子不夠時,發生了矛盾怎么辦?
2、學習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
3、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1)課件出示P96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完成統計圖。
。2)、完成。P97第2題,天氣情況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件出示晴天、多云、陰天、雨天、雪天的氣象標記。)這幾種氣象標記誰認識?說給大家聽一聽。再學生完成統計圖。
五、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賦予抽象的教學知識于豐富的現實背景,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心。數學課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18
一、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乘法豎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4、65頁。簡單的乘法豎式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減法的豎式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以后學生進一步學生多位數的乘法豎式做充分的準備。在計算時嗎,學生往往忽略了豎式的擺放格式及積的位置,從而造成今后學習稍復雜的乘法豎式時的困擾。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極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豎式寫法,知道乘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用豎式計算表內乘法。
(2)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三、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但抽象邏輯思維較弱。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學法設計
根據以上的這些情況,本節課,我采用電教手段,利用flash軟件,設計了多個動畫畫面來進行輔助教學。大大的方便了學生主動的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主動去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這一部分我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我首先出示這個畫面,并說:秋天來了,天高氣爽,請看,小天使來我們班做客了,她還帶來兩道題想考考大家呢。這么設計,目的在于點燃學生的好奇心,并把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意境中來。在學生進行計算時引導學生回憶做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而為這節課的`乘法豎式計算埋下伏筆。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這一環節我又出示這張畫面,小天使見大家那么聰明,她又帶來了一個問題,觀察畫面,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怎么列式?通過這樣一問,學生可能列出4+4=8、4_2=8、2_4=8三種算式,我選擇4_2=8這個算式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這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初步嘗試之后,我請做出來的同學上臺展示,并讓她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我則結合學生的方法邊板書整理邊強調:當積是8時,8的位置應在哪?讓學生明確:積的位置要跟第二個乘數2對齊。接著讓學生認識乘法豎式中各部分名稱。這樣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他們探究新知的能力。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2)在學生初步掌握乘法豎式計算后,我趁熱打鐵,又出示這樣的畫面說:你看,小天使難不倒你們,她走了,可小猴又來了。他在問我們呢:我一共有幾個桃果?怎么列式計算?我想學生會有以下兩種算法:5_7或7_5,我則強調第二種方法的算理:有5個盤,每盤7個,就是5個7,在學生理解算理后讓學生根據算式列豎式計算并匯報計算情況。在學生匯報時我追問:這個算式的積是35,是兩位數,你們是怎么擺放的?這個環節正是本課的難點。我預想到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讓學生判斷哪種方法正確,為什么?通過讓學生進行判斷,使學生再次明確當積兩位數時,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豎式計算。
3、練習反饋,鞏固提升。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第一題我以填空的形式來讓學生注意積的擺放位置。
第二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以此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
第三個練習是多項填空題,
這樣的設計既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又鞏固算法與算理。激起了全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回顧總結,點撥學法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想今天的課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獲,能跟大家談談嗎?(這樣設計,讓學生能總結出列豎式計算時要注意積的各位要和乘數的各位對齊,讓學生在總結知識的同時,將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也表達出來,從而使課堂體驗更豐富,讓學生更加喜歡充滿智慧與感情的數學課堂)。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2-04
小學數學說課稿08-19
數學說課稿小學06-22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格式12-12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5-24
小學數學經典說課稿模板10-04
小學數學說課稿《數學廣角》12-11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數學廣角》12-12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范文04-04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