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文選自高一語文必修④第四單元。作為《史記》中著名的人物傳記,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以“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濃縮了戰國末期秦趙之間得政治斗爭,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歷史風云變幻。而其突出的文學價值在于,情節安排張弛有度,扣人心弦;動作刻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語言描寫簡練生動,凸顯個性。通過情節等突顯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備的人格魅力。雖然具有歷史和文學的雙重價值,但作為語文教材,我以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為以事實和事理來把握歷史,那是歷史教學的任務;而應該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學魅力。
二、說學情
由于各種原因,學生首先存在認識和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問題,學生沒有“說”的習慣,只一味地記,可這不意味著他們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說得出,說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說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因此,“讓學生說”,勢在必行。這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
三、說教學目標
、宓掠繕恕灾饕宋锏虏偶鎮涞娜烁窀腥緦W生。例如欣賞和學習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卑不亢、寬容謙讓。再如辨別廉頗有自尊心還是嫉妒心,正確認識自尊心對個人成長的價值等。
、婺芰δ繕,包括文學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認識其各方面的文學魅力,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能較準確靈活地用古代和現代漢語模仿人物對話,再現或表現其神態、內心。能大體口譯或復述故事,準確推斷所蘊含的意義。有人說:“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對口才的重要性認識,也鑒于本人此前在教學中的缺陷,我準備在本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重中之重。即以欣賞文本得文學價值為基礎,其間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得教育,而以語言訓練貫穿始終。
根據上述目標,本文學習得重點和難點如下:
、逯攸c:口述故事,賞析重要語段的涵義,分析人物性格。㈡難點:掌握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四、說教法和學法
㈠誦讀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誦讀。讀方式多樣,效果各異。我將采用集體朗誦和分角色朗讀兩種方式。
本文篇幅較長,不宜在單課時內通讀全文,否則會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根據內容特點,我將以故事為單位,引導學生朗誦。集體朗誦相對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讀,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對話,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務內心感受。㈡問答法(或問題式學習)。
“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這種策略中,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最應該體現。而問題的設計或提問的技巧將直接影響引導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個誤區:以為高濃縮、高難度的設問等于有價值的問題,有價值的問題等于有效的引導。結果在課堂上,屢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究其原因,一是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問題跳躍性大,致使學生出現思維“斷層”;二是忽略學生個體認識和能力差異,熱情地提問反而出現了“能者揚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對于能者,在連珠炮式的追問下也十分尷尬。
因此,我認為問答式教學中應該遵循這些原則:
1、與內容或結構同步。體現為引導學生簡述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為每個學生奠定深入學習的基礎。
2、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發揮個體差異的積極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3、適量提問,鼓勵尊重。對同一個學生,最多連續提問三次,之后詢問其是否愿意繼續,尊重學生的選擇,并給予肯定和鼓勵。問題層層深入,適合程度不同的學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獲。最關鍵的是教師在有效引導中,成就了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當然任何一節課教師都無法預設所有的問題和答案。實際課堂中,隨著師生之間思維的發展,往往很多問題是隨時生成的,而無論怎樣,上述原則都適合。
五、說課時
安排和教學過程三課時,每課時一個故事。
第一課時:負荊請罪
1、導入,說明本故事的現實意義,從而說明作此學習內容調整的原因。
2、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3、提問:⑴廉頗為什么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起因)
、颇阏J為藺相如主要憑什么化解了兩人之間得仇怨?(性格特征)
、橇H有哪些優點?(性格特征)
⑷結合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讀這則故事的感悟?
、删毩,完成《奪分王》88頁第二題。
第二課時:完璧歸趙
1、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2、讀準句讀,并解釋重點詞璧有瑕,請指示王。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3、提問:
⑴秦王請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誠?為什么?
、泼髦瞧墼p,趙國為何不斷然拒絕?⑶繆賢怎么知道藺相如的為人?
、忍A相如憑什么認為應該“許秦璧”?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現?
、疏狄崖淙胨酥,藺相如怎么取回?接著怎么應對?賞析人物動作描寫。
、颂A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來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藺相如怎么應對?
、烫A相如辯解的那番話包含幾個理由?第三課時:澠池之會
1、集體朗誦,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對話,簡述主要情節。
2、讀準句讀,并解釋重點詞于是相如前進缶。
3、提問:
、徘赝踉谑裁辞闆r下提出澠池相會的要求?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復述送別場面。模仿廉頗口吻,“說出”原話。解釋詞語“度”、“不過”。
、橇H向趙王提出什么建議?⑷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你知道國君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有什么作用嗎?
、哨w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頗當時會有怎樣的神態和心里?這體現廉頗什么優點?
、蔬@番話對故事的發展起什么作用?
、藵瞥刂畷希貒环较蜈w王提出什么要求?
、探Y合人物的語言、動作,說說秦王、趙王、藺相如各自怎么應對?并比較兩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汀笆宄恰睂σ粋“咸陽”,哪個分量重?為什么?在這場較量中誰明顯占優勢?
4、總結三個故事,藺相如對待秦王和廉頗的不同態度、方式,歸納他的處世原則。
5、布置練習,閱讀并完成《奪分王》86——90頁。
六、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對秦王
負荊請罪對廉頗原則: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不愛朗讀,通過學習,培養他們對美文的閱讀和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和山水有關的美文,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升對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üぞ咝裕
能力目標:精神感染,培養興趣,閱讀、朗讀優美文本的興趣;初步領悟這一類詩的共性,提高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
。ㄑ芯啃裕
情感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ㄈ宋男裕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課前準備:課件;必要的準備:朗誦音頻、相關圖片。
二、教法
比較朗讀,比較鑒賞,先學后教,練習鞏固;重學輕教,重引導啟發輕注入說教。本文是經典的朗誦篇目,也是現代詩歌的重要代表,朗誦必不可少,提升朗誦的教學作用也是有用的嘗試。
三、學法
聆聽模仿名家朗讀,比較領悟后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詩歌的特點,讀出作者的匠心。引發聯想與想象,通過合作交流,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由學生熟悉的《沙楊娜拉》引入對作者及其詩作主要風格的了解。
2、課件展示:介紹學習目標,簡單的提示寫作的背景,簡單地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ㄐ略屡、格律詩)。簡單地了解徐志摩和劍橋的源源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里蘊蓄的情感;文學常識對本課的學習來說并不是而很重要,知道新詩發展史是有這重要的一個團體及他們倡導的主要寫作手法也是為后面學生自己領悟詩歌特點做知識儲備。計劃時間2分鐘。
3、聽名家朗誦,比較鑒別,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剛才的范讀模仿朗讀文本。這一環節我為學生選擇了三種不同版本的朗誦,分別是徐濤、黃磊、丁建華的作品,三種不同的風格,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喜好,并且為他們提供比照和模仿的依據。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自己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完成認知目標。計劃時間10分鐘。
4、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解決教學重點。主要由學生通過朗讀思考發現本詩的迷人之處,教師點撥主要從詩情和“三美”方向引導。文學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或情感的,特別是詩歌。學生根據朗讀產生的感悟,在課堂上交流,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充當詩歌的評論者和質疑者,引導學生發現美并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到的美,刺激學生的合作交流欲望。同時,通過點撥加深學生對詩情的感悟,提高學生朗誦的質量。這首詩并不難懂,詩人抒發的情感以及詩歌講求的“三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體味就可以自己研究出來。對學生的答案要求不需標準,通過引導、點撥達成能力目標。計劃用時10分鐘。
5、再讀文本,完成教學難點,達成情感目標。這一段學習角度從詩歌畫面美入手,抓住色彩來鑒賞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根據前一時段的深入研究,學生完成這一項任務就比較容易了,通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也提高他們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計劃用時8分鐘。
6、學案練習計劃8分鐘,字詞等基礎知識落實;設計與文本相關的鑒賞練習,驗證本堂課的學習效果,插漏補缺。
7、課后小結,播放學生最喜歡的一個朗誦范本,學生一起和著范讀背誦全詩。作業:從本文中任選文段改寫成散文。計劃用時2分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ㄒ唬┙滩牡匚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ǘ⿲W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文章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綠記》是我國現代作家、翻譯家陸蠡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寫成的一篇詠物抒情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的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寫景狀物很有特點,表達情意含蓄蘊藉,很適合中學生朗讀、賞析。人教版則將它放在高一必修Ⅱ,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組成“閱讀鑒賞”的第一單元。
作用:本篇課文主要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熱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精神的歌頌。
二、說學生
高一的學生基本能把握課文的內容。從初中到高一他們接觸了不少美文,多數對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們有很多人沒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農村中學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也沒有閱讀方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地去相信學生。還要收放得當。同時培養學生通過優美的語言獲得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和對課文美的感知,再結合寫作要求力圖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試圖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程容量以及課堂的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對文本的理解。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解讀,充分肯定其發現與感悟,使學生既有學習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議。圈點批注、討論、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四、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欣賞——仿作。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圈點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情景導入
(二)、 釋題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發言 。2、共同研討
(五)、主題歸納
(六)、拓展引申
(七)、作業布置:
合作探究這個環節的設計思路:
1、自由發言:
讀一讀你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重點把握:記敘、議論、抒情、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共同研討 :(重點把握象征、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及對主題的解讀)
主題思想方面的設計思路:
1、不任意發揮,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氣節、愛國情懷等,要做個性化解讀。
2、 主題: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通過贊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對拓展引申環節的設計思路:
1、設計問題:本文給你什么樣的深刻的啟示?
2、設計思路:這個問題設置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與人生啟示方面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對主題的進一步個性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突顯作品的現實意義。
六、作業設計: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同時與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專題“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緊。
七、對板書設計的思路:
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板書的設計形狀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書設計成一棵常春藤的樣子,與本課寫作對象暗合。給學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逍遙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跺羞b游》作為《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并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能目標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了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內容并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發現文言現象的能力。為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采取發現法、聯想法。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啟發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聯系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于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愿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采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犊兹笘|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閱讀空間進行比較閱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啟發探究式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終老不復取( )蒲葦紉如絲( )摧藏馬悲哀( )奄奄黃昏后( )
2重點字詞
堂上啟阿母(啟: )供養卒大恩(卒: )于今無會因(因: )
事事四五通(通: )卻與小姑別(卻: )逆以煎我懷(逆: )
渠會永無緣(渠: )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1、大家讀了文章,都認為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點撥: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2、(討論)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 焦母蠻橫無理
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
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
。2)風格流派、文體;
。3)名句填空;
。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中第二單元的宋詞,通過學習本課,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學情分析:高二學生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所以要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教學目標: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僦R目標:了解蘇軾的的創作風格及豪放詞的特點
、谀芰δ繕耍簩W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提高鑒賞宋詞的能力
、鄣掠繕耍毫私庾髡呖释麨閲ЯΦ乃枷肱c壯志未酬的苦悶
④方法目標:誦讀法;講授法,不斷啟發學生從而把握全詞意境;討論法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征,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了解蘇軾的豪放詞風和情與景的自然結合,難點是體會作者深刻含蓄的情感。
教學方法: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1)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ǎ玻┫缕杂懻摓橹鳎瑔l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ǎ常├枚嗝襟w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高考的分量。
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高考作好準備。
教學過程:上片以講授為主;下片以討論為主.
導語設計:三國是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其中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時光如水,斯人已矣,但每一個為這一戰所激動著的人來到赤壁,當年的沖天火光、震天喊殺聲仿佛又能縈繞于腦海。赤壁之戰后八百多年,一位偉大的天才人物來到赤壁,寫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戰一樣流傳千古的偉大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為偉大的天才人物就是蘇軾。
示范朗讀:激情充滿壯志豪情
檢查自主學習的效果:熟悉課文內容以后,指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查閱資料,由學生口頭介紹作者;在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篩選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與高考接軌。
。ǘ嗝襟w顯示:字詞積累,隨堂訓練。)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
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板書設計: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用多媒體顯示如下板書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上闋赤壁奇景波濤洶涌山勢險峻
下闋懷周瑜儒將風度非凡膽略
抒己感慨人生如夢壯志未酬
要先給學生方法: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
拓展延伸: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全文總結:江月是永恒的,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人只是滄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暫,又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呢?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的詩人浮現在我們眼前,在他的自解中仍有一腔豪邁之情。
遷移應用:學以至用。讓學生了解蘇軾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教學效果預測:總之,在新課標教育理念下,從以下幾點可見這堂課的效果①沒有將文質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幾大塊,維護了散文的整體美。②突出了新課標以“學”為主,而不是傳統的以“教”為主,從復述故事到板書設計,從質疑到評價,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使學生掌握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以適應新時代終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⑤使學生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颐'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林黛玉進賈府》。
下面,我將從說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小說,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寫,交代了賈府的典型環境,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經典人物形象。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本文是一篇小說,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節主題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采用默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3.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了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引導同學觀看《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并提問: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著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這樣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更易于了解小說,并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分享課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紅樓夢》的相關資料,初步了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并結合題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發展,提問學生:文章的情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能不能嘗試概括每部分的內容?這些問題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能夠借此梳理出本文的情節脈絡為序幕: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賈赦院,但沒見著,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后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讓學生來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將用大屏幕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放手給學生,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自己思考并借助小組討論以及老師的引導來解決問題,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購恼n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②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為、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③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堋安讲搅粜,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為什么這樣要求自己呢?
這樣的教學環節設置,有助于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讓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在此環節主要通過細節式的問題來引發對林黛玉服飾的思考。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帶領學生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寫的知識點。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的作業是: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后搜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復習文章內容,又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哲學家、醫生史懷哲博士在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發表的一篇演講。史懷哲從三十八歲起一直到他90歲與世長辭,都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非洲從事醫療服務事業,他從親身的初中當中領悟出自己獨特的敬畏生命倫理的思想,而他作為一名白人,甘愿放棄歐洲優裕的生活,條件艱苦的非洲為當地土人治病,幾十年如一日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1952年,這位終身思索和愛的行動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史懷哲借授獎儀式的機會,向全人類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思想。他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類要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接著對這一倫理進行了具體闡釋,然后結合威脅人類生存的一些危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賦予尊重生命的倫理以現實的活力。本文邏輯嚴密、語言雋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強,是演講詞的名篇。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史懷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概況等;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悟“尊重生命”的倫理的內涵,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領悟作者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尊重生命的倫理是作者貫穿整篇演講詞的思想,領悟好這一思想,是讀懂這篇文章的關鍵,所以這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本課是自讀課,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我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拔和引導。所以本課的基本教法是提問法和點拔法。
學法方面,學生應該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參考資料,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課堂上應積極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加深對史懷哲的尊重生命的倫理學思想的理解,特別是對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暴行、疫病、戰爭,不僅要結合身邊的事例,還要結合國際上一些相關的重大問題來思考。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擬定為一個課時。
導入
導入的是引起興趣,建立聯系。對于這篇課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導入時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入手,引出現實社會的些對人類和平與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社會暴力等。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從思想的高度開始這篇課文的學習。整個導入過程控制在5分鐘以內。
【關于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相關文章: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08-08
關于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07-27
關于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07-21
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07-02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錦集十篇08-08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07-28
【精華】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07-26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07-26
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