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第一課時《水的三態變化》。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以學生身邊很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水的三態變化,通過想象、思維、討論交流歸納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微粒觀,為后面的學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做好鋪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為出發點,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ㄒ唬┲R與技能:
1、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和水的三態變化的關系,認識分子的特征。
2、通過對分子的性質的理解,能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學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ǘ┻^程與方法:
1、通過探索水沸騰后體積變大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系;學習運用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F象。
2、通過對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認識,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用宏觀和微觀相聯系的思維方式看待物質,形成物質世界的微粒觀。
其中重點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難點是:“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已了解了物質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但不能自發的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于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現象本質的探究沖動還有待激發。所以,要從學生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上,設置情境,激起思維,交流碰撞,釋放潛能,形成共識。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依據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努力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直觀生活情境中。
三、說學法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說――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得到收獲。
四、說教學過程
綜觀本節教學內容,我采用6個環節來進行。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ǘ⿲嶒炋骄亢暧^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系。
。ㄈ┓此細w納分子的性質。
。ㄋ模⿲嶒炋骄磕芰颗c分子運動的關系。
。ㄎ澹┪宜嘉耀@。
。┱n后延伸。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未知來源于已知。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直觀貼切,新奇適當的問題情境利于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思維起點的定位。為此我設計2個情境:1、在講臺上噴灑優質香水,由前向后瞬間教室內彌漫著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視頻,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麗變換的自然景象。聞過、看過之后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師生共同提取有關水的三態變化的信息。最終歸結為水為什么有三態變化。提出了問題,思維有了起點和依據,邁出了探究的第一步。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告訴學生要想弄清水為什么有三態變化,就要進入微觀世界,利用分子觀點探討,出示本節課題。學習內容自然呈現,順乎學生學習規律,強烈動機下的探究過程由此展開。
。ǘ⿲嶒炋骄亢暧^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系。
探究一:“構成物質的分子間有間隔嗎?”
我為每小組學生準備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問題:如果將兩者混合體積是多少?學生猜想,之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并進行表達交流。經驗和實驗的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興趣,在生活經驗上看來二者混合后體積應變為100毫升,而事實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發了疑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是有間隔的,達成共識。
探究二:“水分子的間隔能變化嗎?”
我采用這樣一套裝置為學生演示,點燃酒精燈后緩慢交替推動活塞,并說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紅墨水,加熱后體積會如何變?為什么?學生肯定都知道體積增大,液態的水變成了水蒸氣,但“為什么”卻是一個嶄新的疑問。觀察思
考后,學生就會發揮想象力,進行猜想。學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變或變大了,水分子間隔不變或變大了,水分子數目變多了或不變等等。通過對猜想的表達和交流,形成生生間思維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觀點可能在碰撞中糾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華。最后,形成共識:水受熱體積變大是由于水分子間間隔變化引起的。
由于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不便于直接觀察,為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燒杯和長短不齊的牙簽,讓學生設計水的固液氣三態模型。設計完畢后學生觀察對比,同時老師展示自己所設計的模型于學生對比交流,明確構成固液氣三種狀態的分子間的距離是不同的,狀態變化的原因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改變,而水分子的數目和水分子體積沒有改變。
學生在動手制作模型過程中將宏觀知識微觀化,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系,實現學生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復合。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種狀態時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學生小組內交流,形成正確認識。
在學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對靜止的,學生容易產生誤解,認為分子也是靜止的,有鑒于此及時追問“構成物質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樣靜止嗎?”學生猜想交流,為此為學生準備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試液、品紅、水等,讓學生利用器材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認知沖突又一次激起,使學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著問題解決的道路,在生動有趣的切身體驗中,認識到構成物質的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然后利用課件直觀性展示三種狀態時分子的運動情況。
探究三:“認識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這些分子又是不斷運動的,那么在空氣中也漂浮彌漫著大量的水分子,讓學生體驗: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嗎?帶著這個問題讓學生分析下面的資料:“已知:1滴水大約有1021個水分子,如果將每個水分子比喻成直徑為4厘米的乒乓球,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長?能繞地球幾圈?”通過計算他們會驚訝的發現:該長度是多么長,從而體會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歸納:分子的基本性質。
完成以上探究后,組織小組內交流。進入第三個環節共享歸納分子基本性質。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與分子運動的關系”
學生已知道構成物質的分子間有間隔并且是不斷運動的,那么運動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間的間隔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猜想。為了驗證猜想同樣需要一定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為此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燈、火柴、水等。通過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和對器材的選擇應用,體會到能量與分子運動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與此相關的生活現象表達交流從而提升思維和認知水平,生活處處有真知,這一實驗只是生活場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卻是學生在思維動機的驅使下,在團體協作和自我設計中完成的,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收獲了探究的喜悅,也形成了團隊意識,提升了科學素養,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然后,通過下面的練習性競賽讓學生自我檢驗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五)我思我獲。
隨著各個探究活動的結束,讓學生閉上眼睛,從知識、思維方法、情感方面,對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對知識形成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法進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我思我獲”,發展學生智慧,然后交流,暢談收獲!
(六)課后延伸。
課堂即生活,生活亦課堂。探究活動不僅在課堂上進行,更應深入實際,在實踐中拓展、延伸、檢驗、應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生活課堂”:讓學生設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個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躍,在陽光下升空,與同伴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環,思維的大門打開,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這是我對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一、分子的基本性質: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分子之間有間隔
二、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F象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設想,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堿鹽的復習是初中化學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堿鹽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礎題(如填空題、選擇題)、實驗探究與開放性題、信息題型的知識區域,考查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實驗探究能力,滲透理論聯系生產生活實際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常見酸堿鹽的通性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初步了解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了解食鹽、純堿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知道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酸堿鹽知識的討論、歸納小結,培養學生總結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的學習能力;在知識遷移題、實驗探究性問題、開放性試題、趣味性題、信息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酸堿鹽知識全面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科內多知識點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保持和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樹立保護環境、關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酸堿鹽的概念,通過化學實驗,將常見的酸堿鹽的性質進行對比總結,歸納出酸堿鹽的通性,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培養學生對類似酸堿鹽的性質進行推測的知識遷移能力。
2、教學難點:理解酸堿鹽的概念,掌握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和應用,根據酸堿鹽的性質分析常見離子的檢驗,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準備采用包括問題和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討論歸納法等過程式教學方法。采用"問題探究式"和“討論式探究”的復習法,即先給出實驗題例,通過對題例的探究暴露錯誤,討論發現問題,帶出知識點,引出方法,由此教會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和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實現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圍繞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編排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問,實驗習題,在練習、討論探究中讓學生復習酸堿鹽的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思維得到提高,科學素養得到升華。 引入課題:由前面物質分類中的化合物引入,這節課復習化合物中的酸堿鹽,重點掌握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酸堿鹽之間要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
1、常見的酸堿鹽
活動探究一,讓學生討論回顧常見酸堿鹽,提出問題:你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讓學生了解它們的俗名和化學式,并探究這些物質的類別,引導學生如何認識酸堿鹽,敘述酸、堿、鹽的概念,認識實驗臺上提供的物質的類別,為下一個活動打
2、酸堿鹽的通性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再由用途體現性質過渡到化學性質的復習。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對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認識?如鹽酸、氫氧化鈣、碳酸鈉、硫酸銅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反應?揭示課題:通過化學實驗,驗證某些物質之間能發生反應,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并正確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部分學生板演,師生共同評價,從而歸納出酸、堿、鹽的通性。從所寫的化
學反應方程式歸納出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和反應發生的條件。
3、探究應用
展示另一個探究活動題目,提問,下面這個探險隊員硫酸怎樣走出小山?請你幫幫忙給他指指路。根據學生討論分析并給以適度的引導,在探究中復習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再由學生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鞏固復分解反應和置換反應發生的條件,在興趣、討論、質疑中愉快的學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讓學生利用堿、鹽的.化學性質幫助氫氧化鈣、硫酸銅順利通過小山,作為課后探究,讓學生鞏固酸堿鹽的知識讓學生學會審題,學會探究,學會解答開放性題,培養探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通過展示板書設計進行反思回顧,整理歸納,并通過精選的練習拓展延伸,并提示下節課將從物質的鑒別,推斷,實驗研究,除雜等反面進行綜合復習下基礎。說出你最熟悉的一種物質的用途;芰。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并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F象,學習日,F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里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著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并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著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于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并解釋原因。之后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系,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干、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么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并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咸,腌蘿卜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并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并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抓住要領。
【【實用】初中化學說課稿3篇】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原子》說課稿08-18
初中化學上冊《空氣》說課稿09-19
初中化學說課稿15篇08-28
初中化學說課稿合集九篇07-07
初中化學說課稿范文10篇07-06
有關初中化學說課稿4篇07-02
【精華】初中化學說課稿四篇06-19
初中化學說課稿集合9篇06-19
初中化學說課稿匯編六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