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合集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后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發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表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只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ㄔO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于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于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
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么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ㄔO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并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并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系,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并總結。
第四環節:布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后,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獲,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后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里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了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導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的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的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毀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的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電功率的測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镀矫骁R》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F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梢哉f,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別,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通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搜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養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采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的方法;對于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采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ǘ┬抡n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里]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通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現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么怎么辦?
——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打開抽屜中紙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屜紙盒里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后表現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布置作業: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杠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杠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了解杠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發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制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于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杠桿②解剖杠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
、牛畡撛O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于杠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杠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桿的本質特征。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復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杠桿的物理模型,這對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杠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杠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杠桿,讓同學們觀察并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杠桿的概念后,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借此讓學生掌握杠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于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杠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杠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置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系,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杠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杠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于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后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后,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于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布置給學生課后完成。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本課題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研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音的快慢三個問題。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
二、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速在固體中最大、氣體中最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和“真空罩中的鬧鐘”的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三、本節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法設計】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采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因此對于聲速、回聲的知識,我采用先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后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后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
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器材準備】
本節教學中,實驗器材牽涉較多,要恰當合理正確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觀性和可信度,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認真細致進行觀察,讓學生貼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奧秘。
真空鈴實驗裝置、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1.我等上課鈴響后,邊敲鑼邊走進教室。
2.利用PPT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這里可以在PPT中的錄制旁白里面把把這些聲音錄下來。(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
啟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制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制造出聲音)
提問:你對聲音有什么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
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ㄒ唬┞暤漠a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問題啟發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4)發聲物體分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
2.探究實驗
·實驗1用鋼鋸條、橡皮筋、喉頭進行發聲實驗
。ń處熤笇в^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開始實驗1討論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實驗2用音叉、鼓做實驗
問題(1)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實驗1一樣明顯嗎?
。2)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緊挨著音叉。
啟發學生(可用風吹草動,風吹樹葉動)是否可利用它對別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來顯示呢?
學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輕小的物體(如紙屑)緊挨著音叉放一乒乓球。
學生改進實驗再做,并同樣回答前面的問題。
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箸的研究方法。
·實驗3用瓶子、小絨球做實驗
吹瓶子口,聽聲音。
問1:這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猜想可能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問2:假如空氣在振動,你能看見嗎?怎么辦?
學生實驗分工,一人吹,一人觀察小球,然后交換進行。
問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氣體振動可以產生。
·實驗4利用水產生聲音,并注意觀察水面的振動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并歸納總結。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ǘ┞曇舻膫鞑
問:去年,我國航天員_______駕駛的“________”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時間,并與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了交談。聽到這一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問大家:
你們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
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有什么條件呢?
·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
空氣、玻璃、金屬、墻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課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們之間討論問題時彼此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說明了________的傳聲。
2.古代的偵察兵用一個鐵筒插入地下,耳朵貼著鐵筒就能知道很遠處隊伍行進時的步伐聲和馬蹄聲,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多名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做著非常整齊一致的動作,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到整齊一致嗎?說明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宇航員在宇宙中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
·實驗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探究真空能否傳播聲音。引導學生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做這個實驗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的現象。)
·總結:
氣體、固體、液體都____傳聲,而真空____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____。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放映水波的傳播。
我現在拿一張紙,它沒有發出聲音,問: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呢?
教師揮動手中的紙,引起紙的振動,紙發出了聲音。
問: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問:水滴使水面振動,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以什么形式傳播呢?
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從而引入了聲波。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問:一根裝滿水的很長的鋼管,在一端敲擊一次,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敲擊聲?同學們猜想一下,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提示:有幾種介質)
(三)聲速
學生活動:閱讀小資料。
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的傳播還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總結:
1.常溫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溫時聲音在_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小。(填固體、液體、氣體)
通過對聲速的學習,評議剛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進一步問:3次敲擊聲分別是沿著什么物質傳來的?
。ㄋ模┗芈暚F象
·提出問題
在空曠的房間里說話,為什么比在野外說話要響亮的多?
學生討論,交流意見。
老師說明: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使原來的聲音得到了加強),這種現象叫回聲。
五、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的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關鍵詞:振動、介質、340m/s
六、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為兩道題,第一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列舉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的實例,引導和強化學生“物理來源于生活”的學習意識。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題設計為實踐活動題,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以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為原料,制作一個土電話,兩個人一組實驗,驗證固體能傳聲。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并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特征,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后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于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接和研究電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接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并聯電路的連接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課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課分為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等四個環節。
1.新課導入
我將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景進行導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復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接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引發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新課串聯和并聯。
通過圖像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串、并聯電路的認識,串、并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接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之后我會把連接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類型,進而向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并聯電路。同時并介紹在并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并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接電路。之后,我會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并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并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接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并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節,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于串聯還是并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
對于小結我會采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課的收獲。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會設置不同困難的作業,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聯電路的例子,并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后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同學們了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同學們們的求知欲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于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于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于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ǘ┻^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ㄈ┣楦袘B度與價值?
1、了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式,同時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為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同學們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為同學們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著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里激起軒然大波。
(三)同學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范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并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ㄋ模┬〗M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并進行補充,培養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ㄎ澹┨岢鰡栴}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蕩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實例嗎?
。┬〗M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實例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并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于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ㄆ撸┒嗝襟w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實例,并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ò耍┨岢鰡栴}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于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ň牛┩瑢W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借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制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交互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數據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ㄊ┬〗M匯報探究結果
可采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ㄊ唬┙榻B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實例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并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實例。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么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么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于本節課采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
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后,通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并通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通過生活實例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并為后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于《聲音的特性》一節的要求是: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通過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學生的腦海中對于生活中的聲音的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這對本節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分,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此,通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別,并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并通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物理的學習興趣,并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 了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于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于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別。
五、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為本,主要采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為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于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課采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因為要從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于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
。ㄒ唬┬抡n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視頻,并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欲,并為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ǘ┨骄啃轮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么關系?”后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后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并舉例,通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后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發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并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后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于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象進行判斷:
、佟澳械鸵舾呗暢瑁咭舻吐暟槌,“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
、诶吓=械穆曇艉臀米影l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ㄟ@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分音調與響度)
3.了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頻: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后提出問題: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松一下,并在輕松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導入環節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應的一個作用。
。ㄈ┱n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節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并討論影響因素。為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記憶。
最后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并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
(四)作業設計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并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ㄎ澹┌鍟O計
由于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采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節給與提醒。
第二節 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合集8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十篇06-05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摩擦力》初中物理說課稿08-18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聲音的產生和傳播》12-18
實用的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9篇07-08
實用的說課稿初中模板合集4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