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臘八節吃什么?
廣東
臘八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各地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盛行后,佛祖成道日與臘八節融合,如杭州靈隱寺、蘇州寒山寺等名剎至今仍會在臘月八日施粥。而在廣東,臘八節的氣氛卻很淡。
為什么廣東人不過臘八節?這與地理位置、廣府人自古以來的生活習慣有關。古代的嶺南水鄉尚未開發,土著人生活不以耕種為主,都是靠水上撈蝦撈魚謀生,而熬制臘八粥所需的豆類、谷類根本沒有人耕種,所以也不會有吃這些東西的習俗。
廣東也有人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等。
福建
福州的傳統臘八粥有個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個由幾種果子做成的小獅子,取避邪之義。過去福州人一般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制作臘八粥,細細燉上一夜,次日清晨,臘八粥就熬成了。
有的人家會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形狀,最有意思的是做“果獅”。脆棗剔核烤干后做獅身,半個核桃仁做獅頭,桃仁做獅腳,杏仁做獅子尾巴,然后用糖漿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如果碗面大,還可以擺雙獅,取“避邪吉祥”之義。在大寺院里,還有見到用棗泥、豆沙、山楂等帶顏色的食品捏成八仙、羅漢、壽星公等小造型。
臘八粥熬好后,當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鄰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點兒,取“年年有余”的兆頭。在數九寒冬,喝一碗熱氣騰騰、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驅寒暖胃,對人體健康也有裨益。
節日起源
臘八節(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粥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yjbys為您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7.臘八節古詩手抄報
9.學生手抄報
10.猴年的臘八節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