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基本的禮貌習慣有哪些
大概歸納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要向別人打招呼,或者說別人和自己打招呼時候要給以回應。這是一個最最基本的禮貌習慣,我們不便于強求孩子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但是別人打招呼的時候要回應。
第二種情況,感謝和回應感激。當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要用語言對別人表示感謝,另外,當別人感謝我們時要說沒關系,很樂意幫助別人,所以一個是感謝別人,一個是別人對自己感謝的一種回應。
第三種情況,道歉和接受別人的愿望。因為我們無形當中給別人造成感覺不太好的時候要向別人道歉,反過來別人讓自己不開心或者別人傷害了自己,別人道歉的時候要接受別人的道歉。
針對目前幼兒禮儀教育的現狀和我園的實際情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進行了一些禮儀教育的初步嘗試。
1、關注細節,在一日活動中滲透禮儀教育。
一日活動的各環節,都有禮儀教育的契機。如每天早晨孩子來園時,從幼兒園的大門到晨檢室一直到教室,有值班老師、保健老師、班級老師,用我們熱情的微笑、真誠的問候,教師們用自己的言行,傳播著禮儀的氣息,熏陶著孩子,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初步形成了能正確大膽的運用禮貌用語的良好行為習慣。在桌面游戲時,假如來晚了的孩子想玩別人手里的玩具,我們會提醒孩子們自己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你玩一會兒,我玩一會兒,也可以一起玩,學會禮貌和謙讓,并體驗這樣做的快樂。在區域游戲時,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每個游戲的特點,提醒幼兒在“圖書館”看書時要保持安靜,玩別的游戲的小朋友經過“圖書館”的時候也要“腳步輕輕的”不影響“圖書館”中看書的小朋友......
2、選擇合適的教材,幫助幼兒豐富禮儀認知。
翻開我們的教學參考書,能作為禮儀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歌曲《我叫輕輕》,故事《蘿卜回來了》,《兩個好朋友》等等。禮儀教育可以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使幼兒時時刻刻受到良好習慣的熏陶。如在組織音樂活動《我叫輕輕》時,可以先問問小朋友:為什么要走路輕輕、說話輕輕、敲門輕輕呀?使小朋友懂得心中要有別人,做事是要盡量不影響他人。又如組織語言活動《兩個好朋友》時,可以先讓幼兒觀察圖片,說說“哪個對”、“哪個錯”,然后再請幼兒說說“為什么”、“應該怎樣做”,通過討論、爭辯,使幼兒懂得了在公共場所應該怎么做,豐富了幼兒對公共場所禮儀的認知。
3、利用生活事例,提高幼兒辨別能力。
雖然禮儀教育進行了有一段時間,但不文明的事情卻屢屢在校園里發生。如不少家長將接送孩子的車輛亂挺亂放,甚至堵到了大門口,保安耐心上前解釋卻招來大聲呵斥;園內煙頭,裝早餐的馬甲袋隨地亂仍;放學的那一幕更是讓人提心吊膽,園門還沒有完全打開,家長們便蜂擁而入,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向教室,生怕晚了自己的孩子會被搶了一般,有的家長還大呼小叫地喚著孩子的名字等等。家長的這些不文明行為,任我們教職工苦口婆心,效果甚微。后來,我們想:何不學學媒體的做法,讓這些不文明行為曝光,一方面給孩子提供一個反面教材,幫助孩子提高辨別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孩子教育家長,小手拉大手,或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們將以上典型的現象從監控錄象中調出來,給孩子看(當然為了照顧孩子的自尊心,我們選內容時注意,盡量不選本班家長)。然后討論:誰的做法是對的,誰的做法是錯的,為什么,應該怎么做。強化孩子已有禮儀知識。
4、參加社會實踐,鞏固禮儀知識。
禮儀教育時,我們發現,禮儀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它具有鮮明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如果把禮儀規范只當作一般知識傳授,“光說不練”不行,不利于孩子真正掌握禮儀知識。只有經過實際的訓練,禮儀教育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因此要提供時間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體會禮儀行為的意義,鞏固禮儀知識,內化禮儀品質。因此,我們有準備地組織了一系列的活動,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超市購物、去電影院看電影,去公園游玩……..讓幼兒將學到的禮儀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并在實踐中體會做個講文明、懂禮儀孩子的樂趣,鞏固禮儀知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禮儀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培養與不斷地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