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敬老孝親被放到重要位置。我國的孝文化由來已久,自舜帝的“孝感天下”開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后來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體系,稱為孝文化!缎⒔洝房梢哉f是長期封建社會中的孝文化的經典,《孝經》把“孝”分了這樣幾種:帝王之孝、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對一個人據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樣。比如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更強調他們要忠于職守,孝忠帝王。而現在所說的孝,主要是孝敬父母之“孝”。舜帝當年面對父輩的虐待逆來順受,曾感動天下。在他之后1000多年,孔子就質疑這種“愚孝”,提出要“父慈子孝”。這說明,孝文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今天在談孝文化的時候,仍然要本著揚棄的精神來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應該汲取的孝文化精華應該有這樣幾種:
一是對生命本源及生命的尊重。既要對自己生命的創造者——父母生命尊重,“善事雙親”,“敬養父母”;還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古人云“父精母血不可棄”!缎⒔洝飞弦舱f:“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人類秉天地陰陽而生成,父精母血,十月懷胎走完的,是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史,在這個大千世界里,每個人的容貌千差萬別,性情亦不相同,所有的生命都是無價的。不能因為父母老了,就嫌棄;也不能因為自己活得不耐煩而輕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應該是要從孝文化中繼承的重要內容。
二是感恩。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說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不僅是人類的美德,在動物界也同樣遵行。感恩是一種認同,即對給予自己的關愛心存感激;感恩是一種品德,即對恩惠縈繞心間,并予回報;感恩是一種人生態度,因感恩報恩而回報父母,因感激成長而回報故土。有了感恩之心,人才會有責任感,有了感恩之心,人生的智慧才能得到發掘。感謝你的父母,感謝你的朋友,感謝幫助過你的人,甚至感謝你的敵人,感謝你的對手,感謝對你并不友善的人。因為正是他們才成就了你的現在,豐富了你的人生。當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心境會豁然開朗,很多事情都會看開。
三是博愛。從狹義的對父母之孝推廣到廣義的博愛,這是傳統孝文化的閃光點。只停留在對父母之孝上,其實還沒有脫離生物本能。將孝父母升華至博愛,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人本精神的內涵,直到今天仍然要繼承。孝,應該是博愛之始,從愛父母開始,進而愛他人,愛一切關心和幫助自己的人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這樣,人性的光輝才能照亮和溫暖生存的空間。
也有糟粕需要摒棄,像前面提到的帝王之孝、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這些雖然在現實社會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大環境,但是在官場上、社會上仍然有余毒存在,應該逐漸摒棄。另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以及一味的“父母責,須順承”等觀念也應該有所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現實不容樂觀,忽視老人、嫌棄老人、虐待老人甚至遺棄老人、殘害老人的實例時有發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排除有許多外部和社會因素,但是公民個人的孝文化缺失一定是個重要因素。因此,弘揚傳統美德,讓為社會做出過奉獻的老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呼喚新時期的孝文化應該成為社會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