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宵節手抄報的素材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手抄報的素材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現了“圓子”,此后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在古代曾是情人節】
從中國歷代詩詞歌賦、戲劇民俗中都能夠看到元宵節里“情人節”的浪漫與情愁。例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既寫出了男女密約時的詩情畫意,又表達了今年元宵節重臨故地卻不見伊人的`感傷。
此外,在中國北方有三百余年歷史的民歌二人臺里,無論是《小兩口觀燈》還是《五哥放羊》,都有描寫元宵佳節有情男女相約觀燈的情景。在中國南方,福建傳統劇目《荔鏡記》中,則講述了福建泉州人陳三,送兄嫂往廣南上任,路過廣東潮州,在元宵節燈會上與富家女子黃五娘邂逅相愛的故事。
常嗣新說,在宋代民俗里,有緣人往往選擇在元宵節訂親,破鏡重圓的夫妻要則在正月十五吃圓床飯。此外,賞燈、猜燈謎也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項目,其實以前民間還曾流傳“偷燈”的習俗,結婚未生育的夫妻要在元宵節當天偷一對兒花燈,寓意期盼能得一雙兒女。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元宵節更像是‘春節的閉幕式’、‘百姓的狂歡節’,情人節韻味淡去,親人團圓的年味兒正濃。”常嗣新說,中國百姓鬧元宵的傳統習俗依舊延續著,但更多是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
更多相關文章:
7.元宵手抄報圖片
10.最新元宵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元宵節手抄報的素材】相關文章:
元宵節手抄報素材07-03
元宵節手抄報素材02-02
關于元宵節手抄報素材07-03
猴年元宵節手抄報素材07-10
學生元宵節手抄報素材07-06
小學元宵節手抄報素材10-07
元宵節手抄報素材大全07-11
關于元宵節的手抄報素材07-06
元宵節英文手抄報素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