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敢于實踐
我校的辦學思路、辦學模式、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培養具有自主教育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生已成為二十四中人的共識。所以教師們在抓好教學的同時,都很注重科學研究,自覺地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這種良好的作風也深深影響著學生。學生自己創辦了許多社團,如《藍帆》文學社、《星空》雜志社,在大連市中學生中頗具影響力,學生自己撰寫的科技小論文在省市比賽中多人次獲獎。近年來,學校又在學生社會實踐方面設計了很多活動,如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博物館蕭條之謎》、《大連市IT產業調查》等多篇調查報告被《大連日報》選用。
正在學校探索如何使學生能更加深入社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的時候,教育部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計劃傳達到了學校,師生們無不為之振奮。研究性課程的提出,為我們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認識到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但以前的做法層次較淺,認識較模糊,學生實踐的內容較盲目,成果還不是很顯著。所以,學校領導對新一輪課程計劃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課程十分重視,并采取了積極措施落實教育部的要求。首先,組織教師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有關的資料,聘請華東師范大學王健研究員來校講座,澄清了我們許多的模糊認識,使我們意識到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教育要求的必修課,它的意義和作用是深遠的。其次,讓幾個骨干教師帶頭引路,梁立冬、于向東兩位老師在高一年級中率先開始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探索。他們共同組織學生對“水的世界”開展研究,同學們熱情高漲,分組就水的家族、水的污染與凈化、海水淡化、海洋開發與利用、節約用水的方法、二十一世紀海洋城市構想、流體力學與造船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研究,撰寫了精彩的研究報告,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軟件展示出來,得到專家領導、教師及同學們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在寒假作業中針對高一年級布置了研究性學習任務。這次研究的范圍更廣,涉及的領域更多,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歷史政治、數學文學等與課本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有戲曲文藝、環境保護、航空航天、宇宙探索、中國入世等與課堂學習關系不大的方面,同學們的熱情仍然不減。學生還利用假期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前一段的探索有了成果,我們搞好研究性學習的信心更足了。結合已取得的經驗,學校又做了以下工作:
一、開足課時,在高一開了三門研究性學習課程。
二、編寫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
三、組織教師認真落實研究性學習計劃,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涉及到的教師年終要撰寫一份相關論文。
四、把高一年級學生分成116個研究小組,自己在校內外聘請指導教師,期末每個學生都要交一份研究報告,由指導教師評定等級記入檔案。
五、在高二年級校內單科結業的科目中實行研究性學習,并且與學分制結合起來。
六、建立評價機制,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對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訓練,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為學生進一步適應研究性學習打好了基礎。因此,我校提倡將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
三年來我校不斷總結經驗,更新方法,在各門學科中大膽嘗試研究性學習的策略:“選問題″“引方法”“弱評價”。
一、選問題
選問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課前教師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一方面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對其中某個或某些知識點質疑并提出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詢或與他人討論來解決,也可以由學生將這些問題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研究解決。但更多的是學生們在課堂上提出需要研究
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是沒有選擇地都讓學生去研究,而是有所取舍,其標準一是是否緊扣或符合學科的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有別于一般的常識講座或知識競賽,它必須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否則就不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二是是否具有“趣味性”,有趣味才能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將趣味性挖掘出來以點燃學生研究的熱情,使學生盡快進入好奇、渴盼的情境和急不可耐探究新知的狀態。如果學生對研究的問題興趣不大,那么就不可能收到研究的預期效果。另外,所選擇的問題一般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比學生己有的知識適當深一點、難一點,以促使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
二、引方法
引方法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引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性的講解,還要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提供方法、引導研究。教師應把握好三個重點環節:
第一、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分析方法。學生在討論中往往會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方法對問題進行論證。教師應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比較較和歸納,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提醒學生不要用孤立、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全面地認識事物,等等。學生只有初步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辯證法,才能夠正確地、科學地分析問題。
第二、突出學生研究過程的參與性。全員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在學生分組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不同類型的學生搭配在一起,便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這樣,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在交流中也能逐步獲得自信、體驗成功。
第三、教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合作、吸納和寬容。學生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時必然會產生碰撞、沖突,甚至激烈的爭吵。教師要引導學生平等發表意見。學會對不同觀點的尊重和寬容,學會吸納別人的不同意見,來補充、完善自己的看法,學會與他人達成一致,共同分享成果等等。
三、弱評價
具體來說,這種評價標準是彈性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和運用程度;學生探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全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生對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注程度等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
最后是解決問題,即著力培養學生對未知探索的興趣、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課堂教學結束,不代表研究性學習的結束,為了把課堂學習內容延伸,教師還要布置有彈性、能引發思考的作業。歸納起來體現為“四性”:一是層次性,即思考題不是簡單地重復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討論過的問題,而是比其深一步的問題,或是課堂討論中尚未解決的帶有典型意義的問題。二是開放性,即學生對布置的思考題,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如查書籍、網上閱覽、請教他人等)、各種形式(如寫成文字、制作多媒體課件、講演、個別交流等)完成。三是實踐性,布置的問題盡可能通過學生動手或參加社會實踐來解決。四是創新性,鼓勵學生提其他同學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老師所留問題以外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在我們國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他的良性發展要靠廣大教師群策群力,我們學校有決心在這個領域中做出成績,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