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時間:2024-09-05 18:48:32 實習報告范文 我要投稿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1

          實習目的:

          了解定西市渭源縣地形、地貌、地勢以及植被分布狀況,考察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以及人口分布情況的影響。

          實習地點:

          定西市渭源縣境內

          實習工具:

          羅盤、望遠鏡、巖石包等

          實習內容:

          1、實習區域概況:

          渭源縣位于定西市境內中西部,北靠安定區和臨洮縣,東接隴西縣,南連漳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接壤,大致位于北秦嶺向西部的延伸地帶海拔在20xx—3000米,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8攝氏度,平均降水量為20xx—3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

          2、實習內容具體情況:

         。1)天井峽丹霞地貌:

          神奇美麗的天井峽:天井峽屬丹霞地貌,(如圖1)為一橫亙十五里的史前峽谷、十五里畫廊的天井峽,充滿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等眾多情趣。旅游開發開放以來,倍受各界人士及旅游者的青睞和贊譽。

          圖1

          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它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于記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

          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2)河流階地:

          在渭河流經的谷地形成了渭河上游的第一座縣城——“渭源”,寓意就是渭河的源頭,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由渭河河流形成的階地,主要是由于渭河谷地底部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階梯狀分布于河谷的兩側,階地由階面與階坡組成,前者為原來谷地的遺留部分,后者則主要由河流下切作用形成,階面與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即為階地高度,多階地的順序自下而上排列,高山河漫灘的最低階地稱為一級階地,其他的由此向上逐級推移。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2

          引言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并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序、環節、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展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項目“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征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實習地點

          陜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后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卷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五、實習區自然地理概況

          陜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陜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跡。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 4 -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堿淖。當今的陜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偯娣e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3

          一、緒言

          實習時間:xx年12月20至24實習地點:重慶市陳家橋、縉云山、天府煤礦及北碚區水文站實習路線:沙坪壩—歌樂山鎮—土主—歇馬—磨灘—青木關—陳家橋為第一條路線;沙坪壩—縉云山為第二條路線;縉云山—天府煤礦—沙坪壩為第三條路線;沙坪壩—水文站—沙坪壩為第四條路線。

          實習目的:野外實習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理性認識,鞏固課堂教學成果,而且經過野外基本技能的訓練,還可以提高野外觀察和分析地理的現象的能力,為綜合運用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識奠定基礎。

          實習要求:

          1、通過野外實習,認識土壤、植物的地帶性分布規律,并能辨別土壤、植物的類型和特征。

          2、能夠辨別各類巖石的分布規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點和掌握水循環的基本規律及它的作用。

          4、掌握各種地貌的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實習人員:xx級地理科學專業全體同學79人與本專業何太容老師、劉春紅老師、李陽兵老師、張友明老師。

          二、實習區概況

          實習區為重慶市沙坪壩、九龍坡、北碚三個主城區,他們分布于四川盆地東部,屬盆東平行嶺谷地貌區。其中沙坪壩區地處重慶西部,地勢南高北低,工業基礎雄厚;北碚生態環境優美,青山常翠,碧水長流?N云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亞熱帶闊葉林植物寶庫,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減少了主城區的“熱島效應”;九龍坡區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功能完備。水陸空交通便捷,是重慶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ㄒ唬20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陳家嶺、歇馬、青木關、中梁山涼風埡

          實習記錄:

          1、陳家嶺:緩丘帶壩地貌,細分:深溝、淺溝以及長溝、短溝;背斜、向斜

          2、歇馬: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其過程特點是: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

          1)梁灘河瀑布的形成:河流的河道中硬性巖石不易被沖蝕,軟性的巖石容易被沖蝕,從而產生了河底地形的高低差別,經過對那里巖石的分析,結果表明:上層是砂巖,下面是泥巖,總體是一個長形崗地。從瀑布的形成來看,那里還有可利用的位置,周圍的那個小發電站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冬天,還可以明顯的看到是冬季的枯水期。從地貌學的角度來看還涉及到“裂點”:河谷縱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點叫“裂點”,常由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河流產生新的溯源侵蝕,或因構造、巖性原因造成的差別侵蝕所形成。在這里侵蝕基準面都是地方侵蝕基準面。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侵蝕后退。

          2)小磨灘:隴崗溝谷隴崗砂巖——山崗泥巖——溝谷從河床延伸是砂巖到頁巖,小磨灘的形成原本是一座山,由于巖性的不同,下面泥巖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下慢慢減少,于是后來形成了砂巖的河床。

          3、青木關:石灰巖菱形盆地,石灰巖土壤肥力差;有溫泉,同縉云山溫泉形成原因相同,地處一山兩嶺一槽,縉云山南坡。

          4、中梁山:

          1)、北倍中梁山背斜低山西槽,谷內發育有地表河,古時自北向南流動,直接注入嘉陵江,后被明家溪支流翁家溝溯源侵蝕,切傳后300余米的須家河組砂巖,在代家溝南的土地埡襲多了地表水西流,造成地表斷流,向南至文星場地表始見小溪,并形成文星場地表溶蝕洼地,寬500米,溪河兩側尚存古河道的兩級階地。

          2)、水庫污染嚴重,xx年時水還可以飲用,后來就逐漸被污染了,這兩年來污染是最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歌樂山上的工廠將大量的工業廢水陫到水庫,由于水庫地處歌樂山長條帶狀與平狀高丘(寨山平:從下到上紫色土、黃土所以上面栽桃樹),整個地貌形態是一個向斜。因此,污染非常嚴重,原來面積大約有500畝,現在也只有400畝了。

         。ǘ21日—22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縉云山

          實習記錄:1、縉云山海拔最高980米,在地質地貌上,屬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西緣華鎣山褶皺帶,走向北北東—南南西。褶皺帶系一復式背斜山脈,向東南分出瀝鼻、溫塘、觀音三支背斜,構成“一山三嶺二槽”、“一山二嶺一槽”地貌地點,背斜兩翼不對稱,東陡西緩。

          2、縉云山土壤為酸性黃壤。

          3、縉云山屬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綠闊葉林的分布范圍,故無植被類型分布的垂直帶普表現。在人為作用與生境條件下,發育成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主要分布如下:

          1)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以殼斗殼、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杜英科為代表。群落外貌終年常綠,春、夏季相變化明顯,上層喬木樹冠渾圓,林冠波狀起伏。群落包括四個層次:喬木層、灌木層、草木層和層間植物。

          2)常綠針、闊混交林:這是一類次生林向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演替的過度類型,它的喬木層一般含2—3個亞層:第一亞層多由高大挺拔的馬尾松構成單純的層片:第二、三亞層則為種類較多的常綠闊葉樹種組成,并含有少量杉木。

          3)亞熱帶暖性針葉林:是我國亞熱帶東部濕潤地區四季長青的針葉林型,是常綠闊葉林分布范圍內的次生林。在北碚地區指馬尾松林、杉木林及柏木林三個群系,共同特點是群落層片結構簡單、層次分明、林相稀疏。

          4)竹林:竹類是一類特殊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適生于溫暖濕潤地區,廣布熱帶及亞熱帶范圍內。我國竹類豐富,近300余種,竹林面積占世界竹林的四分之一。竹類分喬木狀和灌木狀兩種生活型,但竹類的生物學特征及生長規律和樹木有明顯不同,竹稈壽命短,開花周期長短不定,開花后易死亡。竹類傳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過營養體的分殖方式,根據竹類地下莖分生繁殖的特點和形態特征,可分為三種生態類型: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型。

          5)灌草叢:灌草叢是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區廣泛分布的一類次生植被,北碚地區灌草叢的種類組成,受母巖性質的影響很大。

          4、植被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種植物群落被另一種植物群落代替的進程。演替包括“順向”和“逆向”兩個方面的涵義。

          (三)23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北碚水文站

          實習記錄:

          1、北碚水文站建于1993年,由長江水利委員領導設立至今,為嘉陵江干流下游控制站。今年嘉陵江發生了自1984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洪水,北碚水文站為控制嘉陵江干流和上游渠江、碚江來水及時掌握信息。

          2、水文站有兩個基本任務:

          一、收集基本的水文資料,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二、防洪當好耳目為國防洪搶險服務。主要工作是算好“水帳”(有多少水量經過)和“沙帳”(多少泥沙經過).

          3、水文測站布設:

          1)測驗河段的選擇;

          2)斷面、基線、高程點和測量標志。的布設。

          4、測驗項目:水位、水溫觀測、漂流流量觀測、漂流懸移質泥沙觀測、漂流泥沙顆粒分析、降水量觀測、水質水污染觀測,水文水情、降水量播報、水文資料整編、新儀器設備煌研究,比測驗試,測驗方法及研究。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4

          一.實習目的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通過野外實習,了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系。

          3、通過對土壤的觀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類型及其發生演變和分布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了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總面積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蕩、水庫占8%。

          杭州地區處于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中元古代以后, 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于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巖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淀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巖,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松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于養分的保存,同時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淀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淀積層

          采集點處于丘陵緩坡,屬于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厘米;淀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厘米,此時水稻處于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厘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銹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厘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于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界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于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于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干田后,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銹色,而在銹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銹斑多于下部,同時銹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淀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厘米,有銹紋銹斑但不明顯;B層26-75厘米,銹紋銹斑較多;C層在75厘米以下,銹紋銹斑很少。由于銹紋銹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周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于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銹紋銹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厘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松,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說明該處土壤處于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么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發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于被破壞以后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巖,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巖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樣的淀積層顏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么?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并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么?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著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淀積層,是由物質淀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淀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于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沖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曬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松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淀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銹紋銹斑增加明顯,為什么?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于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于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占優勢,銹紋銹斑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于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銹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銹紋銹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銹紋銹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右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右下>),為什么?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于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通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采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煉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采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傊。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范文11-30

        水文站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范文02-11

        野外實習報告10-14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的目的和意義06-07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10-06

        地質野外實習報告07-19

        綜合野外實習報告06-27

        植物野外實習報告01-28

        野外綜合實習報告04-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