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跡吧,根據事跡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擬定事跡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1
南仁東簡介:吉林遼源人,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科學技術工作。
20xx年5月,獲得全國科學技術獎;20xx年7月,入選為20xx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
南仁東:“一口氣”領中國邁向星辰大海。
20xx年9月15日,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天眼之父”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歲。
在過去的23年里,南仁東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人們稱它為“中國天眼”。
24年前,南仁東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待遇,毅然決然的回了國。就是因為在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受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他坐不住了,當時就決定回國。
但是這項工程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選址,論證,立項,建設他都親力親為。有人和他說,貴州的喀斯特洼地多,可以建出性價比較高的“天眼”臺址。
南仁東則在1994年到20xx年間,走遍了貴州大山的每一個溝洼。亂石遍地的喀斯特山里,路的很少有,只能從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的慢慢挪。
可是,除了選址難,還有很多方面的困難。這是一個涉及領域極其寬廣的工程,天文學、力學、機械、結構、電子學、巖土、測量與控制……
工程預算也是南仁東為之而努力的。有那么幾年間,南仁東無論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天眼”項目。
“天眼”成了南仁東為之傾注心血的孩子。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20xx年9月25日,“天眼”工程正式落成啟用。這一天,中國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了新高度。
時間如白駒過膝。轉眼間,25年過去了。為了追逐夢想,南仁東心無旁騖,殫精竭慮,終有所成。
南仁東這種追逐夢想,為夢想而努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天眼”夢圓他卻離去,但是我們相信,南仁東先生執著的科學精神和為國家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會永遠烙印在我們國人心中.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2
時代的楷模、人民的英雄,這個有太多值得讓我們敬重的人,只是他們總是低調行事,功名利祿與他們無關。尚未功成時,他們“位卑未敢忘憂國”;受到世人追捧時,他們卻已然老去,有很多人我們還欠他們一聲謝謝,天文學家南仁東也是其中之一。
南仁東出生于1945年,是吉林遼源人,他天資聰穎,頗有讀書的天賦,從小到大,班里讀書成績最優異的就是他,得獎最多的也是他。當時的社會還沒有穩定下來,中國百廢俱興,于是南仁東百年許下了強國的愿望。
1963年的高考還是百分制,南仁東以98.6分的成績奪得吉林省理科狀元,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學習無線電。本來當時的祖國是急缺人才的,但是南仁東于1968年畢業后卻因為時代的特殊,一身功夫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在工廠蹉跎了整整10年的歲月。
但是南仁東并沒有放棄,反而是沉淀下來,1978年他才剛剛“守得云開”,便考上了中科院繼續深造,并于1987年獲得了博士學位。這一年,南仁東已經42歲了,給他完成報國心愿的時間也已經相當緊迫,于是他拒絕了美國的高薪聘請,反而前往北京天文臺“開辟荒土”。
當時國內外對天文事業的發展都相當重視,尤其是美國早已在1963年就已經建立阿雷西博天文臺,即美國的“天眼”。這看上去是全人類的進步,但這也使得美國在天文界處于壟斷的地位,大多數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數據是一片空白的時候,全球的電波環境卻已經遭受嚴重污染。
1993年,在全球無線電科學大會上,眾科學家提出一定要在電波環境惡化之前聯合建立一個射電望遠鏡,爭取盡快和盡可能地獲取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與會后,第一時間和同事們說:“我們也建一個吧!
他的語氣溫和而又儒雅,但行動起來卻是雷厲風行。想要建設一個射電望遠鏡得投入多大的資金?誰來攻克技術難關?誰來牽頭?研究人員夠不夠?南仁東沒想那么多,第二年就把“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計劃放到了臺面上。
接下來,他沒有安心呆在清華和中科院,年近半百的他帶著幾百張衛星遙感影像,一頭扎進了中國的山川之中,考察地質、計算地形,只想盡快找到一個適合建設射電望遠鏡的地方。最終,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洼坑入選,但啟動資金成為了“老大難”的問題。
南仁東只能自己籌集實驗資金,他跑了不少國家,四處找人“推銷”,甚至放出了即使不能立項,也要自掏腰包一點點搞的豪言,讓人們為他動容,也有人說他是“不瘋不成魔”。而這一熬又是13年過去,20xx年,中國FAST提案終于通過,而南仁東卻已經61歲。
站在施工場上,南仁東已經頭發花白,但他的眼中無時不刻不充滿著喜悅。曾經有人說,南仁東想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癡人說夢,也有人嘲諷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建設,但南仁東不甘心、不服氣,一咬牙,堅持下來,就完成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又通過好幾年的大量的計算,FAST工程終于在20xx年3月開始動工,前后共花了5年多的時間終于建成。然而就在20xx年9月25日,FAST工程竣工,大家一片歡聲笑語的時候,南仁東卻病倒了,經檢查已經患上了肺癌。
20xx年,南仁東的肺部病情急劇惡化,最終于9月15日,倒在了搶救室,享年72歲。他的一生仿佛就就是為了“中國天眼”的建設而來,他的人生前半段似有耽誤,后半段又吃了太多的苦,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南仁東逝世,但并沒留下遺憾,但遺憾的是我們,還沒來得及向他致敬。20xx年,“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和“最美奮斗者”的勛章終于到來,也而希望這位英雄一路走好。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3
20xx年1月31日晚8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大型文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第二季播出《“天眼之父”南仁東》,以“天眼之父”南仁東的逐夢故事再造了新時代中國故事的經典,致敬時代精神,讓璀璨的中國星光閃耀世界!
節目現場邀請到曾經與南仁東先生一起參加FAST建設工作的三位工程技術人員和南仁東的夫人郭家珍女士,共同回顧國家科研重器的誕生史,講述中國“天眼”的感人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青年技術骨干、河北師范大學校友甘恒謙。
甘恒謙是我校物理學院物理學專業20xx屆本科畢業生,并于20xx年考入北京大學天文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曾師從南仁東先生學習射電望遠鏡有關技術,并在南仁東指導下,開始仿真計算FAST焦面場,進行項目相關的可行性研究。博士畢業后,他直接進入國家天文臺FAST項目組工作,負責接收機前端射頻電路的設計與組裝,并參與FAST電磁兼容測試工作。甘恒謙回憶說,20xx年3月FAST正式開工建設,當年秋天他第一次來到FAST施工現場時,看到的還是布滿泥濘的土地與棱角尖利的石塊,“當時的大窩凼,是個不想再去第二次的地方”。但他和建設團隊一起,在FAST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的帶領下,經過5年多的艱辛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在20xx年9月建設完成這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和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就在那間辦公室里,我們經常和南仁東老師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南仁東的學生甘恒謙回憶起為FAST奮戰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南老師這20多年幾乎沒干別的,就專注在FAST工程這一件事情上!
跟隨南仁東先生15年的甘恒謙也成長為FAST望遠鏡的技術骨干,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電子與電氣工程部主任,負責FAST強、弱電系統與接收機系統的運行維護和必要的升級工作,曾獲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青年學者”等榮譽稱號。
本期《故事里的中國》戲劇部分,采用透視、投影和大屏等多媒體手段,打造出一個光影縱橫的“星空宇宙”。從小懷揣星辰大海的少年南仁東和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南仁東,在同一個星空下對話,完成一場信念和精神的接力。
在排練過程中,節目特別邀請到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甘恒謙進行現場指導。跟著南仁東學習十五年的甘恒謙,不僅幫演員深入認識南仁東,還為劇組提供了更加準確的天文知識。當被問及大家管南仁東叫“南老”還是“南老師”的時候,甘恒謙說:“大家都叫南老師,他七十多歲,其實看上去還是很年輕、很朝氣。南老師非常喜歡的一個詞叫年富力強!”南老師對工作要求十分嚴格,“如果我們在工作上出現稍微的失誤,他的脾氣一上來就是瞪著眼睛拍著桌子,基本上一句好話都沒有!”。甘恒謙表示,“感謝劇組的付出,讓南先生的事跡讓更多的人知道!
FAST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簡稱,又被譽為中國“天眼”,坐落在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并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其科學目標主要包括:將中性氫觀測延伸至宇宙邊緣,重現宇宙早期圖像;探尋發現脈沖星,建立脈沖星計時陣,參與未來脈沖星自主導航和引力波探測;主導國際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網,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進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視,檢測微弱空間信號,參與地外文明搜尋等。截至20xx年底已新發現了200多顆脈沖星。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4
南仁東(1945.02—20xx.09),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十二年夜以繼日的走訪、十余年奔波各地的推銷、二十二年艱苦卓絕的永恒堅守,為了建造一個屬于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南仁東,一位天文科學家,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樹起了一座真正的科學豐碑。
他的一生,以國家的需要開始,以國家的需要結束。他曾馳騁于國際天文界,得到多國青睞,卻毅然舍棄高薪,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當時他一年的工資,只等于國外一天的工資。一九九四年起,他一直負責“中國天眼”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的選址、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編訂了科學目標,指導了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試驗,堪稱發起者和奠基人。不僅如此,“中國天眼”工程核心團隊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南仁東的學生。他用奉獻和執著,引領著一批年輕科學家的夢,開始飛向浩瀚太空。
他曾獲“20xx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CCTV20xx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全國創新爭先獎。病逝前,入選為二○一七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去世后,中央宣傳部追授南仁東“時代楷!睒s譽稱號。
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將永垂不朽、萬古長青。他畢生心血所成的“中國天眼”會替他看遍浩瀚星空、無垠宇宙。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5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便會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有名人離世的時候,這種消息更是會持續發酵。
但20xx年9月25日,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離世,整個熱門網站以及各個社交平臺,竟看不到一點關于他的消息。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南仁東究竟是誰?
他是“天眼”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這個項目的成功,讓中國領先世界20年,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且當初他為了回國,主動放棄了國外開出的300倍的薪資,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去世時,居然無人問津,讓人十分心寒。
沉迷天文無法自拔
每一個偉大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但南仁東的故事卻很簡單,他出生于我國東北地區,性格豪爽,為人真誠善良。
從小就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學習上從來沒有讓父母操過心,是典型的“學霸”。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南仁東并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他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旅游、畫畫等等。
這些在小小年紀的他看來,都有著讓人著迷的吸引力。之后,他如愿以償地考上了清華大學,活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進入大學之后,南仁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未知的東西。臨近畢業,卻正好趕上“上山下鄉”運動,于是,畢業后的他,被安排到了一個進廠的車間。南仁東對此并沒有任何怨言,而是踏踏實實地做起了車間工人。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學業上名列前茅的人,到了車間自然也不甘心落后于人。南仁東靠著不斷努力,很快就坐到了無線電廠技術科長的位置。
而這時的他又覺得,在電子廠的生活太無聊了,尤其是自己晉升為科長之后,完全沒有了當初的那種“血氣方剛”。
于是,他便想著,要繼續提升自己,就這樣他開始了考研生涯。因為大學時深深迷上了天文學,所以他把目標定在了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專業上。
自律的人,總是有著巨大的能量,南仁東又一次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讀了研究生之后,南仁東第一次覺得天文學是多么迷人,多么深奧。
他也徹底愛上了這門學科,研究生讀完之后,他又繼續深造,讀了博士。學業上的巨大成功,也讓南仁東成為了天文學領域的佼佼者。
拒絕高薪選擇回國
后來趕上出國熱潮,讀完博士的南仁東,也想要出去見識更大的世界。于是,為了增長見識,他接連跑了多個國家,幾乎去過了世界各地的觀景臺。
在擴充眼界的同時,他也主持完成了歐洲以及全世界十多次的觀測,一時間南仁東聲名大噪,成為享譽全世界的頂尖天文學家。
就在其他國家愿意出高薪聘請南仁東的時候,他卻做了一個看似不合常理,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決定。
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回國,因為在他的眼中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的,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一定要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用在中國的土地上,這樣才不辜負祖國的培養。
于是,他拒絕了國外的300倍的薪資邀請,回到了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的副臺長。
值得一提的是,南仁東如果愿意留在國外的話,他在那邊一天的薪資,就頂上在中國一年的工資。而且當時國內的工作環境,與國外相比,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但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更需要南仁東這樣的技術人才。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正是有了無數個“南仁東”這樣的人,才有了當今快速發展的中國,才有了我們先進的科學技術。
他們放棄了高薪誘惑,甚至有的遠離親人朋友,不圖回報地為祖國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時刻與祖國站在一起。
嘔心瀝血建立天眼
1994年,中國開始重視天眼計劃,正因為這個計劃,南仁東整整付出了22年的時間。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選址。首先,這種大型的射電望遠鏡體積重大,需要足夠大的占地面積。
其次,這類望遠鏡,對于周圍的`環境要求十分嚴格。要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絕非易事。
為了選址,南仁東整整用了11年的時間,走過了中國的大部分土地,最終選定云貴高原喀斯特洼地,這里就是項目的最好位置。
位置選好之后,接下來就是項目的執行了,這么大的一個項目,所需要的經費是超乎想象的。
當時的中國,拿不出這么大一筆錢,用于此項目的建設。為了項目能夠順利執行,南仁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
本來應該是用心鉆研項目的科學家,但他卻南來北跑,為了項目建議書審批四處奔波,低三下四地尋找多個合作單位。
也許是被南仁東的堅持打動,也許是大家看到了天眼項目的未來,最終都選擇伸出援手,幫他挺過難關。
到了20xx年,國家終于復批天眼項目的申請,于是這個項目便開始了正式動工。而南仁東作為此項目的總工程師,可謂是親力親為,每一個環節,他都用心用力地參與主持。
但在項目還未完工的時候,南仁東便查出了癌癥,他忍著化療的巨大痛苦,依舊選擇了堅持。這個項目就像是他的孩子一般,只要自己一天不倒下,就要堅持做下去。
后來,這個“天眼FAST”項目終于完工,建造了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也讓中國順利成為了世界上看得最遠的國家,此消息一出,震驚國際。此項目的成功也證明了中國至少領先世界20年。
但是在天眼項目運行一周年之前,南仁東因癌癥離開了人世,這個時候,他才剛剛被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在離世前,希望自己的后事能一切從簡,且不要舉辦追悼儀式。
所以,他去世后,無人問津。直到現在,也很少有人知道有這樣一位將自己畢生心血都用在了天眼項目的人,在20xx年9月25日與世長辭。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6
南仁東,1945年出生于吉林,是“中國天眼”的發起者和奠基人,20xx年被評為“最美奮斗者”。從小他就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后更是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就此走上了自己的學術道路。那時中國的社會仍然沒有安定下來,畢業后,壯志難酬的他只能去到東北一家無線電廠工作,而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歲月易蹉跎,在這十年中,他曾無數次地望著天空,仿佛想找到一個答案,究竟自己何時才能擺脫這困頓的局面,重新走上理想中的道路呢?
正如《喜遷鶯贈康德機》中所言“萬里黑云消散,一點靈明光瑩出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風氣逐漸轉變,南仁東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他再次回到了科學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憑借自己多年努力,后來南仁東還成為了世界頂尖天文科學家之一,還曾代表中國天文臺專家多次去到國外交流學習。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南仁東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為不解的行為:他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
面對人們的疑惑,他云淡風輕地說道:“知識沒有國界,而國家需要知識,所以我回來了”。就這樣,正當無數人打破腦袋也想要跑去“超級大國”美國,享受優越物質生活的時候,南仁東卻兩袖清風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他的心中,祖國的意義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他要回到祖國,為國家的天文事業做出貢獻。
02
1993年,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想法,想要在全球的無線電環境持續惡化之前從外層空間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聽到這個消息,南仁東很是興奮,他激動地對同事表示,他們也可以建一個?赏聜兟犃怂慕ㄗh后都直搖頭,畢竟當時中國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更別提如此精密的射電望遠鏡了。
《孟子·公孫丑上》:“雖千萬人吾往矣!睅е@種氣魄的南仁東不顧前路艱辛,執意要把射電望遠鏡制造出來。于是他帶著300多張衛星遙感影像,在中國西南地區中穿梭跋涉,尋找可以建造射電望遠鏡的地方。終于他在經過一片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原時,找到了答案。這片巖溶洼地,正是建造射電望遠鏡的最佳地點。地點選好后他又開始為啟動資金犯愁,每天晚上都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不過很快他就想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那就是自己來籌集實驗資金。
后來的好幾年時間里,南仁東變身成了一名"推銷員",他四處奔走,向在國內外會議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推薦自己的望遠鏡?墒菐缀鯖]有人接受南仁東的請求,有時他甚至還會遭遇到非常嚴厲的拒絕,可即使是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況下,他也從沒想過要放棄。因為在他認為,和國家的利益相比,個人的尊嚴和榮辱都是微不足道的。
20xx年,在中國科學院院長會議上,南仁東報告了"十一五"期間的項目申請,他激動問到到:“FAST到底究竟能不能立項?我們這些人不為名利,甚至可以自掏腰包只是為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而已!币环捳f得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份提案最終在20xx年通過了。此后,經過南仁東和同事們長達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天FAST項目終于在四年前得以完成。就在大家都為了這一成果而歡呼時,卻沒有想到,南仁東的身體狀況正在急劇惡化。
結語
20xx年,就在天眼即將筑造完成時,南仁東突感身體不適,便去到醫院檢查,這才發現自己已經身患肺癌,但身患重病的他還是舟車勞頓親眼去看了他耗費22年心血才建成的“中國天眼”!爸袊煅邸苯ǔ1年后,72歲的南仁東無憾逝世。正如《晁錯論》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彪m然南仁東已經故去,但是他堅毅不屈,勇于探索的精神仍舊激烈著無數的后輩,在科研事業中不斷地探索前行。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7
1月11日,“中國天眼”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靈敏度達到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通過國家驗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成功的標志,意味著“中國天眼”完成了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接棒,同時吹響了凝練科學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觀測、加快科學研究的集結號。(來源:新華社)
從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籌,這一變化體現出中國望遠鏡技術實現了從追趕到局部領先的跨越。
中國人經歷過技術落后,受人欺凌的時代,更懂得珍惜每次的技術突破,也更明白每一次的技術進步甚至領先意味著什么。而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技術進步背后,是默默奉獻、不為人知的科研人。
南仁東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他是“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人和奠基人,幾乎參與了“天眼”建設的全部環節,為工程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從1997年提出FAST工程概念后他力主中國獨立建造到20xx年逝世,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射電望遠鏡的建設上,期間為了尋址,十二年里幾乎跑遍了貴州所有洼地,工程建設的五年半他牢牢扎根在現場,他曾說“(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其中體現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為他豎起大拇指。“年過古稀未伏櫪,尤向蒼穹寄深情”,在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中國天眼”的建設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彰顯品格之高尚,精神之偉大。截至目前,FAST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沖星。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8
南仁東,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天眼之父”。他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計個人名利得失,長期默默無聞地奉獻在科研工作第一線,與全體工程團隊一起通過不懈努力,邁過重重難關,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20xx年9月,南仁東因病逝世。
南仁東是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涌現出的時代楷模,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光輝典范。他是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天眼”巨匠,為科學事業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精彩的科學人生,鮮明體現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敢為人先、堅毅執著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高尚情操,真誠質樸、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不愧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不愧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
20xx年11月17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南仁東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xx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改革先鋒”稱號,并頒發改革先鋒獎章。
【”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相關文章: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事跡11-14
《認識東、南、西、北》教學設計10-17
攜程網之父沈南鵬:創業應從最簡單的入手11-03
東霓南音 笛安經典語錄07-29
人口空間分布對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08-02
神南產業掘進中心先進事跡01-18
自強模范朱東紅的先進事跡01-18
Skype之父訪談09-07
2016北京榜樣李鎮東的事跡材料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