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鎮扶貧民情日記
鄉鎮扶貧民情日記由YJBYS小編為大家整合而成,以供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鄉鎮扶貧民情日記(一)
8月中旬,雖早已立秋,天氣依然酷熱難當。我們工作兩名成員在大湖口鎮黨委副書記唐純國和原巖橋村劉書記的陪同下,驅車在安鄉縣大街上來回穿梭,只為能銜接好縣政府各部門,盡快落實年初制定的駐村幫扶各項脫貧措施。中午,我們結束在縣城的部門銜接工作計劃回到潭子口村,準備下午繼續整理扶貧檔案資料。
但意外不期而至,在進入第四、五、六村民小組地方,先有一個上坡,然后一個急下坡,由于還是泥巴路,路窄而且雜草較多,視野不太清晰,車子稍微打滑,左前輪似乎踏空。下車察看,只左前輪懸空,車子已無法動彈。這時,陸陸續續有村民圍了上來,村民對工作隊的同志已經很熟悉了,看到是扶貧工作組的車,沒有號召,紛紛開始出主意,大家自發出手相助,有的拿出自家的粗木樹、鐵棍、木板,一邊想辦法從坡下為左前輪找一個支撐防止傾覆,一邊察看車況。最后,大家想辦法采取木板支撐,人力抬的方式,把車抬出來,忙得汗流浹背。他們把對扶貧工作隊工作的肯定和期盼,體現在熱情的出手相助中。
初到巖橋村時,工作隊召集村民代表商討扶貧工作開展計劃,村民代表們向扶貧工作組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要給巖橋修上水泥路,沒有水泥路,“運貨的車都不愿意進我們村”,“我們的棉花都要比別的村便宜兩毛錢一斤”。全村只在去年硬化了一條由焦圻鎮進村的2公里水泥路,解決了1、2組村民出行難問題,但還有一縱三橫8.41公里的通組公路都是泥巴路,且路況非常差,部分路段泥坑十多厘米深,一般車輛難以通過,后來工作隊與后盾單位車輛入村基本都要規劃好行車路線,采用通過能力較好的車輛,以保證活動正常開展。
工作隊進村后,經常召集村民代表開會商討全村的扶貧工作計劃,讓村民自己為村級制定脫貧措施,工作隊從中給予引導,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并逐戶走訪171個貧困戶,了解每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脫貧思路,工作隊與村民逐漸互相熟悉起來,在與村民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村民對自己的貧困狀況只有淺層的認識,除了道路交通狀況以外,溝渠不通,常年有旱澇水漬災害,導致農業效益不高也是他們眼中致貧的重要原因。
但仔細分析發現,村民收入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這個村是安鄉縣最重要的棉花產區之一,但是從全國的宏觀農業布局來說,國家的棉花生產重心向北方和新疆傾斜,而南方的棉花種植面積和棉花產量正在減少,而且棉花需要投入的勞動時間較多,據常德市有關專家測算,棉花作物的效益已經遠低于水稻等其它農作物的效益。另外,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都外出務工了,而從事農業勞動的村民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他們從事農業勞動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水平,而無心從事更為精細的產業化高效農業。
為盡快幫助村里脫貧,市聯點領導王孝山主任、李娥皇校長多次召集相關部門和后盾單位負責人到村里開現場辦公會議,組長單位科技局領導也多次到村里走訪調研,指導工作隊制定扶貧幫扶措施,積極推動有關項目落到實處。為提高農民的農業效益,一方面,工作隊主動回應村民的訴求,將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硬化、溝渠疏通、機埠的維修加固并新建一座排積機埠等項目作為優先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全村7條溝渠近12公里的疏通工程,今年雨季漬渾澇災情大為緩解。另一方面,邀請科技特派員下鄉,指導村民的種養殖技術,并向村民推廣高效益的農業產業。
如今年在科技特派員彭友林教授的推薦下,由長安蔬菜公司提供“包供種、包供肥、包技術管理培訓、包收購、包加工、報銷售”一條龍產業化服務,巖橋村大戶劉連生和李平安共種植了黃秋葵23畝,預計每畝產值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摘花摘果期間,每天都需要請5個以上勞動力,預計需要投入勞動力3.6萬元以上,據李平安介紹,預計有14戶貧困戶參與勞動,預計每戶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另外還有馬永春教授的食用菌種植項目和由市扶貧辦推薦的光伏發電項目也正在全力推進之中。
在逐戶走訪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貧困戶的房屋破舊,有的墻體已經開裂,屋頂漏雨、門窗破損,危房的情況較多,經過仔細清查,全村有56戶貧困戶的住房需要改造。聯點市領導非常關心貧困戶的危房改造情況,多次作出指示要求工作隊督促鄉、村兩級政府盡快落實貧困戶危房改造的申請審批程序,已經有5戶貧困戶按照住建部門危房改造項目的要求開始動工。近日,工作隊到安鄉縣住建局了解今年下半年住建局針對貧困村的危房改造計劃,在向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潭子口村貧困戶的危房情況以后,安鄉住建局負責人表示將在下半年的計劃中盡可能的實現想改造的都可以得到危房改造的補貼。日前,下半年潭子口村的貧困戶改造危房的申請工作已經有序展開。
為盡快幫助貧困戶脫貧,各后盾單位都在上半年擇日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結對幫扶的干部均到訪了各自的貧困戶家庭,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和致貧原因,知悉他們的脫貧意愿,為他們制定幫扶措施等等。聯點市領導王孝山主任和李娥皇校長還多次到他們的結對幫扶貧困戶高永元、趙宏英家中看望慰問,作為組長單位的科技局領導也多次到扶貧村及其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督促工作組和鎮、村兩級干部落實針對貧困戶的幫扶措施,盡快實現貧困戶脫貧的目標。科技局馬慧局長先后五次到結對貧困戶嚴文發家,看望其臥病在床的老伴,與工作隊員、鄉村負責人及嚴文發家庭成員一起商討扶貧措施,目前該戶危房改造已經設計,支持擴建了10畝龍蝦養池。
回顧駐村以來的日子,工作隊在聯點市領導、組長單位領導及扶貧辦的領導和指導下,工作緊湊而忙碌,也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但脫貧的任務依舊繁重。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在下半年或明年動工開建,要進一步做好與各相關部門的銜接工作,做好項目實施的質量監督,把有限的項目資金為改變村里面貌發揮最大作用。下一步,還有引導貧困戶成立農業合作社,集體開展高效益的農業產業項目,并利用支持貧困戶的小額信用貸款,實行由農民合作社分貸統還的模式開展農業產業項目,減小貧困戶的貸款風險,增強農業產業發展的活力,爭取貧困村早日脫貧。
鄉鎮扶貧民情日記(二)
去年10月份,我從縣委組織部掛職回文峰,根據鄉黨委、政府的安排,我被安排到文峰鄉滾子嶺村與鄉正科級干事劉承明一起駐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迄今已5個月有余。作為一名年輕的女鄉鎮干部,工作四年,多半從事的是辦公室與各部門業務工作,這次是第一次駐村,深到基層,直面群眾,與貧困作戰,感觸頗多。
、僬覝守毨ο蟮恼嬲
在還沒駐滾子嶺村之前,其實我對這個村并不算太陌生,因為以前擔任過組織、宣傳干事,偶爾也會到跟著分管領導到村查看一下檔案?墒牵@次切切實實的讓我駐滾子嶺,說實話,我心里在犯嘀咕。駐村第二天,我就深深地體會到了駐村的不易。在走訪貧困戶時,一位王氏村民氣勢洶洶的找到我說:“我來找你評評理,為什么我不是貧困戶?”原來,他的丈夫患有憂郁癥,每個月吃藥要花上200多元,兒子讀完高中后就在外地務工,女兒出嫁了,自己沒文化,只能做些簡單、無技術含量的活,她很是想不通,強烈要求成為貧困戶。
毛澤東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針對她提出的要求,我決定先到她家對他的家庭情況進行一個詳細摸底。走在馬路邊上,我看到一棟磚混結構八成新的房子映入我的眼簾,開門,一輛嶄新的摩托車放在客廳里,我笑著說:“老大姐呀,按照‘七進八不進’的要求,您家有摩托車有新房子,還有2個人在外面務工,照顧一個憂郁癥患者,這個貧困戶您肯定評不上。”我把相關文件、政策拿出來給他一看,王氏頓時擺擺手說:“我就是想不通,為啥現在國家這么好的政策,我們家一項都享受不了。”
針對這一摸底,我在想,滾子嶺村原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準不準?致貧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幫助他們脫貧?我要把滾子嶺真正的窮人找出來,把窮根挖出來,于是我請村干部帶著我對全村再一次進行了全面深入摸底調查。滾子嶺村看上去不大,共有270戶,1131人,但農戶分散在5個村民小組,山大路陡,一個小組一天肯定跑不完,有時候去了農戶家中,農戶出去干活去了,找不到人,摸底難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經過大半個月的“三訪五評”,滾子嶺村最終確認貧困戶101戶,387人,其中低保戶21戶23人,五保戶11戶11人。隨著深入調查,窮根基本上可以確定為三缺:缺勞力、缺產業、缺項目資金,致貧原因可以歸納為:因殘、因病、因居住環境惡劣。
、诖呱毨ο蟮膬壬鷦恿
在滾子嶺村走訪貧困戶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些值得我深思的事情。滾子嶺村有一黃氏村民,家有三口人,黃氏患有肝病,大兒子有點說不清話,其他方面與常人無異,小兒子沒受過什么教育,在村上給人家干些使力氣的活,前幾年,因為黃氏的病,經過群眾大會討論決定黃氏享受低保。去年,低保重新評定,黃氏的低保被取消,但是經過“三訪五評”,黃氏被納入貧困戶。可是,黃氏對此不滿,并聲稱自己只要低保,不要貧困戶,理由是貧困戶不給發錢,低保每個月還可以發百把塊錢。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眼下仍然有很多村民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在他們眼中,貧困就是缺錢少物,只有給錢最實在。我突然覺得,物質貧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貧困更加可怕,是更加難以根除的頑疾,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斗志和信心。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的同時,著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我們結合滾子嶺村“竹十路”和移民避險解困建設項目,將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等項目列為首要建設項目,通過組織群眾參加科技文化培訓、發放宣傳手冊、召開群眾代表大會等方式向村民深入宣傳精準扶貧政策,把扶貧和扶志結合起來,引導群眾樹立艱苦奮斗的決心。
、蹐远ň珳拭撠毜谋貏傩判
唯物論里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告訴我們不管是扶貧開發還是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都必須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沒有群眾的參與,任何美好的規劃都只是紙上談兵。
滾子嶺村屬于二高地區,土地貧瘠,針對這一地理條件,滾子嶺村在一次“征求產業發展意見”為主題的群眾代表大會上,計劃將核桃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項目。但這一提議遭到了一些村民反對:村上以前發展黃姜,沒能致富,現在發展核桃,從種植到產出,至少要三年到五年時間,三五年之后核桃行情誰都說不準,何況以前村上還有一些人種植核桃,收入都不可觀,有些村民對發展核桃產業積極性不高。通過收集村民意見,我們明白了僅靠村干部出點子、想辦法是行不通的,必須轉變村民觀念,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激發精準脫貧的必勝信心。
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滾子嶺村未來五年的發展前景:成立青龍寨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參與就業;發展核桃基地1000畝,鼓勵村民發展生態養殖。經過村干部的深入宣傳發動,村民漸漸的從“旁觀者”到“當局者”,主動與村上聯系,要求發展核桃產業,并自己打窩、回填、栽種。不少村民告訴我們,現在外出務工越來越不景氣,一年在外漂泊最后也落不了幾個錢,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還不如在家養點牲口,種點核桃,陪著媳婦娃子踏實。聽了村民的話,我感到很欣慰也很觸動,讓貧困人口盡早脫貧,是我們每個黨員的一項政治責任,只要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脫貧,我們就要毫不懈怠的與群眾一起奮斗,不脫貧,堅決不收兵。
【鄉鎮扶貧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扶貧工作民情日記精選06-25
扶貧掛鉤民情日記06-28
關于扶貧的民情日記06-27
扶貧干部民情日記07-05
扶貧攻堅的民情日記07-05
扶貧的民情日記范文精選08-25
扶貧工作的民情日記06-30
下鄉扶貧的民情日記07-01
扶貧掛鉤民情日記精選07-01
精準扶貧的民情日記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