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關干部的民情日記2014年最新
2014年10月30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天氣很好,我作為恩施市“三萬”活動第三督查組負責人,來到龍鳳鎮最偏遠的青堡村和貓子山村就“三萬”活動推進實施情況進行督辦檢查。
恩施市龍鳳鎮青堡村地處龍鳳鎮西北邊陲,與重慶市奉節縣山水相連,距龍鳳集鎮45公里,全村826戶,3289人,是恩施市重點貧困村之一,2008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視察過該村。今天到青堡村,是我第二次。這次到青堡幾乎改變了我第一次到青堡的全部印象:通暢的水泥馬路、新建的村供水廠、整潔的村居環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村書記徐貴洲給我介紹說:自李克強副總理視察該村后,近兩年村里發生了極大變化,全村上下都感受到黨的政策真好。今年開展的“三萬”活動市、鄉、村干部深入農戶,尤其是市委陳江龍副書記、市委組織部王蘭英部長,市人武部周學峰政委深入該村與村民交心談心,鄉村干部與農戶同吃同住共話發展,村民的發展信心更加足、發展思路更開闊。隨后我與幾位村民聊起了家常,從打工談到種煙、從種茶講到養豬,雖然不足兩小時交流,但我感受到,他們從內心流露著喜悅,流露著感激,流露著發展自信。
中午十二點多鐘,我們一行驅車前往今天第二站--龍鳳鎮貓子山村。該村距龍鳳集鎮28公理,與本市太陽河鄉相連。全村有6個地名組,625戶2093人,現有茶葉面積4000畝。沿著一條新修的公路我們來到村支部副書記王書德家,一進屋,幾個村干部和龍鳳鎮“三萬”活動工作隊員正在“拉家常”,原來他們是在討論春雨來臨如何防水毀新修的公路事宜。當我們說明來意后,他們沒有向我介紹全村的情況,而是給我講述鎮財經所退休職工劉啟高組織村民修公路的故事,聽著講述,我仿佛進入了當年愚公移山的情景。盡管饑腸轆轆,但全然忘記了還沒吃午飯。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呆在機關工作已二十年,今天是我第一次親歷當代愚公:劉啟高不為任何私利,走村串戶組織村民投工投勞,修通本村至太陽河的公路13.6公里(其中太陽河鄉境內4.3公里);通過他的組織發動,沿途沒有一家因修路要一分錢的征地補償;修路籌資不夠,他貼進了自己的工資;為了趕工期,他經常深夜12點還在公路工地……
午飯時(準確地說是下午飯了),我特意給老劉敬了一口酒,我沒有多話,只說了一句“我真被感動!”。臨走時,我緊握老劉那雙纏滿膠布的手,盡管非常粗糙,但覺得特別親切。握著他粗糙的手,聆聽他樸素的話,站在他組織修通的路上,我感覺到許多許多。猛然間,我明白了龍鳳鎮黨委書記李在寅給我講的一句話:龍鳳鎮開展“三萬”活動是跳出“三萬”推進“三萬”活動。
2014年10月26日,晴,挖塘。
為積極響應省委“三萬”活動號召,團省委組織了第一批機關干部來到聯系點——天門市岳口鎮十豐村,開展“挖塘堰”活動。十豐村是岳口鎮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離天門市城區只需二十多分鐘的車程。沿路看到整齊漂亮的農民新社區,我不禁贊嘆農村變化真大,農村環境真美!
一下車,我們一行30多名年輕干部們就迫不及待地換上膠鞋,拿著鐵鍬,高舉團旗,沿著鄉間小道向目的地進發。冬日的清晨,雖然瑟瑟的寒風吹得臉有些發疼,但呼吸到夾雜泥土芳香的新鮮空氣,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撲面而來。
在十豐村當家塘里,挖掘機正在緊張作業。2008年,團省委與武漢千里馬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實施“千里馬”農村青年就業創業項目,共培養了青年挖掘機操作能手2000多人。“三萬”活動啟動后,團省委充分發揮這些青年挖掘機手的積極作用,迅速在全省成立了千支“千里馬”青年突擊隊,激勵他們在農村水利建設中大顯身手,爭當先鋒。這臺忙碌的挖掘機就是“千里馬”青年突擊隊之一。年輕的操作機手坐在高高的駕駛室里,紅紅的臉龐在團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精神。伴著轟鳴的機器聲,只見明黃色的機械長臂揮舞、挖土筑堤,為農閑時節的田野增添了幾分動感和生機。
2014年10月30日,晴,結對。
一大早,我和農村部鴻燕、建峰、何淼等幾位同事前往聯系點荊州市洪湖市。為堅持團的工作“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全省共青團系統在今年“三萬”活動期間,集中開展以“進村組、進學校、進田間;結對聯系農村創業青年、聯系農村留守兒童、聯系基層團組織;助農村繁榮發展、助青少年健康成長、助基層團的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三進三聯三助”活動。按照每個部門結對一個縣,每一名團的機關干部結對一個鄉鎮、結對幫扶1名農村創業青年和1名留守兒童的要求,我們如約來開展面對面的結對活動。
結對基層團組織
十點半,我們到達了洪湖市峰口鎮,曹市、萬全、戴家場等幾個結對鄉鎮的團委同志已在會議室等候。按照活動的安排,上午召開座談會集中調研鄉鎮團組織格局創新后的工作情況,聽取基層對團省委" 三進三聯三助”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參加座談會的都是八零后的年輕干部,思想活躍,積極熱情,充滿活力,我簡單地說明來意,大家打開了話匣子,踴躍的發言、交流。
“我是峰口鎮團委書記,是鄉鎮的黨委委員。團的組織格局創新把鄉鎮各類優秀青年人才聚集在團委班子里,極大地改善和加強了基層團的工作力量。我們充分發揮委員中信貸員、派出所民警、企業管理者和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的作用,積極參與文明鄉鎮創建,服務黨政中心工作,大力開展了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共青團系統’創先爭優’和各類青年文化體育活動,極大提升了鄉鎮團的工作影響力。我們的困難是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團委委員活躍不夠,特別是新班子成員的歸屬感和能力水平亟待提高,希望上級能切實加大對基層的支持力度,要多提供一些鄉鎮團干部學習培訓的機會。”
“我是曹市鎮團委書記,還擔任著鄉鎮黨委副書記,我們鎮里團委日常工作由專職副書記徐琴同志負責,工作中需要黨政重視支持的,我責無旁貸,竭力加強領導、優化環境。多年來團省委高度重視仙洪試驗區建設,累計在我鎮錦繡梅園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實施了30多個農村青年創業項目,扶持一大批農村青年創業致了富。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我鎮的水產養殖、水稻種植和畜牧養殖三大產業形成特色,僅向紅村就有從事黃鱔養殖的農戶49家。希望團省委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幫助我鎮農村創業青年做大做強。” 今年我省全面推進鄉鎮團組織格局創新,曹市鎮很好地落實了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兼任團委書記的要求。發言的是趙俊濤,他身兼兩職,是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優秀年輕干部。上任后,他帶領團委一班人圍繞黨政中心,突出抓好農村青年創業工作,鄉鎮團的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2011年十月份,他作為全省唯一的鄉鎮團委書記代表赴北京向團中央匯報工作,得到了書記處領導的充分肯定。
“我是戴家場鎮團委書記,還擔任鄉鎮黨委組織委員。團省委開展‘三進三聯三助’活動是支持基層,服務青年的一場及時雨,我希望上級團組織能調動各方資源,集中力量把結對聯系的工作做實做好。”
我認真地做好記錄。當前,共青團組織資源相對較少、團干部普遍年輕,特別是農村團的工作經費不足、陣地薄弱、干部缺乏等問題更為突出.許多團干部身兼多職,在條件極為艱苦、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滿懷激情開展團的工作,是守著一份怎樣的信念和責任啊!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與基層團組織一起共同做好新形勢下農村團的工作,需要我們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
結對農村創業青年
下午,我們分頭行動,深入村組,與結對聯系的創業青年和留守兒童見面。我結對的創業青年是曹市鎮養雞專業戶黃喜明,30多歲,中等個頭,一位忠厚、勤勞的青年農民。在他寬敞的、裝有自動喂水裝備和專業控溫設施的雞舍里我們攀談起來。
“黃師傅,辦這個養雞場多久了,共養了多少只蛋雞啊”?
“時間不短呢,有8年了,養了1萬多只。”
“那您是位養雞專家呢,技術上應該很成熟了。”我贊嘆道。
“方圓幾十里養雞的農戶都是他帶動下發展起來的,我們鎮就數他的蛋雞養得最好,產蛋量高”,隨同的趙書記插話道。
問談中,我了解到黃師傅的雞蛋銷售并不穩定,受市場行情波動大,沒有人收的時候,就只能裝箱暫時放在倉庫里。
走出雞舍,我拿出一張《農村青年創業能手信息采集表》請黃師傅填寫。他搬來了椅子,請我們坐下,邊填寫,邊給我們介紹起他的創業史。原來他的父親養蛋雞有二十多年,在父親的影響下,黃師傅兄弟倆子承父業辦起了養雞場。以前,兄弟倆養的蛋雞加起來不到4000只,一人也只有一個簡陋的雞棚,上不避雨,下不擋風,條件極為艱苦。2010年,團省委把兩兄弟的養雞場都納入了首批農村青年創業“田園小康”項目,在資金、技術、信息上給予了支持,幫他們改善了生產條件,逐年擴大了養殖規模,現在已建成了四個高標準的雞舍,光他的兩個雞舍年純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2010年,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到湖北考察,親自到他的養雞場調研,鼓勵他加快發展,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感謝共青團,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我。我現在發展起來了,一定不忘報答社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那些創業起步的青年人,讓更多的人富起來!”黃師傅真誠地說。這是農村青年對團組織的肯定和追隨,更是對我們這些團干部的勉勵和鞭策。
臨別時,我向黃師傅介紹我省農村共青團工作正全力推進的“雙帶雙新”工程,就是要通過聯系和服務像他這樣的農村青年創業能手,幫助他們做大做強,努力實現“帶頭創業致富,爭做新青年;帶領群眾致富,建設新農村”的目標。我還建議他把當地蛋雞養殖戶都組織起來,成立曹市鎮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統一的商標,在技術、信息、資金、銷售上互幫互助,通過抱團發展,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把產業做大,實力做強,把品牌叫響。趙書記也當即表態,將由鎮政府出面協調,鼓勵和支持這個合作社早日建成,發展壯大。
結對農村留守兒童
看望顏家瑞小朋友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他是我提前請趙書記幫我聯系的一位留守兒童,10歲,父母都在廣東佛山打工。我們是在學校門口見到家瑞的,由班主任汪老師帶到我們面前,瘦小的個子,靦腆的笑容,一副聰明機靈的模樣。我們請家瑞和老師上車,一同去家瑞的家里看望。
一路上,我和家瑞交談起來。家瑞告訴我,他上五年級,成績還不錯,班上第八名,喜歡數學。他還告訴我,現在有校車來接送上下學,都是新車,比以前自己搭車強多了。
“住這么遠,午飯在哪里吃呢?”我繼續問道。
“學校有食堂。”家瑞答道。
“伙食怎么樣?一般做幾個菜,有沒有肉,能吃飽嗎?”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不禁擔憂農村小學的食堂是否能保證孩子的營養。
“還可以,有兩個菜,有的時候有肉吃,能吃飽。”在一問一答中, 車停了下來。
家瑞的奶奶接待了我們。通過交談得知,家瑞一滿周歲,他的父母就去廣東打工了,平時只有祖孫三人在家。兒子媳婦每年才回來一兩次,每個月往家里寄生活費,想孩子了就打電話,今年暑假還把家瑞接到佛山團聚,住了一個多月。小家瑞在爺爺奶奶的精心照料和父母的關心掛念下長大,很健康、很懂事,學習成績也不錯。“家瑞快要過10歲生日了,他爸媽今年準備提前回來,多陪小孩住一陣子。”奶奶介紹道。是啊,哪個孩子不渴望父母的呵護,雖然遠隔千里,只要能時時感受愛的存在,留守孩子也能像小家瑞一樣擁有幸?鞓返耐!
見到家瑞的班主任汪老師,奶奶關心地問起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瑞性格蠻陽光,學習也很認真,在班上還當上了學習委員”。得知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奶奶拉著老師的手一再感謝。“家瑞蠻聽話,讀書我還不操心。他爸媽不在家,我最大的責任是讓伢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以前上學坐私人的車,二十多個伢擠一個小面包,密不透風不說,沿路就是水渠,我天天是心驚膽戰的,就怕出意外,F在好了,學校統一安排了校車,座位寬,又安全,還有老師隨車招呼,真是周到啊!”難怪剛才小家瑞和我說起坐校車的事那么高興,這可是解決了祖孫倆的一塊心病啊!
馬上就是元旦了,小家瑞也將迎來十歲的生日。我拿出提前準備的一件羽絨服和一套《兒童文藝》,作為禮物送給他。新衣服正合身,書籍也挺喜歡,在大家的鼓勵下,家瑞以一個標準的隊禮表達了對我的感謝。
考慮到家瑞下午還有課,我留了聯系方式,和他們一一道別。
到達武漢,城里已是燈火闌珊。行駛在滾滾的車流中,回想這一天的點點滴滴,我不禁心潮起伏。用心相對,用情相聯,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我們以結對的方式,在繁華的城市與寂靜的鄉村間搭建了一道七彩的虹橋,縮短了機關與基層的距離,密切了組織與青年的聯系,在陽光的照耀下,傳遞著融融的暖意。
“三萬”活動,讓我們腳印農家,在基層尋找著力點,在基層呼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心頭的那份責任感、使命感強更加明晰起來。
我們今天要清淤的這口塘,是典型的碟子塘,蓄水量不到3000立方米,遠不能滿足周邊農田灌溉的需要。這次整治的目標是把塘堰面積擴大到12畝,蓄水量超過20000立方米,不僅解決50多戶,一百多人的人畜飲水問題,也使臨近村組農田灌溉受益。
聽說團省委干部要來挖塘,附近的村民早早挑著箢箕來到這里,他們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看到城里人和他們一起參加勞動,臉上露出友善的笑容。考慮到機關干部大多沒有干過農活,帶隊人員把大家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安排一名當地村民作指導。
“第三組,跟我來!”一位年近七十歲的老爹爹被指定帶我們這個組。
“男的負責挑(泥),女的負責裝(泥) ”!帶隊人員講明了勞動要領、劃分了責任區域,年輕的隊員們紛紛脫掉外套,跳進淤泥中,歡快地干了起來。
“老人家,您是本村人吧”?
“是啊,五組的”。
“村里的年輕人呢,您這么大年紀,還出來干重活啊”?
“年輕人都去打工了。三十年前,我親自參加挖了這口塘堰,今天的清淤我也不能落后啊。”邊勞動,我邊與爹爹拉起了家常。交談中得知,老人的兒子在鎮上做零工,村里幾十個年輕伢不是在廣東打工,就是在附近岳口工業園上班。他和老伴種了兩畝多地,今年春旱,隊里塘堰裝不住水,家里水稻受災減產了四成。我們整治的這口塘是由原來十多個小塘堰拼接而成的,由于三十多年沒有清淤,這些小塘堰基本喪失了生產生活用水的功能,F在農村政策好,城里的干部住到村里開展“三萬”活動,幫他們挖塘堰、清水渠、修泵站,明年干旱再也不愁了。“干部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心實意幫我們做事,我們打心底高興啊!”老人豎起大拇指,直夸黨和政府為農村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
“用腳把鍬踩下去,挖泥就省力些”。在老師傅的示范下,我們幾個女干部挖泥裝筐的動作變得熟練起來。
“少裝一點,兩邊要上一樣多,挑起來才平衡。”細心的同伴喊道。
“沒事,多加點,挑得動!”我們農村部的男同事茂林干勁十足。他是團省委今年“三萬”工作隊的常駐隊員,在隊長勇政書記的帶領下,提前到村里開展摸底調研、宣傳政策、籌集資金等前期工作已有一個多星期了。今天看到大伙兒都來參加“三萬”,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把腰挺直,扁擔放在肩上,站穩了再走”!厚倫書記也挑著箢箕走了過來。
“來,來,我們來給書記壓個擔子”!調皮的同伴們起著哄。
“好,隨便裝,別客氣”!沒想到才華橫溢的書記,干起農活來也一點兒不含糊。
大家爭先恐后地挑泥筑堤。
到正午時分,原來淤積嚴重、雜草從生的舊塘堰煥然一新。我仿佛看到新塘堰蓄起了一汪清水,汩汩流入綠油油的稻田,也流入了農民群眾的心田。
半天勞動結束了,塘堰的清理還在繼續,十豐村村民仍在濕滑的泥塘里忙碌著。半天時間,我們動真情、用真心,服務了群眾,也教育了自己。 我們本都來自基層,我們所食的一粥一飯都來自田地。只有灑下汗水,才能換來豐收。只有深入基層,切實了解群眾所需所想,所盼所愁,我們才能拿出切合實際的決策和舉措,才能把好事、實事真正做到人民的心坎上。
我更深深感到,新時期團的工作,要創新思路,創新手段,最大程度地調動青年資源,把優秀的力量整合起來,才能發揮1+1>2的效應。
【機關干部的民情日記最新】相關文章:
最新民情日記05-30
最新扶貧工作民情日記06-16
最新民情日記3則05-30
2015最新民情日記06-30
2014最新 民情日記范文精選08-25
最新2016社區民情日記范文06-05
最新社區民情日記范文05-30
最新駐村干部民情日記06-04
最新聯村聯戶民情日記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