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青年下鄉日記
中國知青在共和國的歷史中并非了無痕跡,知青的歷史已被深深地刻入歲月的年輪。歲月如歌。接下來為你介紹的是新青年下鄉日記范文,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可以幫到各位。
新青年下鄉日記篇一
大學生是一個擁有智慧、創造力和活力的知識群體,農村是一個大有作為、飽含機遇的新天地。作為“新青年”主體的大學生應該主動將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與農村的資源相對接,在助力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把握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江大學子,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黃陂人,生長在農村,也時刻關注著農村。
大江大湖大武漢,好山好水好黃陂。素有江城后花園之稱的黃陂區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新興城區。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服務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黃陂農村地區也散落著初成規模的農家樂。但是,無論是景區的開發還是鄉村旅游的拓展,都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而今,“新青年下鄉”活動正好為助力黃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大學生群體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程度相對較高,高校也有較為成熟的創業平臺,政府對大學生創業也有政策支持。通過“新青年下鄉”的活動,可以充分將高校創業資源、大學生群體的智力資源和農村旅游資源相結合,了解當地民俗文化,開發設計旅游產品,挖掘個性定制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學生創業服務農村,既能讓大學生學以致用,實現大學生個人的發展,也推動魅力鄉村的建設。
為了城市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沒有兒女的照顧,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孤寂的心,需要呵護和慰藉。倡導“新青年下鄉”,送文藝匯演、送醫療服務,開展日間托管,讓大學生以青春活力傳遞知識,以專業優勢服務農村群眾,彰顯的是一座城市關心老人、關愛兒童、關注農村的大愛情懷。
新青年下鄉日記篇二
我們為何會留戀一座城市?因為認同。這種認同,最直觀的是來自對這座城市物質生活水平的認可,但最重要的是對這座城市文化的認同。
認同的基礎源自了解,而了解的前提則是親近。因此,唯有親近武漢,我們才能了解武漢;唯有了解武漢,我們才能認同武漢;唯有認同武漢,才能扎根武漢,建設武漢。武漢市啟動“新青年下鄉”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武漢在城市發展中不忘農村建設的人文情懷,感受到了一座城市最真誠的邀請。
大學生是一個擁有智慧、創造力和活力的知識群體,農村是一個大有作為、飽含機遇的新天地。作為“新青年”主體的大學生應該主動將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與農村的資源相對接,在助力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把握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江大學子,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黃陂人,生長在農村,也時刻關注著農村。
大江大湖大武漢,好山好水好黃陂。素有江城后花園之稱的黃陂區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新興城區。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服務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黃陂農村地區也散落著初成規模的農家樂。但是,無論是景區的開發還是鄉村旅游的拓展,都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而今,“新青年下鄉”活動正好為助力黃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大學生群體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程度相對較高,高校也有較為成熟的創業平臺,政府對大學生創業也有政策支持。通過“新青年下鄉”的活動,可以充分將高校創業資源、大學生群體的智力資源和農村旅游資源相結合,了解當地民俗文化,開發設計旅游產品,挖掘個性定制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學生創業服務農村,既能讓大學生學以致用,實現大學生個人的發展,也推動魅力鄉村的建設。
為了城市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沒有兒女的照顧,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孤寂的心,需要呵護和慰藉。倡導“新青年下鄉”,送文藝匯演、送醫療服務,開展日間托管,讓大學生以青春活力傳遞知識,以專業優勢服務農村群眾,彰顯的是一座城市關心老人、關愛兒童、關注農村的大愛情懷。
百湖相擁的武漢市,因水而興,參與“四水共治”,營造生態武漢,宜居武漢,是每一位武漢人的共同心愿。大學生群體不僅可以開展科研實踐,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直接參與水污染的治理,也可以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傳遞水資源保護的小知識,為打造綠色武漢貢獻力量。
新青年下鄉日記篇三
在山坡街紅星村,李海燕書記深入山坡街紅星村武漢味美呆食品有限公司,調研農副產品加工流程,與村干部和企業負責人洽談“科技支農”服務項目,支持同學們利用專業實地探索機械加工替代傳統手工的可能性,觀看機電工程學院無人機團隊為該村拍攝宣傳視頻,鼓勵同學們為美麗鄉村建設和招商引資做好服務。
在湖泗街肖家垅村,鄧院方校長走進了敬老院,慰問老人們生活狀況,與初等教育學院師生共同參與到中國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活動中,用柳條沾水通過“祓禊”為小朋友們送去祝福;在湖泗街山城村,鄧院方校長走進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在這里開班的'“少兒美術興趣班”,觀摩志愿者利用美術知識幫扶留守兒童的情況。
在舒安街瓦窯村,劉曉天副校長走進農戶家中了解村民生活現狀,觀看外語學院學生與瓦窯村共建的“鄉村腰鼓隊”文藝表演,鼓勵同學們要持續將青春和激情帶到農村來,并帶頭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生產,幫助村民種植經濟林。
在湖泗街鄔橋村,段永發副校長參與到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科技體驗活動中去,通過為村民提供VR體驗、平衡車體驗、智能打印展示等,打開了村民們的視界,并親手為留守兒童送去了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用心學習。
在舒安街八秀村,屈果副校長帶領建筑工程學院“新青年下鄉”服務隊開展“生態興農”活動,為村里面種植80棵丹桂樹。
在山坡街賀站村、建國村,杭勇敏副校長走訪留守兒童家庭,了解其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指導學前教育學院“新青年下鄉”服務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幫扶。
新青年下鄉日記篇四
3月31日上午,我校與江夏區舒安街“新青年下鄉”活動座談會在舒安街道辦事處舉行,團市委副書記柳新應邀出席并講話。團市委青年工作部部長隋鵬,團市委機關黨委書記汪峰,團區委副書記薄鵬舉,舒安街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范文,舒安街黨工委組織委員帥丹,舒安街團工委書記徐婷,校團委書記楊金生及我校“新青年下鄉”師生代表參加了座談會。
座談會上,來自我校外語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職業網球學院的師生代表,分別就“新青年下鄉”活動以來走村入戶、民情調研、活動開展等進行了交流,重點匯報了根據各自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專長,結合結對村特點和需求,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并提出在活動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舒安街黨工委組織委員帥丹、團工委書記徐婷根據街道和結對村的情況,分別“開單子”拿出活動需求,希望能夠借助學校的學科專業和大學生的力量實現六個方面的項目推進;校團委書記楊金生針對街道需求,結合市委對“新青年下鄉”活動的最新指示精神,分析了當前學校在舒安街開展活動的實際狀況,“抓方子”給出了落實活動項目的對策和建議;團市委青年工作部部長隋鵬、團區委副書記薄鵬舉分別就“新青年下鄉”活動最新政策解讀、下鄉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事項等,“牽鼻子”式的給予了提煉總結;舒安街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范文將擬定的`“新青年下鄉”重點工作項目與校方進行磋商,“提領子”式的分析討論了前期工作情況及項目落地可行性。
團市委副書記柳新肯定了我校和江夏區“新青年下鄉”活動取得的成績,強調指出“新青年下鄉”活動不是志愿者活動,而應作為大學生的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和了解社情國情民情的教育課;希望校地雙方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市委對“新青年下鄉”活動工作定位和活動立意,強化一班結對一村,不要搞組合,實現結對十接力,長期聯系;鼓勵大學生走進農村了解村史、村民生活狀況、貧困戶情況,結合實際,通過大學生的青春活力、知識技能改善農村村風、村貌,加強農村精神家園建設,也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思想受教育,對武漢產生感情,并最終留漢助力武漢發展。
新青年下鄉日記篇五
3月9日,我所在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新青年下鄉”志愿服務初教小分隊8名同學,乘車奔赴活動目的地——江夏區山坡街碧云小學。
車程很長,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我一直在想象和孩子們見面的每一種樣子,他們會不會很怕生,會不會很害羞,又或者我們精心準備的一切可能他們不能接受。一路忐忑,直到看到這群孩子臉上的笑容,我才松了口氣。
在這里的大部分孩子,父母為了生計背井離鄉,大多被托付給爺爺奶奶撫養,成為了大家口中的留守兒童。作為志愿者,豐富他們課余的生活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和我的同學們準備了剪紙作品、手工藝品,希望孩子們會喜歡。
在了解剪紙作品的時候,我身邊的小朋友突然對著我說:“姐姐,我喜歡剪紙,我要貼在自己家窗戶上。因為過春節我家就貼這個,春節我盼的爸爸媽媽就回來了。”聽她這樣說,我一時回不上話。
對于春節那幾天父母的陪伴,我無法感同身受這些孩子們是多么渴求,我只能把我會的最好的都教給他們,讓他們用在自己最愛的節日,送給最愛的人。“那你們愿不愿意把親手做的剪紙作品送給爸爸媽媽呀?”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愿意!”
在我和同學們的指導下,孩子們認真學、認真剪,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這堂課也在孩子們的笑聲中結束了。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背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少年強,則國強”,我感覺任重道遠。孩子們,一定要等老師下次再來,把我有的最好的都教給你們。
【新青年下鄉日記】相關文章:
下鄉日記07-03
下鄉的日記04-23
下鄉日記民情日記07-02
拉薩下鄉日記民情日記07-04
下鄉民情日記07-02
下鄉駐村日記08-25
下鄉扶貧日記大全07-03
關于下鄉支教的日記03-25
下鄉日記600字07-03
下鄉扶貧的民情日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