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感悟:時代永遠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殺死中年的,并不是氣勢洶洶的90后,而是不要只是因為你年輕肯老實尊嚴地做個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
14年前,剛剛退學的韓寒,帶著自己剛剛出版的《三重門》參加央視一個叫做《對話》的節目。
在整個節目的錄制過程中,他被當作一個犯罪嫌疑人一樣對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專家認為他只是曇花一現,還有一個扎著麻花辮的女觀眾說韓寒是“土雞”——理由是韓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樣用OICQ和ICQ。甚至,為了反襯韓寒的失敗,他身旁還坐了一個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黃思路。
14年后,我去參加央視一檔節目的錄制,內容是“非一般年輕人”的演講,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學家,有創業者。
演講者都朝氣蓬勃,而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位置非常尷尬,我和一群從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觀眾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腳不著地,舉著一塊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熒光板,帶著詭異的慈祥笑容,聽這些年輕人上臺演講。
我們這群老年人,并不像當年《對話》節目中的專家一樣,是年輕人的評委,而是對年輕人喪心病狂的贊美者。
我們在每個演講之后發言,場景介于中學生演講比賽和“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之間,每個人都生怕溢美之詞被他人搶去,因而抱著話筒無休止地進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顆種子/一朵花/一棵樹/一根蠟燭……”最后聲嘶力竭地以諸如“青春無敵!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為結束,非常累。
那次錄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應用軟件的CEO,90后,非常瘦小。他抱著一個大狗熊玩偶上臺,一上臺就把狗熊扔到臺上,說:“我覺得這個讓我抱熊的導演特別傻。”
他的演講里不乏豪言壯語,例如“明年給員工派發一個億利潤”之類。而臺下的大學生,則在每一次聽到“第一桶金賺了100萬”、“阿里巴巴用千萬美金收購”這類句子時,羨慕地齊聲嘩然。
他的演講,雖然充滿了明顯的夸大和對他人的不屑,可卻獲得了當天錄制時最大的掌聲,以及最熱烈的溢美。
前輩們的興奮,在于終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親眼看到外星人時,發現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銀色大頭娃娃。那個年輕的CEO符合社會對于90后的一切想象:輕狂、自我、混不吝。
節目播出后,他的演講視頻在社交網絡上風靡,配以這樣的標題:“90后的話,惹怒了所有的互聯網大佬”;“90后的一番話,讓全世界都沉默了”。
當我看到播出的節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輕視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樣大力地鼓掌、賣力地歡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參與韓寒節目錄制的中年人,當年臺上的那些中年專家。他們還在嗎?他們依然怒不可遏嗎?還是成了舉著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聽到“追逐夢想”、“初生牛犢”幾個字,就在煽情的音樂中熱烈鼓掌呢?
不久前,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別”——他將告別學術界。而一直與年輕人為伍、為師的他,同時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關系結束了。
他這樣寫道:“對60后、70后我有點理解,80后多少有點理解,對90后我完全不理解。網絡時代的青年的選擇,無論你支持他、批評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輕人根本不聽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師的角色,我必須結束。最好是沉默地觀察他們。”
錢理群老師以驚人的真誠與坦率,承認自己并不了解年輕人,而且,年輕人也已經不需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輕人”的形象被各個廣告公司和商家以動畫、PPT、視頻等各種工具描繪。他們青春、朝氣、夢想、活潑。PPT里的年輕人,他們穿著褲襠快貼到地上的牛仔褲,戴棒球帽,有時腦袋上還掛著一個巨大的耳機,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畫和已經過時的火星文,配以凜冽的潑墨字體:“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無極限!”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一方面,因為青年是巨大的消費群體,青年對于文化產品和商品的喜新厭舊的選擇,對市場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商家和媒體企圖用文案大號加黑的網絡流行語,來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似乎不說“約嗎?”、“挖掘機到底哪家強?”,就會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后面。他們忽略了那些網絡流行語已經令人深惡痛絕的事實。其產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朋友圈發標題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視頻一樣令人尷尬。
中年人對年輕人毫無原則的贊美,大概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于愧疚:他們并沒有為下一代建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為互聯網上被熱烈討論的事件,原委是優酷作為視頻網站的巨頭,剽竊了幾個少年的創意。所有人都聲討優酷,不僅僅是為青年鳴冤,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都有過由于年輕而不被認同和重視的經歷。
70后、80后都曾有過急于獲得認可的青年時期,因此,他們滿懷愧疚,使得當今90后幾乎一出世,就具備與生俱來的被認同感。
作家阿城寫過:“兒童時便真實地做一個兒童,不要充大;青年時便熱情地做一個青年,狂一些也沒關系;中年時便認認真真地做一個中年人,為家庭為國家負起應負的責任,自有中年的色彩與自豪。非要擠進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凈也仍有一片青,很尷尬。”
殺死中年的,并不是氣勢洶洶的90后,而是不肯老實尊嚴地做個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
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年輕人將要生活的時代,真的因為有大量的贊美和認同,而變得更好了嗎?
高校成為勵志演講者聚集的地方,年輕人激動地在本子上寫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有人都念叨著馬云的語錄:“夢想是要有的,萬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轉椅上,像從阿拉丁神燈里冒出的妖怪一樣說道:“你的夢想是什么?”好像你只要敢說,他就能讓你實現。
這是時代為年輕人制造出來的一種幻覺:只要有夢,追逐幾步,就能成功。
打開電視或者網頁,你會發現滿世界都是“夢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賽得了冠軍,創業獲得了B輪融資,實現了環球旅行,等等。整個社會熱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嗎?不,但也并不是最壞的。
時代永遠是一樣的,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時代永遠迎接小部分人,卻拒絕大部分人。時代只允許小部分人成功,而讓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羅所說的那樣——“處于平靜的絕望之中”。
夢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薔薇色的。年輕人要面臨的未來,環境前所未有地惡化,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技術進步帶來人力需求急劇減少。同時,還有修改這個社會游戲規則的無力感,政治和社會參與的無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責任,并不是繼承來的,而是從世界中獲利,把壞的推倒,改造出一個更好的世界來。如果失敗,下一代再來。
臺灣作家張鐵志曾寫道:臺灣年輕人已經從“物質時代”進入“后物質時代”。當他們發現開一家咖啡館、舊書店、面包店的“小確幸”也難以實現的時候,就開始爭取更大層面的進步,比如環保、公益、政治環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復上一代的虛張聲勢與言不由衷,繼承上一代的狹隘與欲望,那便不配獲得掌聲。如果青年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以便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那么也不配獲得掌聲。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為之奮斗、讓其實現。年輕,也不是被贊美的全部理由。
【人生感悟:時代永遠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相關文章:
永遠只后傷感的句子01-18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07-09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實力的人03-25
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07-11
趁你還年輕人生感悟(通用6篇)08-19
專家建議年輕人注重基層鍛煉機會11-12
年輕人勵志人生格言12-27
找工作:年輕人勿因待遇差放棄機會11-28
勵志故事: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07-09
適合年輕人生日祝福的句子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