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那么難?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最終還是要大學生自身去解決的,也只有大學生自身才可以解決掉。當大學生在埋怨社會殘酷,經濟低迷,擴招過多,企業太刁,家境不好,學校太破時……請大學生朋友們拍拍自己的腦門,握握自己的拳頭,伸伸自己的腿腳;把鞋帶系緊了,把頭腦清洗了,把眼睛睜亮了,振臂一呼:至少還有我自己!大學生的就業/職業從來沒有今天這么嚴峻,讓我們高唱著國際歌站起來為自己的職業前程奮爭吧,為實現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而奮斗吧,無論結局如何,你都要為自己拼搏一番,折騰一番,別等別靠,勿倚勿賴,因為在就業/職業上,沒有人可以為你的前程買單!
1 好工作新標準
一,什么樣的工作是好工作?
什么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對于這個問題,大學生們在小時候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們小時候,父母和師長們就時常給我們灌輸好工作的標準,在他們來說只要我們好好讀書,可以考上大學后,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可以到國企吃大鍋飯,可以去銀行郵局拿高福利,可以去外企當小白領,可以當國家公務員……給我們的憧憬就是上了大學找到了工作就擁有了一切,就可以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了。
所以,當我們經過了高中的奮爭掙扎升入了大學之后,我們就誤以為前程就無憂了,就有保障了,所以我們就游戲大學了,到臨畢業時我們才發現我們根本找到父母師長們的所謂好工作,甚至還一般工作也是個問題,這時候我們疑惑了?為什么處在高知高學的今天,大學生也會待崗,也會畢業就失業,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
當在校大學生為前程擔憂疑惑時,畢業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人們也在為工作為前程擔憂,他們也在迷惑著,自己做的n年的工作竟找不到滿足感成就感,竟然在數著指頭混日子,雖然他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房有車了,工資獎金分紅也好多了,怎么就沒有工作的激情呢?怎么就不喜歡所做的工作呢?
無數的職場事實告訴我們:大家都有個工作,也是以前認為的好工作,但是經過幾年甚至不到一年時就發現自己不喜歡了,就感不到成就感了,所以不得不友重新思考定位自己了。其實,從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對我們曾經所認為所判斷的好工作的標準進行反思和批判了。
工資高的,崗位高的,福利好的,國家壟斷企業的,國際500強的,滿足這其中的一條或幾條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這就是我們以前的評判標準,至今也在廣泛發揮影響的影響。
二,這樣的工作真的是好工作嗎?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傳統的標準。工資高點,福利好點是經濟報酬,在資源有限的時代里經濟報酬是人們提高生活水平的直接杠桿,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溫飽向小康邁進的社會里大家都對錢也只以錢為唯一的成功衡量標準,而這是個談不上對錯的問題,但這里要強調的是,“錢”其實只是一個勞動后的結果性報酬,是個改善生活的手段。我們賺錢的目的并非是要天天點錢,也不是以積累財富為人生幸福的唯一砝碼,錢只是個實現這些目的的一個手段,當然錢這個等價物可以很方便的交換到我們所希望要的東西。所以,由此推導到工作上就是,好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而是可以對提高生活品質做出最直接最大化的改善,可以最終水到渠成的以錢為結果性等價物來實現我們的理想的。
接著說職位高點,職位高點意味著位高則權重,權重則利多,也就是說,一個高一點的崗位最終還是體現在經濟回報上,有更多的工資和福利,分紅等,這和上個工資的分析是一樣的;當然權利大一些,還可以進行一些明里暗里的交易,以獲得更大更多的經濟回報,從而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不排斥有的人把位高定義為施展抱負的手段。
國家壟斷企業,大國企,像通信,鐵路,銀行,汽車等一些以國家權利意志為壟斷的企業可以產生更好的福利,所以,抱著向小康邁進心理的人們對國企抑是趨之若鶩,工作也不管干什么,怎么干,只要是為國家干就拼命的進。
國際500強更多的是以市場化來壟斷占有市場的,那里有著優雅的辦公環境,完善的培訓機制,誘人的薪酬制度和國人朝圣般的羨慕和買賬,所以,有需要有追求的人們無一不以進外企為榮。人們果不其然地把這個也當作了好工作的一個標準。
描述上述標準并不是要否定這些標準,從人們的外在追求和內在需要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職業的不適應不滿足就在這個無可厚非的標準中誕生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些只是外在的標準,人們在趕路時過度的重視了外在標準和要求而忽視了內心的感受和價值。
三,好工作新標準的依據是什么?
好工作新標準的依據是注重內在,攀登外在,實現內在外在的有機互動。
從人和世界的互動來說,人們要追求的是內在價值的實現,如職業興趣的滿足,職業理想的實現,但這些內在追求是要通過內在與外在并最終要借助于內在來實現的,所以,在追求最終的目標過程中,尤其是在這個素食時代里人們被攪得只考慮了外在要求,而忽略了內在的感受和塑造,也摒棄了內在與外在的互動,而僅僅單純的考慮了外在這一個因素。簡單的說就是,人們的內在追求是要通過內在的成長來實現的,而外在的實現則是通過內在與外在的互動來實現的。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想實現幫助人培養人的愿望,在經過測評和分析,內省等等步驟的判斷下你選擇了人力資源總監這個目標崗位,那你要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從常規的晉升通路來說,你可能從培訓助理或其他模塊的助理這個較低的入門崗位做起,接著做培訓專員,培訓經理助理,培訓經理,然后再跨模塊做個行政經理或薪酬經理等就可以做人力資源總監了,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確定行業領域,你要學習培訓及人力資源的直接和相關知識,你要進個目標企業做培訓工作,你要在沿著通路時走個性化的晉升之路,你也要培養與人打交道的興趣,培養細致洞察溝通傾聽的能力,你要掌握相關的人事軟件的技能,你要有耐心耐勞的意志,還要專注于自己的理想,你也要塑造自己外向適合與人交流的性格,你要適應人力資源工作方式,你要適應這個工作所決定的生活方式。
那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上述案例的內在,外在的對應關系。你有幫助人的愿望是你的內在追求,你要做人力資源總監來幫助人這是你的外在追求,從助理做起的那個晉升通路是你的外在通路,行業,企業的選擇你的外在平臺,你學的人力資源的知識,技能,能力是外在要求,你要塑造的興趣,性格,理想是你的內在素養,你要適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內在與外在的互動。
用這個理論來分析上面的那個傳統標準就會很明確了,目前是很多人是顛倒和迷失了內外的關系。一些人為了當上人力資源總監,而忘了他的內在價值追求——幫助人培養人。在找工作時單純的著眼于了所謂的三高(高薪高位高福利),已經忘了他為什么找培訓助理那個工作了,已經為了外企或國企的手段所困惑忘了要達到的目的了,所以一個很可笑的現象發生了,一個為了追求內心價值理想的愿望在外在道路選擇面前迷失了,偏離了,從而導致了做著與目標和興趣/理想無關的工作,而如此忽視內在需求的工作又怎么會讓你滿意呢?
四,好工作的新標準是什么?
好工作的新標準是“職業五即”!
第一是所學即所做,知識與工作的持續性。一個好工作一定是把自己的“所學”充分利用的。我們大學的教育投資很大程度上壓在了專業的學習上,無論你所學的專業你怎么選的,在中國目前的這種大學教育體制下是一定會如影相隨的伴你四年的學習時光的,但這種專業的不恰當選擇性注定了會造成諸多的不喜歡不適合不匹配,所以,我們這里的所學指的是你喜歡的想要在此長遠發展的專業知識,可能你所學的專業,也可能是你自己私下所學的。
你在大學里辛辛苦苦鑄造的“所學”在找工作時一定要派上用場的。好一點的效果是你按照“所學”的領域找工作,以便讓自己的“所學”在工作中有更長遠的發展,從而最終培養出核心能力。因為你在大學里選擇的“所學”是你自己的喜好選擇,是代表了你的一定追求,你要把這種持續性保持下來,當然也不排除選擇的失誤。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大學生學了四年的專業或自學的知識,找工作卻與其“所學”很不相關,這無形中不打自招的承認了大學投資的失敗,當然大學里還有其他無形的東西,這里所要說的是職業選擇要與“所學”保持持續性,否則四年的學習相對的就終止了,又要在工作中重新開始,無形中延遲了實現自我的時間。
第二是所做即所樂,工作與興趣的趨同性。 一個好工作一定是結合自身最大興趣在里面的。上面的“所學”已經在知識層面把興趣融合在里面的。興趣才是最大的老師,興趣才可以產生不竭的動力和激情,所以,找到一個和自己的興趣趨同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目前很多大學生的悲哀在于自己喜歡的工作沒有做,卻長久的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且還沒有馬上轉換的意向,畢竟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走了好遠好遠,要馬上換路還有些舍不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是因為迫于生存的壓力,準備的匆忙和忽略內心的價值所導致的。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好解決的,那就是在大學時沿著興趣去學習,去塑造,然后找工作時沿著“所學”去選擇工作就可以了。
第三是所做即所能,能力對工作的勝任性。一個好工作一定是在你能力和潛力范圍內可以勝任的。大學生目前的一個現象是能做的工作不想做,想做的工作不能做。這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大學生對自身的一個不了解的問題,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專長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潛力在哪里,必然導致這種問題。
在分析自我得當的情況下,如果所做的工作你不能勝任,原因要么是你不勤奮,要么是你選擇失誤。但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而導致選擇了不恰當的工作。了解自己一方面是通過職業測評,別人評價,成功業績等外在手段來診斷自己,另一個就是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分析,兩者相結合是可以判斷出自己的優勢能力范圍的。還要強調的是,在正確選擇的基礎上是可以通過理想或壓力來針對性挖掘出適合目標工作的潛力的。
第四是所做即所愿,工作與理想的一致性。 一個好工作一定是和職業理想一致的,有直接關系的。好工作是可以為實現職業理想做出奠基的,是職業理想要求下的一個晉階手段。我們所做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內心的價值追求——理想的達成。所以,不要為了做工作而做工作,而要為了實現理想去做工作去選擇工作。
要從具體的個性的工作中找到支持理想實現的關鍵因素,從而針對性的學習完善這個因素。最忌漫無目的地胡亂做著各種工作,但忘了做這份工作要為理想做些什么。如此這般的人,只會落下趕了好遠的路,但卻從來沒有接近目的地的悲慘結局。
第五是所現即所求,通路對目標的支持性。一個好工作一定是在這個既定通路上可以越來越接近職業理想的。每個工作都有著客觀的既定的職業晉升發展通路,所以當你選擇了一份工作,不單要看這個工作本身是否和職業理想一致,還要看這個工作的晉升通路是否對職業理想有幫助,否則,只是這個工作本身對職業理想有幫助,而其向上的發展對職業理想的支持不大或沒有,那你向上發展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你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職業理想——內在的價值追求,而是沿著這個既定的職業晉升發展通路發展下去。
好工作的新標準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最大成就感,最大化的支持內在價值追求——職業理想的實現,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至高精神境界。而這個新標準的制定前提就是假設人最看重的是自我實現的內在感受。事實證明,不斷超越自我,滿足內在追求的人是可以逐步實現外在需要的,而且也只有內在的最大化發展才會導致外在進一步滿足,當然這個標準也有另外,那就是對職業價值觀極端外在和極端內在的人并不適用,如篤信吃喝拉撒就是人生和已經亂了套的精神病人。
2、 好工作新找法。
一, 以前是怎么找工作的?
澄清了好工作的新標準,就相應產生了好工作的新找法,新標準的樹立決定了新找法的確定。
我們這里要澄清的是,傳統方法并不是沒有效,對于找到一份工作這個簡單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在短暫的時間不充分的準備下是很招適合自己的好工作的。新找法注重的在遵循好工作新標準的要求下,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們不能絕對的孤立的看這個問題。
先讓我們看看大學生傳統的找工作的方法。
第一種是按照慣例是每年的11月20日(現在是有些企業和高校迫不及待的提前了)國內外各個大企業在校園舉辦招聘會,企業的人事人員在校園做宣講,畢業生們照著流程投遞簡歷,這個過程中很多大學生也采取海投的辦法,在他們看來說不上哪個企業就看上自己了,所以這個“機會”是絕對要爭取的,這是一種途徑。
另外就是由政府或高校專門為畢業生們舉辦的專場招聘會,其規模較大,但企業較雜,許多學生會像趕集一樣趕招聘會,所以招聘會那種排隊分流擁擠的場面永遠充斥著招聘現場,在眾多的招聘單位面前,很難有同學看完所有的企業,也很難很深的了解雇住的資料,所以,避免不了的又是簡歷的海投。
第三種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網申(網上申請),由于網絡的快捷性和對自己的不甚了解,簡歷的郵件群發很快的發去了無數的求職橄欖枝。
第四種,是膽大或自信一些的同學采取的自薦,這種方式是比較好的,但就怕不了解自己的盲目自薦,當然敢采取這種方式的同學一定也是有些“金剛磚”的。
至于家里親人好友安排或花錢走后門找工作的不在此討論,這里說的只是畢業生靠自己的本事去找工作的方法。
其實這些方法本身也不是就不好,只不過是采取這些方法的前提是必須要有相應的充分準備,否則是很難找到我們上述所說的好工作的。
二,傳統找法會出現什么問題?
讓我們看看如果沒有相應的準備采取上述找工作的方法會出現什么問題。
第一,沒有從自我的適合性出發,過分關注了外在因素,而忽視內心價值與追求,在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條件下所找的工作是做不長久的,所以會頻繁的換工作。
第二,因為不適合,勞動很難產生直接有效的支持,所以會增加成功的機會成本,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不喜歡的工作上,產生職業心理問題。
第三,迫于生存問題而向現實低頭,導致日后的不適應、苦惱的出現。
第四,簡歷的雷同和無針對性,淘汰率很高。
第五,導致面試或錄用的撞車,引起大學生的失信問題,更重要的是有的同學不恰當的同時占用了幾個崗位,間接的加劇了就業競爭的嚴峻。
第六,海投簡歷和超級面試,盲目趕招聘會增大了求職成本。
其實這些只是具體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大學生本應用四年時間來面對的就業/職業問題,卻被大學生在畢業的大四一年里解決。對職業的準備不充分導致就業時狼狽和無措。
當問題產生后,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產生了。這個好工作的新找法的前提是認同好工作新標準的前提下所客觀的針對性的產生的,目的就是找到一份適合自己能實現自己的好工作。而好工作的前提假設就是你認同以下幾個觀念: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內在的開發導致外在的滿足,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你有能力和潛力去實現你的理想。
三,新找法五步搞定好工作。
第一步,在分析自我中揚長避短,人適其職。在分析自我中其實要解決到優勢從而揚長避短,一個是在分析內在因素中尋求人適其職。
第一,分析外在因素,揚長避短。通過分析你所學的專業,你所考取的證書,你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你獲取信息的渠道,你經歷過的經驗,你過去所獲得的成就以及你具備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測評中所反映出的潛力,別人給你的客觀評價等等,整合出你的優勢專長,明確你的短處與不足,從而揚長避短,管理好缺點,確定你日后可能要發展的幾個優勢領域。揚長,可以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能力和潛力范圍內我們能夠勝任什么職業,避短可以讓我們把補短的時間和精力用到揚長上,因為在職業上所取得的更大發展更多的程度上取決于你能把自己揚多長,而不是到底補了多少短,因為人不是完人,一定是缺點要大于優點的,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我們不是回避短,而是實在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補短,但也不是就任由短來發展,而是管理好短,最大化的揚長,F實中的很多大學生就陷入了這個誤區,大學四年,補這個短,補那個短,導致最終沒有形成和培養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補成了個四不像,沒有堅持做自己,結果就是做不了自己;其實成功的人都是個性化的人,與大眾相同的人只能淪為大眾,揚長避短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分析內在因素,人適其職。接著分析你的內在因素:你內心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你對哪方面最感興趣,你的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你的性格是什么類型?你的意志程度如何?你的身體心理如何?你的道德處于何種境界?你的思維方式怎么樣?你的行為習慣怎么樣?等等從這些內在因素中找到對職業選擇影響共同點關鍵點,以便從集中統一的內在出發,追尋內在的理想價值實現。所謂的人適其職就是指的你所做的工作與你的內在因素相適合相匹配,也只有這樣你才會所做的職業上發揮出你最大的激情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內在標準最終決定你是否適合這個職業,這也是我們上述好工作新標準的直接條件。我們在日常所聽到的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我不適合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做著沒意思,等等就是我們從內心因素出發對外在的職業所做出的評判標準,當然這個標準也是很個性化的,畢竟人的內在因素是千差萬別不盡相同的。
第二步,理論與現實結合篩選可能適合“三業一位”。這步實際上也是有兩個任務的,一個在理論中憑直覺經驗資料來確定可能適合的行業-職業-企業-崗位(“三業一位”) ,二是在實際的調查比較驗證中確定最終的“三業一位”。
第一,理論篩選可能適合“三業一位”。理論確定可能適合的“三業一位”的方法就是通過查看職業分類大典等職業綜合性資料及查閱相關資料,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覺統攬各個行業的趨勢,內容來確定可能適合的行業,通過查看職業的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來初步判定可能適合的職業,當然也可以通過各種行業,職業的統計分析資料來大概的做出理論選擇,但在選擇理論的統計資料時要保證統計資料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在確定可能適合的行業和職業后就可以進一步確定業內的一流企業和查找業內一流人物的成功歷程了。通過瀏覽一流企業我們可以從中進一步了解理論的目標行業和職業,也可以明確目前業內所緊缺的崗位和目前所招聘的崗位,更會在對比崗位任職資格中明確自身的差距。通過查看業內一流人物的成功歷程一來可以激勵自己向這個領域堅定發展,二來可以明確一下都有哪些道路和方法可以勝任目標職業。理論的確定目標“三業一位”更多的是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實現的,這種方法強調的是自律自救,也是比較節省時間,影響信度的因素更多的在于當事人對資料的整理分析的準確性大小。
第二,實際驗證篩選可能適合職業。理論的確定僅僅停留在了理論上,雖然節省了時間但對于寄托于我們一生理想和希望的職業來說,還是草率了些,我們還要在實際中進一步驗證理論的選擇。如何實際的調查驗證理論所做的目標“三業一位”呢?一是我們可以訪問目標“三業一位”最直接的工作者,通過與過來人的交流來驗證和補充自己的理論選擇。二是通過各種媒介進一步的關注關于目標“三業一位”的各種資訊,在分析咨訊中了解和分析目標“三業一位”的真實情況,三是自己實際的調查和總結目標“三業一位”,形成一份實際的調查報告,在分析報告中驗證理論選擇。四是真正的近距離甚而是零距離的到目標“三業一位”中實踐實習,用親身實踐來判斷和驗證自己的理論選擇。在一番實際的體驗和判斷中就可以確定一些具有較高操作性和適合性的職業族了,再進一步歸納總結職業族的共性,以及結合第一步來進一步減少不和適的目標“三業一位”,最終剩下最少的現階段最匹配的幾個職業了。
第三步,建立職業理想并確定職業通路。這里包括了確定理想職業,建立職業理想,確定職業通路三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確定理想職業。延續第二步,我們可以在僅剩的幾個職業確定理想職業了,當然這個理想職業的準確性取決于你前兩步的所執行效果和信度。尋找理想職業有兩個方式,一是理論上的職業篩選。即看剩下的這幾個職業的職業描述,在衡量自己能否勝任工作內容和比較任職資格中最終圈定一些大概適合的職業。在這些職業中再進一步了解相應的一流企業和一流的業內人物,持續關注業內的動態,并了解業內人物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要明確業內人物的一般入行要求和成為業內一流人物的實現路線。二是在具體的工作實踐實習中不斷淘汰不適合的職業。在前一步理論的抉擇下你所做的工作就不至于那么盲目了,所以,你可以依次嘗試你理論上所圈定的職業,在工作中尤其是要注意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及工作方式這三個點,如果這三點與自己的個性匹配度較高,那就可以判定為適合的職業。當然親身實踐實習是最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但也是最有效最準確的,它適用于三個以內的職業判定時,否則太多會得不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你前幾步的信度太低。
第二個任務,建立職業理想。在確定了理想職業后,接下來就是樹立理想職業上的職業理想。這就要結合自身的追求了,你要確定在理想職業上的目標,包括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目標是是你前行的動力和方向的標尺,有了這個目標,你才會產生工作的激情和發展自身的潛能,實現目標的最重要一個方法是確立一個實現目標的期限,以便監督和激勵自己。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取決于你的個人追求和價值觀了,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無法統一和量化的。
第三個任務,確定職業通路。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哪一條是最近的路最好走的路呢?畢竟人生短暫,今天失去了明天不一定能夠得到!所以,我們要最快的最穩的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在趕往職業理想的大路上爭取不走錯路,少走彎路,避免走回頭路,最好是可以走通向職業理想的直線,不但要走正車道,還要走高速路,甚而是地鐵。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明確可以實現職業理想的路線有幾條,這就要參照過來人和成功人士的路線軌跡了,看他們怎們走到那個地步的?他們都學了什么知識,都掌握了什么技能,都做了什么事情……在總結之后,結合自身,選一條職業發展路線,并把每個驛站,每個階段性的目標都名列其中,以便有具體的參照和追求及奮斗的期限。
第四步,篩選招聘信息,選擇目標企業及崗位。這個步驟包括了確定目標企業和目標崗位兩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確定目標企業。當你走到第四步時,你已經可以為實現職業理想而全力以赴了。目前迫切的是你要找到一個實現理想的平臺——目標企業。這時候你可以到互聯網上招聘網站上搜索你所確定的行業里都有哪些一流的企業,結合你對地域和具體領域及對企業性質,企業領軍人物的要求去搜尋具體的企業,并把你上幾步對職業的探索的經驗和收獲應用于企業的選擇。選定幾個目標企業后就要長期關注企業的動態,把目標企業的企業歷史,經營業務,組織結構,行業地位,企業文化,輿論報道等等都了解透些,并且在創造條件下去實習實踐,或者去和目標企業的員工進行深層次的對企業選擇結果性的交流,總之不要留下盲點,不要因為不了解而導致選擇的失誤。
第二個任務,確定目標崗位。要知道企業能給你提供的最大平臺就是崗位。你所要應聘的也是目標企業的目標崗位而已,而非整個企業或者職位。在了解目標職業時就會加深目標崗位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你要長期時刻關注目標企業對崗位的需求招聘,因為你所關注的目標企業不一定在你要求職時就有用人的要求。確定目標崗位,就是你要確定應聘目標企業的一個崗位或與這個崗位最相關的崗位,記住,是一個目標企業一個目標崗位。而非多個崗位,因為每個崗位都是不同的,而對你目標職業乃至職業理想有最直接的幫助就是那個目標崗位,而非其他的崗位;當然有時候你所要應聘的目標崗位已經招滿了,但你為了在目標企業中學到更多的東西,那你可以選擇與目標崗位最相關的崗位來做,以便在日后輪崗或借調時有最大的機會去爭取。
第五步,投遞定制簡歷,跟蹤直至面試。這里也包括了兩個任務,一是投遞定制簡歷,二是進行求職跟蹤直至得到面試機會。
第一個任務,投遞定制簡歷。在第四步我們說一個目標企業一個目標崗位,那簡歷上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按照這個思路去定制簡歷了,這里要澄清的是沒有一份包打天下的簡歷,簡歷都是要針對性的定制的。了解了目標企業有助于我們進行的目標崗位選擇和對定制簡歷的背景文化支持。簡歷更多的是要依據目標崗位的任職資格來定制的,因為只有你符合了目標企業所列出的任職資格要求你才會有可能勝任這個目標崗位,至少目標企業的hr會認可你,當然也并不是所有企業所列的崗位任職資格都可以勝任目標崗位工作,這就涉及到了hr的職位分析了,這里不做探討。定制簡歷時,你可以依據目標崗位的工作內容來逐一描述并達到甚至超過任職資格的要求,這樣一來用事實證明了你確實做過了目標崗位的工作內容,其經歷經驗就不言而喻了,二來你也用事實證明了你確實達到了任職資格的要求,最后再結合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目標職業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等寫進去。當然這是個定制簡歷的方法,至于你是否有真正的實際經歷就看你前幾步的執行效果了。
第二個任務,跟蹤直至面試。如果延續了這個步驟去找工作是很難得不到面試的,除非你在某個步驟某個環節出了差錯,這里我們說的是正常執行下的情況。為什么經過如此縝密的求職步驟的還要跟蹤呢?因為企業hr尤其是好一點的企業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求職簡歷,他們的任務很重,所以,為了提醒他們你的存在,你要在投遞定制簡歷后進行跟蹤。你可以寫封感謝信的形式來提醒他們,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等即時的溝通方式來跟蹤,甚而在天時地利的條件下通過第三方來傳達你的誠意,最后你還可以通過和你的目標崗位的直接上司溝通,向他推薦你自己,效果好的好,他自然就在意你了,那他怎么會不去找hr說說呢?
3,如何搶在畢業之前把就業的問題解決掉?
職業生涯,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大學生與職場中的人不同區別僅僅在于時間的問題,既然大學生必須要經歷一場職業旅行,那在校時要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呢?如何利用在校期間為職業生涯做最大的準備呢?
一,在職業生涯上,要有自救意識!
在我們探討這個話題時,先看一個小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边@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那就是在大學里,你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可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別人,卻忘記了自己的本身。其實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力,我們的潛力足可以解決掉我們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遺憾的是,很多人并沒有去開發,更沒有意識到問題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的,所以,就有很多人在抱怨諸多環境不具備的牢騷中貽誤了時機,放棄了成長,從而導致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在無形無意中被放大了,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問題。
大學生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校沒有就業指導,國家人才政策滯后,缺少招聘大會等等,在外界條件不完善不具備時,你就由此抱怨并拖延自己的職業問題探索,結果在你為自己尋找好了客觀理由時,你的職業問題也是畢業之際得到了最大的爆發,并將本可以在笑解決的問題帶到了工作上,而這無形中增加了你的職業探索時間和機會成本。
為什么說這些呢?其實我們上面論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職業生涯上,沒有人可以為你的職業生涯買單,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救世主!而這個觀念就是自救意識。沒有建立這個意識,你是不會自動自發的為自己的職業前程負責并采取一系列的行動。
二,大一與大四,離就業一樣近!
大學生就業是要與具體企業聯系在一起的,而大學生的工作也是在具體崗位上的,而企業招聘的原則就是招聘能夠勝任這個崗位的人,而大學生在應聘企業時很多沒有掌握勝任這個原則,具體的說就是沒有知己與知彼。知己表現為許多大學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喜歡做什么?想做什么?知彼就是不知道這個企業的文化、業務、崗位適不適合自己,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就盲目的去應聘。
其實,大學生的就業是要與其大學學業聯系在一起的。表面上大學生的就業是在大四時解決的,其實大四只是大學的一個收獲時期,大學的學業是與大學的就業整體的聯系在一起的,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單是大四的問題。是你整個大學都要面臨的問題,只不過在時間上是大四時離的比較近而已。換句話說,是你在大四以前的行為決定了你大四時所面臨的境況。大四的成功不單是你大四時的成功,而大四時的失敗就是你大四以前所積累的,是你大四以前所決定的了。所以,我們在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時,要把大學四年作為一個整體去看,而大學本身也是一脈相承的。
有了這種意識后,你就會意識到就業其實與整個大學都是一樣近的。無論是大一還是大四,與就業都是等距離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大四以前打發大學時光,大四時才去謀求工作的情況。
有人會說,大一時就這么早就面臨就業問題,就準備就業問題,那大學豈不是太功利了,還怎么培養大學的人文精神呢?其實這只是對大學就業的片面理解,我說的是就業是與大學四年都有關系!是要對這個大學作一個具體的規劃的,要搶在畢業之前把就業問題解決,這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而不是只是在大四時才被迫的去考慮就業問題。
有人會說,沒有你這種意識這種規劃畢業后也一定會找到工作,何必按你說的去做呢?是的,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時在大四時也可以找到工作,但那是你所喜歡的嗎?是你能勝任的嗎?是適合你的嗎?是對自己有好的發展的嗎?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無論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學到東西)你的這個學歷證書至少在這個社會還是有一席之地的,所以你根本不必擔心找不到工作,做服務員也是一種工作。ㄎ覜]有貶低這個工作的意思,只是和大學學歷做了個對比),但大學教育的本意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所以,我們所說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謀求職業的發展,而不是職業的基本生存
三,大學時代,職業規劃正當時!
那如何將大學學業與日后的就業聯系起來呢?大學學業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具體是在大幾要看個人的情況了,我們只說個通用的步驟:
大一時,你要博業—通業。
博業就是說你要看大量的書,從中發現你喜歡的知識領域;二是你要大量的學習關于職業方面的知識,從中發現你喜歡的職業?磿鴷屇惴e累深厚和廣泛的知識,為日后的應用打下基礎,因為只有大學才是你專心看書的時光,錯過就不再了。比如說,你在看了大量的書后,發現你比較喜歡社會學這門專業,雖然你學的是營銷。而你在看大量的職業介紹和理論后,發現你喜歡做幫助人的咨詢工作。這就是你大一要完成的最大任務。
通業就是說,你把你喜歡的領域、職業的通用基礎知識學好,學科領域與你所選職業有可能不是相關的。這不要緊,重要的是你要把這些通用知識學好。我們的大學其實交給我們的都是這個學科的通用知識,你會發現,如果你是學社會學的,那當你畢業后都很難把社會學這個概念說清楚,更別說什么職業社會學了。這也就是大家都抱怨在大學里沒有學到什么東西的原因(我們暫時不考慮你有沒有學,學沒學好)。其實,在大學里,你只要掌握你要學的那個學科300個概念就可以了,那你就會對此有些自己的看法了。
大二時,你要擇業—學業。
所謂擇業是在你喜歡的那個學科內再選擇一個或幾個的具體領域,然后深入學習一年。如,你選擇了職業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那你大二一年就是要學這兩門。包括所有的概念、理論與應用,同時進一步整理這個圈子里的一流企業、人物,確定你要進入的企業,在不斷完善知識的同時,不斷的關注這個圈子的人和事,并且建立一個自己了解這個圈子的渠道。而這個學習具體課程的過程就是學業,換句話說沒,就是在擇業后你要安排學業了,要把學業規劃提升到日程了,否則將會影響你下一階段的效果。
大三時,你要踐業—試業。
如果大三下學期你發現你的選擇是對的,那你就可以找個相關企業去實踐了 ,這個過程就是踐業。當然實習的目的一是在實踐中檢驗你是否真的喜歡和適合做這份工作,二是找到你所欠缺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然后再去補不足。
如果在踐業后你發現你的選擇是對的,你就可以進入試業階段了。試業就是真正的實習了,有直接的公司和工作,那你就去自薦做;如果沒有,那你就要找最相關的公司和工作了。在這個實習中,就是要提前適應這個工作,尤其是生活方式上的適應,做到最大限度與公司、工作合拍、匹配,同時最大化的補充你所欠缺的知識與能力,還有操作性的技能,最大化減少你與工作的差距就是你此時的最大任務。你要時刻關注你要應聘的那些公司,看他招聘的要求,然后照著做,最好和這個公司的員工有聯系,你可以方便的知道公司動態。而這個實習就是你的工作經驗了,那當你要畢業時,你就可以應聘你在大三時就圈定的一流公司了。
大四時,你要遷業—求業。
如果你在大三上學期的踐業中發現自己不喜歡這個領域,那你就要遷業,再重新來選擇。如果你對社會學這個大領域不感興趣,那你就要再回到理論的學習發掘中了,如果只是你不喜歡社會心理學,那你可以在通業這個步驟再來選擇,就是說你在看看在社會學領域還有沒有你喜歡的具體領域了。
如果你在試業后發現你是喜歡的,而且也有向這個領域發展的欲望,那你就到了求業的階段,就是要在畢業時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了,而這個求業的新找法上面文章以及具體提了。
經過這個準備后,你是要知識有知識,要經驗有經驗,公司和工作都是你自己選的,你又怎么會不喜歡呢?至于公司、工作有多大發展,那就要看你的眼光了。你想想,你為目標公司準備了兩年,為就業準備了四年,你又在一個領域內主動學習了三年,那你的工作還用愁嗎?你充實而又準備的四年帶給你的是:你搶在畢業之前把就業問題給解決了!而且是你自己解決的!
【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那么難?】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究竟難在哪?11-18
大學生真的難就業嗎?11-11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11-18
大學生創業:解決就業難的關鍵11-22
大學生首次就業為何這么難11-14
大學生就業到底難在哪11-11
大學生就業難實踐報告11-22
有關大學生就業難論文06-05
就業難先見習12-01
大學生就業難滿意?_綜合指導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