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的HELLO KITTY:一玩具廠商的28年變遷史
這個中秋節,齊光華難得地要在香港度過,所以,他看起來有些失落。“我還記得毛娃娃堆滿庫房的情景。”2012年9月26日,這個63歲,開了幾十年玩具廠的香港人對本刊記者說,“轉眼間,它們都消失了。”
往年的這個時候,齊光華應該是最忙碌的,因為,他在深圳龍崗的萬利來玩具廠要為“圣誕訂單”趕貨——萬利來廠制造各種型號的HELLO KITTY,或者把這款全世界最聞名的卡通貓形象粘到禮品靴子上,貨量常以千萬只起計。
這些HELLO KITTY通常呈現出一種明麗、清純的形象,挽著精致的小包,頭上戴著漂亮的蝴蝶結。然而,它們的制造者,在國際加工貿易利潤鏈里的角色并不光鮮:2012年時,一個蘋果高的禮品靴子,萬利來給日本貿易商的供貨價不到人民幣3元,在日本貨架上的標價,以人民幣計則超過了30元。
盡管如此,為歐、美、日代工的生意,仍然伴隨了齊光華將近30年的光陰,從“香港制造”到“龍崗制造”,從春風得意到舉步維艱。最好的時光已經逝去,齊光華,還有他的同行們,現在常常用“熬”字來形容勞動密集型工廠在珠江三角洲的窘況。最終,他們有些選擇了留守,有的早已離開。
齊光華不再苦熬了。兩個多月前,他正式結束了萬利來玩具廠,遣散了工人。從此,這些可愛的HELLO KITTY不再會在深圳龍崗出生。齊光華說,當他看著廢品公司的工人進入他的廠房,把機器砸卸成廢鐵變賣時,心痛立刻涌上了他的心頭——“但是,我真的看不到可以繼續下去的希望”。
香港向北
齊光華的辦公室位于香港九龍灣—— 一個曾經以“輕工制造業發達”著稱的地區—— 一棟老舊的工業大廈里。樓層空空蕩蕩,讓三只一米高的HELLO KITTY娃娃顯得特別惹眼。它們擺在電梯間,齊光華的貿易公司的門口,成為了生招牌、活名片。
齊光華曾在這里辦廠近10年。他早年讀的是紡織專業,又有日本領事館學習的經歷,這些都促成了他挽起衣袖。不過,他入行時的1985年,香港的工廠已經有了北遷的苗頭,“所以,企業注冊處對我說,人家來(登記)多數是關廠,你還開?”
當時的九龍灣,很像后來的深圳龍崗,簡建的廠房四處可見,貨柜車顛簸在坑洼的水泥路上。齊光華的玩具生意就從這里開始。他以300港元一平方英尺的價格買下半層工業大廈,和太太一起雇傭工人,敲打一些專供出口的玩具。
“我們這一代香港人做廠,個個都是‘7-11’(指早上7點上班,夜晚11點下班),老板和工人都是這樣。那些年,足夠的勤奮和節省就意味著發達。”齊光華回憶道。他和太太還曾去紐約、紐倫堡等地參加玩具博覽會,在貿易雜志上打廣告,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出口的中間環節。
一開始,齊光華瞄準的是“需要技術能力”的電動玩具,比如能冒煙的電動火車。這種玩具,一個車身出廠賣200多港元,車頭能賣到六七百港元。隨著工廠的發展,齊光華后來又做起了植毛吹塑玩具,另一個稍帶技術門檻的品種。
在1980年代,珠三角的出口加工業才剛剛起步。香港的玩具廠家面臨的競爭,要比今天小多了。齊光華說,當年在制造、出口的生意里,他能賺到30%以上的毛利,與中間商相比毫不遜色。
然而,開廠幾年后,齊光華便感到了向北遷移的壓力,因為他已經請不到,或者說請不起合適的工人了。進入1990年代,香港制造業里熟手工人的工資已在向5位數靠攏,而香港開始嚴格實施勞工法例,更使工廠主們人心思動。
“有一次趕貨,我組織工人加班。當時香港工廠加班要申報的,我卻沒有申報,勞工署來了六個人,守住工廠的各個出口,數加班的人數,每個人罰500港元,罰我。”齊光華記憶猶新,“對比起后來的中國內地,這樣的監管實在是太較真了。”
但對于把工廠從香港轉移到深圳,齊光華依然猶豫了多年。齊是個謹慎的人,而他太太對“脫了鞋跟你談業務”的內地官員也素無好感,但是,經營的壓力最終還是把齊光華夫婦逼上了深圳,遷住到龍崗。
龍崗歲月
1995年,齊光華結束了香港的工廠,以100元/平方米、30年期租賃了深圳龍崗的一片農田,建起萬利來玩具廠。讓他意外的是,居然有省市兩級的主要領導出席了玩具廠的開業剪彩,為此,當地還緊急動員,在開業前一晚通宵清潔了整個地區。
在當時的深圳龍崗,齊光華見到了不少先來一步的臺灣制造企業,譬如臺灣工業村。在那里,他親眼看見工人們被體罰,紋絲不動地站在烈日下。六七年以后,這類臺資工廠成群地撤離,并轉移到越南等地方,“因為他們不愿意改變軍事化管理的作風”。
上世紀90年代,來自內地的外來農民工持續地涌入珠三角打工,工廠主們只要在廠門外擺出招工告示,應聘者便會排隊而來。作為投資者新丁,齊光華也打出了招工的招牌,與眾不同的是,他為工人們準備了統一的藍色工裝,應聘者更加踴躍。
對于齊光華來說,如何把農民工迅速改造為熟手工人,是開廠初期最令人頭痛的事情。除了技術方面的訓練,生活和后勤上的管理也占用了他不少精力。譬如,他開廠第一年為食堂購入的不銹鋼餐具,到第二年“悄悄地”減少了一半以上。
直到今天,說起當年“培訓工人”的艱辛,齊光華仍然“心有余悸”:“熟手工人是最重要的,無論到哪一個地方開廠,你都得先想想,你還有精力從零開始,重新訓練一批既有技術又好管理的工人嗎?”
當然,這次遷移也給他帶來了可觀的回報。1995年,內地工人只要求大約200到500元人民幣的月工資,而香港的熟手工人的月工資則超過8000港元。一些香港業界人士認為,當時珠三角工廠的毛利可以高達40%,一個幾百人規模的出口工廠,每年的純利可以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
好景當前,齊光華開始承接起毛絨玩具的業務,HELLO KITTY也成為了萬利來工廠的主角:通過縫制、充棉、粘縫掛件等流程,這些胖乎乎的娃娃在車間里一批批地產出。它們的布料由上海的工廠運來,廣州的各種集貿市場,則提供了棉花和掛件。
蓬勃發展的制造業和供應鏈,是珠三角的增長引擎。很快,萬利來廠就成為了龍崗最有名氣的玩具廠之一,齊光華手下的工人逐漸過千,而在龍崗地區開廠的人也越來越多——當時的珠三角,遍地都是免稅等優惠政策,外資廠到哪兒都備受政府歡迎,最高峰時,珠江三角洲曾經分布著超過63000家港資工廠。
各種數十工人規模的山寨廠,以及豪華的街道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紛紛出現了。 “就像曾經的香港,誰開廠都能賺錢,訂單總是做不完。”另一個玩具商人,齊光華的朋友洪啟輝說,“那時候在深圳開廠的人,很多都是坐公交車來的。”
在出口制造廠的黃金時代,為了提高收益,一些港資廠在1990年代下半期開始向龍崗北面的東莞轉移。洪啟輝旗下,工人數達3000的潤田玩具廠便是其中之一。洪啟輝也曾建議齊光華搬到東莞,但他并不愿意。
當時的齊光華,已經熟悉了龍崗,以及與萬利來工廠打交道的各種官員。甚至,廠房門前的道路也被改名為“萬利路”。齊也習慣了在這片工業街區的生活:他會在附近的粵菜酒樓解決午飯,而他的小轎車里,總是準備著一套出席各種場合的西裝。
“珠三角的玩具廠,有的是‘大酒樓’,有的是‘大排檔’,而我做的是‘私房菜’。”齊光華這樣解釋當時自己在行業里的位置。“大酒樓的菜譜廣、價錢貴;大排檔也能做很多菜,但價錢便宜,質量差。我規模雖然小,但專心做幾個品種,價錢并不比大酒樓差,應該不會太難生存吧?”
“私房菜”
HELLO KITTY就是萬利來廠最有名的私房菜。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HELLO KITTY的秘密,但齊光華知道:一只正宗的HELLO KITTY貓,其臉蛋上的胡須必定是不對稱的,左邊的比眼低,右邊的比眼高;如果兩邊一樣高的,便一定是山寨廠制造的盜版貨。
齊光華說,日本客戶對玩具的外形標準可以用“苛刻”來形容。相比之下,歐洲客戶更注重質量,美國來的采購者,則喜歡在安全性上提要求。
從1994年開始,擁有HELLO KITTY版權的日本Sanrio公司旗下的貿易商,對齊光華的工廠開始了系統的考察。日本人帶著設計、包裝、印刷技術人員來到龍崗,經過兩年的考察后,決定給萬利來工廠一點點代工的訂單,然后逐年增量,延續至今。
日本人的一絲不茍,給齊光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幸運的是,萬利來工廠能夠生產出日本人要求的標準尺寸的裁片,廠里的熟手工人,也被齊光華訓練得能縫制誤差不足一毫米的,能代表HELLO KITTY形象的,標準的尼龍胡子。
從1995年開始,HELLO KITTY逐漸成為了齊光華工廠里的主角。即便是今天,齊也不諱言自己對日本合作方的好感。他說,日本商人很重關系,他們總是把訂單發給熟絡的本國貿易商,然后再外派到像萬利來這樣的相熟的海外工廠手上。
為了鞏固客戶的關系,齊光華每年都會去日本。而日本市場和日元匯率的穩定,也讓他找到了一個穩固的財源;他對日本的加工出口量逐年增加,最高峰時占有了HELLO KITTY禮品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也讓他順利扛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
當然,和眾多珠三角玩具工廠一樣,美國才是萬利來最大的市場。但齊光華心里不認為美國貿易商更好,因為后者經常挑釁供貨商的尊嚴。有一次,一個來考察的美國人在他的辦公室邊拍桌子邊談價錢,“那種感覺,就當我是他的下屬一樣”。
對萬利來工廠,美國人還有其它要求。齊光華回憶說,美國的貿易商要來工廠考察工人的宿舍,譬如每個房間睡多少人,廁所的環境如何。齊曾經很直接地回應這些問題:如果你要我給你這么低價格的貨,你就別提這么多要求了。
總體上,來自歐、美、日的貿易商,在齊光華眼里是養尊處優而幸運的一群人。齊還記得,2000年以后,他開始為一個英國貿易商制造動物裝飾品,這個商人后來對他稱,自己每年只要跑一次亞洲,就可以把當年所有的經營成本給賺回來。
1995至2000年,被齊光華視為是自己,以及珠三角玩具制造業的黃金時期,直到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來自美國的訂單開始變得不穩定,他的工廠,還有很多珠三角的出口加工廠,才結束了春天
【最后的HELLO KITTY:一玩具廠商的28年變遷史】相關文章:
職業變遷對心理的壓力11-11
跳槽前最后一擊11-10
故事:一個千萬富翁的衰落史11-11
排在最后是一種從容的智慧11-11
組織變遷中的職業生涯與管理11-11
一個大學生的“創業史”11-11
職場升遷:贏在最后一公里11-23
offer宴:大學的最后一輪競爭11-14
我的求職辛酸史11-14
史泰龍求職的故事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