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七年之癢
用七年,在一個職位干上三五年就會“癢”:每天做著一樣的事,見著一樣的人,感覺自己的能力在原地踏步……
在加速運轉的中國,一旦進入這種平穩(wěn)期,這種“癢”的感覺會更加強烈。至少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幾年就跳個槽,換個公司,換個頭銜,甚至換個行業(yè)的新鮮刺激。在一個行當甚至一個職位靜靜地生活下去,還是個全新的挑戰(zhàn)。
但最近兩年我發(fā)現(xiàn)我必須學習適應這種情況,并且努力把這種一天一天的“重復”,經營到最佳狀態(tài)——不斷地注入新鮮因素,時不時地讓自己興奮起來,在保證不出錯的情況下,讓漸漸無新意的工作煥發(fā)出一些新意。這大概不比經營一段幾十年的婚姻容易。
在中國市場化的媒體行業(yè),放眼望去,像我這樣的資深技術工人少之又少。工作十余年,依然奮戰(zhàn)在“編輯”崗位的,在市場化運作的媒體里屈指可數。現(xiàn)在回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一家雜志社的同齡編輯部同行們,好像只剩我一個還堅守在媒體的編輯崗位了。一位去美國讀博士當大學助理教授了,一位創(chuàng)業(yè)搞互聯(lián)網電子商務了,一位做藝術家的全職太太了,一位創(chuàng)業(yè)搞公關公司了……
但西方的傳媒行業(yè)卻不乏一干數十年的記者和編輯。比如英國《金融時報》的葡萄酒專欄作家簡希絲•羅賓遜,已經寫了三十多年,成為能夠影響世界某一區(qū)域葡萄酒產業(yè)的品酒師。中國的同行提到這些西方同行時,通常是贊譽和羨慕。有個汽車記者就對我說過,每次見到干了幾十年的西方同行,聽人家解讀某汽車公司或者某汽車產品時,都能聽到不同的視角和意見,像是上了一堂課,自嘆弗如。但說是這么說,他在一家媒體干了五年后,也辭了,自己做汽車雜志去了,原因是感覺原地踏步了。
還有一種說法也很值得注意。一些人會認為,在一個職位的前兩年,是公司給個人帶來的價值更高;而之后的時間,則是個人對公司的貢獻遠遠高過公司對個人事業(yè)發(fā)展帶來的貢獻。這一點,那位資深汽車記者也提及過,他離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覺得自己給報社帶來的資源遠高過報社為自己提供的資源和價值。對了,你注意到沒有,從業(yè)五年的汽車記者,在中國已經是很“資深”了。
資深的人,一定比資淺的人犯的錯誤少,撇開能力高低的因素,這幾乎是可以肯定的。一位中國葡萄酒撰稿人在提起簡希絲•羅賓遜時對我說,即使是她,也有犯錯的時候,偶爾在盲品時,也會把很便宜的酒喝成高價酒。如果是這樣,中國品酒師盲品的可信程度又是多少呢?
相比我們,我們的父母輩離“專業(yè)技術工人”的距離更近。只是因為遠離市場競爭,他們的專業(yè)知識不僅沒有與日俱增,反而日漸萎縮老化。而我們這一代,也漸漸要開始適應競爭環(huán)境中的技術工人的工作狀態(tài),比如:做一輩子編輯,做一輩子銷售,做一輩子工程師,等等,而不是如今的成功學專家們叫囂的:初級—資深—經理—總監(jiān)—總經理—總裁的常規(guī)路徑,畢竟能沿著這個路徑走下去的,只是極少數人。
【工作的七年之癢】相關文章:
我與工作的七年之癢 “感情如一”秘訣何在?_綜合指導11-29
找工作不如養(yǎng)工作11-11
為不愁找工作的人換工作02-15
你是否在為找工作而找工作?11-11
沒工作經驗怎么找工作12-03
為薪水而工作,還是為自己而工作11-11
職場是平的 工作是為工作本身負責11-11
你比較喜歡獨立工作還是集體工作?11-11
面試后的工作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