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不該成為大學生的加工廠
企業不該成為大學生的加工廠
日前,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行業與解決部中國大區總監凌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說,多數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缺乏容忍和耐心。大學畢業生融入到企業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很多企業很難容忍,并且缺乏耐心。企業希望大學畢業生一進企業就能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在培養人才上,與學校一樣,企業也應該有其責任。(本版7月5日—編輯注)無疑,凌琦所說的是一家跨國公司在面對畢業生時應該具有的良好心態。
筆者認為,企業光有容忍心和耐心無法解決用人問題。金蝶學院院長權順亮的話道出了企業的心聲:“企業面臨的市場變化很快,不愿意也沒有時間去培養一個‘閑人’,一進來就能上手干活的員工當然是最受歡迎的。”雖然聽起來比較殘酷,但市場競爭就是這樣。
無奈之下,企業只能通過自己創辦大學來解決所需要的人才問題。筆者有這樣一系列數字:2010年4月,麥當勞將香港的漢堡大學遷至上海;6月,真功夫投資2億元在廣州成立米飯大學;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國內首個電子商務“定制培訓”人才培養基地;2008年,聯想集團、海信集團、蒙牛集團、新希望集團、金蝶集團等50多家企業都先后宣稱已經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大學;再往前倒,1999年,海爾大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企業大學創辦熱潮拉開了序幕。十年間,中國企業創辦的大學已經超過1000所,企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加工廠。
針對這一問題,創新工場的李開復公開質疑道:如果因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課程設置得不好,那么,我覺得有問題的是大學,而不是企業。
筆者認為,把企業變為大學畢業生的加工廠,這是中國教育之傷。傷之一,大學沒有能力教育大學生達到創新人才的標準,很多大學教師本身無法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轉化為社會所需,或者根本沒有企業需求的職業技能。俞敏洪就曾經在他的微博中感慨:“就教學質量而言,大學教學內容陳舊,與現實脫節,很多大學教師依然用五年前的東西來教今天的學生。這樣,學生還沒出門就落伍了,因為教師早就落伍了。”傷之二,不重視人才的個性發展,求全責備,整齊劃一。大學畢業生除了把自己的簡歷做得更精致以外,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職業規劃,并提前做出準備。很多人大學畢業了,研究生畢業了,還找不準自己的定位,缺少實習經歷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傷之三,缺少通才。本來知識都是相通的,教書重在“育人”,要懂得讓人把所學的知識變通,比如培養營銷人才,應該是各個行業的營銷,只有變通了才厲害,比如說平面設計,應該既能設計房產又可以設計服裝,實際上都是相同的設計。而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領域。
其實,讓大學畢業生成長為人才,務實的企業開始肩負重任。企業大學用行動向我們昭示企業和教育需求之間的差異,這樣的度該如何把握,企業該對畢業生有多寬容?熱心教育事業的李開復開出了一劑良方:“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有少量的大學,大量的高職。高職是針對就業服務的,大學本科是少部分人上的。任何發達的社會都該這樣。”
毋庸置疑,在當今的大學里,大部分課程是“通才式”教育,而不是技能培訓。在這期間,滿足更多企業人才需求的途徑,職業院校應該是一條必然的通道,因為企業不該也不可能成為幾百萬畢業生的加工廠。
【企業不該成為大學生的加工廠】相關文章:
企業培訓為何會成為雞肋11-09
大學生求職不該亂出招11-12
如何讓離職員工成為企業的財富?11-26
成為優秀企業培訓講師的條件11-23
大學生該不該當清掃工?02-18
大學生勵志創業成為破爛王11-19
莫讓培訓成為企業戰略的平行線02-21
如何通過企業電子培訓成為合格職場人11-18
讓高校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器”11-10
警惕自已成為“非典型企業人才”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