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1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shí)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全。(北齊書)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2
循正道像登山那樣難,走邪道卻像崩潰一樣迅疾容易。與俗語“學(xué)好三年不得,學(xué)壞三日便成”意思相似。語出《國語·周語下》。
春秋末年,東周大臣王子朝反叛朝廷,舉兵作亂,攻占了周朝的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周敬王姬匄(gài)被迫逃亡。在晉國軍隊(duì)的幫助下,周敬王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陽東北)。周敬王的卿士劉文公和大夫萇弘建議在這里高筑城墻定都,并派人到各諸侯國征求意見。派出的使臣來到晉國,晉國國君魏獻(xiàn)子表示同意。這時正巧衛(wèi)國大夫彪傒也在晉國。他聽說后便持反對意見。他找到周朝的`卿士單穆公,說:“從周幽王以來,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落下去了。有一句民諺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夏從孔甲開始墮落,四代而亡;商的興起,卻經(jīng)過十四代。等到商朝傳到祖甲,只經(jīng)過七代就滅亡了。如此看來,向上發(fā)展難,往下衰敗易,周朝從周幽王開始不走正路,已經(jīng)十四代了,恐怕難以挽救了,在這里建都沒什么必要了!
后人引用此語,比喻學(xué)好、走正路非常困難,學(xué)壞、走歪路卻十分容易。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3
成語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出處:
這個故事出自《國語·周語下》。
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這個故事出自《國語·周語下》。
春秋末期,周敬王有個王子名叫朝,興兵作亂,占領(lǐng)了首都洛邑。周敬王逃亡到劉,又到滑,后來虧得晉軍援救,才進(jìn)至成周t王子朝出奔楚國,但是他的同黨還控制著洛邑。周敬王不敢回洛邑,就在成周住下。周王的卿士劉文公和大夫萇弘,準(zhǔn)備在成周筑起城來,即以成周為首都。為了取得諸侯的支持,萇弘派人先到晉國去征求意見。
當(dāng)時晉國的執(zhí)政者,是正卿魏獻(xiàn)子(即魏舒),他同意萇弘的主張,并且愿意聯(lián)合諸侯,支持在成周筑城建都。這時,衛(wèi)國大夫彪俱恰巧來到這里,聽說筑城的事,卻并不贊成。他就去見周王的另一卿士單穆公。彪偁對單穆公說:“萇弘和劉文公的一番苦心,看來是白費(fèi)了。自從幽王以來,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弱下來。俗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s朝從孔甲開始墮落,只四代就滅亡了,而商朝的興起,卻從玄王開始,經(jīng)過十四代,直到湯王才正式建立;商朝傳到帝甲,開始下坡,也只七代就垮臺了。而周朝,從后稷開始積德,到文王取得天下,卻經(jīng)過了十五代?梢娤蛏习l(fā)展是多么不易,而向下敗亡總是比較快的,F(xiàn)在,周朝自從幽王走入邪路以來,已經(jīng)十四代了,難道還可以挽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