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優秀名言
發布時間:2017-05-11 編輯:基樂
引導語: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下面由yjbys小編與您一起分享一些魯迅的優秀名言,希望您能喜歡!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了。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魯迅名句
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未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 魯迅名句
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對“教育當局”談教育的根本誤點,是在將這四個字的力點看錯了;以為他要來辦"教育”。其實不然,大抵是來做“當局”的。
但我對于此后的方針,實在很有些徘徊不決,那就是:做文章呢,還是教書?因為這兩件事是勢不兩立的:做文要熱情,教書要冷靜。……我自己想,我如寫點東西,也許于中國不無小好處,不寫也可惜;但如使我研究一種關于中國文學的事,大概也可以說出點別人沒有見到的話來,所以放下也似乎可惜。 —— 魯迅語錄
你看“現代”派下的小卒就這樣陰鷙,無孔不入,真是可怕可厭。不過我想這實在難對付,譬如要我去和此輩周旋,就必須將別的事情放下,另用一番心機,本業拋荒,所得的成績就有限了。“現代”派學者之無不淺薄,即因為分心于此等下流事情之故也。
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
人不能將別人都作壞人看,能幫的也還是幫,不過最好是量力,不要拼命就是了。
俠客為了自己的“功績”不能打盡不平,正如慈善家為了自己的陰功,不能救助社會上的困苦一樣。而且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
耶穌說,見車要翻了,扶他一下。……我自然是贊成耶穌的話;但以為倘若不愿你扶,便不必硬扶,聽他罷了。此后能不翻,固然很好,倘若終于翻倒,然后再切切實實的幫他抬。老兄,硬扶比抬更為費力,更難見效。翻后再抬比將翻便扶,于他們更為有益。 —— 魯迅名句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世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別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但我也沒有在古今的名人中,發見能夠確保決無虛偽的人,所以對于人,我以為只能隨時取其一段一節。
兄之常常覺得為難,我想,其缺點即在想得太仔細,要毫無錯處。其實,這樣的事,是極難的。凡細小的事情,都可以不必介意。
"不恥最后"。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急不擇言”的病根,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 —— 魯迅名句
現在的許多論客,多說我會發脾氣,其實我覺得自己倒是從來沒有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還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
人固然應該辦“公”,然而總須大家都辦,倘人們偷懶,而只有幾個人拼命,未免太不“公”了,就應該適可而止……
所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總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茍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來,他就活不下去了。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
我以為人類為向上,即發展起見,應該活動,活動而有若干失錯,也不要緊。惟獨半死半生的茍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 魯迅名言
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展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中國是古國,歷史長了,花樣也多,情形復雜,做人也特別難,我覺得別的國度里,處事法總還要簡單,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工夫做些事,在中國,則單是為生活,就要化去生命的幾乎全部。
無論愛什么,——飯,異性,國,民族,人類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
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可以自解之處也愈多。
現在做人,似乎只能隨時隨手做點有益于人之事,倘其不能,就做些利己而不損人之事,又不能,則做些損人利己之事。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如強盜之放火是也。 —— 魯迅名句
研究文章的歷史或理論的,是文學家;做做詩,或戲曲小說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時候所謂文人,此刻所謂創作家。創作家不妨毫不理會文學史或理論,文學家也不妨做不出一句詩。然而中國社會上還很誤解,你做幾篇小說,便以為你一定懂得小說理論,做幾句新詩,就讓你講詩之原理。
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靜的,而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于是忽冷忽熱,弄得頭昏,——這也是職業和嗜好不能合一的苦處?嗟挂擦T了,結果還是什么都弄不好。那證據,是試翻世界文學史,那里面的人,幾乎沒有兼做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