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朱熹的小故事

        時間:2023-06-09 18:20:3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朱熹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關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焙蟠鷮Υ怂淖值膬群嘤薪忉,但最細致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為王,并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并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么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于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于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于被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彼闷鸪幣_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鉆進石頭里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采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鉆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干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里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不能變的?所以,《詩經》里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于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并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鉆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發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發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于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后,到學堂里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后,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后,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后代對此四字的內涵多有解釋,但最細致深入的當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為王,并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劃恢復中原的大業。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并認為要完成光復大業,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有什么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當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劃自己的事業!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識學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為‘萬物皆備于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習開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于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

          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于被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彼闷鸪幣_反轉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鉆進石頭里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采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鉆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干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里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不能變的?所以,《詩經》里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認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于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并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得真學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生珍惜光陰,苦心鉆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發已經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發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于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后,到學堂里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后,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后,確實受到啟發,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習也更加勤奮了。

          附:

          朱熹詩詞欣賞

          《西江月·睡處林風瑟瑟》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換。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關于朱熹讀書的名言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2、存天理,滅人欲朱熹

          3、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朱熹

          4、天下事,壞于懶于私朱熹

          5、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

          6、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7、朋友,以義合者。

          8、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朱熹

          9、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朱熹《朱子全書》

          10、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只是好學下問朱熹

          11、有所不為,為無不果。有所不學,學無不成朱熹

          12、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朱熹

          13、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14、禮即理也。

          15、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16、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17、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18、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錄》

          19、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20、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熹

          21、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朱熹

          22、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23、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24、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朱熹

          25、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26、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27、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28、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

          29、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

          30、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朱熹

          31、讀而不曉就思,思而不曉就讀。朱熹

          32、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朱熹《四書集注》

          33、書冊埋首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朱熹

          34、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朱熹《論語集注》

          35、志者詩之本也朱熹

          36、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朱熹

          37、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38、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39、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朱熹

          40、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朱熹

          41、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朱熹

          42、人之操履無若誠實。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43、師嚴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44、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45、活到老,學到老。

          4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7、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48、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9、須知三絕韋編者,不是尋行數墨人。朱熹《朱文公集》

          50、禮即理也。朱熹

          51、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朱熹《范純仁語》

          52、不能感人,皆誠之不至。朱熹

          53、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54、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55、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朱熹

          56、慎勿談人之過,切勿矜己之長。朱熹

          57、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朱熹《近思錄》

          58、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59、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0、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朱熹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朱熹勵志經典名言03-29

        朱熹獎學金獲獎感言07-13

        勵志小故事古代勵志小故事04-14

        朱熹獎學金獲獎感言07-25

        朱熹關于讀書的名言10-26

        朱熹“氣象”審美論03-06

        哲理小故事集錦勵志小故事 正能量故事04-13

        小松鼠和小烏鴉的故事睡前故事04-06

        勵志小故事、小哲理12-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