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事集錦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里,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后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2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說:某年,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挖空心思,想了許多詭計想讓晏嬰出丑,都沒有得逞。
這天,楚王設宴招待晏嬰。當賓主酒都喝得有幾分醉意的時候,只見兩個小吏綁著一名犯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故作驚奇地站起來問道: "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稟報說: "他是齊國人,作賊的。"楚王轉過頭來譏諷地對晏嬰說: "哦,齊國人。你們齊國人都慣于偷東西嗎?"
晏嬰聞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我曾經聽說過,桔樹生長在淮南,就能結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會長成枳實,葉子雖說相似,但兩者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水土不同。這個人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成為盜賊,恐怕也是楚國的水土使這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吧?"
楚王吃了虧,瞪著眼,默不作聲,認識到自己不是晏嬰的對手了。
這個故事表現了晏嬰的機智雄辯,不過,客觀環境、條件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善惡標準也確實是有一定影響的?床坏竭@種影響作用,就不能理解道德觀念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差異性和善惡標準的相對性。當然,過分夸大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會流于偏頗的。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3
據《舊唐書,岑文本傳》載,岑文本踏進仕途不久,就以自己杰出的才華和品行被封為中書令(唐代為天子制訂詔書、起草政令的高級官員),他回到家里,臉上顯出憂愁的神色。母親感到奇怪,問他為何如此?他說: "我沒有什么功勛,也不是皇上的舊臣,不恰當地蒙受這樣的恩寵榮耀,責任重大,職位很高,這就是我憂愁、恐懼的原因。"
親朋好友來向他慶賀,他總是說: "如今我只接受慰問,不接受慶賀,因為我無功而被封如此高官,無德而享如此榮譽,實在慚愧!"又有人勸他經營產業,岑文本嘆息道: "我本是南方一個平民,步行進入關中。往昔我的愿望,不過是當到秘書郎或一個縣令罷了,如今我受到這樣高的榮耀,令人恐懼的地方已經夠多了,怎可再談添置產業的事呢?"后來,岑文本果然成了憂國愛民的大臣,深受老百姓的敬愛。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4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官渡之戰后,從繳獲袁紹的文件堆中,發現許昌守城官兵和前線軍中將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給袁紹寫信,準備投降袁紹。
對此,浴血奮戰的將軍們十分氣憤,紛紛要求懲治這些存心叛逆之徒。
曹操卻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毀。他說; "袁紹當初那么強大,官渡之戰我軍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懷疑,何況別人呢?"
這樣一來,原來私通袁紹的人轉而感激、忠實于曹操,原來心存觀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
曹操團結了文武群臣,終于力挫群雄,統一了北方。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5
1、古代名人故事: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2、古代名人故事: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3、古代名人故事: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4、古代名人故事: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5、古代名人故事: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6、古代名人故事: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7、古代名人故事: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8、古代名人故事: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6
明憲宗成化初年,嘉興知府楊繼宗為官廉潔剛正。一天,監察御史孔儒來到嘉興,借口肅清匪源,到處清鄉,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有的老年人經不住折騰,頂撞幾句,就被指控為匪類,輕則毒打,重則喪命。楊繼宗見了十分氣憤,命人張榜通告說: "誰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屬可以到府里來報名。"孔儒見嘉興知府不買他的帳,便找到楊繼宗責問為什么干擾他清匪。楊繼宗說: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級官吏有不同的責任,孔大人身為監察御史,就應努力舉劾不法,剔除奸弊。至于挨門挨戶清查戶口,維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孔儒是專門糾察官吏的監察御史,所到之處,地方官莫不奉迎,沒想到被嘉興知府搶白了一頓,大煞了威風,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兹迮R走時,沒抓到楊繼宗任何把柄,他想,當官的沒有一個不愛錢,楊繼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還能不刮點地皮,不如打開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給他一點難堪。于是帶著幾個隨從,借口告辭,直入楊繼宗住處。他見室內空空,惟有床頭放著一個箱子。心想;知府的貴重財寶一定都在里面。便讓人打開箱子,一看,只有幾套破舊衣服?兹鍩o奈只好懷慚而去。
有一年,楊繼宗進京朝見皇帝,明憲宗問宦官汪直:"最近來京朝見的地方官員中,哪一個比較廉潔?"汪直答道: "天下不愛錢的官吏,惟楊繼宗一人而已。"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7
孟柯改過勤學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后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系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后來,他終于成為儒學大師。戰國時的蘇秦因為游說秦國失敗,家里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后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后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從此以后,凡公余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后,張曜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后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筑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后皇帝謚他為“勤果”。
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歐陽修借閱典籍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他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貧寒,家里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伙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于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8
《堯舜讓位》
傳說黃帝以后,先后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后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后,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绷硪粋叫讙兜(音hu。酰洙酰┑恼f:“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里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涂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壞。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筑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里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后,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兒。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9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4.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6.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7.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8.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9.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10.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11.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里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12.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13.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1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么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后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15.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xx,比西方的xx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0
《商湯和伊尹》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傳說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后來,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后的一個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關龍逄(音páng)勸說夏桀,認為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愿跟你同歸于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么來祭呢?”
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著,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并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音yǐn)。傳說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后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伊尹說:“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么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
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
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
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 彼又中剂速p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為商湯革命,因為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1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他們還制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涂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關于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虎兇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終于把蚩尤打敗了。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制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這些當然不會是一個人發明的,但是后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
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縲(音lé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āngjié),創制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后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后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還在現在陜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2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shou賄成風,于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說,于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巡撫河南。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為,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于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后,他果然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3
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和后來梁國的武帝蕭衍,都帶頭宣傳佛教,蕭子良親自給僧眾送飯送水,蕭衍稱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們都妄圖用佛教迷信來麻醉人民,維持其統治地位。 當時,有個名叫范縝(約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堅決反對佛教迷信,親自寫了《神滅論》一書,宣傳唯物論的道理,把形體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鋒利,以此來說明精神不能離開形體。他還揭露佛教迷信是虛妄不實的,佛教宣揚的"天堂"、"地獄",都是為了愚弄百姓。
《神滅論》問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動,急壞了竟陵王蕭子良。于是,他找來了全國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說會道的賓客,當面和范縝辯論。他們向范縝提出了許多責難,都被范縝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駁回去了。辯論進行了好長時間,那些和尚和賓客們始終沒有找出一條象樣的理由來證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個個被范縝駁得啞口無言,前來觀看辯論的人越來越佩服范縝,認為范縝講得是對的。
公開辯論難不倒范縝,蕭子良便派了一個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縝家里,企圖私下收買他。王融對范縝說: "您堅持神不存在的理論,是和名教相違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這樣固執,是不愁做到中書郎這樣的大官的。"聽到企圖以高官厚祿收買他,范縝不由得哈哈大笑,說: "如果我賣論取官的話,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區區一個中書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賣論取官我不為!"王融見范縝說得如此決斷,只好灰溜溜地告辭而去了。
后來,蕭衍做了皇帝,想繼續用高壓手段壓服范縝,但不論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縝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無神論主漲。
古代德育名人小故事之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后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后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兹谀昧艘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么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后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后,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沖,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系。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4
朝有個著名的學者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南劍將樂(今屬福建)人。宋神宗時,他中進士第。當時河南程顥與弟弟程頤講學很有名望,四方之士爭相求教,于是楊時辭官不做,慕名到程顥門下求教。
后來程顥死了,楊時很悲痛,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拜程頤做老師,此時他已經是四十歲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在學習上碰到疑難問題,便和同學游酢一起去請教老師。當他們到達程頤家門時,看到程頤正在午睡,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就不聲不響地站在大門外等候。剛巧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程頤醒來后,發現學生站在門外,趕快把他們請到屋里,這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楊時和游酢立過的地方,留下了兩對深深的腳印。這就是"程門立雪"典故的由來。
古代德育名人小故事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真宗時李沆為宰相,
在封邱內建起了一所住宅,廳前只夠一匹馬打圈子。有人嫌它太狹窄了,李沆笑著說:"住宅要傳給子孫,這個廳做為宰相廳堂的確太狹窄了,但做太祝奉禮之堂就寬了。"
早在李沆做參知政事為諫官時,一次,真宗皇帝有急事派人召他進宮,使者在酒店找到了他。進到宮里,皇帝問李沆從哪兒來的,他老老實實說是從酒店來的;噬险f: "你,做了有聲望的諫官,怎么到酒店里去飲酒?"李沆答道:"我家里沒有器皿和菜肴、果品,客人來了,所以到酒店里請客人飲酒。"
無獨有偶,其時有個叫張知白的人也和李沆一樣,以節儉自好。張知白在宋真宗朝為宰相時,生活與他在河陽做書記官的時候一樣,跟他親近的人勸他說; "你現在的俸祿不少,生活卻這樣艱樸,你雖然自己相信是為了保持清白儉約,但外面有人諷刺你,把你與漢朝公孫弘蓋布被的詐偽行為相比。你應當稍微隨俗一些。"張知白說道: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然人 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于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
張知白的話是很對的,一個品行高尚的人,要時時刻刻節儉樸素,若一味追求豪華奢侈,勢必成為道德低下的人,被社會所唾棄。
古代名人故事集錦15
韓信年輕的時候,家里貧窮,只得四處流浪。一天,他來到市上,被一個屠戶的兒子看見了,就挑釁地說: "你這么大的個子,腰里還佩著劍。你有本事,就用你的劍把我殺了;若沒有這個膽量,就從我胯下鉆過去!"韓信看看這個無賴,搖了搖頭,嘆口氣,就俯下身子,從這個無賴胯下爬了過去。圍觀的人大笑不已,罵韓信是膽小鬼。
后來,韓信在劉邦手下當了大將軍,輔佐劉邦指揮軍隊南征北戰,東討西伐,最后打敗了項羽,封為齊王,后改為楚王。
韓信忍辱胯下,決不是純然的怯懦,他忍小辱是為了成大志,是不愿因一時的血氣之爭,逞一時的"小勇",而放棄遠大的抱負,放棄超乎常人的大勇。后來在千軍萬馬之中,他出生入死,指揮若定,破趙之役,置之死地而后生;垓下決戰,設下十面埋伏,置項羽于死地。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古代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才子名人故事12-16
古代名人故事11-15
古代德育名人故事08-14
古代的名人故事12-11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10-26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02-21
古代名人故事大全02-28
古代名人小故事12-10
古代名人禮儀故事11-13
古代名人故事勵志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