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幼年巧對袁公名人故事
陳紀,字元方,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人。他的父親叫陳寔,出身卑微,曾為縣吏、都亭佐,歷任督郵、郡西門亭長、太丘長等職。特別在為太丘長時,修德清靜,百姓安寧,甚有政績,被稱為陳太丘。他公元187年去世時,吊祭者達三萬余人,刊石立碑,謚文范先生,可見聲譽之重。
陳紀很有父風,從小以孝著稱,遠近聞名。時人常稱其字,不呼其名,故日陳元方。他長大后曾任中郎將,遷侍中、尚書令,拜大鴻臚。
據《世說新語》記載,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元方七歲那年。
一天,一個被稱為“袁公”的學者前來拜訪。因當時陳寔外出未回,陳元方熱情地接待了他。
袁公久聞陳元方品學兼優,只是因為每次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從沒有來得及和他細細交談過。今日,袁公見陳寔外出,不知何時回來,便要離去,可陳元方卻說,父親很快就回來,熱情地將他讓到客廳,泡了茶,并主動地陪著他說話。陳元方的這一系列舉動,給了袁公一個很好的印象,便在客廳內坐了下來。
袁公讓陳元方坐到自己的身邊,拉著他的手說:“你父親現在不做官,和過去相比,算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心中還愉快嗎?”
陳元方回答說:“我父親一向有志學問,不愿為官,后來出仕,也是迫不得已,并常常以公務繁雜,沒有時間讀書而感到不安,F在辭官回鄉,專修學問,如愿以償,其悠然自得之感,那是不言而喻的!
袁公又問:“你父親在太丘做官,得以‘太丘’為名,說明當地群眾很擁護他。那么他在太丘究竟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清楚嗎?”
陳元方說:“父親做過的事,特別是有關他政績方面的事,是從不愿向人提起的。不過,他辭官后,從太丘來看望他的人不少,其中有名人、富戶,也有平民百姓。從他們的口中,我對父親在太丘的.情況也略知一二。聽他們說,我父親在治理太丘時,大致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還給了太丘一個公道。對仗勢欺人的土豪劣紳,輕者批評教育,重者繩之以法。對無權無勢、善良受欺的平民百姓,則關心他們,保護他們。二是緝匪懲盜,維護社會治安,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使百姓安居樂業,專務農桑。這樣,時間一久,太丘人就只知有‘陳太丘’,而忽視了他的真實名字了!
陳元方見袁公聽得那么認真,那么興致勃勃,不由把話題一轉,又說:“這也和您一樣,過去做鄴縣縣令時,愛民如子,懲惡揚善,聲譽鵲起,老幼敬重,鄴縣百姓不也是只呼‘袁公’而不呼您本名了嗎?”
袁公聽后十分高興地說:“說得好,說得好!我和你父之所以成為至交,也許關鍵就在于此吧!”
袁公心想,百聞不如一見。過去對陳元方的名聲只是耳聞,今日一見,果然機警靈透,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他進一步測問說:“元方,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不知你能否回答?”
陳元方知道袁公學識淵博,為人正直無私,從心中敬佩,F見他有意考問自己,也想乘機向袁公請教,于是謙虛而又禮貌地說:“侄兒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很想請伯父指點。但不知您提的是何問題,請賜教!”
袁公微微一笑問道:“你父在太丘,我在鄴縣,理政安民,思路一致,方法相似,政績不差上下,聲譽難分高低,這究竟是你父親從我那里學來的呢,還是我從你父親那里學來的?”
陳元方一聽,不由得一愣。但他略一思考,便已胸有成竹,于是也笑著道:“伯父,這個問題侄兒不敢妄議。不過,小侄想從側面談點看法,不知伯父能否應允?”
袁公說:“請講!
陳元方從容說道:“西周有公旦,春秋有仲尼,都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他們倆一先一后,生于不同的時代;一東一西,處在不同的地區。但是,他們的政策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認為孔子的治理方法是從周公那里學來的,也更不會說周公的治理方法是從孔子那里學來的。伯父,您以為我這個比喻對嗎?”
袁公聽了,高興得一下子將陳元方摟在懷中說:“好孩子,你的回答完全正確,真是難為你了!”
【陳紀幼年巧對袁公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李世民巧施疑兵計古代名人故事09-18
陳曉卿的慢與不慢名人故事12-10
名人企業家陳和貴的創業故事11-07
巧對歇后語作文06-20
有關陳家橋公租房申請條件07-08
名人故事:倫敦奧運冠軍陳一冰的大將之風12-09
陳家橋公租房什么時候可以申請06-22
有關陳天橋的創業故事09-12
聽聽院長陳沛創業故事07-31
蘑菇街陳琪創業故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