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從小愛聽講故事的名人故事
在我國古代短篇小說集中,成就最高的莫過于《聊齋志異》了,因此,它的作者蒲松齡,自然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流作家。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1640年,山東淄川(今淄博)人。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祖上雖然沒有顯赫的人物,卻是都通經書,有些學問;特別是他的父親蒲架,更是精通儒家學說,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家庭,倒是稱得上世代書香。
蒲松齡生來聰慧穎敏,勤奮好學,又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有著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在他去私塾讀書前,就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讀完了《詩經》、《論語》和《孝經》。在學校讀書時,由于他對有些經書已經讀過,而且理解深透,有獨到見解,不久,便成了私塾老師的得意門生。私塾老師見他精力充沛,才華橫溢,沒有要求他重新再讀已經讀過的書,而是根據他自己的愿望,讓他多讀史書和詩文。在八股文盛行的年代,一個私塾老師能做到這一點,也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了。
蒲松齡能在自己喜歡的知識領域中讀自己愛讀的書,其學習熱情也越發高漲,經常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計日程功,從不空費一日。后來,他曾在《醒軒日課序》中回憶這個時期的學習情況時說:“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逼湟馑际钦f,那時讀書如果一日沒有收獲,就感到慚愧,感到不安,冷汗淋漓了。
正是由于蒲松齡讀書如此刻苦用功,所以,到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熟知經書,能詩善文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蒲松齡的家中日益貧困,父親蒲架只好放棄學問,改為經商;蒲松齡也只好輟學,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蒲松齡仍沒有忘記讀書。每到一地居住下來后,父親外出做生意,他便在住地讀書。
有一天,蒲松齡身邊帶的書讀完了,便去集市的書攤上買書。途中,他看到一個說書老人正在為一群孩子講故事,他便湊上去聽。這時,老人講的是一個“捉蟋蟀”的故事。
說是從前有一個皇帝,愛斗蟋蟀,便下令各地百姓捉蟋蟀進貢。當時,有個叫成名的農民,運氣不好,很長時間也捉不到一只,常常因此遭到官府毒打。成名被打得疼痛難忍,就去求巫婆為他想辦法。他按著巫婆的辦法去做,果然得到了一只上等蟋蟀。成名如獲珍寶,準備第二天進貢給皇帝;可是,他九歲的'兒子好奇,趁父親一眼沒看到,拿出來斗,結果跑來一只大公雞,一口給吃掉了。這孩子很害怕,感到無法向父母交待,竟自己跳了井,等父母發現救出后,孩子已經斷了氣。
那說書的剛講到此處,見有幾個公差走來,他擔心犯影射皇帝罪,趕緊收攤溜走了。蒲松齡掛心那一家人后來怎么樣了,便追上說書人,請他繼續講下去,并拿出自己買書的錢,送給那老人。老人把他拉到一個僻靜處,悄悄地對他說:“那家人自兒子死后,剩下夫妻二人,又無法交貢,心灰意冷,也想自殺。然而,就在此時,他們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個大蟋蟀,跳到父親身上,讓父親把它去獻給皇帝。于是成名含著眼淚把它交給了當地知縣,知縣又把它獻給了皇帝;实垡娺@蟋蟀不僅個大,而且斗起來十分兇猛,宮中所有蟋蟀沒有能斗過它的,十分高興,便將那位知縣提升做了大官!
蒲松齡聽完這個故事,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憤恨地對那位說書老人道:“那知縣竟以一個孩子的性命,當了他升官發財的墊腳石,這縣官真是可惡。”
從此,蒲松齡不僅憎恨那些壞污吏,也喜歡上了聽故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在隨父親走南闖北的經商過程中,一有空閑,便去聽說書人講故事;并且每聽完一個故事,回去就把它整理記載下來。到他十六七歲的時候,已經積累了上百個故事,為他后來創作《聊齋志異》奠定了基礎。正如后來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所說的,在他四十歲之前,巨著《聊齋志異》就已經初具規模了,書中故事,是“集腋為裘”式地創作出來的,而其中的名篇《促織》,就是他把在十二三歲時聽來的那個“斗蟋蟀”的故事改寫而成的。
蒲松齡十九歲那年,回到家鄉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中了秀才,一時文名頗高。可是,在他二十歲后,幾次進京應試,都未得中。最后一次考舉人時,他雖然成績優異,一舉得中,但到吏部時,竟被以“相貌丑陋,不堪為官”的理由,將他轟了出來。
當蒲松齡極為憤慨地走出吏部的時候,忽然遇到一位白發老人,把他拉到僻靜之處說:“小伙子,現在做官,光有文才,沒有錢財,是做不上官的,你又何必為此生氣呢?我早就知道你為人正直,很有學問,還聽說你已經積累了不少故事;如果你能像明朝吳承恩那樣,廣泛搜集民間故事,再把今天的事編成故事,去寫成一部故事書,不也是一大樂事嗎?”
蒲松齡聽后,猛然一驚,再仔細一看那位老人,正是當年那位說書老人,不由得激動萬分地說:“原來是您老人家!幸虧您提醒了我,否則會誤大事的。從今天起,您就繼續給我講故事吧,把您所知道的故事全部講給我聽,我一定要寫成這部書。”
老人高興地答應了。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說,他的《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作”,就是指的這段經歷。
蒲松齡自從認識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于圣明”之后,便回到家鄉,開始了創作《聊齋志異》的準備工作。為了搜集到更多的故事,他一邊在淄川附近村內做私塾先生,一邊帶著茶水在村口路旁坐下來,招待過往行人,分文不收,只是請他們把平時看到或聽到的故事講給他聽。他一邊聽,一邊記錄。就是用這種方法,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到近四十歲時,蒲松齡已經搜集到近五百個故事。
蒲松齡在四十歲以后,才開始一邊搜集,一邊創作,終于在他接近暮年的時候,寫完了《聊齋志異》這部歷史文學巨著。
公元1715年,蒲松齡去世,享年七十六歲。除《聊齋志異》外,他還寫有一千多首詩、一百多首詞、四百篇散文,以及雜文五種、戲劇三出。
【蒲松齡從小愛聽講故事的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12-11
講故事笑話段子09-28
編導講故事技巧09-05
演講故事的技巧方法07-14
品牌要會講故事11-10
編導生編講故事技巧09-03
編導關于編講故事的技巧09-02
編導編講故事訓練技巧08-15
2017的藝考編導講故事技巧09-09
創業者如何有效的講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