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呂梁旅游景點大全及攻略
呂梁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古建筑、古遺址、古窟寺、石刻、壁畫等文物古跡5014處,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筑物133處,各類自然風景區11處,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呂梁旅游景點及攻略,趁著假日把這些地方都游遍吧!
龐泉溝
龐泉溝位于方山縣城以北30公里處,是以保護國家一類野生動物褐馬雞為主的森林生態型自然保護區,現有國家一類野生保護動物褐馬雞兩千多只。
區內山高林密,溝谷交錯,有“孝文古碑”、“云頂日出”、“雄師夕照”、“天門瑞氣”、“筆架生輝”、“文源晚翠”、“龍泉瀑布”、“古樹寶塔”等景觀。區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上有北魏孝文帝古碑的呂梁山脈主峰孝文山,就聳立在保護區北沿。
龐泉溝還是華北落葉松的原生地,也是以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帶。除落葉外,還有白榆、白樺、白楊等樹種,是山西境內經濟價值最大的林區,占地15.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4%。此外,野生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其中有大量的黨參、黃芪、甘草、菖蒲、連翹、桔梗、柴胡等藥用植物。
不曾到過龐泉溝,難以領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與神秘;身臨龐泉溝,便覺都市風景都黯然失色。這里春季綠染花香,夏季云海茫茫,秋季霜葉似火,冬季銀裝素裹,蔚為壯觀。
龐泉溝導游
看點: 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寶庫
龐泉溝是莽莽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一個綠色寶庫,系山西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發源地。
磧口風景區
磧口風景名勝區介紹
磧口位于臨縣城南48公里的處的黃河邊,因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得名。磧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青定頭,南峪口,拴起騾子跑磧口”之說,可見當年的繁華。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磧口旅游區主要包括黃河大同磧、磧口古鎮、西灣、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龍廟、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黃河峽谷天然石雕等。
大同磧:大同磧位于磧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黃河處,是秦晉峽谷間最大的一個磧。在大同磧下游百米處有千米之長的天然沙浴場。
古鎮:磧口古鎮的街道、店鋪是清代山區傳統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順著臥虎山,從東開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黃河北上,時曲時折。更有趣的是,古鎮后街只有200余米,卻轉了十八道彎。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條比一條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據記載,磧口店鋪大規模修建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
古剎:創建于明代的黑龍廟,座落在磧口臥虎山,整體建筑奇偉壯觀,疊于石崖之險。
古渡:過去曾是往來于綏、包、晉、陜、豫之間通商貿易的水陸交通樞紐。今日是黃河漂流,憑險過磧沖浪的理想去處。
西灣民居:西灣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總面積約3萬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墻封圍(現殘缺),大院內橫有兩條街,豎有五條巷,把全院有序地聯系起來。院之間又有小門相通,只要進入一個院落,就可通過小門游遍全村,真可謂“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灣民居是典型的呂梁風格的四合院,歷史文化氣氛濃厚,有濃郁的黃土文化特色,F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處院落。
李家山民居:李家山民居位于磧口南5公里,系明清時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窯洞為主,窯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數為四合院。整個民居分布在黃土山坡上。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將其與湖南張家界、山陜蒙黃土高原列為自己的三大發現。
天然石壁浮雕:從磧口溯黃河北上20公里的開陽段,黃河東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黃河水千百年來沖刷、風濁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橫生的天然畫卷。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飛鳥走獸,任人聯想。天然畫卷總面積約10000平米,十分壯觀。
卦山
卦山介紹
卦山位于交城縣城北3公里處,因山的形狀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游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稱譽其為“第一山”。
天寧寺創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現存殿廟已多為明、清所建。天寧寺內,前、后、中三處院落由低到高順次排列。前院,有東廂、西廂、千佛閣。千佛閣建于院中央,宋代結構,明代重建,清代重修,上層有扶欄。天寧寺內,有明代鐵鐘、鐵碑、石碑,還有唐、宋、元、明、清歷代重建天寧寺碑記。
明清時代,卦山中又增建了圣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筑群.
卦山導游
看點: 華夏樹木奇觀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扎根于懸崖絕壁,鉆巖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龍抓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漢畫像館
漢畫像石博物館介紹
呂梁市漢畫像石博物館位于離石城西龍鳳大街西側,建筑形式為現代建筑加仿漢裝飾,頂部飾有六個仿漢小閣樓,使博物館建筑別具一格。畫像石是漢代藝術家刻在石塊上的雕刻藝術品,它既是墓室內的裝飾品,又是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石質建筑材料。畫像石是我國兩漢時期特有的文物,是漢武帝執政后期出現的新的藝術形式,它是漢代統治者以古為鑒,以善為師,以惡為戒,給世人樹立忠、孝、仁、義、禮、智、信、節的榜樣。
漢畫像石博物館導游
看點: 陳列漢畫像石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
呂梁漢代畫像石反映的主要題材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官宦生活。代表作有四魚云車、虎食女魅、四靈;大禹治水、火車陣、竊符救趙;地主莊園、農耕牧放、車馬臨闕。特別是“火車陣”、“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和“四魚云車”的神話傳說,在全國漢畫題材中獨樹一幟。
博物館的主體建筑由古墓館、漢畫像石展廳、輔助展廳、文物中心庫及文物科研培訓中心等幾部分組成。一層為通體大廳,陳列近200余塊漢畫像石精品和出土漢代文物精華;二層四個大展廳、分別為青銅器館、陶瓷館,展廳總面積2560平方米。古墓館設在地下室,面積160平方米,復制兩座東漢時期較為典型的離石漢畫像石墓供游人參觀。最具有漢代標志的“漢闕”設在博物館主體建筑東側的主入口處,博物館門前設有雕刻臺式中心小廣場供游人娛樂和觀賞。
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介紹
酒都杏花村始建于南北朝,是融“酒、詩、書、畫、景”的現代酒城。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陽,自然環境良好。這里的建筑多為仿古樣式,最值得一提的是酒史博物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酒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展出有各個時期、不同樣式的酒器千余件,是研究我國酒文化的絕佳場所。
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俗稱神井,相傳這口井就是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
酒都杏花村導游
看點: 中國名酒—汾酒、竹葉青的產地
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使得杏花村名不脛而走,雖然此杏花村并不是指的汾陽杏花村,是指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但這座位于汾陽市杏花鎮西堡村、太汾公路北側的小村莊,因中國名酒——汾酒、竹葉青的產地而聞名天下。
神龍溝
神龍溝旅游區介紹
神龍溝旅游區位于方山縣積翠鄉以東10公里處,距呂梁市84公里。旅游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這里山脈縱橫,層巒疊嶂,森林茂密。公園內樹木種類繁多,以油松、落葉松、云杉、楊樺為主,兼有各種灌木為輔,特別是落葉松在景區大面積存在,是呂梁山上最大的一塊面積。山中有珍禽異獸各種野生動物多種,有山西省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錢豹等。山上有野生中藥材上百種。
神龍溝旅游區導游
看點: 呂梁山與山西最大最完好的森林公園
神龍溝旅游景區以美麗的自然景觀著稱。主要景點有:一個天池南陽天池,一大草原云頂山真武草原,四掛瀑布玉女瀑、冰瀑、水簾瀑、白龍瀑,一座山寺文山寺遺址,一座廟宇九天圣母廟,一個洞窟,“五座山寨”伏虎山寨、任家峪知青山寨、臥龍山寨、南陽山寨、新窯上山寨“九座奇峰”孝文山主峰、赫赫巖峰、云頂山峰、東筆架峰、西北架峰、五龍峰、獅子峰、萬佛峰、玉女峰“十八條溝”。
天寧寺
天寧寺介紹
天寧寺位于交城縣城北3公里處,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后歷代多有重修擴建。
天寧寺導游
看點: 呂梁知名景點
天寧寺依山而建,周圍是層巒迭嶂的山峰,環境幽靜。寺內建筑多為明清時所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主要建筑有千佛閣、虛堂、大佛殿等,其中千佛閣內有元代鑄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各有六尊鐵鑄弟子像;虛堂右側有一座明朝時鑄就的大鐘,鐘聲可達數里;大佛殿位居寺院正中,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像,登上殿后的毗盧閣,遠山近水一覽無余。進入山門,左右兩側的長廊內有歷代書法名家的碑文,筆力不俗。
乾坤灣
天下黃河第一彎介紹
天下黃河第一彎位于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最佳觀景點為馬家畔,被譽為“萬里黃河上最美麗的彎”。黃河在晉陜峽谷段,總體流向為由北向南,自辛關黃河大橋以南6公里處,陡然向東,轉了一道極為奇特的大彎。若從高處俯視,該彎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宛如葫蘆狀,兩面基本對稱。入彎處至出彎處水流總距離為8000米。彎內陸地以入彎與出彎處最窄,僅為700米,最寬處為1700米,最高處與水面垂直距離為196米。
玄中寺
玄中寺介紹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位于山西交城縣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上,占地6000平方米,于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27)興建。日本佛教徒視玄中寺為祖庭。主要殿堂萬佛殿、東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緒年間毀于火,千佛閣殘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五脊六獸懸山式,萬佛殿五間,九脊十獸歇山屋,千佛閣三間硬山工,東西配殿各五間。
寺東山巔兩層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澀重檐,磚座寶頂,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閣內供木雕、泥塑、鐵鑄佛像共七十余尊。
玄中寺導游
看點: 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
玄中寺文物眾多,是我國佛教凈土宗的發源地。寺內最值得一看的東西,當推歷代碑刻了。這里有北魏、北齊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壇碑、寺莊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此外,還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數十座。
安國寺
安國寺介紹
安國寺,位于離石市西10公里的烏崖山麓的一個石洼之中。原名安吉寺,據碑記創建于唐貞觀十一年(637)。寺主院分上下兩層,偏院分內外兩進,共四處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鐘鼓樓、萬佛閣、關帝閣、觀音樓、十王殿、洞賓樓,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萊公祠、于成龍讀書樓,還有萊公別墅、石牌坊、磚塔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國寺導游
看點: 唐代古寺
大雄寶殿為元代建筑,多處留有唐代遺風。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筑。殿內供奉著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高達4.8米。殿左右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傳壁畫,采用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銅塔樓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木構建筑,上下層四周有圍欄設木梯可攀登上樓,下又有暗室三間。鐘鼓樓為單檐歇山式建筑。磚塔為宋式須彌座密檐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八層,束腰部分有磚雕圖案,塔身全部采用磨磚對縫仿木構筑。偏院又稱清靜處,有于清端公祠,樓上是關帝閣。后院古剎禪院,環境幽雅,建有于成龍讀書樓,還建有洞賓樓、萬佛閣等。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萊公別墅,是于成龍之孫于準在雍正丙午年(1725),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龐大石崖下修筑而成。絕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鑿成的石室,石壁上有“龍”、“虎”、“山林”、“野趣”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間永寧州知州王繼賢親筆書寫的山寺石室文。石室內有三十二景可供游人觀賞,若逢夏季,氣候清爽,實乃避暑勝地。
白馬仙洞
白馬仙洞介紹
白馬仙洞位于離石市王營莊鄉,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白馬仙洞洞口已探明的主洞底直線距離約500米,洞口與洞底相對高差168米,專家稱之為“華北第一險洞”。
白馬仙洞導游
看點: 被譽為“華北第一險洞”
白馬仙洞屬柳林泉域,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F已探明洞中有八洞,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布,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瑯滿目,鳳凰山白云繚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瀉下,三仙池清靜悠閑,翻身澗脫胎換骨,嶼心石橫臥道中,石鐘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余悸,青龍頭騰云駕霧,葫蘆洞鬼斧神工,棋盤山賞心悅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維妙維肖,變形石看啥像啥,洞內灰華及釧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成造形不一,栩栩如生、琳瑯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柏洼山
柏洼山介紹
柏洼山位于中陽縣城東五公里處,洼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龍泉觀,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
山上建筑可分為昭濟圣母廟建筑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余間,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昭濟圣母廟建筑群以依山勢而筑的三層樓閣和戲臺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臺、寢宮、昭濟圣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筑互相聯系,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昭濟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致,泉水甘冽清醇,終年潺潺長流。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樓東側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寧鄉知縣祝家瑞所題。另有詩刻一塊,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寧知州王繼賢手跡。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廟西側建碑亭一座,亭內碑刻系傅山訪王捂題字真跡,字跡章法浪漫,筆力遒勁。碑的另一面為南極老人所題七言絕句,字跡龍飛鳳舞,運筆如流,似文章一氣呵成。戲臺西側巨大巖石有一株同根雙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龍盤地,樹干似蟠龍騰空,千百年來不減其勢,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題“雙柏臺”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廟在圣母廟東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內有真武大帝及青龍、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為我國民間泥塑精品。院內月臺前有兩棵濃蔭蔽日、高大參天的古松“盤龍松”與“棲鳳松”。“盤龍松”從樹根起有一道10公分寬、2公分深的自然溝痕,呈螺旋狀一直旋轉到頂。而“棲鳳松”至今仍筑有鳥巢,有飛鳥棲息。柏洼山中還有許多古松柏,諸如龍爪松、鳳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鎮山柏、千歲柏、萬壽槐,以及更多的無名古松柏,千姿百態。
相傳農歷五月十七日為昭濟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戲臺之后,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舉行傳統廟會三日,廟會期間,附近城鄉百姓成千上萬紛紛來此游覽觀光,求嗣祈安,人們能在勞作之余,登臨柏洼山領略家鄉自然風光之美,確也是一件美事。
柏洼山導游
看點: “柏洼山三絕”
山中常年滿目蒼翠,山頭四季白云繚繞,稀有樹種“白皮松”和我國特產珍禽“褐馬雞”也是柏洼山獨具的自然景觀。中陽縣古八景之一的“林泉昏霧”,就在此山之中。其怪石、奇樹及“圣水”更是被當地民眾稱為“柏洼山三絕”。
革命紀念館
晉綏革命紀念館位于興縣城西17華里的蔡家崖村,北依元寶山,南臨蔚汾河,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省、地、縣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之一?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和晉綏軍區就設在這里。1948年3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同志東渡黃河來到蔡家崖,發表了著名的《在晉綏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紀念館建于1962年,占地面積8500m2,保護范圍12200m2,收藏文物資料4300件,是全國唯一的全面反映晉綏黨政軍民12年光輝斗爭史的多功能、綜合性的革命紀念館。受其保護的晉綏首府機關舊址,以 及相鄰相近的數十個村莊的多處革命遺址,是拍攝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教育片、專題片的理想場所。先后協拍了電影《戰斗年華》、黨史文獻片《關向應》、新聞紀錄《毛澤東在山西》、專題片《人民作家胡正》等;征集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資料,出版物有《蔡家崖》、《晉綏邊區人物春秋》、《晉綏愛國民主人士牛友蘭》、《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專輯》、《參觀留念》等。年接待觀眾游客兩萬人左右。交通信息、游覽通道、環境綠化等景點資源得到了全面整合,是晉綏乃至全國革命史文物資料的收藏研究基地,是觀光休閑的旅游勝地。
鳳山道院
鳳山道院介紹
鳳山道院位于離石市北的鳳山腰間,原名“天真觀”。這是一處風景秀麗,古建別致的千古勝跡。
鳳山道院導游
看點: 登山眺望,市區新貌盡收眼底,一覽無余。
據史料記載,此觀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毀。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觀內分上下兩院,主要建筑有黃錄寶壇玉皇樓、三清殿、孫真人殿、讀書樓、三官樓、雷公殿、白云洞(即陳摶殿),附屬建筑有關帝廟、土地廟、五道廟等。
玉皇樓為重檐歇山頂,四斗三挑、偷心結構。讀書樓在三孔丹室磚窯上奠基。白云洞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懸山頂、七鋪作、雙抄單下昂,殿內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修建武當山宮觀感應之圖》。壁畫上部為“十次神主顯現圖”,下部為“武當山全景鳥瞰圖”,分別繪有八宮、十巖諸景點,是一幅完整的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壁畫。
每逢農歷正月廿六,是觀內一年一度的鳳山廟會。廟會前后,四方香客朝山者絡繹不絕,整個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燈火輝煌,煙火繚統,爆竹轟響,聲震州城,俗稱“遇仙”。
黃河三峽
柳林黃河母親景區介紹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柳林黃河三峽是最美的一彎。這里不僅有風光瑰麗的自然奇觀,更多的是歷史與人文的積淀。
柳林黃河三峽由黃河大峽、龍泉石峽、屈產峽組成,濤走云飛,氣勢恢弘,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屈產河與龍泉水分別從黃河兩側在同一地段注入,三河交匯,形成世界地理中十分罕見的水面十字路口。旁邊就是天下黃河第一磧——土金磧,巨瀾翻卷,濁浪滔天,蔚為壯觀!
看點: 呂梁知名旅游景區
在柳林三交古鎮,從古老的黃河碼頭出發去感受黃河淺水游、黃河沙灘浴、黃河滑浪、黃河踩泥、河灘覓石的獨特情趣,一睹久已坐化成形的黃河母親的慈容,還有那土金磧、獅虎峰、避難狐、報警鷹、古堡、古寨、烽火臺、原始古峽、天然壁畫、水族龍宮等。最有趣的還是在“中國紅棗第一鎮”盡賞棗鄉風情。
石樓山景區
石樓山風景區介紹
石樓山風景區位于興縣縣城以東13-25公里處,面積約30平方公里,包括石樓山、石猴山、仙人洞景區。景區內,峰巒疊嶂,林木蓊郁,植被完好,秀色宜人。石樓山,因其形似三層石樓而得名,海拔1770米,矗立于萬山環抱之中,突起于群峰之上,遠看象天外奇樓突兀而至。
石樓山風景區導游
看點: 呂梁知名旅游風景區
與石樓山隔河相望的石猴山,海拔1600余米,因峰頂有數塊巨石酷似石猴而得名。山腰間現存元大德年間復修的道觀遺址。主峰南側的山腳下,有一天然石洞,名曰黑龍潭,潭內有兩泉,一為神泉,一稱人泉,常年不枯不溢。又山頂主峰巨石如蓮花,而稱其“蓮峰石堠”,為興縣十景之一。
仙人洞位于興縣縣城以東13公里的交樓申鄉仙洞口村。仙人洞內洞套洞、洞連洞,四通八達,曲徑通幽,堪稱“華北第一”。洞內巖溶非常發育,洞壁、洞頂鐘乳滴綴,琳瑯滿目,許多“懸泉瀑布”、“飛禽走獸”、“壽星活佛”形態各異,美不勝收。其“蓮池圣水”、“仙人聚會”等景觀與洞內散布的百余個尼姑“坐化坑”(有待進一步考證),以及發現的漢代陶片、唐宋明清瓷器等更為仙人洞增添了幾多神秘色彩。
武則天館
武則天紀念館介紹
武則天紀念館,老百姓稱為則天廟,位于文水縣城北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古跡。武則天廟以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
武則天紀念館導游
看點:
武則天紀念館占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
武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殿內梁架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筑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家族史料陳列,全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跡陳列。
白龍山
白龍山介紹
白龍山,東距嵐縣縣城22公里,西與興縣相接,主峰海拔2253米,山勢雄偉,植被茂盛,景色優美,歷史悠久,自古為“嵐陽八景”之首。白龍廟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上世紀80年代恢復重建,現已成為嵐縣及周邊縣市初具規模的旅游觀光風景區。景區內有“白龍圣頂”、“迎客松”、“神龜望月”、“三仙聚會”、“飲馬池”等二十余處自然景觀,有白龍廟、山神廟、風神廟、碑樓、登山石階等多處人文景觀。
白龍山導游
看點: 呂梁知名景區
白龍山景區內有由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書寫的“壽”字石刻,高15米,寬8米,為世界石刻漢字之最。
馬茂莊墓群
馬茂莊墓群介紹
馬茂莊墓群位于山西省中偏西部離石市城關鎮馬茂莊村西,墓群范圍約2平方公里。
馬茂莊墓群導游
看點: 呂梁知名景點
馬茂莊墓群的墓葬年代多為東漢時期。墓葬一般距地表2-5米,形制有單室、二室、三室和多室墓。大部分為畫像石墓。墓室采用磚石結構,畫像石一般分布在墓門處,或前室的四壁。畫像采用墨線勾勒細部,然后剔地平鏟像外襯底,使得畫像凸起,增強視覺效果。畫像內容有神話、歷史故事、建筑、歌舞宴樂、郊游狩獵、車騎出行等。一些畫像石上還有紀年題記。
南陽溝
南陽溝亞高山草甸旅游區介紹
南陽溝亞高山草甸旅游區位于山西省方山縣積翠鄉南陽溝東部、交城縣會立鄉柏峪溝川西部。該區山脊寬緩,南北相距20公里,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山體保持了燕山運動寬緩的背斜式天然特征。
小憩蒙古包中,徜徉高原綠洲,極盡草原情韻,會使登臨者倦怠的身心消失的蕩然無存。
南陽溝亞高山草甸旅游區導游
看點: 呂梁知名旅游風景區
這里曾為晉軍首領閻錫山騎兵旅營地兼騎兵操練場。后漢開國皇帝劉淵曾頻臨此地,并有劉淵得劍的典故傳諸于史。
田村圣母廟
圣母廟位于汾陽市西北2公里的田村,創建年代不詳。據《重修田村圣母廟碑記》和殿頂琉璃脊剎題記載,此廟重建于明代嘉慶二十八年(1549),原有正殿三間,單檐歇山頂,進深兩間,殿內梁坊上有明代“慶成王府扶枋梁功德至蘆大富”字樣。(蘆大富是慶成王府的官吏)
廟內有鐘鼓樓,正殿對面建有樂樓,清道光七年重修。現僅存正殿三間,殿內塑像已毀,壁畫保存完好。壁畫布滿殿內北、西、東三面墻壁,北面壁畫高2.5米,東西兩面的壁畫高3.7米,總面積76.37平米。壁畫場面壯闊,人物眾多,內容是反映圣母的后宮起居生活的情景。北面壁畫《燕樂圖》作為主神塑像的陪襯,是表現圣母后宮享樂生活的場面,圍繞圣母塑像展開。亭臺樓閣,松梧竹石,花木扶疏。身姿秀美的樂伎為主人獻藝。最精美動人的是東側一組正在行進的女樂隊,演奏的樂器有琴、瑟、笙、笛、琵琶、阮咸、二胡等。并有棒茶、酒、鏡、泛、香爐等物的宮女們,形象刻畫細膩,神態各異。與東西壁比較,北壁畫面更顯作者功力,設色淡雅,給人以清新、活潑、祥和的感覺。東壁是表現奉迎圣母的《迎駕圖》一部青龍駕御的乘輦正在宮門前,御者肅立侍駕,前面持節使者莊嚴肅穆,文武官員在馬上恭候。龍輦兩側儀仗樂隊環繞四周。西壁是表現圣母的《出巡圖》描寫行進中的龍輦內端坐著圣母。極力頌揚道教神抵(圣母)的盛德威儀,主要表現圣母巡幸途中,龍輦飛馳,山川襯托,隨行侍吏躍馬奔馳的情景。其前隅“圣母娘娘殿”的牌匾醒目,云霧沉沉,使吏、守衛、宮女守候。壁畫中的仕女造型,注意了人物組合,動態變化,所以并不感覺板滯,特別是一組調弄樂器宮女們的手式,形象生動,衣飾飄逸,精工艷麗。整個畫面,勁健有力,技法熟練,色彩鮮艷奪目,以朱色為主,加以當時流行的瀝粉堆金裝飾手法,畫面熱烈輝煌。配景則工筆寫實,施淺絳淡彩,用以陪襯人物,避免了色彩上的喧賓奪主。大片彩云也起了加強主題、烘托人物的作用,它的精湛藝術是值得珍視的,是現存壁畫中不可多見的珍品。
圣母殿中壁畫的藝術風格承襲宋、元畫風,而又具有明代典型的特色,運筆輕重疾徐、頓挫轉折,狀物抒情的變化,有著異常的表現能力。壁畫雖是宗教內容,但卻充滿了世俗氣息,宛然是明代宮廷生活的寫照。也是研究明代建筑、衣冠、服飾、車馬儀仗、音樂舞蹈、工藝器物的很直接的資料.
臨縣魁星樓
臨縣魁星樓 位于臨縣城內,文廟大成殿東南隅,名宦祠旁。兩面分別是泮池、文德橋和前殿,始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 樓通高10米余,分上、中、下三層。底層通體青磚砌筑,平面呈八角形,空心,西北面留有磚灰拱券角門。內制本質樓梯,邊置扶手。中間神臺泥塑奎星神像一尊,神臺高一米余,神像高4米,真容巨狀,氣宇軒昂。室外置平臺,寬1米余。四周八面為磚灰結構挑檐。壓挑檐的八面,由磚灰結構的花欄墻相聯,中間形成回廊,供游人觀景。 第二層為八角形挑檐墻面,前檐由斗拱飛椽挑起,挑角下面八根明柱支撐,斗拱以下有普柏枋、闌額相聯。明柱之間安裝有雀替且雕刻十分精細,這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同時加固了柱子的穩定性。第三層為瞭望臺,上為圓形攢尖頂,形如傘蓋,樣式精美,梁架、斗拱、飛拱椽靠8根明柱支撐。琉璃桶瓦結頂,頂端先置一個黑釉大瓷盤,應為露盤,或象征硯。盤上安裝一個黑釉瓷筆頭,高1.6米,為中國傳統的文化象征,斗拱以下為圓圈形普柏枋、闌額,再下是一圈透雕雀替,圖案為卷草云紋。
千佛洞
山神峪千佛洞介紹
在交口縣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呂梁山脈縱橫交錯,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傳古時有位白須老者居此,出入隱現,人莫能測,鄉人譽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側山崖下,鑿有石洞一區,洞內石壁滿雕佛像,計有一千零五十五尊,
寺廟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的建筑,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山門、過殿等,最低層為廟堂院,正面及兩廂均為磚石窯洞,正中無量殿內供無量壽佛,大雄寶殿鑿建在深5.5米,寬3.1米,高3米的砂巖石窟中,洞內正中是釋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兩個菩薩和兩個侍者。石窟四周刻有16CM高,8CM寬,排列整齊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分別刻有14CM高神態各異的的小石佛1055尊,故名"千佛洞"。
山神峪千佛洞洞中釋迦像衣著莊重,面目慈祥,純系民間雕造風格。洞之創始年代不詳,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應為元初石窟?咔坝性◤R堂一所,分前后兩院,前院山門、鐘鼓樓,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內供元量壽佛;后院左右配殿對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錯落,布局嚴謹,四周山林掩映,清靜幽雅。 以千佛洞為中心,于元代初建了千佛寺。一進寺院山門,迎面便是一座石雕烏龜馱香爐。再往前走,又有一座石雕大肚彌勒佛,其身用手敲擊,則發出嗡嗡銅音,清脆可辨。寺內殿堂均為窯洞式建筑,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觀音殿、羅祖殿、關公殿、念佛堂、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等14個殿堂。還有一個奇特景觀,就是寺院背后景元山的上空,天氣特別晴朗,天空為滌蘭色,比其他地方都顯得格外湛蘭。
在寺廟的左側建有高11米六角五層磚石結構的舍利塔,雕刻精致,為清代所建。
香嚴寺
香嚴寺位于柳林縣城內。相傳為古離石縣唐朝八大寺廟之一。背山面水,筑于山腰,蒼松環繞,翠柏成蔭,F存有山門、鐘樓、鼓樓、中殿、后殿、配殿和僧舍,寺廟完整。中殿佛臺有磚雕,紋飾多樣細致,雕刻刀法熟練。寺內各殿,保留有明代的琉璃瓦甚多。其中后代增補的醬釉和黑釉琉璃瓦件,為其他寺廟所罕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周幽香撲鼻的翠柏,給人一種肅穆幽靜,華貴神圣的感覺,寺前有碧波潺潺的抖氣河環抱,后山有郁郁蔥蔥的佛塔山為倚背,使寺宇幽藏在青蒼如黛,蓊然毓秀之中。又有青龍寶寧山腰的明代建筑玉虛宮,與古剎香嚴寺交相輝映。
寺座北朝南,周有堡式墻垣,內分七院十二殿,共有大小殿宇一百二十余間,占地六千一百六十平方米。寺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筑為元代手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殿宇鱗次櫛比,佛堂高低有序。主建筑分別有歇山、懸山、硬山式殿頂,各式琉璃流光溢彩,氣勢宏大。主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十王殿以及兩側的附屬建筑,構成以元代建筑為主體,明、清建筑相配合的古建筑群體。 相傳寺內有三件寶,即鐵桿蒿梁、風磨銅佛像和山門鴿子。風磨銅佛高約一米左右,存於正殿,只要見生銹可搬至院內,見風復生光輝,金色如新。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古董商買價二千白洋,寺僧惜其珍貴,收藏入柜,秘不見人。 鐵桿蒿梁,大約三丈多,粗約二十五厘米,橫七豎八置於正殿梁間,屬古今罕見奇木,游人到此先睹為快,嘆為奇觀。
賈家莊
汾陽市賈家莊農業生態園--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村地處呂梁山東麓,緊靠307國道和夏汾高速公路,北依汾酒之鄉杏花村,南傍孝義火車站,東望平遙古城,一百公里高速公路直通省城太原。這里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豐富。
園林式的農業已經成型--全村四千畝耕地,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耕作機械化,土地水利化,種植區域化,服務科技化。每六、七十畝一塊方田,實現了渠、田、林、路四配套。30多萬株白楊和垂柳,讓村域綠樹成蔭,花香鳥語。
賈家莊生態園不僅是人們慕名向往的旅游勝地,而且是展現生態農業的亮麗窗口,不僅是整個村域"農田林網化,土地水利化,種植區域化"的體現和濃縮,而且是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市場。它的建成,填補了汾陽市和呂梁地區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的空白。以生態園為輻射源,對"文明小康生態村"的建設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推動作用。
蒼爾會
蒼兒會生態旅游經濟區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文水縣,是一代女皇武則天、近代女英雄劉胡蘭的故鄉,總面積360平方公里,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龐泉溝接壤,是國家原始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還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這里森林蔥郁,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空氣清新?諝膺_到國家空氣質量等級一級水平,水質達到礦泉水標準,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2%,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83%。野生動物70余種,野生藥材100余種,野生食用菜20余種,以羊肚菌、野生木耳為代表的綠色食品20余種,野生沙棘、杏、桃、核桃、葡萄等30余種樹木滿山遍野,四季飄香,因上述諸多植物種類而享有“北方植物園”之美譽。特別是具有一處始建于東漢永平10年的佛寺—東巖寺,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比洛陽白馬寺還早1年,被譽為“民間第一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旅游價值。 文水蒼兒會生態旅游經濟區交通便利,離省會太原70公里,距北京600公里,307國道、大運高速公路、夏汾高速公路橫貫南北,修建中的太中銀國家一級電氣化鐵路穿越其中 呂梁山蒼兒會生態旅游經濟區旅游開發項目根據北京大學編制的總體規劃,可概括為“兩川一帶八區塊”,其中有皇家國際生態休閑度假村(包括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高檔別墅、高爾夫學院、垂釣園、網球場、游泳池、森林木屋、醫療養生館、綠色農業采摘園);胡蘭軍苑(包括汽車、自行車越野、狩獵、軍事攻防游戲、室**擊場、攀巖、滑沙、滑草、滑翔機等);中國佛教東傳第一寺--東巖寺、棒錘山、睡美人、秀女谷、青龍洞、龍泉道場等景點。
呂梁山蒼兒會旅游經濟區全部建設完成后將是集深度體驗型、休閑度假型、生態旅游型、會議接待、避署療養為一體的國內知名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
交城山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呂梁山東麓,距省城太原約56公里,交通極為方便。公園總面積18.7萬公頃,自然景觀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貴樹種側柏林、特色喬木林、觀賞林等,世界珍禽褐馬雞、候鳥、野鹿、原麝、金雕等幾十種名貴動物棲息于此
園內的千年古剎玄中寺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寺中大雄寶殿內藏經卷3萬余卷,是中外佛教文化教育的資料寶庫。卦山天寧寺,因群峰環列同卦象而得名,滿山蒼勁古樸的松柏樹千姿百態,終年常青,流傳著許多神秘美妙的民間傳說,巧奪天工的大雄保殿懸于山頂,鑄鐵碑、昆盧閣、稀有的唐槐,給卦山天寧寺增添了無窮的色彩,被道家視為天然道場,文化積蘊深厚。北方罕見的龍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形態萬千,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耐人尋味。瓦窯溝內,疊層沙巖,高達30米,潺潺流水、直瀉而下,有水聲吟吟,碧潭印月之幽雅情趣,為公園增添了生機。
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帶給您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感受,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關帝山
關帝山別名官地山、三層崖。位于山西呂梁境內,北緯3753′,東經11128′。主峰海拔2831米,周長50公里。油松、云杉密布山巒。山直線南距交城縣橫尖鎮10公里,為縣境西北與方山、婁煩二縣之界山。
北魏時期,為拓跋氏封山消夏、牧馬之處,明代為藩王牧馬地,故稱官地山。后因山上有多處關帝廟,遂改稱關帝山。
關帝山境內有著名的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公園設在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建園于1992午,面積56026.67公頃。 公園內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關帝山主峰孝文山聳立在公園北端,海拔高達2831米,氣象萬千。園內生長的植物多達870多種,主要樹種有油松、遼東櫟、山楊、白樺、華北落葉松、醋柳、側柏、云杉等。從海拔1300米的東大門至2830米的主峰,森林植被形成了由不同樹種和其他植物構成的明顯垂直景觀帶。公園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棲息繁衍著脊椎動物237種,其中以鳥類和獸類居多,如褐馬雞、金錢豹、原麝、金雕、鴛鴦、黑鸛、蒼鷹、黃腹山雀等。此外還有無脊椎動物1100多種,稱得上是動物的樂園。
峰厚崖
位于興縣。峰厚崖風景區革命紀念地、革命遺址集中主要有“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在山西興縣城內北隅玉京山麓。建于1952年。面積近5000平方米,坐東向西,依山勢構筑。分下中上三院,蒼松翠柏點綴,遠眺近覽,莊重肅穆。下院中央建單檐歇山式紀念大廳,雄偉壯觀,雕梁畫棟,絢麗多彩。中院一泓池水,清盈碧透,石雕小橋縱跨其上。自甬道拾級而上,可直達塔底。上院中矗立著14米多高的紀念塔。正面有毛澤東“晉綏解放烈士塔”題字。其余三面分置賀龍,林楓,李井泉,武新宇的題字。
塔前左右建六角亭各一座,玲瓏美觀。塔后依山執勢壁窯洞式紀念室多孔,分別陳列王若飛,秦邦憲(博古),葉挺,鄧發,關向應,續范亭等的遺物、遺稿。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興縣縣城以東13公里的交樓申鄉仙洞口村。洞內,洞套洞,洞連洞,四通八達,曲徑通幽,F已探明溶洞總面積約1萬平米,其中50平米以上的中小廳10個,100平米以上大廳9個,最大廳面積1400余平米,堪稱“華北第一”。
前幾年筆者曾到“仙人洞”一游,那洞口寬約2尺,高不過三尺,深不可測。因當時尚未開發,也沒有貿然進洞,只是在洞口看了看,當時看那洞口感覺就不像是自然行成,因為那洞口四四方方像刀削過一樣,可洞壁上卻沒有人工鑿過的痕跡。當時就感到莫名其妙,心中總有一團疑云:那洞口是如何形成的呢?
近日讀清史,清人王士稹在《香祖筆記》卷五中寫道:
山西興縣,去城十里許,有一洞。洞中有二小人,長尺許,衣似樹葉,時出洞門坐,立冬即罕出。
從這個記錄和當地流傳的仙人曾在洞中住過等傳說,可以肯定古時必定有“人”曾在洞內生活過。王士稹所記載的洞中兩個小人,身高尺許,奇怪的是它的衣服象樹葉一樣,而且出沒有規律。立冬后就很少見了。它們到底是什么人呢?從身高和習性看它們不可能是地球隱居者,那穴居于洞中的小人,會不會是外星人的后裔呢?
前幾年縣里曾組織專家對洞內進行勘探,發現很多坐化坑還有據說是人的遺骸,當時專家解釋可能是和尚或道士的。不知現在這些遺骸有沒有了,能做個DNA檢測就說明了一切。
最讓人不解的還是那個洞口,如果正常人出入的話實在不方便太窄太小了。它的成因更讓人覺的不可思議,刀削過一樣的正長方型,絕不是人力和自然所為。
那么,“仙人洞”的洞口是如何形成的呢?古時洞內又住了些什么仙人呢?這都成了未解之迷。是不是在古時外星人曾在此居住過呢?這一切都有待于今后專家學者的考證。
皮影木偶館
孝義市坐落著一處頗具規模的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這是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認定為“中華之最”、我國唯一的一座集收藏、皮影研究、木偶技術研究的專題博物館,展示出山西皮影、木偶藝術的深厚底蘊,特有的風格。 孝義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規模龐大,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博物館坐西向東,三進院,長125米,寬70米,院內排列著大小建筑物30余幢。這些建筑物采用中軸線與左右均齊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格局。主體建設山門、大殿、過廳、樂樓排列在中軸線上,左右廊房圍立,成為一處三院相連的建筑群。 院內,有“孝子廳”、“義虎廳”,內有“唐孝子鄭興故里”和“義虎廳”的碑記,碑文記載了“唐孝子鄭興割股奉親”和“義虎”的民間傳說,這就點明了孝義的來歷。 皮影、木偶博物館院內,位居中心的大殿,是館內的主要建筑。大殿檐柱上有一副木刻楹聯,上草書:“孝河義水糧山煤海干古寶地,秧歌偶戲影調亂彈萬民銷魂”。這一對聯概括了孝義市文化淵源的深厚及人民的富足。
博物館以皮影木偶為特色
皮影、木偶是這一博物館內珍藏的主題。館內收藏了大量明、清時的孝義皮影、木偶和外省皮影木偶實物。館藏分為綜合、皮腔紙影、碗碗腔紗影、木偶陳列、古代皮影。木偶采用戲臺實體等五個部分進行展出。第三院是博物館的中心。這里,保留有幾代的樂樓和皮影戲臺建筑實體,內有一副楹聯形象表述了皮影、木偶戲的藝術特點。楹聯這樣寫:“真口假口口代口開口合口話古今,是人非人人舞人好人歹人有評論!边@就頗為含蓄地揭示出皮影藝術為社會服務、揭示社會現實的藝術價值。 院內,還有另外四座戲臺為皮影、木偶專用戲臺。其中,有一戲臺是皮影專用戲臺,為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建成。還有一處為皮影、木偶兩用戲臺。這些影戲臺是從孝義市內有關村鎮搬遷到此展出的。可以看出,孝義市內歷史上的皮影、木偶戲在民間是相當普及的。
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是一座新建的專題性很強的博物館。1995年6月8日,中國皮影木偶特種郵票的首發式曾在孝義市舉行。中國國內唯一的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如今成為收藏,研究集于一體的文化藝術博物館。木偶、皮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戲曲藝術表現形式在這里得到新的弘揚與展示,成為文化旅游項目中的一個新的品種,吸引著中外旅游者到這里觀光、旅游、采風。
南山寺
南山寺,又名靈泉寺,系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柳林縣孟門鎮南山(又名莊王山)。
南山寺所在的孟門,戰國時期為趙國藺邑,趙襄子將藺邑賜予韓厥的玄孫韓康,遂以地為姓,中華藺氏自此始。漢元朔三年(前126),漢武帝封其宗室代共王子劉熹為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兼領定胡縣。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貞觀二年(628), 廢西定州,改定胡縣為孟門縣;七年(633) 廢孟門縣,置孟門鎮,八年(634) 復置定胡縣。直到元朝至元年間(1264一1294) ,廢孟門縣,設離石巡檢司衙署。前后長達1400多年,一直是地跨今山西離石、柳林、中陽、臨縣以及陜西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回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云屏,下臨洶涌黃河,設險據勝,乃一方之大觀。該寺建筑年代久遠,自然風光優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
黃河晚波:寺臨黃河,一望數十里,奔涌而來,岸上舟人,晚眺如畫。
孟門煙雨:寺在鎮南,據河東皋,園樹連綿,早晚霞燦爛。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
東流環碧:東溪自山澗而出,經五十余里,盤折西流繞寺,寺樹映之如碧。
靈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傳金大定時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穎之祥,固名曰靈。
鐘綻神文:寺有鐘一口,橫文下裂,相傳數十年前紋闊可容手指。但擊之聲宏如故。
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布,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蕩漾,如錦帶然。
秋鳥歸山:寺山茂樹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鴉群飛棲集,經冬至春始去,歲有常期。
端陽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開期常以農歷五月五日,歲無先后。
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
金代著名書畫家王庭筠曾游歷南山寺,并留存有《題南山寺友云亭》一詩。1674年(甲寅年)8月,被稱為“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游歷到此,并作詩《自青龍驛過靈泉寺》:“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凈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顢頇僧榻借,壁壘夢經行!
寺內有巨鐘一口,因有“四十里鐘聲”之傳說,俗稱“四十里鐘”。還有金身佛像、銅鑄十八羅漢像、禹父鯀的無頭石像等。寺東南百米處有巨石上生長著一株20余年樹齡的神柏,根系完全深扎于微縫,而整石完好。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為當地一奇景。寺域有500余座的塔林,山門外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孟門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火神廟、文昌廟等眾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布于孟門鎮,成為南山寺的陪襯式景點。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介紹
北武當山,位于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于唐時,重修于明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游人云集。
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于一體。尤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
北武當山導游
看點: 我國北方著名道教圣地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
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在山西文水上賢村內,建于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青磚砌成,為梵安寺
梵安寺塔附屬建筑,現寺已毀。
梵安寺塔高約45米,底邊周長25米,為7層8面8角重檐磚塔,中間為空心,每層均有拱石石旋塔門,第一層塔門南開,底有地宮,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數層大青石條,上筑紅磚古塔,無基無頂,十分奇特,二層以上有木制階梯,串連各層,通至塔頂,塔為平塔,塔內原有樓梯可直上塔頂,據傳塔頂原有一小廟,內供有鐵佛,日本軍侵占后鐵佛、階梯被毀。塔重修碑記也僅余碑額一方,省文物研究所認定,該塔為現在最大的無基無頂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價值,現該塔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正積極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有三奇,其一是無塔尖,一般塔均有尖,而梵安寺塔沒有;其二是塔頂蓋廟,甚為罕見;其三是40多米高的塔無地基,完全建立在黃土上。
相傳,不知何時圣人造了一座高塔,塔頂直插云霄,磨得天叫,攪得天際不安,張天師見到大怒,一鞭將塔打為三截,底截在上賢;中截落在汾陽冀村村北壽圣寺,梢截落在汾陽城東建昌村,有“上賢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之說。所以上賢和冀村塔都沒有塔頂,只有汾陽建昌塔有塔頂。
禪定寺
禪定寺:位于汾陽市東南的普會村,孝義市有公交抵達司馬村,步行不遠可到普會村。此建筑群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定為元、明、清。寺院分為東、西二院,東院有山門、前殿、正殿和兩廂構成,西院有戲臺、關帝廟等。正殿建在高大的臺基之上,用礓碴踏道,懸山頂,前出廊,面闊五間,進深四椽,雖然明清維修中改增了部分構件,但仍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筑的風格。關帝廟是寺中的精華所在,根據脊檁下的題記可知該建筑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內部梁架制作規整,旋子彩繪清新秀雅,神龕更是小木作中的精品。除關帝(已復原)與兩伺者頭像被盜外其余彩塑和懸塑都完好如初,懸塑以關羽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精雕細鑿的山川、人物和建筑布滿整個殿堂,給人以震撼。戲臺為三開間單幢式,硬山頂,屏風裝飾無存,后墻開圓窗。
中陽樓
中陽樓位于孝義市中陽樓街道辦事處古城(當地人稱舊城)大街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之遺存。
簡介
中陽樓樓體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十字歇山頂式。樓高23.14米,坐落于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墩臺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礅臺設樓梯列碑刻,井藻繪文王后八卦圖。二層高3.64米,中建神臺,列四方佛坐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砸毀)。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臺,塑以5尺高觀音大士泥像。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為游人眺覽全城之所在。頂高4米,仞高2米,一色琉璃脊獸鋪砌,全樓上下于南北雙向懸掛大小牌匾14塊,皆為歷代境中書法名人手跡,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書“中和位育”,側匾書“帶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書“行孝仗義”,側匾書“向南斗”、“銜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書“光被四表”,側匾書“控云朔”、“位中樞”。北向二檐下中匾書“縱覽四宇”,側匾書“倚太恒”、“拱北極”。南北四檐下各懸一匾,文為“中陽樓”三字,此外,在一樓南向檐柱上掛一副木刻對聯上聯“孝為人之本”,下聯“義乃君之宗”。中陽樓層檐迭峭,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牌匾四懸。樓頂脊獸奇特,流金溢彩,樓底碑刻6通,志記修葺事項。
歷史沿革
據碑記載,中陽樓始建于漢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毀,何年復建不詳,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解放后縣政府撥款,分別于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中陽樓是晉中和呂梁地區保存至今結構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樓式古建筑,是孝義市歷史街區及重大繁華貿易區的標志性建筑,不僅再現了這一地區市樓的建筑風格,而且反映了這一區域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商業盛衰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樓內藻井富麗華美,結構合理,建筑彩畫色彩艷麗,繪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等有關人物故事,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人文歷史
樓內存碑六通,其中一通為中華民國五年所立建筑中陽樓并永安市場記,碑載:“自漢唐西河設郡,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麋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期間,然孝義雖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云朔控后久以為南北孔道此中陽樓之命名所由起也!狈从沉酥嘘枠撬幁h境是歷來文墨、商人往來必榻之地,折射出昔日之繁華。其余五碑皆民國所立功德碑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該樓集建筑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為我省少見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古建筑之一。
垣東岳廟
興東垣東岳廟位于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城東北20公里的龍交鄉興東垣村中
歷史沿革
大殿為東岳廟的主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系單檐歇三式,頂由黃、綠、蘭三色琉璃瓦覆蓋。殿內東西兩壁繪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壁畫36平方米。前廊深兩椽,占進深的三分之一,形制比較特殊。大殿前有月臺,據廟內記載有:“大元國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大殿中檁記載:“大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殿內塑像毀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古歷三月二十八日為傳統廟會,會期人山人海,香火甚旺。
建筑風格
興東垣東岳廟座西北向東南,東西寬35米,南北寬65米,地處山垣,視野開闊,風景秀麗。整個建筑系磚木結構,前后兩進院落,大殿在后院,中軸線往南依次為戲臺、山門和影壁。整體建筑對稱有序,布局合理,大殿兩側有配殿各三間,東西兩邊各有五孔窯洞相對,且都設有插廊。戲臺位于群體建筑中心,座南向北,臺口面向正殿,臺下東西有大門兩道將建筑群分為前后兩院,前院東西各有廊房三間,山門對面立有影壁,整個建筑占地2800平方米,大小房屋28間。 東岳廟雖然歷代均有維修,但大殿主體及梁架結構等還屬宋金遺物,從結構造型和工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是我縣宋金時期留下來的唯一古建筑,在我國東岳廟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榮譽稱號
2001年6月25日,石樓縣興東垣東岳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
臨縣善慶寺
善慶寺簡介
時代:元
地址:臨縣歧道鄉府底村
創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門(復建)、大雄寶殿、諸佛殿等?偯娣e為12OO平方米。
善慶寺建筑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為六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題記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善慶寺位于山西省臨縣大禹鄉以西0.5公里處的府底村,小峪溝溝口公路旁。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據碑文載始建于唐代,現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歷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斷。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西臨湫河,距縣城10公里。地貌為黃土丘陵區,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屬暖溫帶森林草原灌叢植被區。善慶寺所在地府底村居民以務農為主,產業主要為農業和商品零售業。寺院緊鄰省道苛大線,交通便利,環境良好。
歷史
善慶寺據碑文載始建于唐代,現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梁架有文字記載。又據民國六年(1917年)《臨縣志》及《山西歷史地名》考,府底村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善訓府,唐武德三年(620年)廢善訓府(后改建為善慶寺)。
善慶寺原來分為東西兩院,東院為佛事活動,西院為僧人生活區。西院有戲臺、獻殿、鼓樓(與東院鐘樓對稱)、彌勒殿(與東院諸賢殿對稱)、卷棚、娘娘廟、齋房和僧舍等建筑,與東院共同構成善慶寺。西院后被當地學校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獻殿和7孔僧房還保留完好。編輯本段建筑分布 該寺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現存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軸線排列,殿宇前后層疊,錯落有致。東西廊房,左右對峙,井然有序。正殿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縱深八橡,懸山頂建筑形式,斗拱為五踩單翹單昴。規模宏偉,氣勢壯觀。主尊釋迦牟尼,旁立阿難、迦葉兩大弟子。東佛藥師,西佛阿彌駝佛,釋迦牟尼背后,塑觀音座像一尊。正殿之下東西兩廊,東有七佛殿。西有菩薩殿,主尊地藏王菩薩。寺中正殿及東西配殿,為琉璃瓦蓋頂,堆花脊飾,色彩純正,花飾生動,隔山遠眺,滿目生輝,誠為元代遺風。整體建筑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其中正殿主體建筑運用了元代典型的減柱法的營造法式,F存主體建筑正殿尚為完好。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慶寺歷史悠久,主體建筑結構嚴謹,木雕、磚雕,技藝精湛,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和文化藝術價值,為臨縣現存為數較少的歷史文化遺產。 附屬文物共有:9尊泥塑,主像三尊,脅侍六尊,造型豐滿,比例均勻,線條流暢且保存完好;元代石碑1塊;柳樹1棵,樹齡150年左右,樹高34米,冠幅21米。
文峰塔
汾陽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陽市城區以東2公里的建昌村,該塔共十三層,維修后精確高度為84.970米(維修前殘高80.12米),[1]雄偉挺拔,高度位于全國磚結構古塔之首。是我國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峰塔是古代人民為使當地文風、文脈順達,多出人才,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的,具有觀賞性和標幟性雙重意義的建筑,遍布全國各地州縣,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同時也是儒、釋、道三種思想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汾陽文峰塔,雄偉挺拔,高度位于全國古塔之首,是我國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清康熙時期《汾陽縣志》記載,汾陽文峰塔由明末進士汾陽人朱之俊(曾任明清兩代國子監司業)倡議集資而建。該塔為磚結構,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外廓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積217.8平方米,外廓塔層之間以磚雕椽、飛、斗拱組成的塔檐相隔,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頂,共13層。塔內室平面方形,塔室之間以轉折回廊式階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內室塔壁組成套筒式結構建筑。塔座為條石砌筑的須彌座,石條上雕有“竹節”、“仰蓮”、“卷草”圖案。塔身由青磚砌筑。外廓每層塔檐斗拱為正心重拱單抄廂拱交麻業頭,一至六層每層設48攢,平身科40攢,角科8攢,七層至十三層每層設32攢,平身科24攢,角科8攢,全塔共有斗拱512攢。塔檐翼角升起,出檐甚短。整個塔身無明顯卷殺,上下層之間收分顯著,塔體輪廓線斜直向上。從第一層塔門可進入塔內,塔室內有空井,上下貫通,從底層塔室仰視可見最上一層之天井,天井上加木制欞窗井蓋。塔之梯道設于塔室與塔外壁之間,圍繞塔室逆時針轉折向上,在梯道轉角處設休息臺及拱券窗,每層塔室東南西北設十字形通道貫穿塔心,通道外口設拱券窗。塔室頂部及所有通道塔窗均為拱券式結構,塔頂攢尖式,十三層塔檐檐口以上至塔頂作八面坡疊澀內收至塔剎,塔剎銅質鎏金。
上世紀二十年代汾陽地震,文峰塔遭到嚴重破壞。1998年5月在全市人民及省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汾陽市人民政府對文峰塔實施維修,2000年12月維修工程結束。華夏第一高塔重新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義居寺
義居寺舊稱“佛堂寺”,位于臨縣三交鎮棗圪撻村,距磧口古鎮10公里,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據民國六年(1917年)《臨縣志》載:義居寺為天官寺下院,創建于宋代,歷經重修。明萬歷年重修碑文記載:山門、前殿為明代重建,正殿為宋代建筑。寺院建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三進院建筑群體,依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于南端。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碑載: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臺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前臨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連筆架。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賞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蔭,古槐郁郁而增榮,固西河之名區,實中國北部之勝地!
義居寺古名佛堂寺,因處于縣轄義居都而得名,寺院位于臨縣縣城南二十六公里,棗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內現有教職人員一名(釋德久),教徒人數321名。據民國六年縣志載:義居寺為天宮寺下院,創建于宋代,歷經重修,現存多為明、清建筑。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寺院座西朝東,主要建筑物有山門、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經樓等,都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萬佛洞在喊經樓西南。山門面闊17.40米,進深 9米,前殿是懸山頂,正殿是歇山式,面闊各七間,進深三間。喊經樓座于切割較為齊整的石崖上,前后兩重。前樓依崖而砌,頂呈拱形,套室鑿石為洞,頂為平面。正堂主尊是佛,兩側均為菩薩。套間就石雕刻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兩組,各置一龕,左右對稱。藝術家根據題材精雕細刻,打磨的一十二尊佛像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是中國典型的后壁兩龕。佛龕頂端浮雕各種圖案,紋呈平面方格,滿刻蟠龍、優虎、臥牛、奔馬、靈猴、走鹿及一些珍禽異獸,形象逼真,神情各異,是古代精美的藝術遺產,2005年被確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義居寺山環水繞,景色宜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有碑載云: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臺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前臨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連筆架,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歸,芳草甘泉,驛人賞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蔭,古槐郁郁而增榮,固西河之名區,實北部之勝地也!然而,這個名勝古跡在明末清初,精美的佛龕石像被外國人盜竊一空,成林的古槐翠拍均被砍伐。后來塑像均搬,壁畫俱毀,只有一些大型建筑及石龕浮雕尚為留存。 萬佛洞是義居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類。佛洞依山開鑿,因巖結構,洞高6米,闊5米,深12.4米,其中有寬0.7米,高6.6米,齊棱平面方柱兩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鑿成。洞內因塑佛像萬尊得名。萬佛洞的藝術價值就在于它是一個開鑿、雕刻和塑造的綜合體。洞門石雕圓柱兩根,柱上鏤雕張牙舞爪的蟠龍兩條,昂首引頸,張吻鼓腮,吞云吐霧,勢欲飛騰。門頂鑿成石壁一龕,佛像就石雕刻,峭壁之前,鐫石成佛,雖系人力,疑是神功,發揮著人人望而稱譽的藝術勉力。洞窟形體完全按照我國民族建筑形式開鑿,頂呈方形,前面開門,頂部浮雕各種圖案,滿刻茂盛花草和飛禽走獸,花草隨風仰揚,走獸氣勢雄威,活龍活現,形象逼真。洞內面積不大,欲雕萬尊佛像,年深月久,易于剝落。藝術家們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創造了瑰麗而細膩的彩塑10080余尊。內容包括千佛、單身菩薩、弟子、金剛、羅漢、天龍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為釋迦牟尼佛,兩壁置迦葉佛、彌勒佛,有一佛兩菩薩的三身組合,有一佛七身的連絡群像,還有千手千眼,倒坐觀音等形象。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莊穆肅,有的低眉含嫣,千變萬化,精巧細膩,栩栩如生,生活氣息濃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 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但是,多年來歷經變故,洞內珍品已經蕩然無存,頂部浮雕隱約可見,洞壁柱面留有一萬余個塑像痕跡,石洞完整,尚有一定歷史藝術價值。 整個義居寺,占地面積廣大,建筑宏偉,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建筑雕塑、壁畫彩繪為一體,正如古人所說,義居寺“龍蟠虎踞宛若天臺之奇形,鳥語花香恍如桃園之佳境,”“高樓涵洞,學士來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賞玩而得趣,”“固西河之名區,實北部之勝地”。
【呂梁旅游景點及攻略】相關文章:
塞舌爾旅游景點攻略06-17
麗江旅游景點攻略12-07
迪拜旅游景點攻略06-01
寧海旅游景點攻略06-12
西昌旅游景點攻略08-22
格爾木旅游景點攻略06-08
西雅圖旅游景點攻略06-11
合川旅游景點攻略10-09
惠州旅游景點攻略06-08
本溪旅游景點攻略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