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出息,就是因為這4個字勵志文章
01
曾經有一份自媒體編輯的工作擺在我面前,我拒絕了。
那是一個有百萬粉絲級別的平臺。
說起拒絕的原因,我對朋友說是因為錢太少,事太多,不再有自己的空間,我還是崇尚自由的。
其實我清楚,是猶豫不決讓我沒有抓住機會。
以前我在傳統媒體供職,工作業績和口碑都還不錯,對于自媒體,我還是個新手,對自媒體的運營還處在一知半解中。
那個高大上的平臺,我既憧憬又惶恐,很想跟著大咖學習,又很怕自己做不好,對陌生的領域心懷畏懼,怕搞砸了面子上過不去。
機會就在我猶豫不決中轉瞬即逝。
現在回頭看,我與當年實習生小娜的心態是一樣的。
有一次,一個居民小區發生煤氣爆炸事件,當時所有記者都在外面采訪,部里只剩剛來的實習生小娜。
本著鍛煉新人的目的,部里決定讓小娜去出現場。
任務派出了,小娜卻磨磨蹭蹭沒有馬上出發,她跟我說她從來沒有單獨采訪過,況且還是一個突發事件,她怕做不好,怕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采訪。
沒辦法,只有臨時讓別的記者火速趕往出事地點。
后來,小娜告訴我,其實她很想接下這個任務,但她從來沒有做過現場報道,怕搞砸了。
當時的小娜和現在的我,都因為對未知的領域有所憂慮,不知自己的能力邊際,怕自己才不配位,怕搞砸了丟臉,不敢接受新挑戰。
這種憂慮捆住手腳,帶來的后果與實驗中跳蚤的行為有幾分相像。
02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一只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里。跳蚤很快就蹦了出來。他放了幾次,跳蚤就蹦出來幾次。
實驗者再次將跳蚤放入,不同的是,這次,他在玻璃杯上加了一個玻璃蓋。
跳蚤習慣性地往上蹦,結果,碰到了玻璃蓋兒,頭暈眼花。
跳蚤很納悶,也不信邪,繼續往上蹦,繼續碰到蓋子。
后來它變得越來越聰明,它根據玻璃蓋的距離來調整跳躍的高度。
幾次試探之后,它知道了蓋子的高度,以后每一次跳躍,都在蓋子以下進行,再也沒有碰到過蓋子。
當實驗者悄悄拿掉玻璃杯上的蓋子,跳蚤依然在跳躍,但它始終沒有跳出這個玻璃杯。
跳蚤跳躍的距離能達到自己身長的200倍,但它卻跳不出一個小小的玻璃杯,原因就在于心理上的玻璃蓋已經形成。
由于它一次次跳躍撞擊到了玻璃蓋,變“聰明”了,學會了習慣,進而麻木。
當玻璃蓋不存在了,它也跳不出來了,行動和欲望都被這個隱形的蓋子所鉗制、所束縛。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就叫做“自我設限”。
我和小娜把自己已知的能力和未知的潛力一并圈宥于一個看不見的玻璃杯,給自己劃定了一個心理高度,實質也是自我設限。
心理高度一劃定,它對人的影響就如跳蚤的玻璃杯蓋,會經常暗示自己,這些事情我肯定做不好,那就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或者放棄吧。永遠只能呆在自己設定的空間里,阻礙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在成功之路上自己給自己設置障礙。
03
前不久,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個人沒有出息的九大根源中,自我設限名列其中。
相較于其它幾個原因,自我設限的殺傷力更大,不是做得好與不好,而是想不想做的問題,它會從思想根源上抹殺掉一個人的潛能力。
比如:考試將近,你卻放棄了復習,結果考砸了,你會說:“唉,考砸了,關鍵是我沒有好好復習,考試前一天我去喝酒了”,便不再復習。
想去應聘一家心儀的公司,你會說:“唉呀!這個條件,我恐怕很難達到呀”,于是放棄了。
老板給你布置一個新任務,天啦,這個事我以前沒做過,萬一搞砸了呢?“老板,我手上還有活沒做完,你要不還是找別人” ,拒絕新的機會。
遇見愛慕已久的男神,想去搭訕,“萬一他不搭理我呢?多丟人呀” ,失去有可能發展的感情。等等等等。
可一旦有人做到了,你又無比地懊悔:“其實我咬咬牙也是能做到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來嘗試著找找原因。
自我設限與人的思維模式有一定的`關聯。
自我設限者的思維模式大部分都是固定型的。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特別的、獨一無二的。
一旦有可能因失敗導致自我價值感的降低、自我滿足感的消失,他們便不會去接受新的挑戰,只愿意在自己的“玻璃杯”里活動。
因為害怕失敗,從一開始他們會找好理由:“我其實是想做到A的,結果有BCD等因素來干擾。”
一旦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讓他們感覺不到自己聰明且富有天賦時,他們就會喪失興趣,失去努力的動力。
與其讓自己面子受損,不如給自己降低一個標準,或者干脆不做,為維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而自我設限。
除了與思維模式相關之外,自我認知的不確定,也容易自我設限。
有研究者認為,對自我認知的不確定性容易使個體采取自我設限的策略。
其中包括了對自己的能力不確定; 對產生結果的原因不確定; 對未來成功與否,如何去避免失敗不確定。
對自身能力不確定,就很容易為了保護自己因失敗被人詬病。
而對自己想做的事或能做的事進行一個范圍的劃定,只在自己已知的能力范圍內行事,很難挖掘出自身的潛能力。
對自己做成一件事的原因不確定,就不能將自己成功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
因而搞不清楚是自己的努力、策略、能力等內部因素導致的成功,還是歸因于好的運氣或者是事情的難易程度等外部的因素。
厘不清內外因,就很難有自信去應對下一次的挑戰,更不會知道如何去避免未來可能的失敗。
04
自我設限的結果,就是呆在自己的“玻璃杯”里看著別人成功,羨慕嫉妒心有不甘,卻又因自我設限而放棄努力,由此陷入閉路循環之中,扼殺自己所有的潛在可能。
有自我設限者,就有不對自己設定高度的人,這會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嗎?
在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里夫的演員從馬上摔了下來,脖子被摔斷,導致脊椎與大腦之間的聯系被切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生的診斷顯示了不可逆的結果。
里夫并沒有屈服,而是開始了一項艱難的復健訓練,他用電擊的方式刺激癱瘓的身體部位,嘗試著重新站立。
在醫生看來,里夫只是不承認現實,因為在以前他們見得多了,他們不相信會有奇跡出現。
五年以后,里夫居然能活動了,先是手,后是胳膊,再后來是腿,最后是整個軀干。
通過腦電波掃描,他的大腦又可以向身體傳達信號,而且身體對信號也有回應。
如果里夫自我設限,他可能就如醫生所言,一輩子與床榻為伴。
奧里森·馬登在《怕,就會輸一輩子》中說:
上帝在每個人的體內都植入了一粒神奇的種子,它巨大的能量能讓我們完成幾乎一切艱巨的任務。
因此,不要自我設限,把自己框定在特定的范圍內,只有打破限制,我們才能有所超越。
現為風險投資人的朱敏也是一個不斷打破限制,不斷超越自己的人。
從寧波普通農民、到被思科大手筆收購的賣家,再到賽伯樂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NEA創投合伙人,朱敏一直讓自己處在隨時開始的狀態。
早年不會修車,他就敢承包修車任務。
對ERP技術一竅不通,他敢把任務接下來,再苦心鉆研,直到難題被解決,被公司奉為技術權威。
52歲開始創業,就敢與大公司英特爾、微軟作對手,連比爾·蓋茨也不得不說:“敏,我打不過你!彪S后剔除了與朱敏公司相競爭的業務。
2007年,60歲的他又將一手創建的網訊公司以3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思科公司,轉身進入國內VC業。又是一個嶄新的領域。
朱敏坦承:“不在國內做出點事來是絕對不會退休的,想不出來辦法就繼續想嘛!
所以說,才能、環境都不是制約成功的因素,是自我設限讓大多數人在成功路上止步。
05
不給自己設限的人熱愛挑戰,擁抱變化;
總是在尋找機會,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會主動學習,并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不懼怕失敗,認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程。
這些特質都是成長型思維者所擁有的。
卡羅爾·德韋克說:“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只是個體意志的一部分,可以改變自己的意志來改變思維模式,從而突破自我設限的藩籬!
如何改變來突破自我限制呢?
正確認識失敗,小步試錯
失敗只是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而非一種身份(我是失敗者),失敗存在多重因素,將失敗的原因正確歸因后,可以獲得針對失敗的正確學習方向,并小步試錯。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就說過:“失敗是重新開始的好機會,再次開始時,你會更加明智。”
提高對自己的期待
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新的高度。
比如,以前要花3個小時完成的任務,你要求自己2個小時搞定,參照新標準集中精力去完成它。
事后你會知道,原來的3個小時對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我設限。
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將以前做事標準都往上提高一個檔次。每個目標都提高標準,你漸漸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也會提高到新的高度。
不再對自己說“不可能”
自我設限者最喜歡說的就是“不可能”。
“不可能”暴露自己畏懼心理,是一種心理暗示。
劃定心理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挑戰的勇氣,使原本可能做到的事情,經過心理的強化,變得真的“不可能”。
加強學習,提升認知
有的自我設限是源于低認知,就像我不敢接受平臺編輯工作一樣,對未知領域心生恐懼。
新事物、新知識不斷涌現,唯有加強學習,提升認知后,你才會發現,以前困惑于心的種種,卻是如此淺顯易懂。
通過學習,你站上一個新的緯度,突破原有認知的局限,發現更廣闊的空間。
人生就是一步步站上新緯度的過程,如何行動,如何選擇,主動權就在自己手上,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你發揮的藩籬。
【你沒出息,就是因為這4個字勵志文章】相關文章:
勵志文章:你不夠優秀,因為你不夠孤獨11-07
你的努力就是你的底氣勵志文章11-16
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勵志文章11-05
父親,我就是你生命的延續勵志文章12-22
房間的樣子,就是你生活的樣子勵志文章10-10
如今的困難就是你將來的窘境勵志文章09-19
人生就是奮斗勵志文章10-01
因為我可以窮的勵志文章10-16
不敢倒下,因為負擔太多勵志文章11-08
你的成功你決定勵志文章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