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圖片簡筆畫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的清明節圖片簡筆畫,希望你喜歡。
清明節父母祭文
又一年的清明臨近了,懷著沉悶的心情和弟弟妹妹來到七王墳墓地,來到父母安息的地方。清洗著青松輝映下的石碑,仰望著雙親安然的福地,送上一份紙錢,擺上了一份供果,寄托著我們的哀思。
父親雖然是個普通的百姓,但卻是我們每個子女生命航船中的船帆,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的質樸是我們今生難以忘卻的過去。母親更是一個普通的在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雙親在一貧如洗、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以自己堅強的性格把我們姐弟三個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并且憑著他們真誠、本分、踏實、善良,熱情、樂觀、豁達、坦蕩的胸襟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這份深情令我們永遠不會忘卻。
雙親雖然永遠離去了,但是他們的眼睛卻永遠的關注著我們,他們的心始終關懷著我們,充滿對子女的期待和渴望;今天,我們捧著鮮花來到墓碑前,透過繚繞的煙香,仔細地疑望著父母的遺像,回憶起過去似曾熟悉的身影和爽朗的笑聲,我仰望,我悲傷。
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雙親——您們說話!今天我們又來看望老人家來了;如今弟弟妹妹生活美滿,都有著自己的幸福,孫子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并且取了懂事賢惠的媳婦,您們就等著抱重孫了;外孫女也開上了自己的汽車,遺憾的是您們沒有享受到子孫的孝敬!半p親天堂可安好?在難與女話古今”,我看到的永遠是雙親那無言的笑臉。
“一炷清香思不盡,兩行熱淚謝親恩”。親愛的爸爸——您一路走好…親愛的媽媽——您一路走好。
我們將永遠把您們記在心中!
清明節的來源意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
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蕩秋千、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清明節融合了古代的寒食節。寒食本來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節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那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人物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
清明有什么傳統風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作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后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時節與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題。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春天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
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秋千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蕦m里舉行斗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禁火寒食
寒食節也是屬于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一,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于一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一。
【清明節典故】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從XX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XXX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有人在先祖亡親墓前垂淚,也有人在愛寵墳前掩泣。不止是人有墓地,寵物同樣也有墓地。人們為寵物掃墓也跟拜祭祖先差不多,寵物墓前有照片、有白菊、有生前至愛的玩具作陪,還有的以水泥、大理石碑筑就跟人一樣。除實體墓地外,寵物網絡墓地、紀念博客也蔚然風行。和悼念親人的網上祭堂一樣,寵物祭堂可以祭酒、獻花,申請也容易,多數只需輸入寵物和主人的名字即可。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清明節圖片簡筆畫】相關文章:
立夏的圖片簡筆畫11-19
清明節氣圖片11-12
谷雨簡筆畫圖片大全11-19
清明節有關圖片11-15
清明節花圖片11-17
清明節資料圖片11-15
清明節掃墓圖片11-15
清明節的圖片11-13
清明節掃墓活動圖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