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勵志故事(精選5篇)
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活的靈魂”,是農村學生睜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鏡子”。他們地位的變化,事實上與鄉村社會對待讀書的態度直接相關:鄉村教師的地位愈高,農村家長和學生對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以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認同度也就愈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教師勵志故事(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1
走進黃山深處,才知道什么叫做險峻——從歙縣縣城向北進入山區,順著幾乎筆直矗立的山峰之間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向北,便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巖源。這里山套著山、嶺接著嶺,連接著歙縣、績溪、旌德和徽州“三縣一區”。
“山里的孩子要讀書,要走出大山,需要我這個老師!”今年55歲的潘立華,是大山最深處歙縣上豐中心學校巖源村吳家坦教學點的老師。從1976年高中畢業擔任民辦教師開始,潘立華手把手地教著山里的孩子,幫他們圓“看看大山之外”的夢想。
有一種美好叫堅守
陡峭的山坡上坐落著兩開間教室,后面連著半間宿舍,斜對面是一間小廚房,門前有大約20平方米水泥地坪,地坪上豎起一根高高的旗桿……這就是今天的吳家坦教學點。
“現在條件好多了,給學生熱飯菜有了電熱箱,也有了活動場所!泵棵恐更c著教學點的“江山”,潘老師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心滿意足的笑容。當年,高中畢業的他挑著行李,走10多里山路來到這里,拿著每月18元的工資,教授著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共二三十個學生的所有課程。那時,教學點只有現在的教室和宿舍,孩子們沒有活動空間,熱飯菜要跟一個殘疾老人共用火爐。
巖源下屬的自然村,間距最近的也有四五里。1980年,潘立華考入縣教師進修學校,畢業后又回到巖源。先是登上當地海拔最高的老屋基村教學點,然后是吳家山、道溪,隨著教學點撤并,最后又回到吳家坦。如今的吳家坦教學點有8個孩子,一年級和二年級各1人,幼兒園6人,三年級以上的都去了中心校。
前前后后教過700多名學生,20多人考上了大學……面對這份堅守的.“成績單”,潘老師淡淡地說:“真沒在意,都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我就是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他們也喜歡我!
有一種榜樣叫師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歙縣是陶行知的故鄉,潘立華踐行著為人師表的原則。
教學點上,往往一個老師就是一所學校。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天開始,潘立華要做的就是在同一空間里的跨年級“復式教學”,最多的時候有五個年級一起上課。“從潘老師那里來的學生,成績都沒有問題!敝行膶W校的領導和老師都這么說。
“花壇”“大門”“黑板”……走進教學點,隨處可以看見潘立華一筆一畫寫下的字條,這是給幼兒園孩子準備的情景教學“教具”;小小教室里有“學習園地”、“溫馨提示”和黑板報,都是每周一期,這是潘立華帶著孩子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平臺”。潘立華的字跡一絲不茍,教學點出去的孩子也個個都是一手漂亮的好字;潘老師的性格開朗樂觀,孩子們也個個落落大方,充滿陽光。
“潘老師教了我的兒子、孫子,也教了我。”村民許淦成常常半開玩笑地說。老許兩個兒子都是潘立華的學生,現在孫子孫女又在吳家坦上學。自從孩子上了學,許淦成再也沒上山燒過火:“孩子說老師講的,山上燒火不僅破壞環境,更不安全!
有一種責任叫呵護
“我想潘老師!钡街行膶W校讀四年級的許仲楠,覺得這里一切條件都比教學點好,自己還是班上的數學小組長,但唯一不好的就是見不到潘老師。小仲楠和江素蘭、潘惠珍、潘慶鈴這些下山讀書的伙伴們,經常一起思念潘老師。
山區村落距離遠,教學點的孩子們年齡小,上學都是早出晚歸。因此,教學點老師不但要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料理好學生的吃喝拉撒。雖說教學點叫吳家坦,但學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條彎彎小路,而路邊就是滾滾溪流。每天一早,潘立華就來到路口,把孩子一個個領上教學點;遇到雨雪天氣,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為每個孩子熱好飯菜,過去都是用火籃、火爐,潘立華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華又把孩子們領到路口。遇到農忙或家長有事,他還要騎車將學生安全送回家中。
“潘老師會醫術。”教學點的孩子,都知道老師的神奇——孩子們天天在教學點,難免會有頭疼腦熱,潘立華自掏腰包備下常用藥。
“我的年齡跟他們爺爺差不多,可他們卻一定要做我的女兒、兒子!”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潘立華領著一群群學生學習、生活,再看著他們一個個走出大山,走向遠方。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2
當代“愚公”感動鄉民
1993年秋,劉恩和從后坪小學調到茨壩小學任校長。當他冒著風雨趕到茨壩小學時,呈現在他眼前的是這樣一所學校:沒有圍墻,沒有宿舍,沒有操場,是一個典型的“三無”學校;再看教室,窗戶沒有玻璃,四壁皆空,晴挨曬,雨挨淋;課堂上,幾十個孩子稚嫩的身軀在寒風中不斷地顫抖。此情此景令這位40多歲的老教師忍不住流下了淚水。
于是,他從家中搬來木料、磚瓦,開始對學校修修補補,一干就是3年。1996年冬,劉恩和盼來了一個天大的喜訊:可用世行貸款在茨壩修學校,不過有關部門要求茨壩小學必須在5天內籌集到5000元匹配資金。5000元,對于大山深處的一所鄉村小學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劉恩和沉思良久,斬釘截鐵地說:“干!”
當時,村子里剛剛集資修電站,群眾已經拿不出錢來,劉恩和只得找到信用社主任馮應祥,但是個人貸款最多只能貸3000元,離5000元還差2000元。劉恩和毫不猶豫地取出了自己即將到期的1300元定期存款,這已經是他的全部積蓄。
1997年1月,在他的努力下,項目資金終于全部到位,可是又出現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一家施工隊愿意接受這個活,都嫌工地偏僻、工價太低。
無奈之下,他去央求一位長期在當地做活的包工頭董長兵。董長兵被劉恩和的執著精神深深感動了,決定接這個活兒。
茨壩不通公路,鋼材、水泥等全靠人翻山越嶺從8公里外的鎮上背進山里,背一趟活兒來回要花兩個半小時。劉恩和此后每天雞叫頭遍就上路,背回一趟才上課;放學后,再背一趟才歸家;星期天,居然一天背3趟!就這樣,4個月他走爛了5雙解放鞋,建校用的60噸水泥、6噸鋼材、12噸石灰,他一人就背了20多噸,跋涉了2000多公里的山路。
傳說中愚公的精神感動了上蒼,而劉恩和的精神感動了全校師生和父老鄉親,一下四鄉五鄰200多人參加了義務勞動。60多歲的老漢田維清說:“校長累成這樣不歇腳是為了啥?為給子孫造福!”1997年8月底,442平方米、擁有8個教室的兩層教學樓屹立在茨壩村齊家山腳下,孩子們坐進了嶄新的教室。
“教師對學生,應當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
劉恩和常說:“教師對學生,應當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
有一次,學生汪國安淋巴發炎,劉恩和硬是背著他跑了十幾里的山路為他看病,替他交藥費;貋淼穆飞,汪國安滿眼淚水地對劉老師說:“老師,你比我的爸爸還要親哩!長這么大,我爸也沒這樣背過我!
山區農民生活窘迫,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劉恩和每年都要擠出一兩個月的工資為困難學生墊付學費。后坪鄉一位曾是劉恩和學生的年輕教師動情地說:“這26年來,劉老師在后坪、石界、茨壩3所小學,用他微薄的工資先后為400多個學生墊交學費1萬多元,80多名面臨失學的孩子在他的資助下考上了大中專院校,凡是他教過書的鄉村沒有人不敬重他的!
實際上,劉恩和的經濟條件并不寬裕。1998年,劉恩和的女兒考入思南師范學校,家中一時湊不齊學費,只得貸款送女兒上學。
劉恩和當鄉村教師多年,大量精力都是用在琢磨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盡可能讓每個山里的娃都成才上了。
1977年,在石界小學初中部擔任骨干教師的劉恩和,一人擔起了初中一年級數、理、化三門課的教學任務。由于從未教過初中課程,有些問題他分析不透,他就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跋涉20多公里,到塘壩中學向有關教師請教。
有一段時間,劉恩和發現不少村民因貧窮不愿讓孩子繼續上學,急得直撓頭。為了提高入學率,他主持制定了教師跟班、包班制,包班教師必須從學習、生活、思想各方面指導學生,決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窮而失學;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入學獎、鞏固獎和教學質量獎。劉恩和欣慰地說:“現在入學率已達100%!”
“改變山村落后面貌離不開教育”
劉恩和出生于1949年。10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人拉扯著他們兄弟三人。那個年代糧食不夠吃,兄弟三人不得不經常去山里采野果、挖野菜,以填飽肚子。一直到13歲,他才跨進茨壩小學就讀一年級。負責報名的田井銀老師被面前這位年齡最大、面如菜色、下身僅穿一條破舊的短褲的孩子驚呆了,隨后將自己一條半新的褲子送給劉恩和,并對他說:“好好讀書,將來多作點貢獻!边@句話后來成為劉恩和一輩子的座右銘。
1974年,劉恩和被推薦到思南師范學校讀書。去學校報到的那一天,他穿的是一身破舊的衣服,腳下是一雙草鞋。一位叫陳朝武的同學悄悄給他一條褲子,班主任謝紹碧送給他一件棉衣。20多年過去了,當年老師、同學幫助他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令他終身難忘。
1982年,33歲的劉恩和終于成家了。第二年,妻子臨產前,母親千叮嚀萬囑咐:“山里接生條件差,到時你可得早點回來。”他點點頭,可一轉身又扎進工作中。當他上完課趕回家時,女兒已經生下來了。但由于醫療條件差,妻子難產,以致小孩頭一天生下來,胎盤第二天才脫落,妻子整整在木凳上蹲了20多個小時。他剛踏進房門,妻子便傷心地大哭起來。
面對剛剛降生的女兒,望著妻子產后虛弱的'身體,劉恩和心里深深的歉疚油然而生。可是就在1988年5月,兒子降生時,因不想耽誤學生的課,劉恩和還是沒能守在妻子身邊。對此,善良的老母親都在一旁不依不饒,哭著罵道:“生女兒不回,生兒子不回來,恐怕哪天你老娘死了,你也不會回來啊!”
劉恩和的母親在講這句話時,大概不會想到幾年后自己臨終前真的沒能見上兒子一面。
1992年9月12日,重病臥床的母親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托人帶信到學校讓劉恩和無論如何也要回家見她。9月14日,家里又派人來催他馬上回去,說母親病危?墒撬匀粓猿稚贤耆斓恼n才往回趕,想不到晚了一步。老人彌留之際,一遍又一遍地呼喚:“恩和,恩和……”這位剛強的土家漢子不禁長跪不起,嚎啕大哭。
劉恩和一心撲在教學上,不少人對他的行為不理解,可他自己清楚,要改變山村落后的面貌離不開教育啊!
他的雙腿雖然殘疾了,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步履還是那樣的執著。他身殘志堅、扎根山區、獻身教育的事跡,在隴原大地廣為傳頌,被譽為“教壇保爾”。
他雖然雙腿殘疾,身患多種頑疾,但仍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拄著雙拐、騎著毛驢,年復一年默默無聞地在山區教壇上辛勤耕耘。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3
20xx年11月27日,“中國達人秀”第三季第二期在上海東方衛視首播。節目播出后,人們記住了一個名叫劉寅的鄉村義務教師。
出現在評委和觀眾面前的劉寅是一個身材有些單薄、臉龐很瘦的小伙子,身穿海藍色條紋T恤衫,戴了一副黑框眼鏡,貌不驚人但沉穩踏實。嘉賓評委周立波問了劉寅幾個問題,諸如年齡多大,從事什么職業,劉寅基本都是一問一答,給人的印象是稍稍有些靦腆和木訥,并不出眾。
讓嘉賓刮目相看的,是在他回答了一個問題之后。周立波問他為何參加中國達人秀?他說,要創造條件為自己教的學生買肉吃。
劉寅來自四川眉山,一年前,他來到云南麗江的大山里義務支教,做了麗江寧蒗縣一所小學76個孩子的老師。因為是義務支教,他沒有一分錢的工資。
在云南的大山里義務教書的困苦窘迫,常人難以想象。山區條件十分艱苦,信號覆蓋不到,與外界幾乎斷了聯系,衛生條件也很差,劉寅一年里就被跳蚤咬了一百多個包。比個人生活艱苦更讓劉寅受不了的是,這里孩子們的飲食條件十分差。
為了改善孩子們的伙食,讓他們多吃點肉,劉寅利用業余時間做音樂,錄專輯,然后放在麗江的酒吧里賣錢,每張碟50元,一年多才賺了1000多塊。但這點兒錢遠遠不夠,劉寅只有靠自己的積蓄和朋友的資助艱難度日,并且攢錢給孩子們買肉。盡管日子難過,但和孩子們在一起,劉寅覺得“快樂多過痛苦”。
山里的孩子親切地稱呼劉寅“菜刀老師”,除了有“跟著劉老師有肉吃”的含義之外,還因為劉寅的QQ名就叫“菜刀”。如今劉寅任教的云南麗江寧蒗縣爛泥菁鄉大拉壩完全小學也有了“菜刀學!钡膭e稱。
節目現場,劉寅撥動吉他,演唱了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希望樹》:
“給我一段燭光溫暖這寒冷,給我一點勇敢穿過這黑暗。給我一絲堅強走完這條路,給我一點夢想掙脫這現實。一片落葉滑落,會驚擾了整個夏天。一片雪花落下,提醒了我冬的寒冷。太陽每日東升,照耀大地無限的曙光……”
嗓音沙啞,音域低沉,曲調憂郁,唱出了他這一年多來的千言萬語,無限艱辛。
劉寅的故事,感動了現場所有人。三位評委不僅一致yes通過,還紛紛表態予以援助。曾經飾演過鄉村教師的倪萍對劉寅的境況感同身受,現場灑下熱淚,當即表態:“有需要你找我。”倪萍還細心地問劉寅想要什么樣的女朋友,這倒讓劉寅有點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我喜歡的'女孩子得簡單樸素,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學校教書的。學校沒女老師,生理衛生課沒人教。我還喜歡漂亮姑娘,我喜歡短發、瘦瘦的、可愛的姑娘!边@樣的直白坦率也讓現場沸騰,觀眾紛紛起立為他鼓掌。周立波則以形象代言人的身份代表海派清口公益基金會發話,要替劉寅出兩年的費用。而黃舒駿則說:“想買一張專輯聽聽看!
他用自己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一片落葉滑落,會驚擾了整個夏天”。我相信,劉寅的堅守將會說服無數還相信愛、相信善良、相信純粹的人對這個世界不絕望。這個竭盡全力為山里孩子提供肉食的年輕人,也為更多的成人提供了可貴的精神營養。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4
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里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游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胡子全都燒焦了。但他并沒有放棄。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老師再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后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他把那個女孩背到安全地帶,然后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后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后救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嗎?”
“是的!本曜雍瑴I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背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最后,我們宿舍有三個姐妹跟著娟子去她老家作了鄉村教師。我是其中一位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生命因愛而精彩,人生因愛而完滿。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5
2018年2月14日,丁酉年臘月二十九,楊春芳帶著患病的丈夫廖功逸離開玉林市中醫院返回家中。這個選擇其實是出于無奈:“從2017年12月23日丈夫病情嚴重上來住院,到2018年2月14日已經花費了4萬多,這個錢還是我娘家人東拼西湊給我的,我自己已經借無可借了。”
楊春芳8年如一日照顧身患重病的丈夫。
安穩生活下暗礁密布
楊春芳是容縣黎村鎮平洛村平潭分校的教師,個子不高,身材瘦弱。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柔弱的女子,在丈夫廖功逸不幸患上慢性腎衰竭后,8年來獨自一人承擔起照顧重病丈夫、籌集治療費用等責任,同時學校里的孩子,她也從未放下。
2001年,楊春芳從容縣師范學校畢業,成績優異的她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平洛村,如愿以償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平洛村平潭分校任教。
2006年,楊春芳認識了當時在村里給村民安裝電話機的廖功逸,“他這個人很木訥的,追女孩子都不會,兩個人在一起都沒什么話講!
雖然丈夫木訥,但是他的老實本分也打動了楊春芳:“我感覺他是實實在在對我好的!2006年6月,楊春芳與丈夫在雙方親友及同事的祝福聲中喜結良緣,第二年,活潑可愛的女兒廖靈來到他們身邊,美好的生活正一步步走來,一家人滿心歡喜。
可是這一切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擊得粉碎。
由于經常在學校、醫院兩頭跑,楊春芳和女兒總是聚少離多,今年的春節母女倆都沒在一起,2月27日見面后兩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重病丈夫的一線生機
2010年,廖功逸的單位組織體檢,體檢報告上,“慢性腎衰竭”五個字讓他一下子慌了起來。為了不讓妻子擔心,第二天,廖功逸瞞著楊春芳來到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再次進行檢查,確診出來的結果讓這個當時才29歲的男子漢一下子崩潰了。“功逸當時哭著打電話給我,跟我說:“我這輩子是完了,你還是離開我,重新尋找屬于你的幸福吧!斌@慌中,楊春芳一邊在電話上安慰丈夫,一邊從家里趕上玉林。
在醫院里,楊春芳看到雙眼已經哭腫的廖功逸,她上去緊緊抱住自己的丈夫,堅定地對他說:“只要你活一天,我就陪你走一天,這輩子我是不會離開你的!”
楊春芳陪著丈夫開始了漫長的尋醫問藥之路,2012年,廖功逸的身體再度惡化,確診為尿毒癥,同時他失去了工作,家庭的擔子則全部落在了楊春芳的`肩膀上。高昂的透析費、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支出,處處都讓這個家捉襟見肘。
8年來,為了籌集給丈夫治病的錢,楊春芳不知敲了多少親戚的門。為了節約每一分錢給丈夫治病,一家三口一直住在廖功逸原單位的宿舍里。二十多歲正是愛美的年紀,但是為了省錢給丈夫治病,楊春芳幾乎沒有為自己添置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在她心中只有一個愿望—— 盡快籌齊丈夫下一次的透析費用!安还芙Y果怎樣,只要有一線生機,我就不會放棄!睏畲悍紨蒯斀罔F地說。
山里孩子的希望
除了病重的丈夫,楊春芳心中放不下的還有學校里的學生。平洛村人口有四千多人,而平潭分校則肩負著村里二分之一兒童完成義務教育的重任。而平潭分校目前只有6名教師,算得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缺了誰學校運轉就會出現問題。
“雖然丈夫身患重病,但是楊春芳從來沒有因為照顧丈夫耽誤教學工作,甚至主動承擔學校的教學重任,曾經有一個班的成績是在全鎮倒數的,楊老師知道后主動要求接手這個班級,在她接手后,這個班級的成績上升到了全鎮中上游水平!逼教斗中X撠熑肃嚦赂嬖V記者。
2014年,為了多掙點錢給丈夫治病,楊春芳到鎮上找了一份兼職。每天下午下課做完工作后,楊春芳又到鎮上工作,直至凌晨一點才能回到家中。因為過度勞累,有一次,在早晨送丈夫到玉林做透析的時候,楊春芳因為忽然眩暈,導致摩托車重重地壓在她身上,半邊身體疼痛難忍。
楊春芳當時負責的是平潭分校五年級、六年級的教學工作,而六年級的學生再過兩個月就要考試升入初中,“這個節骨眼上,他們是萬萬離不開老師的,我不能因為我自己耽誤孩子們的學習”。楊春芳當時是這樣想的。因此,在同事的幫助接送下,楊春芳依然忍著疼痛,每天到學校給孩子們上課輔導。
【鄉村教師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教師對學生講的勵志故事12-01
名人勵志故事_勵志故事02-25
古代勵志故事_勵志故事02-25
勵志感人故事_勵志故事02-25
從城市回鄉村的創業故事09-03
勵志故事-周恩來的故事08-31
勵志故事-華羅庚的故事07-18
勵志故事:大魚的故事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