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林斯卡學院 (Karolinska Institute),又名卡羅琳學院、卡羅琳醫學院、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曾名皇家卡羅琳學院(“卡羅琳”是為了紀念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的軍隊),是瑞典著名的醫學院,建立于1810年,在瑞典國內僅晚于烏普薩拉大學和隆德大學。學校位于瑞典北部的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也是全國第一大城市)郊外的索爾納市,地處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交匯處?_林斯卡學院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單一醫學院之一,也是世界前十的頂尖醫學院,承擔了全國43%的醫藥類學術研究,并擁有一個附屬的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同時,學院有一個諾貝爾委員會而聞名于世,每年負責評審和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精英教育
崇尚精英教育是歐洲傳統的教育理念。特別在對博士生的培養上,卡羅林斯卡學院以令人驚嘆和感動的責任感扮演了一個“父母”的角色。每一個被卡羅林斯卡學院接收的博士生,無須通過勤工儉學來維持生存,每人每年可獲得來自導師的30萬瑞典克郎的學費和生活費。這樣的制度足以確保博士生衣食無憂,全力以赴投入學習與科研。
微生物和腫瘤生物中心副教授胡立夫是一位移民瑞典17年的華人。他說,他每年向有關教育基金會申請獲取的科研經費大約有100萬克郎,其中有38.5萬克郎要上交給卡羅林斯卡學院,余下部分要“全包”3位博士生的開支,日子過得緊巴巴。因為根據瑞典高額的稅收制度,他得為每位博士生付出超過24萬克郎的費用,他們每人每年才能凈得12萬克郎。雖然瑞典有著全世界最完備的福利制度,但卡羅林斯卡學院對教員和學生近乎嚴酷的要求,是他持續勤奮工作的動力,幾乎每晚都要工作到12點。
獨特的風景每隔幾天,都會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的校園里上演——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自動停下腳步,向冉冉升起的一面或者數面校旗行注目禮。清點校旗的數目,便可得知,當天又有幾名博士生獲得了博士學位。
那是神圣而莊嚴的一刻。每個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博士生都以此為榮;蚴翘焯,或是地獄。一位在卡羅林斯卡學院呆了兩年的留學生說:“對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卡羅林斯卡學院是天堂;對想混一張文憑的人,卡羅林斯卡學院是地獄。”
與某些西方國家的大學不同的是,卡羅林斯卡學院并非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在教學方面一向以嚴謹著稱。因此,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學生都有強大的自學能力。
科研創新
學院每年在世界頂級醫療刊物上發表論文超過4000篇,在干細胞、神經細胞、流行病學與腫瘤研究等領域走在國際前沿。研究血管增生的瑞典籍華人曹義海教授曾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過,他比較前者與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科研水平,覺得不能簡單地以排名先后來評判,而是在不同領域各有千秋。他認為,在卡羅林斯卡學院,創新思想的火花可能是被保護和激發得最完美的,同時可以向社會借助“合力”。
例如,由卡羅林斯卡學院班格特教授領導發起的一項旨在研究腦部疾病的計劃——“Swedish Brain Power”項目共匯集了73個研究團體的積極參與,包括來自從腦成像到遺傳學等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衛生保健專業人員乃至商業人士,預算高達1億瑞典克朗,協力攻克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病。
腦科學可以說是瑞典的強項,這個領域內六分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瑞典人,新項目旨在鞏固瑞典神經學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中國留學生
研究生中很多是留學生,尤以中國留學生為最。2011年卡羅林斯卡學院共有125名中國博士生畢業,95%去了美國和加拿大;12年有半數去了美國和加拿大,另外半數回中國效力。成立于1810年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堪稱歷史悠久,目前有1300名高級研究員和教員,300名客座教授,5500名本科生,250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它在科系分布方面有獨到之處:分設的25個系中,除了傳統的外科、兒科、內科等系外,還有社會醫學、神經心理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等與時代結合緊密的科系。每個系有10至20名教授。
卡羅林斯卡學院順應時代調整自身的的重點學科發展戰略,著重于:臨床流行病、組織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化、干細胞生物學、細菌生物學、醫學統計、醫學教學法、細胞生物、apop-tosis、細胞分化調節、細胞治療等。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卡羅林斯卡學院就與中國建立了聯系,1986年與中國正式開展合作項目。卡羅林斯卡學院與中山大學開展了腫瘤方面的合作研究,并將與北京大學進行免疫方面的研究合作,同時將在四川大學建立研究所,雙方進行人員和課程方面的交流。
課程設置
[醫學院]-外科和臨床外科;試驗外科;解剖學;社會醫學;免疫醫學;生理學;兒科;內科;眼耳喉鼻科;病理學;精神病學;神經心理學;放射醫學;藥理學;生物化學;麻醉學;醫學物理和化學;組織學;分子生物學;公共衛生和健康;微生物學;酶化學;遺傳和基因等。
[牙科學院]-口腔病理學;牙科放射學;口腔微生物學;矯形牙科;牙科修補;口腔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