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概況,供大家閱讀查看。
學院簡介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百年山大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山東大學成立之初,即設有文學科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振聲、聞一多、舒舍予、梁實秋、沈從文、游國恩等一批大師、學者和著名作家云集本院,為山東大學的校史增添了光彩;建國之初,著名學者王統照、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呂熒等先后執教本院,進一步奠定了山大以文史見長的傳統。新時期以來,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又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了學風扎實、實力雄厚、學科健全、學術梯隊分布合理、教學質量優秀、學生工作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至2013年1月,全院學生總數1148人,其中博士生139人,碩士生298人,本科生711人;教職工總數104人,其中專任教師98人,在崗教授39人,副教授28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4人。現任院長鄭春教授,院黨委書記王德勝教授。
20世紀三十年代,山東大學即開始建設文學院。五十年代初,撤銷學院建制,設中文系。1996年8月,以中文系為主體恢復文學院建制。2000年7月,新山東大學組建后,文學院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目前,全院有中國語言文字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新聞學研究所、傳播學研究所、美學研究所、大學語文研究室等9個實體研究所,有7個非實體研究機構和1個研究室。學院另設有行政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團委辦公室、本科生教務辦公室、研究生教務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等相關教學管理與輔助機構。學院定期出版學術刊物《人文述林》、《現代文秘》。
學院前身中文系在50年代即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國務院恢復學位制度,學院首批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獲得博士生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現有6個博士點和9個碩士生點招生。1994至1996年,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四個學科先后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1997年,“漢語言文學”學科被整體列入山東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規劃。2000年12月,以文藝學科主體組建的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被批準為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1年1月,本院被人事部批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2年1月,文藝學學科被批準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2004年,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在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名列第五位。
學院現有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學、廣告學三個本科教學專業。1994年年首批入選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1年順利通過一期驗收,被評為優秀基地。多年來,全院教師專心教學,致力科研,取得了一大批在學界廣有影響的科學研究成果。近三年來,共出版學術著作150多部,學術論文700多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近30項。畢業生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就業面寬,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從學院畢業的大批優秀畢業生走上了各級重要領導崗位或成為專家學者。
學院設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資料室、語音室、微機室、局域網、新聞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等,辦學條件和設施優良。學院資料實現藏書近30萬冊,圖書收藏量(特別是古籍)在全國高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學院還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14所國內重點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美國、日本、韓國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較穩定的學術關系,并與大眾報業集團共建了“山東大學大眾新聞傳播培訓中心”。
本著“依靠分工,集體領導;依靠制度,健全規章;依靠民主,尊師重教”的原則,面臨山東大學新世紀發展的大好機遇,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全體師生將繼往開來,同心協力,以飽滿的熱情、進取的精神、扎實的工作、辛勤耕耘,開拓發展,為創造我院新的輝煌而努力奮斗。
文藝學重點學科介紹:
山東大學的文藝美學教學與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任山東大學校長的楊振聲以及著名作家聞一多、老舍、洪深、沈從文等人就在山東大學開設了"近代文藝批評"、"文學概論"等文藝美學課程。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山大的文藝學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86年又成為全國高校3個文藝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之一,并從1987年起正式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形成了從本科生直到博士后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2002年,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并確定為山東省十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自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山東大學先后有華崗、成仿吾、吳富恒、曾繁仁四位校長和呂熒、牟世金、譚好哲、陳炎四位系主任、院長直接從事文藝學、美學的教學和研究,使文藝美學的學科建設始終處于備受關注的地位。
學科方向
文藝美學
文藝美學是本學科長久性的核心研究主題,也是本學科著力發展的重大研究方向。未來幾年,我們將在已取得的成績基礎上力圖在文藝美學的重大基本理論問題、文藝美學的發展歷程、文藝美學的傳統資源以及文藝美學核心問題的研究上取得較突出的學術進展。目前,曾繁仁教授主持的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文藝美學學術史研究”、馬龍潛教授主持的2004年教育部重大項目“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藝術哲學、部門藝術美學的關系研究”和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以來文藝本質問題的論爭及其理論探析”、蔣述卓和譚好哲教授主持的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現代價值研究”、譚好哲和王德勝教授主持的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文藝美學元問題與文藝美學學科體系建設研究”、王汶成教授主持的200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學語言的類型學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藝術與語言的關系研究”,均正在進行當中。我們還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的發展”、“文學藝術與現代傳媒的關系”等列入重點探討的課題。
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手段,也是現代美學研究適應社會文化發展而向人類審美存在轉向的集中表現。這方面研究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學科在審美教育研究方向成就顯著、優勢明顯,未來幾年,我們將在強化基礎理論研究的前提下,要著重系統梳理民族傳統的美育思想資源,并突出重視探討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實踐問題。目前,曾繁仁教授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現代中西藝術教育比較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本學科承擔的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古代中和論美育思想研究”正在進行之中,并正申報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
審美文化
審美文化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美學、文藝學研究的一個新動態、新趨向。它標志著中國當代美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期的到來。這方面研究,尤其是對中國古代與現代的審美文化研究,對于建立和諧社會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本學科將“審美文化”作為學科發展的主攻方向,力圖在審美文化的基本理論問題、民族審美文化傳統等方面研究上有新的開掘。目前,儀平策教授主持的200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審美文化民族性的現代人類學研究”正在研究當中,正在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文明的結構與藝術的功能”。而“審美文化基本理論問題”、“陰陽兩儀思維和中國審美文化”、“藝術、工藝與體育、科學的關系”等將是本方向未來幾年著力探討的重要課題。
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研究是近年出現的發展潛力巨大的新興學科,生態美學觀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環境文化這一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之一。從生態學美學觀出發來研究藝術與審美問題,并挖掘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的生態思想資源,不僅有潛力開辟一條新的美學發展道路,培育新的理論生長點,而且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七大”已經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這必將為生態美學發展帶來極力的機遇。本學科的生態美學研究目前已經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曾繁仁教授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和相關論著受到學界廣泛關注,目前陳炎教授主持的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釋、道的生態觀與審美觀”正在進行之中。我們還將“生態審美觀基本理論問題”列入本學科未來幾年重點研究的課題,力圖對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基本范疇、基本資源和作品解讀等重要問題進行全新的闡釋,從而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審美觀理論體系,促進這一新興學科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