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學科建設概況

        發布時間:2017-07-15 編輯:張莉

          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學科建設的相關內容,供大家閱讀了解。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開始設立博士后流動站。本學科現已擁有一支研究力量較雄厚、研究方向有特色、研究梯隊較合理、教學科研成果較突出的學術團隊。注重基礎理論,關注現實問題,借鑒中外思想,從理論反思和實踐反思的結合上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科研,是本學科始終自覺遵循的宗旨。本學科現擁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2人。目前本學科下設3個方向:

          1、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近年來以何中華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主要致力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作出重新解釋,在“重讀馬克思”的基礎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是在哲學觀的層面上研究并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的實際運思方式,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特有的視角對元哲學問題作出可能的闡釋。

          2、唯物史觀與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以劉陸鵬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以遵循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方法論原則,從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出發,在實踐反思中深化并拓展對唯物史觀基本理論的認識,特別注重制度與發展及其關系的哲學思考,注重現代性問題、全球化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

          3、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以姜涌教授、商愈教授為主力,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對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諸如民主、自由、正義等作出系統的梳理,以豐富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和領會。這既是深化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需要,同時也是應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挑戰的迫切要求。

          中國哲學

          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學科是目前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唯一的中國哲學博士點、碩士點建設單位,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生,經過多年的學科積淀,現以中國哲學博士點、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的建設為依托,立足于本學科發展的實際,積極開拓進取,已取得明顯成效。本學科的易學哲學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學科優勢明顯,并依托原有教育部重點基地,建立起985二期工程“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基地平臺。劉大鈞教授(博士生導師)為本方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梯隊有林忠軍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玉建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尚信副教授等。而儒家哲學與道家、道教哲學的研究,在學術界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以顏炳罡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的先秦儒學與哲學及其現代價值的研究,現代新儒家以及近現代中國哲學的研究;以丁原明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代表的黃老道家、道教哲學的研究;以王新春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的易學與漢唐經學哲學、易學與宋明理學關系的研究;以苗潤田教授為帶頭人的明清實學思潮,儒家哲學原理,儒家倫理思想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學術界公認的成果,并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沈順福副教授的儒家倫理哲學研究,在學術界也嶄露頭角。

          為改善本學科條件,自2002年以來,我們還運用教育部基地經費、985工程項目經費等,先后投入280余萬元,用于資助本學科師資人員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舉辦重要學術會議、聘請海內外學者講學等。通過以上建設,使本學科的支撐條件達到了一定高度,為本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學術梯隊建設及研究生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

          同時,還聘任海內外著名學者成中英、杜維明、吳怡、黃慶萱、黃俊杰、湯一介等教授為學科點兼職教授,定期為博士生開課;聘請湯一介教授、蒙培元教授為本博士點兼職導師,招收博士生,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教學質量。

          外國哲學

          本學科具有力量強大的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以傅有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德貴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首的猶太哲學和阿拉伯哲學方向,以劉杰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首并以Chokr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善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黃啟祥副教授為骨干的英美哲學方向,以及以傅永軍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首并以李章印副教授、王晉生副教授和陳治國講師為骨干的歐洲大陸哲學方向。這三個重點研究方向都與海內外學術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經常的學術交流。一方面聘請海外著名學者來我院講學,另一方面我們的學術帶頭人也不斷到海外大學講學,不斷擴大學術影響。同時多次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參加境內外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研討,并與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國內著名高校的相關學科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系。

          在學生培養方面,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重視質量,加強外語授課和雙語授課。完成了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方案的改革,不僅使得教學緊跟學術的發展,而且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固有的理論功底扎實、厚重的特色,進一步提高了所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水平,同時依托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和985工程一、二期創新基地,高質量地規范和完善了所擁有的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為精英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廣闊舞臺。

          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技術哲學專業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是目前山東省唯一的科學技術哲學博士點建設單位,F已形成學術造詣深厚、科研成果突出,研究視野獨特,梯隊較為合理的學術團隊。近年來出版數十部學術著作,在《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辯證法研究》、《哲學動態》、《文史哲》、《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等許多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

          以馬來平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的科技與社會研究、科學社會學研究,以王善波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學術帶頭人并以馬士齡副教授、榮立武講師為骨干的科學哲學、科學與宗教、科學邏輯研究,以李章印副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科學詮釋學與技術哲學研究,都取得了學術界公認的研究成果,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高奇副教授的科學思想史研究,李毅嘉副教授的科學與政治學研究、現代物理學哲學問題研究,耿愛英副教授的認知哲學研究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優勢。

          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積極參與國內重要的學術會議,并到海外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同時邀請國內一些著名的學者前來講學,在交流中提升學術水平。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注重基礎理論和英語原著的研習,同時也關注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為改善本學科條件,本學科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和985工程一、二期創新基地為依托,運用985工程項目經費等購買充足的中外文圖書資料,為本學科師生的研究和學習提供資料保障和有利條件。

          宗教學

          本學科自2001年以來招收碩士研究生,并在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博士點上招收比較宗教或宗教哲學方向的博士生,2006年開始招收宗教學專業博士生。2005年本學科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宗教學方面的重點研究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同時也成為“985”工程二期的學科建設平臺。本中心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巴伊蘭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研究所、美國波士頓大學猶太研究中心聯合培養研究生,大部分博士生和部分碩士生都有機會到上述機構學習一年或半年。迄今,本中心培養的研究生總數已達65人。

          本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取得學術界公認的顯著成績。尤其是以傅有德教授(博士生導師)為帶頭人、包括艾理克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內的猶太教研究,以劉新利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文郁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首的基督教研究,以陳堅教授為帶頭人的佛教研究,以牛建科教授為帶頭人的日本神道教研究,在學術界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宗教學研究需要充足的圖書資料做保障,本學科除了利用基地和“985”工程的科研經費購買中外文圖書外,我們還通過各種渠道募集圖書資料。幾年來,香港的亞古珥基金會、美國波士頓希伯來學院、波士頓大學、布蘭代斯大學、德州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研究所、挪威信義宗神學院、美國退休教授Marvin Tokeyar、Mel Stewart 等單位和個人向我中心贈書4000多種,以及部分外文期刊、光盤、錄像帶。在我們的藏書中,有國內罕見的德文版《路德全集》、英文版多卷本《猶太百科全書》、多卷本《塔木德》、《圣經詞典》、《道藏》、《大藏經》等。另外,我們還定購了120 種中外文期刊。迄今,一個猶太文化以及各大宗教研究的資料與信息服務中心已初見規模。

          社會學

          山東大學社會學專業是我國社會學專業恢復以后教育部第一批批準組建的社會學專業之一,籌建于1983年。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比較合理,具有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研究梯隊,并擁有了一批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社會學一級學科下的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系,計有專任教師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講師9人,獲博士學位者8人,在讀博士學位者4人,占教師人數的60%。此外,還聘請了一批學術造詣深厚、在學術界擁有較大影響的海內外學者擔任榮譽(客座、特聘、顧問)教授。其中聘請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李培林教授作為我校關鍵崗特聘教授和兼職博士生導師。目前本學科下設5個方向:

          1. 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研究。以林聚任教授、王忠武教授、李善峰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發展社會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問題,探討有關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的重大現實問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并出版多部個人專著,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2. 社區與城市研究。以高鑒國教授和李芹教授為學科帶頭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社區與城市理論、社區發展和城市化以及城市社區的組織結構,從宏觀與微觀角度研究社區與城市社會關系,探討社區與城市發展的過程、特點和規律性,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3. 社會心理研究。以馬廣海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程勝利副教授為主力,致力于研究方社會心理學理論、方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重大的社會心理現象,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4. 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研究。以韓鋒教授、葛忠明副教授、泥安儒副教授、楊善民副教授為主力,致力于研究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研究,為相關部門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論支持,發表了有相當影響的學術論文。

          5. 社會性別研究。以林聚任教授、莊平教授為學科帶頭人,致力于研究社會性別理論,分析性別的社會分層,運用社會性別概念研究婦女在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地位狀況。在性別分層研究發表了相當有影響的學術論文。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專業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招收第一屆研究生。社會保障學科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較強的研究力量、合理的研究梯隊、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教學科研成果較突出的學術團隊。本學科注重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關注有重大意義的社會現實問題,研究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福利理論視角和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本學科現擁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博士在讀的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4人。目前本學科下設3個方向:

          1.社會福利理論與制度。以高鑒國教授為帶頭人、程勝利、葛忠明副教授為學術骨干,主要研究福利思潮與理論研究的方法論、福利思潮與理論的歷史脈絡、國內外福利思潮與理論流派,以及社會福利制度模式、制度轉型和制度設計。取得了在國內有重大影響的成果,近五年來共出版專著6部、譯著5部、發表各類研究論文60余篇。

          2.老年社會保障。以泥安儒、任麗新副教授為研究主力,以現代社會保障理論為指導,面向經濟全球化、人口老齡化的中國社會現實,圍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老年社會保障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探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的老年經濟保障、醫療保障、老年社會服務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開展了多項有深度的研究,取得了在國內有相當影響的研究成果。

          3.殘疾人社會保障。主要研究殘疾人保障基本理論、價值理念、制度體系和工作模式,跟蹤國內外殘疾人保障事業發展的狀況、趨勢與新進展;著重探討殘疾人士心理、教育、就業、家庭、康復與服務等各方面的需要以及相應社會政策設計問題。

        最新推薦
        熱門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