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民俗學研究所合并組建而成,F任院長傅永軍教授,院黨總支書記巴金文副研究員,副院長李平生教授、宋開玉副教授、杜澤遜教授。
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20世紀30年代,以聞一多、梁實秋、楊振聲、老舍、沈從文、洪深等為代表的著名作家、學者在這里曾譜寫過輝煌的篇章。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殷孟倫、殷煥先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以丁山、鄭鶴聲、黃云眉、張維華、楊向奎、童書業、王仲犖、趙儷生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史研究,使山東大學成為當時海內外矚目的文史研究重鎮。以這些學者為依托的《文史哲》雜志,將山東大學的人文學術地位推向顛峰。但是,隨著時代的深刻變遷,和國內其他重點高校一樣,山東大學的文史研究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重振昔日的文史輝煌,是山東大學領導和師生共同的課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正是在這一特殊的背景下成立的,她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將構成山東大學文史學科一個新的增長點。
文史哲研究院目前設有哲學研究所、民俗研究所、古代文學與文藝學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所、史學理論與中國歷史研究所6個二級研究機構,擁有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民間文學2個獨立博士點,與其他院部共建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外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7個博士點,共建哲學、文學、史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有外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民俗學、中國民間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11個碩士點。“中國古典文獻學” 先后被批準為山東省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民俗學研究所”被批準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另有圖書資料室3個,藏書頗豐。
文史哲研究院擁有一支敬業博學的優秀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4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講師7人;博士生導師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人數的67%;杜澤遜教授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建院以來,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10名,碩士研究生379名,焦桂美博士獲得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現有在讀博士生、碩士生210余人。
文史哲研究院的中心任務是從事高精尖學術研究和高水平研究生的培養。建院以來,在各學科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成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山東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的主體力量。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民俗學、漢語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外國哲學等學科以深厚的功力和創新精神飲譽學界,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教育部及山東省重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43項,取得了顯著的學術科研成就,形成了獨特的研究特色,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文獻學、民俗學、先秦兩漢文學、近代漢語、杜甫研究和詮釋學與中國詮釋學研究居海內外領先地位。
文史哲研究院非常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先后與法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蜓芯繖C構建立了實質性、長效性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聘請十余名國內外知名學者為研究院名譽教授、講座教授、流動崗位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博士生導師。
以文史見長的山東大學是海內外矚目的文史研究重鎮,文史哲研究院繼承了山東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踏實求真的學術風格,實行開放創新的辦院理念,努力培養人才,勤奮科學研究,在保持已有的文史學科優勢前提下,研究院將進一步拓展與國際學術潮流相吻合的創新型學術研究事業。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原則,發揮我院多學科交叉優勢,與我校文、史、哲三院優勢互補,力爭在未來若干年內把文史哲研究院建成在海內外廣泛受到重視的山東大學最高的綜合性文科科研機構,并使其中若干學科或方向位居國內外學術前沿或領先地位,成為國學研究之重鎮和文史哲創新型及交叉性學術研究之繁盛樂土。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介紹
發布時間:2017-11-26
編輯:
上一篇:山東大學備考手冊—校區介紹
下一篇:山東大學備考手冊—國家重點學科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