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參加考研復試看成加入一場戰斗,那么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所謂"知己"就是把自身的情況梳理清楚,在《考研復試之備考篇——如何挖掘自身優勢》,大家可以找到一種梳理自身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優勢的方法,當然您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那么,何謂"知彼"?彼即考研復試,主要指參加復試選生的導師。導師的偏好如何?他們希望選到何種學生?這些問題對于復試備考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導師選學生可以說既無標準,又有標準。每位導數的研究方向不同,風格不同,選學生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有的看中理論功底,有的看中動手能力,還有的看中對學生對學術的興趣和熱情。在這個意義上說,導師選學生是沒有統一標準的。然而,研究生招考、培養國家是有統一的培養目標的,導師的"個性"應該也必須服從于這個"共性"。在此意義上,導師選學生又是有標準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國家對研究生培養的定位。目前,我國的碩士學位分為兩類:學術性學位(簡稱"學碩")和專業學位(簡稱"專碩")。學術性學位"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專業學位"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從以上表述我們不難得到:學碩側重學術研究,而專碩側重應用。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導師的共性的要求。
一、共性的要求
1. 學術性碩士
導師招學術型碩士主要看中以下幾方面:學術能力(或潛力),對學術的興趣或熱情,其它能力(如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學術能力(或潛力) 一般需要相關證據(如本科成績、排名,發表的論文,參加實驗室的項目,老師的推薦信)支撐。如網上有一篇對清華教授馮慶玲選學生的訪談。她提到選學生的條件:"一是畢業的大學必須是"211工程"大學;二是前三年學習成績是前百分之五。"而在論文和項目方面,馮老師接觸的學生"多都知道老師比較看重研究能力,所以大二或者大三就進實驗室了。" 也有導師把學術潛力說成是"基礎",比如在一篇對中科院空間中心招生辦主任張作和老師的訪談中提到"學到知識你要活用。"
對學術的興趣對能否做出好的研究很重要,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也為導師所看重。那么導師會以什么方式考查學生對于所包考專業方向的興趣呢?他可能會問"對這個專業了解多少?""為什么會選這個方向?""本科時進過實驗室嗎,什么時間進的?"
表達能力是比較容易在復試面試時考查的能力。但讓這也與研究生的能力相關。因為做好的研究不光需要看文獻,做實驗,也需要與人討論交流。必要的時候,需要自己在公開場合展示自己的成果,所以良好的表達能力是加分項。馮老師也提到"有些學生成績特別好,但是表達能力特別差也不行。"
2. 專業碩士
2009年3月2日,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席會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根據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現狀,結合國外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經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專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專碩的招生培養還需不少調整,遠未完善。另外,目前關于專碩的復試面試討論也不多。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結合專碩的定位,根據有限的經驗,做一些分析。
專碩側重應用。而與應用相關的可以向面試導師展示的方面有:能力方面——工作(或實習)經驗,做過(或參與過)的項目;興趣方面——對應用型任務的興趣和熱情。
二、個性的要求
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與傳統的"師徒"關系類似,不同的師傅有不同的風格,對徒弟的要求不會一樣,也沒有必要一樣。那么,如何了解導師的偏好?較好的方式是直接與其溝通,或與他的學生溝通。初試過后通過郵件、電話或當面與未來的導師聯系,不是走后門,而是一種主動的表現,通過與導師的溝通了解信息,也可以提前展示一下自己的優勢。向未來的師兄師姐打聽情況也是不錯的方式。
了解導師要求,了解考研復試,表面上是在備考,實際上是主動規劃未來兩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多了解信息,多準備。只要這么做了,成功是自然而然的。這正應了佛學中的話:但求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