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源于數學系的計算機教研室。本系1990年正式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是華南地區較早成立的計算機軟件碩士點之一,目前擁有"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二個工學碩士點,同時擁有"計算機技術"專業工程碩士點;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以及"電腦與資訊科技(境外)"三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本系在為海外、港澳臺地區和廣東省培養信息產業及高新技術高級專門人才,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將進一步做出重大貢獻。長期以來,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學科的教育改革方案,力求使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歸納起來,教改工作由淺至深,由局部至全面,由小規模至大規模,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水平在省內已初具規模。其過程可以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1996年
在這期間,計算機軟件專業確立了專業發展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提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有較強自適應能力的、能與國際接軌的交叉型、復合型人才的"通識模式"教學體系,制定了計算機軟件專業的新的教改方案,實現了從較窄的專業口徑向較寬的專業口徑的轉化,其教改成績被學校所肯定。
在新的教改模式中,進一步壓縮學時,并把課程結構分成三個層次:即公共基礎課程,五大模塊的核心課程,四大方向的專業課程。強調外語與計算機教學4年不斷線。同時,為了加強工程訓練與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大力改革實驗方法,在基礎課程中引入CAI教學,并設立"專題研究"課程,讓學生盡早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因而,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創能力,多次在科技比賽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第二階段:1996-2005年
經過多年的教改實踐與對國內外最新教改動向的了解、研究,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調整的要求,以及教學改革的需要,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整體優化的原則,計算機軟件專業進一步變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素質提高為目標"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開放式培養體系。
為此,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重新整合原有計算機類核心課程結構與內容,著眼于課程的整體優化、長期作用與可持續發展,改革了部分課程,并在98級的教學計劃中試行。同時,在部分核心課程中引進美國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調整原有的基礎類實驗室布局,組成4~5門彼此融合,相互滲透的計算機類基礎實驗課程。并建成一個具有"共用、開放、教學提高型"特點,并且技術與管理先進、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為探索如何建立新型實驗室建設模式、如何饋進面向21世紀高新技術的實驗內容,以及采用現代化的實驗方法與手段,提供了一個頗為成功的典范,并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同時,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計算機類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力求構建與21世紀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相吻合的,與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現代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至今,已初步形成基于全面發展的"通式"教育模式,由系統化多層次實驗室提供硬件支撐,完成模塊化理論課程教學和實驗課程教學的"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在現代計算機科學的知識平臺上,實現"智力因素素質"與"非智力因素素質"相互滲透和融合,鑄造了具有創新能力的交叉型、通用型的21世紀人才。在這一改革思路指導下,結合我校"僑"字特色和本系自身特點,本學科專業進行了部分教改項目。此外,我系還主持一些省級和校級的教改項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時,自行研制了多個CAI課件。并且,本學科專業畢業生所具有的多維知識結構,復合型人才綜合素質,以及開拓型新能力,在就業競爭、繼續深造、以及實際工作過程中得到體現,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和良好評價。因此,我系計算機科學與專業的教改力度,從廣闊性、先進性,以及從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自身特色上看,都已經走在廣東省的前列。
暨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簡介
發布時間:2017-11-26
編輯:
上一篇:暨南大學電子工程系簡介
下一篇:暨南大學數學系簡介
暨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簡介相關推薦
- ·暨南大學電氣信息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翻譯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人文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藥學院簡介
- ·暨南大學生物化學系簡介
- ·暨南大學病理生理學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