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一直是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科研與高等教育平臺之一,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河海大學海洋學院院系簡介,歡迎閱讀查看。
學院介紹
河海大學海洋學院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由此河海人開始譜寫“河向海延伸”的新篇章。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前蘇聯專家建議下,教育部決定創辦海洋工程水文專業,以服務于海洋及海岸工程建設。1960年學校設立海洋水文教研室,1995年成立海岸及海洋工程系,2000年設立海洋技術與科學系,2003年學校成立海洋學院(與交通學院聯合辦學),2015年10月18日獨立設置河海大學海洋學院。
海洋學院目前擁有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物理海洋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海洋科學和海洋技術2個本科專業等,其中海洋科學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物理海洋學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海洋科學本科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專業建設點。
海洋學院將以“服務海洋經濟,進軍深海大洋,探索學科前沿”為宗旨,以海洋科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傳統的海洋工程水文專業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和拓展海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向,逐步完善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和海洋生物學等主要海洋學科方向的教學與研究體系,以滿足我國“一路一帶”戰略發展對海洋領域高層次人才的需要。
海洋學院近期將重點發展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和海洋生物學等專業,并將長期大量招聘具有博士學位的海洋科學及相關專業的高層次科研和教學人才。河海大學為海洋學院的建設已啟動了特別人性化的人才引進政策,并期盼有志于海洋科學教學與研究的海內外學者加入海洋學院的建設隊伍。
海洋科學專業介紹
河海大學海洋科學學科始于1958年開設的海洋工程水文專業,2000年獲物理海洋學碩士授權點,2005年獲物理海洋學博士授權點,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010年獲海洋科學碩士一級授予點,2012年獲批設立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2014年獲得江蘇省唯一的海洋科學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在2012年學科評估中位列全國第七。
1、學科定位與目標
立足國家海洋經濟建設、國防安全和氣候變化研究對海洋科學的迫切需要,確立“進軍深海大洋,探索學科前沿,服務海洋經濟”的發展戰略,強化物理海洋學特色,協同發展海洋環境科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建成國內一流的海洋科學前沿問題自主創新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2、學科優勢與特色
(1)學科歷史悠久,體系日臻完善
1958年我校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工程水文專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求的推動下,我校以近海動力學為特色,不斷壯大海洋科學學科,現已形成基本完整的海洋科學人才培養體系,設有海洋科學本-碩-博-博士后流動站,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多層次人才。
(2)師資結構合理,綜合優勢明顯
本學科已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及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F有25名教師中88%具有博士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海洋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8人次入選江蘇省級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杰青1人,江蘇省海洋中青年科技標兵1人,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和南京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各1人。師資隊伍發展迅速,高層次人才不斷引進,尤其自2015年10月成立獨立的海洋學院至今,已引進21人中青年海洋學家,其中近半數具有國際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或海外學習經歷。
(3)平臺類型多樣,教學科研支撐得力
2006年物理海洋學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并被列入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學科,2011年被列入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2014年海洋科學成為江蘇省優勢學科立項學科。擁有教育部“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海岸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人民政府“沿海開發與保護協同創新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海岸帶灘涂資源開發與安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已建成大豐、響水、海門三個海洋和氣象長期觀測站,有力地保證了海洋科研和教學。
(4)關注全球變化,聚焦區域特征,凸顯學科交叉優勢
針對海洋經濟、國防建設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需求,通過學科交叉,充分發揮了已有學科的綜合優勢,對海洋多時空尺度變化特征進行了較為系統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如關于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預測結果和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影響的評估結果,被編入《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中國海平面公報》;研發的災害性海洋動力過程預報系統的預報結果,由國家防總下發到沿海五省一市48個防汛單位,成為沿海防汛單位防潮抗臺的重要決策依據;研發的近海水文環境預報系統,為軍隊多級海洋水文環境保障部門提供了技術支撐。
(5)服務方式多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在服務海洋經濟、支撐國防建設等需求的牽引下,具有了“科學探索緊密結合工程實踐、應用研究直接服務海洋經濟”的明顯學科特色。學科在江蘇海洋功能區劃、江蘇沿海灘涂圍墾開發利用、江蘇入海河道河口治導線規劃、江蘇省海堤標準研究、全國河口海岸灘涂開發治理管理規劃中,發揮了重大智庫作用和科技支撐作用。培養了大量海軍國防生,主持了軍隊科研和工程咨詢項目。學科在服務國防和海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效益。
3、人才培養目標
以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海洋環境認知能力為抓手,圍繞海洋科學前沿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需求,堅持“致高、致用、致遠”的教育理念,培養具有扎實數理基礎、獨立創新精神、嚴謹科學態度、良好學術道德及國際化視野的一流海洋科學高端人才,為我國海洋強國培養更多興業英才。
4、學科方向設置
我校海洋科學現有氣候與海平面變化、海洋波動、海洋環流與物質輸運、海洋遙感機理與應用、災害性海洋動力過程、近海海洋動力學等學科方向,并在近期增設海氣相互作用、深海工程海洋學、極地海洋學、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地球化學等研究方向。
5、國內外影響
(1)探索海洋學科前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不斷提升。主持完成1980-1988年全國海岸帶及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為沿海各省區市的海洋開發與保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至今仍是我國海岸帶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綱領性科學指導文獻。主持完成天文潮及風暴潮數值預報模式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適合于河口海岸多要素耦合、多尺度嵌套的風暴潮和天文潮耦合預警預報技術,成果直接應用于國家防辦及東南沿海五省一市48個防汛單位。
(2)以“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與國家海洋局、中科院和海軍的業務和研究單位,以及日本京都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美國緬因大學、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一直合作密切,人員互訪和學術交流活躍;教育部“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全球防災減災聯盟成員。
(3)曾任或現任中國海洋學會理事單位、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和海洋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單位。1人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1人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1人任海洋工程學會副理事長、2人任中國海洋學會理事、2人任海洋工程學會常務理事、1人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1人任中國海洋經濟學會理事、3人任江蘇省海洋湖沼學會理事、1人任江蘇省海洋學會理事、1人任江蘇省海洋經濟協會理事、7人任中國海洋學會各分委會委員。
(4)培養了1000余名海洋領域的多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活躍在國內外知名海洋研究機構、海洋主管部門、交通、航道和海軍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