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經的汽車、半導體、互聯網一樣,太陽能光伏產業正經歷周期性震蕩,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目前在冊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有750多家,這輪洗牌過后,幾乎所有企業都將掉到地板上,誰趴著,誰蹲著,誰站著,取決于自身模式和內在能力。
對于歷史較短的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來說,產業發展經驗很少,對未來趨勢的把握,也更多靠自己摸索。晶澳能源控股有限公司CEO方朋稱,目前遇到的困難是暫時性的,往長遠看,還應樂觀。
最近兩年:2010年,行業增長速度大概135%,即使被稱作寒冬的2011年,仍有40%左右增長,同比其它行業,已相當之高。記者采訪了多位太陽能光伏企業的CEO及高管,把他們對太陽能光伏產業未來走勢的判斷與業界分享。
商業化步伐加快
2012年上游產業會比去年好,去年是最糟糕的一年,下游價格已經降下去了,但上游價格沒有動,所以中游受到很大擠壓。但去年四季度以后,硅片、硅料已經大幅下降,今年對于電池、光伏組件行業來說,屬于比較平衡的狀態。
全球的太陽能光伏市場總體會不錯,最近歐洲傳來很多負面消息,比如補貼下降等等,我認為,不要從負面去理解,要想為什么下降?規模越大,越市場化,補貼會越少,這是好事兒,這個行業開始由政府驅動,變為市場驅動,太陽能離第二個春天也就不遠了。
從行業發展周期來看,每隔幾年就應該進行一次整合,但中國的太陽能很難整合下去,這個市場沒有預測,沒有長期規劃,很多企業只看到好賺錢,就大規模進來。大規模過剩后,對小型企業影響很大,然后打價格戰,擾亂整個市場價格。
但是,這種干擾不可能長期存在,最后還要整合起來,未來終端市場越來越集中,對供應商有質量要求、資金要求、管理要求,小企業或者不規范的企業,很難進來。而且它們的資金渠道已經被斷,上市不可能了,因為市場已經成熟,缺乏規模的小企業將會出局,但它們出局的時間比較慢,可能要經過兩三個周期,只有實在耗不下去的時候,才會選擇離開。
品牌與管理越來越重要
我認為,太陽能光伏還在全球內擴大發展和影響力。國內的生產型企業,必須關注成本控制、新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同時,還要應對人民幣升值,歐元貶值的大趨勢,以及會越來越重的反傾銷調查及博弈。
2011年,行業內有很多盲目的行為,短暫性的供遠大于求,但高庫存是一個暫時現象,現在已經大幅緩解。由于生產成本的壓力,進入低谷的多是生產型企業,以及那些對市場變化準備不足的工程商和分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