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職業生涯指導的思想誕生,它將職業生涯的發展理解為自我探索、確立及修正的過程,并以不斷地研究人一生中的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為宗旨。
日本有關“職業生涯教育”的概念來自于美國,“職業生涯教育”最初是1970年由美國聯邦衛生教育福利部教育總署長詹姆斯·艾倫提出,后來成為由其繼任者西德尼·馬蘭推行的教育改革運動。中國把它譯為“生計教育”。倡導者認為,通過社會和教育的共同努力,可以幫助每個人將每項勞動中所體現的價值納入到個人價值觀中,使每:個人都能獲得一個既得到自我滿足又有利于社會的職業,從而使人人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社會也得到安定與發展。
生計教育旨在改變教育與現實生活和勞動的脫節問題,消除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鴻溝,使教育貫穿于人的終生。生計教育分為生計認知、生計探索、生計準備和生計專業化等階段。有以學校為中心、以受雇企業為基礎、以農村住宅區為基礎、以家庭及社區為基礎幾種模式。
一、日本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背景
“職業生涯教育”一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999年12月中教審“關于改善今后初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的報告中。這個報告的主題,就像星星之火,推動了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其目的是要改善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銜接,即解決“從學校到職業的過渡”這一問題。
伴隨著日本當今嚴峻的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由學校向職業的過渡面臨著非常艱難的局面。社會對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明顯減少,新制學校畢業生在向職業生活過渡中表現出了較多的問題。青年人的勞動觀、職業觀也隨著社會變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由職業者的志向選擇范圍呈擴大化趨勢,且存在職業生涯早期多次變換職業等令企業頭痛的問題。同時,青年人表現出對工作缺乏關心和熱情,缺乏交流能力、人際關系能力,這些作為職業人所必備的基本資質能力的低下問題受到關注。
以上問題顯示,在學生周圍環境變化的同時,針對其發展的課題,學校、家長與社會的一體化協作是很有必要的,日本政府期望“職業生涯教育”能適應時代要求,對提高青年人的“生存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職業生涯教育從其起源及內容來說,大多被理解為與過去的出路指導、職業教育同義。過去的出路指導是在職業教育的思想基礎之上培養“生存能力”,忽視了對社會的適應性指導。而且,即使職業教育,也是只把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對如何促進學生職業經驗意識的發展卻不能給予充分關注。
簡單地說,職業生涯教育就是要培養每一個兒童的勤勞意識和職業觀的教育。這是一個在個人與其所從事工作的關系上成立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完全的個人獨立是不存在的,因此這里講的勤勞觀念和職業意識是與每個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所謂職業生涯教育,就是要教給人們把工作當成學習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通過逐步累積對工作與生活的認識,形成積極的、正確的人生觀和穩定的價值觀,從而獲得所從事工作的大部分經驗的教育。日本認為非常有必要使全社會共同參與到職業生涯教育計劃中來,使全體兒童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來接受職業生涯教育。
二、日本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與課題
目前,日本正在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綜合計劃”。這一計劃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小學至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為對象的“新體驗計劃”;二是以大學、研究生為主要對象,培養有高度專業能力的人才的“高度職業生涯計劃”;三是謀求自由職業者能力提高的“自由職業者再教育計劃”。
“新體驗計劃”指在小學至高中的全部學校中,開展在職業和工作中學習初步經驗的體驗活動和實習。雖然次數有限,但開始接受小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的機關團體在逐年增加。為促進高中階段實習,2004年由經濟團體、PTA(家長教師協會)等設置了聯絡協議會。
東京都品川區教委準備開設區立中小學一貫制學校,小學5年級以后開設將道德和特別活動合一的科目“市民科”,著力培養學生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能力。
“自由職業者再教育計劃”,是指為自由職業者提供的3-6個月的學習,為其開辟挑戰正式職工的道路。2004年日本決定依靠全國56所專門學校的信息技術、福利、生命科學等相關學科開發教育計劃,制定企業實習與學校學習相結合的課程,形成培養職業人的結構體系。
日本為積極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提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提高教師的資質,二是要建成靈活的校外教育資源的利用體系,三是要推進學校、社會與監護人的協作,四是促進與相關機構的聯合協作,促進社會的共同理解,特別是在實習中,更要加強地區、企業的參與協作。
三、日本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基本對策
為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日本以1999年報告為基礎,于2002年11月召開了“關于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的調查研究協力者會議”,并在2003年7月發表了報告。
報告中指出,兒童的全部學習活動都會對職業生捱意識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這種教育必須通過所有學校教育的活動來推動。在現行體制中,通過學習指導要領所規定的特別活動、道德、綜合學習時間,所展開的與職業、出路發展相關的學習活動,在職業生涯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僅如此,還要通過各科學習,深入理解有關社會、產業的變化和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提高選擇專業與學科的能力和選擇職業的能力。
對策一:以培養人生各發展階段的能力、態度為軸心,開發學習計劃。為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按照兒童的發展階段與發展課題,在學校全面修改教育計劃時,必須制定職業生涯教育的整體規劃和具體指導計劃。目前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學生指導研究中心,正在著手開發“培養職業觀和勞動觀念的學習計劃大綱”,將對小學低、中、高年級,初、高中各發展階段所期望掌握的能力態度作出具體規定。
對策二:各學校要努力指導和適當改善教育課程的存在形式,針對職業生涯教育有計劃地進行系統調整。各學校要檢查本校教育課程的應然狀態,力求有所改善。在充實教科指導的同時,編制有本校特色的教育課程。
對策三:靈活開展體驗活動,包括職業現場體驗、實習、社會人職業人訪問、服務活動、地區職業調查等。最近,以中學為中心開展活動的學校增加了,但期望這樣寶貴的體驗不要成為一次性的例行公事,要充實和改善事前和事后的指導。
對策四:在現實中理解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懂得作為勞動者的責任和義務等知識。關于社會結構和經濟社會的構造及其各種工作的基本理解是促進職業生涯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必要使兒童在人生的早期就能理解這一問題。
四、日本職業生涯教育的啟示
日本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是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職業生涯教育”的出現與社會發展水平、社會需求,與適應終身學習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建立,各級教育中的職業指導仍處在萌芽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技術層面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我們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要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和經驗,提高職業指導水平,擴大職業生涯教育范圍,樹立職業生涯教育意識,擴展職業生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
1.解放思想,重新理解職業生涯教育的內涵。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比較教育學研究的恢復階段,就已經對發端于美國的“生計教育”運動有所介紹和關注。但由于那時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對所謂“生計教育”的內容的理解還不夠,社會經濟沒有發展到關注職業意識和職業生涯教育的階段。所以,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當關注社會成員的職業生涯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時,我們更需要去解放思想,大膽吸取美國的經驗,學習日本在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計劃、政策和措施。
2.構建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擴展職業生涯教育層次。從日本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情況看,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意味著高水平的教育程度和教育能力,從政策制定前長期的調研到審議會出臺報告,從政策計劃、實施步驟、具體措施,到社會各部門的參與與協作,已經形成了一個操作性極強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盡管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但實際開展也只是在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中進行,距離形成網絡化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在充分理解職業生涯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有計劃、分步驟擴展教育層次,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其認知能力,逐步提高其對職業、對社會生活的認知能力,從而構建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3.將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相結合。終身學習社會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日本在構建終身學習社會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提倡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是對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推動,是對終身學習理念的完善和深化。
人是社會人,人的一生十分短暫,那么人一生的幸福是與他學習過程中是否快樂,所從事的職業是否能帶來人生的滿足分不開的。所以,從人生之初就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是對“以人為本”的進一步詮釋,是對人生、生命的更深層次關照,是對終身學習社會的巨大貢獻。